農墾人的回憶:我所認識的知青

2021-02-27 粵海知青網

1976年,我來到崖縣南島農場工作,在第一作業區當通信員,也區部的衛生,屬於勤雜人員。作業區旁邊的山頭上有一個高高的水塔,水塔的下半部分是一個圓形的房間,裡面住著汕頭知青方健。方健是作業區火鋸廠的工人,他的任務就是把原木鋸成板材。那時候生產隊開始改建瓦房,需要門窗等材料,火鋸廠就是提供這些材料的。我住在作業區的茅草屋裡,方健住的是鋼筋混泥土結構的房子,遇到刮颱風下大雨或者下班休息,我就去他那裡,喝功夫茶、聊天。一個小煤油爐,一把小水壺,一隻小茶壺,三隻小茶杯,外加一支毛竹水煙筒。我們就這麼坐著,喝茶、抽菸(他抽,我不會)、聊天。有時不說話,就把滾燙的茶,喝得滋滋地響;把水煙筒,吸得咕嚕嚕地響。要是在夜晚,還有一盞昏黃的煤油燈陪伴著我們。有時候,我還會在他那裡蹭得一餐飯,以改變一下食堂裡棕櫚油煮空心菜的口味。我們在水塔周圍尋找得一些野莧菜葉子,煮在我們去作業區附近的部隊商店買來的紅燒豬肉罐頭裡。方健不喝酒,所以我們就吃飯、喝湯。他曾經答應為我做一張書桌,這是我當時很大的一個願望。但這個願望最終沒有實現。在我們分手我離開作業區去上學的時候,他一臉的愧疚。他說,你去讀書了,麵包會有的,書桌也會有的。

作業區還有一間小學。教室是茅草屋,老師的宿舍也是茅草屋。

因工作關係,我認識學校裡兩名教師,她們都是知青,袁家寧來自廣州,還有一個來自汕頭,姓鄭,名字卻記不得了。我去過她們的宿舍送信,宿舍裡收拾得乾乾淨淨,非常整潔。袁家寧很會唱歌,當時場部舉行文藝演出,她演唱《十裡長街送總理》,把全場觀眾都唱哭了,她自己也淚流滿面。袁家寧15歲就下鄉來農場,她在這工作了八年,對農場有深厚的感情,至今還和農場的老工人保持著密切的聯繫。2005年颱風「達維」剛剛過去,她就和幾位老戰友率領二十多位知青,返回農場,看望老工人,給奮戰在抗風救災第一線的農場職工送去了親切的慰問,受到了農場黨委和廣大職工的歡迎。

我的通信員沒當多久,就調到連隊了,在二連。開始是當統計員,不久當了工人,但不是割膠,在後勤班,打雜。二連就在作業區旁邊,我住在一間瓦房裡,瓦房用泥磚隔了半堵牆,牆的那一邊住的是一個膠工。我的隔壁住的是兩個割膠輔導員,也是女性,雷葆華來自廣州,陳秋惠來自廣東興寧。她們的小夥房正對著我的窗戶,雷葆華的男朋友也是廣州知青,也是連隊裡的膠工,但他們不在一起吃飯。和她們在一起吃飯的,是另一個廣東汕頭男知青,他好像和陳秋惠也不是戀人。有時候我也去她們的小夥房蹭飯吃。雷葆華和陳秋惠對工作非常負責任,天天天不亮就起床打鐘,挨家挨戶叫膠工起床割膠。雷葆華的男朋友有些懶散,起床不及時,她就在大會上批評他,毫不留情面。她們對在一起吃飯的那位汕頭知青也一樣要求嚴格,不徇私情。隊裡還有一名來自廣州的知青,叫張正旺,老家在湖北,人稱「湖北佬」,很精明。有俗話說,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可見湖北人的精明。「湖北佬」蓄著小鬍子,很帥氣,也是割膠的一把好手。當時的連長姓黃,叫黃可賢,他為人憨厚,對知青非常好,大家都很喜歡他。他愛人為女知青做了不少事情,後來他舉家去了香港,不久就病逝了,留下兩個兒子和妻女。當時林一平也在那個連隊,當割膠班長。林一平是農墾藤橋機械廠下來的,也是知青。後來他當了一個農場的場長。

1977年,國家恢復了高考,農場的許多年輕人,都報了名,知青們當然不會例外。我也去湊熱鬧,當時找不到複習資料,許多知青就叫家裡人找資料寄來。我是一份資料都沒有,就從他們那裡藉資料來看。袁家寧送給我一本高一數學書,我如獲至寶,愛不釋手,但學來學去,沒怎麼學明白。但那本書,至今還躺在我的書架上。每每看到那本書,就想到複習的日子。

有幸的是,我考上了,雖然是一間中等師範學校。而上面提到的那幾位知青,好像除了陳秋惠考上一間似乎是中醫學校之外,其餘的都出師不利,名落孫山。後來他們有沒有再考上什麼學校,他們什麼時候離開農場,我就不得而知了。因為畢業後,我沒有再回到南島農場去,與他們失去了聯繫。

在學校,我認識了廣州知青應偉偉(音),他讀物理專業,我讀中文。因為他也來自南島農場,所以我們就比較親近。他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廣州某機器廠的總工程師。那時候,他在課餘時間拼命學英語,我受他的影響,也學了幾天,終於沒有能夠堅持,只記得幾個單詞。有一年放暑假,我們一同去海口,住在東湖邊的農墾招待所。晚上我們一起去逛街,一邊走,一邊聊,不知不覺之中,我們竟然把城市和城市的燈光走沒了。我們來到一片荒郊野外,黑燈瞎火的,不知道到了一個什麼所在。我們慌了神兒,在菜地和魚塘邊的小路上迷失了方向,直到大半夜,我們才心驚肉跳地回到招待所,而招待所的大門已經關閉,我們叫了好久,才有人睡眼惺忪地來開門,並且收到好大一堆批評。第二天,我們又去尋找昨夜走過的路,卻怎麼也找不到了。畢業之後,應偉偉回了廣州。後來聽說,他去了香港。他長得十分英俊,高挑個兒,好像「風流倜儻」四個字是專門為他造出來的。他是那種讓小女生見了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的人。但他一門心思讀書,把那些愛慕的目光甩得遠遠的。

中文班還有兩位位來自興寧的知青,林漢庭和曾小星。林漢庭和曾小星都是小組長,是學習骨幹,他們分別來自崖縣的立才和南新農場。畢業之後,他們都先後回興寧去了。有一年我們班搞同學聚會,他們都因為興寧礦難,參加工作組做善後工作,沒能到來,失去了見面的機會。將近四十年了,都沒有見過他們。

畢業後,我被分配到立才農場中學當教師。那已經是1980年的下半年了,知青已經大量返城。中學裡還有幾位知青,都是因為已經結婚,還沒有離開農場。有一個廣州女知青和一個汕頭男知青結婚,都是教師,由於接觸的時間很短,他們的名字已經記不得了,他們都住在茅草屋裡。我也和一個教師住在一間茅草屋裡,艱苦的生活是可以想像得出來的。另一個廣州女知青和一個茂名男知青結婚,男的姓肖,是政治課老師,女的忘了姓名,在學校後勤班當雜工。肖老師也抽水煙筒,常常看見他把水煙筒吸得呼嚕嚕地響。也許是好奇,有一次他去參加黎族同胞的「三月三」活動,不知怎麼的,就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還差一點兒丟了老師的飯碗。不久他們兩口子也回城去了,不知道是回了廣州還是去了茂名。沒多久,就聽說肖老師得了重病,帶著黨內嚴重警告處分的痛苦,離開了妻兒。每每想起此事,我就很內疚,因為我也是共產黨員,討論處分他的會,我是參加了的,但我沒有發表反對意見。如果有人據理力爭,他受到的處分也許不會那麼嚴重。因此,我在做了農場領導之後,每每遇到要處分同志的時候,都特別謹慎,生怕出錯,給別人帶來終身的痛苦,也給自己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             

                                            

作者簡介:

孫豐華,男,重慶市人。曾任三亞立才農場黨委副書記,後調至海口東昌農場、文昌南陽農場任黨委書記。現已退休。海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相關焦點

  • 北大荒知青和北大荒知青文化
    [20]「後來,接觸地方(相對於農場)的人,農場人自豪的說,農墾比地方文明程度先進最少有十年。這裡面,知青是功不可沒的。」[21]北大荒的第二代人對於知青文化的評價絲毫不亞於父輩,他們回憶知青的文章也多於父輩。幾十年來,無數荒二代滿懷深情地回憶知青教師,幾乎都把知青稱作「大哥哥大姐姐」或者「叔叔阿姨」。
  • 這三百個知青,他們再也沒走出北大荒。含淚看完...
    曾經的超負荷勞動和精神創傷徹底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在這所專為他們開設的安養中心,他們彼此陪伴,卻又相顧無言。  午後的陽光照在黑龍江農墾第二醫院知青科208室,62歲的徐福寶守在大他3歲的關金濤旁,兩人的右手都因疾病而不斷顫抖。  「躺著,我知道你難受,我也難受」,徐福寶指著掙紮起身的關金濤說。此時,關金濤突發腦血栓,四肢無法活動,滿臉漲紅。
  • 胡喬雲專欄|回憶我的知青歲月
    |回憶我的知青歲月|胡喬雲作者:王國輝1972年3月6日我從湖南省沅陵縣第一中學高中畢業,響應黨中央毛主席的號召去了湖南省國營齊眉界林場。 在沅陵一中,我受到了名師的器重和培養。當時,上大學是我最大的理想!
  • 【農墾天地】我的農場、我的夢!
    我們知青初到農場時,這些孩子都還很小,他們在農場出生、長大,對農場的感情和體會與老知青們相比,又更多一層別樣韻味。我們應該感謝筆觸細膩的作者。  從文後留言看,作者寫的是原海南農墾龍江農場的場景,但那又確實是海南所有農場的真切寫照。  作者「wangzhiliang」,是不是王志、梁麗?
  • 「知青大返城」的率先行動,為什麼偏偏是雲南知青
    他們總計約10萬人,在全國1700多萬知青中,所佔比例不足百分之一,但他們的影響卻大大超出雲南:其一是思想文化領域,從這片紅土地上走出來的有王小波、鍾阿城、陳凱歌、鄧賢、馮學敏、曉劍等,他們當中的作品影響深遠;其二是1978年底,由雲南知青發軔的大返城浪潮,最後終結了長達10年的中國知青運動,從而引發全國上千萬知青像潮水般湧回城市。
  • 孫成鈺:為了北大荒知青這份共同的情誼
    文者其人孫成鈺,原系《北大荒日報》主任編輯,1979年開始從事新聞宣傳工作,曾先後任七星農場公安分局秘書,建三江管理局宣傳部新聞幹事,《農墾報》、《農墾日報》、《北大荒日報》通聯部、經濟部、要聞部、政教部、副刊部、總編室、辦公室主任等職,2014年在北大荒日報社新聞研究室主任崗位上退休。
  • 全國知青紀念碑、雕塑(第1-8輯 72組)
    石碑正面是「知青紀念碑」五個字,背面則是寧波知青們自己擬就的碑文:「公元一九六九——一九七零年,共和國三千萬知識青年中的1231員,從數千裡外的寧波來到了安邦河畔,黑土地深埋了我們杏花春雨般的青春夢想,也掩埋了刻骨銘心的苦難與憧憬。感謝黑土地的養育之恩,你是我們永難割捨的第二故鄉,我衷心祈願你繁榮。」
  • 繼承和發揚農墾精神要從娃娃抓起
    六十多年圍海造田、墾荒創業及改革開放的發展歷程,蘊育了歷代農墾人極具自身特色和時代特徵的農墾文化,鍛造了「不畏艱難、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包容」的農墾精神。 一張張泛黃的舊照片,一個個縮小版的農墾場景,一段段難忘的逝去歲月……在感受著老一輩農墾人的汗水和激情的同時,體會著農墾艱辛創業史和改革發展歷程。 在了解中感悟農墾精神
  •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我是一所很正規的大學,謝謝!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簡稱八一農大,始創於1958年。學校現擁有培養學士、碩士、博士的完整教育體系,是黑龍江省屬高校。按理來說,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是一所再正規不過的大學。但學校卻因為名字的原因常常被人誤解為是一所「野雞大學」。
  • 「知青歲月」我在海南藤橋河邊留下的故事
    撫今追昔,回憶我在南田農場十年的知青往事,心潮澎湃,恍如昨日,歷歷在目,永生難忘。在3500多天的時光裡,我經歷了春的希冀、夏的熱忱、秋的失意、冬的沉寂,既有奮鬥成功的喜悅,也有坎坷挫折的煩惱,在無數經驗教訓的累積中,感悟了人生的艱辛。
  • 難忘的歲月之歌—— 張存燦北大荒知青生活散記
    張存燦所著散文集《歲月如歌》存燦是我的良師益友,他是1969年下鄉的哈爾濱知青,1992年2月他按照天津的有關政策回城,先後任天津市楊柳青、潘莊農場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天津市河北區城建局綠化二所書記等職務。2011年由天津市河北區人大常委會處級調研員崗位上退休,現定居山東威海。 我鍾情文學藝術,退休後也沒有撂下寫作的筆。
  • 知青回憶:我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日子
    土炕上加上我一共住了六個人。獸醫鄭大夫,哈爾濱知青老苑和王靖國,放牛的天津知青小王,還有小秦和我兩個北京知青。在羊號還有四位哈爾濱女知青,整天的說說笑笑,打打鬧鬧的很是熱鬧。 哈爾濱知青王靖國和劉俊婷是正副班長,對工作抓得很緊。
  • 知青經歷│我把山螞蝗帶回了廣州
    工休時,他們把浴布往草地上一鋪,人在布上躺下,那個舒服的樣兒……  嘿!我不禁為之稱善。  傍晚水井旁,小河邊,腰圍著散開水布的揭陽兄弟,痛快地戲水。而我們廣州仔則老老實實的在浴室憑藉水桶的水沐浴。這多用、神奇的水布,慢慢地引起我們這些廣州知青注意了。  揭陽知青陳琳彬是個善良、誠實的人,他說:「你們廣州青年每天光赤身子,烈日下任憑大汗流漓很不舒服的。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上山知青我是主動積極上山當知青的。我這句開篇, 想必會遭到許多人的「拍磚」, 但我說的是實話——活到這把年紀, 已經不屑於講假話了。當然, 我得把話儘可能講準確了。這種主動、積極其實是無可奈何、別無選擇的。因為我是資本家的兒子。
  • 「知青歲月」留守知青:北大荒讓我多活了這20年
    在上山下鄉運動中,8176名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知青像十幾條小溪相匯於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二師轄八團。知青大返城時,知青流回城市,所剩無幾。我去二九0有四五次,先後接觸過十幾位留守知青,不知為什麼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卻是李乃利。有段時間只要提起二九0,我就會油然想起乃利,說起乃利也會想起二九0,似乎乃利就像靖宇縣、尚志縣、一曼街、兆麟街,人與地融為一體。
  • 「知青歲月」我的朋友胡安成
    給我的感覺他在哪裡,哪裡總有歡笑。很多知青朋友回憶兵團生活的時候,總有一股悲情的色彩,可是在我眼裡那段日子雖說艱苦,但我們在改善自己的生活方面,仍讓人覺得那麼溫馨、浪漫,讓人眷念。胡安成家鄉在浙江沿海地區,家中經常寄來海鮮幹蝦,魷魚,大米之類的東西。我經常外差,通過關係搞一些胡麻油和麵粉。有時候夥房夥食不好,我們就自開小灶。
  • 有聲紀實文學《中國知青夢》尾聲 斷碣殘碑
    公元一九九一年元月,也就是本書引子提到的那個回顧展開幕前大約五個月,我和另外兩名知青為收集展覽資料踏上南行的旅途。承蒙雲南省農墾總局大力支持,我們得以順利重返邊疆舊地,並沿途採訪臨滄、西雙版納,德宏、保山等地二十多個國營農場,行程達三千餘公裡。
  • 「知青歲月」回憶從北京下海南的農場生活
    海南的炎熱我們幾個北京知青是重點監管對象,不讓我們參加民兵組織。我已習慣政治上受歧視,不在乎指導員怎麼想,需要習慣的倒是惡劣的生活環境。那時年輕,身體強壯,勞動雖苦並不怕,凡其他人能幹的我也能幹,而生活環境之艱苦是一般北方城市人難以想像的。首先是炎熱。
  • 我與甘肅農墾的故事|傳承農墾精神 勇擔新時代使命
    60多年來,一代代黃羊河人以披荊斬棘、戰天鬥地的頑強作風,將沙漠戈壁變成了美麗的綠洲,在擔負起不同時期的歷史任務,完成國家賦予的歷史使命的同時,用血汗鑄就了「艱苦奮鬥、勇於開拓」的農墾精神。它是黃羊河人艱苦創業的真實寫照,它是黃羊河人無私奉獻的生動體現,它是黃羊河人不斷前行,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的主心骨。
  • 三仙嶺農墾之旅,有些東西是我們不能忘記的,所以一定要去看看!
    第一次聽到「三郡嶺」這個名字的時候,我就猜到這個地方一定是在三郡交界處,果然,三仙嶺鎮位於江西省上饒市益陽縣北部山區,距縣城30公裡,樂江公路貫穿全境,因位於益陽、萬年、貴溪交界處的最高峰而得名,我們這次來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三仙嶺農墾的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