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書法原則:結字是基礎,筆勢是裝飾,用筆是技法

2020-12-16 藝素簡

說起田氏楷書,無人不知其作品十分工穩。於是很多人極力褒獎,當作書法楷模來學習,對於其他人所說他的字不是書法很難理解。這也不足為怪,藝術審美是需要培養的。就跟城裡人到農村,看見長勢特別好,枝葉特別繁茂的土豆,會認為這棵土豆一定產量高一樣。

土豆地上部分過剩,會影響地下部分的生長和膨大,這是專業知識。從土豆地上部分的長勢預估產量,只有長期種植的人和學到正確種植技術的人才能判斷。書法欣賞也一樣,不知道什麼樣的作品是上品,就要向前人的法帖和書論去學習。沒有根據的憑喜好定高低,到底不能讓人信服。

王羲之樂毅論局部

那麼說前人就下了什麼區分書法品級的方法了了嗎?當然有,不過不是直白說出,很多人就算看過書論,也不會發覺。王僧虔曾作《筆意贊》,說出了書法作為藝術的關鍵,「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什麼樣的書法叫做好的書法?當然是神採和形質俱全的!

那麼,這種神採和形質是怎麼來的呢?王僧虔也說了,「剡紙易墨,心圓管直,漿深色濃,萬毫齊力。先臨《告警》,次寫《黃庭》。骨豐肉潤,入妙通靈。」要好紙好墨,還要用筆正確,還要有來路,有發展,這樣才能使書法骨豐肉潤,才能達到妙品神品的品級。

王羲之 黃庭經 局部

這些都是書法所需的客觀條件,就像建築所需的物料,不足以分開等級,辨別次序。但如果把書法的裝束作好了,作精細了,做到了位,便可以在當時聞名。這一點王僧虔也講到了,「弩如直槊,勒若橫釘。開張鳳翼,聳擢芝英。粗不為重,細不為輕。纖微向背,毫髮死生。工之盡矣,可擅時名。」

不用一句一句的來解釋,只看其中的「弩」「勒」等字,便可知,這一連串的比況都是在說字的形質姿態。

王羲之 喪亂、二謝、得示帖

王羲之的《書論》中,曾經有一段對書法書寫程序的介紹。「欲書先構筋力,然後裝束,必注意詳雅起發,綿密疏闊相間。」這就是說,書寫要先把字的結構在心裡設定好,然後裝束。怎麼裝束?用什麼裝束呢?「橫畫似八分,而發如篆籀。」「豎牽如深林之喬木」「屈折如鋼鉤」「上尖如枯杆」「下細若針芒」「轉側之勢似飛鳥空墜」「稜側之形如流水激來」……所有這些比況,都在說點畫的姿態氣勢,也就是「筆勢」。

索靖出師表

筆勢是點畫存在的姿態和氣勢,在內是神採的附著,在外也是形質之美的構成部分,它依託於結構安排來展現內容含義。書法作品只有有了筆勢,才能神採飛揚。如果把寫字比作建房子,那麼構建房子的框架就是結體,裝修就是書法的筆勢,修建方法和裝修方法就是書法的用筆。

筆勢在字中的重要,如同精神對人的重要。這一點古人很早就發現了,或許就是從注意到筆勢開始對書法有了藝術的自主性,寫字也就因為筆勢成了書法。早在東漢早期,書法家崔瑗就有了《草書勢》的書法論著。此後還有蔡邕的《九勢》、《篆勢》,衛恆的《四體書勢》,其中有《字勢》、《隸勢》。

鍾繇 力命表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對「勢」有十分貼切的描述,他說:「蓋書,形學也。有形則有勢,兵家重形勢,拳法重撲勢,義固相同,得勢便,則已操勝券。」

文字得了筆勢便不同於印刷了,便脫離了呆板,也就由寫字升華到了書法。得了筆勢不但不會呆板,還會或搖曳生姿,或端莊持重,或骨氣通達;或如深山道士,或如插花美女,或如龍威虎振,或如鵬羽未息。也就是說得了筆勢,才能在神採上有自己的風格。

相關焦點

  • 黃道周、倪元璐、王鐸書法用筆、結字、章法比較,誰的更耐看些?
    用筆與用墨的不同黃道周的行草書一直在踐行他的遒媚渾深的書學觀點,他的行草書起筆多露鋒入筆,收筆多以出鋒,行筆輕重變明顯,節奏抑揚頓挫。黃道周用筆精到、使轉自如,在線條之間的對比上,黃道周不如王鐸做的那麼強烈,其優雅流麗可媲美王羲之,清代人秦祖永在評價黃道周的書法時說道「行草筆意離奇超邁,深得二王神髓。」
  • 都寫得規範平正,王羲之的楷書被稱作聖書,有的卻算不上書法
    「作字唯有用筆與結字,用筆在使盡筆勢,然須收縱有度;結字在得其真態,然須映帶均美」,這是清朝書法家馮班《鈍吟書要》中的句子。這段話在表面上看,似乎書法只有用筆和結字兩大要素。險些被這兩大因素矇混過去的還有一更重要的因素。
  • 你把書法字帖中的技巧當技法了
    在書法的學習過程中,既是對書法本體的技法技術的訓練過程,也是對書法理論,傳統文化的理解認識過程。關於技法、技術、技巧書法的技法屬於書法本體的主要內容,包括筆法、字法、章法和墨法。是用筆、結字和章法的常理和規律,也是基本方法,屬於書法的共性內容。
  • 不懂王羲之如何中鋒用筆者,即未入書法之正途
    王羲之被稱作書聖,篆、隸、楷、行、草各體都很擅長,他「窮研篆籀」,「纂集精專」,廣採眾家之長,而自成一家。他的書法筆勢委婉含蓄,自然本真,遒美健秀,脫離了漢魏筆風,猶如「王謝家子弟」而煥然成新,開啟了書法的鼎盛時代。從此後歷代書家爭相學習、效仿,直到今天,依然備受推崇。
  • 王羲之書法用筆的秘訣:寫好四種「波」!
    筆法和結構向來是書法中最重要的兩項內容。元代大書法家趙松雪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即使對於「用筆」和結構誰更重要還有爭論,但這兩者對於書法創作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了。書法用筆向來被說得神乎其神。唐朝張旭稱:「筆法玄微,難妄傳授。非志士高人,詎可言其要妙?。」
  • 書法要講筆勢,點畫之間如何呼應?
    「本」字,也是橫豎撇捺基本線條組成的,不過上面一筆一筆寫的,還不算書法,書法要講筆勢,點畫之間彼此有呼應。是兩個筆畫連接在一起,獨立的鉤書法中稱為趯。這個趯怎麼連到上一筆呢?2踆鋒「九用」中有解決筆畫連接的技法,這就是踆鋒。「踆」這個字,有時候寫為「足」字旁一個「存」字。其實本字應該是踆。
  • 王羲之書法《蘭亭集序》鑑賞
    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有「書聖」之稱,代表作《蘭亭集序》《黃庭經》。《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行書起源於楷書,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用筆簡潔,字體較放縱流動。
  • 簡析王羲之行書《蘭亭序》書法技巧
    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此書不僅是王書的代表,也是中國書法的經典之作,影響深遠。如何寫好行書《蘭亭序》?以下技法,僅供參考。 一、點畫 1.橫、豎 《蘭亭序》中的橫畫和豎畫的用筆大多體了王羲之運筆「一拓直下」的特點。″事」、「古」等橫畫均側鋒起筆,中段調鋒,收筆藏而不露。「年″、「引″的末筆或藏鋒或出鋒,但都沉著而不浮滑,厚實有力。
  • 結合《蘭亭集序》從王羲之書寫的專業角度,說說怎樣欣賞書法作品
    一談起書法,必談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很多人不明白,這帖書法作品被公認為行書第一,是名人效應,還是真的這麼好?這可以毫不猶豫地告訴你,這件作品是真的好,它的好在神採、用筆和筆勢三個方面都屬於領先者。我們不妨結合《蘭亭集序》,從這三個方面逐一分析一下,看看書法作品到底要怎樣來欣賞。王羲之的墨跡原作,到今天已經見不到了,但是可以藉助唐朝的摹本。其中神農本是各摹本中最聞名的,據說是運用近似於工筆的響拓的方法。
  • 有沒有筆法是書法的標誌,能不能寫出個人風格,結字才是關鍵
    趙孟臨蘭亭集序及十三跋 局部原文是這樣的:「書法以用筆為上,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趙孟臨習《蘭亭集序》,感悟至深,他說:學習書法時雖然用筆的學習至關重要,但是結字的方法也要花費工夫。這是因為結字是隨著時代審美變化的,而用筆卻是千古不變的。王右軍的字在字勢上改變了原來的模式,這種遒勁健美的風格出於自然天成的,所以被古今的人作為法度來學習。
  • 寫書法,結字亦須用工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是趙孟頫的名言,也是書法家的金科玉律。這裡涉及書法的兩個層面,即「用筆」與「結字」。 《中庸》裡有「致廣大而盡精微」,借用到書法鑑賞中,用筆就是「精微」處,而結字就是「廣大」的所在。「用筆」的理解往往較難,難在其含糊不清,不可名狀,難在其有時率真天然,有時卻故弄玄虛。「結字」的特點是昭然的,是直觀的,是比較可以把握的。我們說這個字像不像某某某,首先是看它的結字。比如書畫中有很多某某屬(囑),這個「屬」字,各家就有各家的寫法。
  • 4句話、16個字,王羲之《聖教序》4種少見的行書技法,一學就會!
    《大唐三藏聖教序》,簡稱《聖教序》,由唐太宗撰寫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或《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碑原在陝西西安弘福寺,後移西安碑林。《聖教序》筆法精絕,筆勢遒勁,字裡行間流露出「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的韻致,是後世學書者難以達到的境界。筆者前期分享過很多關於《聖教序》的技法文章,現在補充總結4種比較少見的行書技法,供書友們參考:技法一、空際擺宕,彩練當空這種技法,是把一個字的線條連續快速地抖動出來,猶如一條紅絲帶,連綿不絕,層層疊疊,很靜態的字,一下子滿盤皆活。
  • 書聖王羲之書法八字真言,姿態殊異,圓轉自如
    王羲之一生酷愛書法,重點在於對書法的理解和創新,他改變漢魏以來的樸質書風,開晉後的妍美勁健之體,創楷、行、草之典範。後代之人,無不尊崇和遵循他的書法宗旨。一、王羲之學習書法的故事。在王羲之學書的漫長過程中,有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老師,是他一生都沒有忘記的,那就是—白雲先生。
  • 王羲之18幅集字對聯欣賞,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網友:養眼
    王羲之王羲之簡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大臣、書法家,有「書聖」之稱。人稱「王右軍」,永和九年,組織蘭亭雅集。撰寫的《蘭亭序》,成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精於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融會貫通,擺脫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極其深遠。王羲之書法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這樣高度評價他的書法:「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衝和」。
  • 美術研究│用毛筆寫好漢字:結字五原則,書法間架結構
    編者按:結字的五個原則,這裡所指的基本原則,就是各種不同的書體、不同的書法流派和風格都必須遵循的具有共性的客觀規律,是書法藝術是否「真」是否「美」在間架結構方面的標準,它有五個方面。#文化#2.必須以用筆為基礎
  • 徐渭後期的書法風格——用筆跌宕恣肆,結字自由瀟灑
    所以,觀徐渭之書,除了觀其技法,更讓人們體驗到他當時那胸中不可遏制的憤懣不平之氣。徐渭將作書視為抒發自己情感的途徑,他擺脫禮法的束縛和鉗制,雖主張要學古人書但不為古法所束縛,擺脫傳統書法的「法」,將自己的情感完全付諸筆尖,揮揮灑灑、紛紛揚揚地將自己的真性情表達出來。
  • 王羲之登峰造極的一個書法技巧,後世很少有人比得上!
    關於王羲之《聖教序》的技法問題,其實很好懂,從每一個線索出發總能總結出許多條的規律來,關鍵是如何能將這個規律熟練運用的問題。運用這些技巧是建立在熟知這些技巧的基礎之上,沒有一定深度的領會,是很難運用自如的。
  • 趙孟取法魏晉:重技法而遺精神
    但「蘭亭」不是最能代表王羲之的作品,十分令人惋惜的他忽略了情感更為充沛的二王尺牘。加之他未能得見「蘭亭」真跡,且意在扭轉南宋以來時弊,注意力完全集中於技法的把控,故評其「趙殊精工,直逼右軍」。但這只是對其技巧評論,沒有深入到魏晉風度及其精神。趙孟一生勤奮用功,傳世作品不勝枚舉,其寫字速度之快「下筆神速如風雨」,且數量多,傳說能「日書萬字」。空有技法而無主題,書寫已然成為一種排列組合的形式。
  • 書法各體的臨寫方法
    習草要有一定的正體基礎,因為草出於正(篆、隸)書,同時草兼各體的美學素質。草書從字法到筆法結構都有嚴格的要求,只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平正入險絕,循序漸進,並經過長期的字法和技法訓練,才能真正掌握和學好這門藝術。主攻大草應從小草做起,可先習王羲之《十七帖》、智永或懷素《千字文》、孫過庭《書譜》。
  • 丁祥紅行書創作的新風向,筆法自然流暢,結體行雲流水,真書法也
    因而,疏密得宜則結字熨貼,在結體中通過用筆的長短、大小、肥瘦等開合伸縮的方法表現出來。凡獨體字結體難於密,合體字結體難於疏,而重疊字忌過長,橫疊字忌過闊,掌握好開合伸縮,那麼結體就會疏密得宜,修短合度。行書的結字,應寓平於險,或寓險於平,亦即「勢似奇而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