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田氏楷書,無人不知其作品十分工穩。於是很多人極力褒獎,當作書法楷模來學習,對於其他人所說他的字不是書法很難理解。這也不足為怪,藝術審美是需要培養的。就跟城裡人到農村,看見長勢特別好,枝葉特別繁茂的土豆,會認為這棵土豆一定產量高一樣。
土豆地上部分過剩,會影響地下部分的生長和膨大,這是專業知識。從土豆地上部分的長勢預估產量,只有長期種植的人和學到正確種植技術的人才能判斷。書法欣賞也一樣,不知道什麼樣的作品是上品,就要向前人的法帖和書論去學習。沒有根據的憑喜好定高低,到底不能讓人信服。
那麼說前人就下了什麼區分書法品級的方法了了嗎?當然有,不過不是直白說出,很多人就算看過書論,也不會發覺。王僧虔曾作《筆意贊》,說出了書法作為藝術的關鍵,「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什麼樣的書法叫做好的書法?當然是神採和形質俱全的!
那麼,這種神採和形質是怎麼來的呢?王僧虔也說了,「剡紙易墨,心圓管直,漿深色濃,萬毫齊力。先臨《告警》,次寫《黃庭》。骨豐肉潤,入妙通靈。」要好紙好墨,還要用筆正確,還要有來路,有發展,這樣才能使書法骨豐肉潤,才能達到妙品神品的品級。
這些都是書法所需的客觀條件,就像建築所需的物料,不足以分開等級,辨別次序。但如果把書法的裝束作好了,作精細了,做到了位,便可以在當時聞名。這一點王僧虔也講到了,「弩如直槊,勒若橫釘。開張鳳翼,聳擢芝英。粗不為重,細不為輕。纖微向背,毫髮死生。工之盡矣,可擅時名。」
不用一句一句的來解釋,只看其中的「弩」「勒」等字,便可知,這一連串的比況都是在說字的形質姿態。
王羲之的《書論》中,曾經有一段對書法書寫程序的介紹。「欲書先構筋力,然後裝束,必注意詳雅起發,綿密疏闊相間。」這就是說,書寫要先把字的結構在心裡設定好,然後裝束。怎麼裝束?用什麼裝束呢?「橫畫似八分,而發如篆籀。」「豎牽如深林之喬木」「屈折如鋼鉤」「上尖如枯杆」「下細若針芒」「轉側之勢似飛鳥空墜」「稜側之形如流水激來」……所有這些比況,都在說點畫的姿態氣勢,也就是「筆勢」。
筆勢是點畫存在的姿態和氣勢,在內是神採的附著,在外也是形質之美的構成部分,它依託於結構安排來展現內容含義。書法作品只有有了筆勢,才能神採飛揚。如果把寫字比作建房子,那麼構建房子的框架就是結體,裝修就是書法的筆勢,修建方法和裝修方法就是書法的用筆。
筆勢在字中的重要,如同精神對人的重要。這一點古人很早就發現了,或許就是從注意到筆勢開始對書法有了藝術的自主性,寫字也就因為筆勢成了書法。早在東漢早期,書法家崔瑗就有了《草書勢》的書法論著。此後還有蔡邕的《九勢》、《篆勢》,衛恆的《四體書勢》,其中有《字勢》、《隸勢》。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對「勢」有十分貼切的描述,他說:「蓋書,形學也。有形則有勢,兵家重形勢,拳法重撲勢,義固相同,得勢便,則已操勝券。」
文字得了筆勢便不同於印刷了,便脫離了呆板,也就由寫字升華到了書法。得了筆勢不但不會呆板,還會或搖曳生姿,或端莊持重,或骨氣通達;或如深山道士,或如插花美女,或如龍威虎振,或如鵬羽未息。也就是說得了筆勢,才能在神採上有自己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