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沒上過學的平凡女孩,憑啥能劍橋讀博士

2020-12-11 愛讀書的百合

導讀:《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作者是塔拉·韋斯特弗,她十七歲之前沒有接受過任何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通過自學考試考取了楊百翰大學,並於2008年獲得文學學士並獲得蓋茨獎學金,然後進入劍橋大學繼續深造,2009年獲得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14年獲得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2018年出版《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此書一經出版,便登頂《紐約時報》暢銷榜80周!她也被《時代周刊》譽為「年度最具影響力人物」。

從某程度上來說,《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更是塔拉·韋斯特弗生活經歷寫照,這個故事講述了從未上過學的」我「通過自學考上了大學、研究生和博士,似乎很光鮮靚麗,然而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父母和家人眼中的「背叛者」。「我」不上學,不就醫,是父親要「我」堅持的忠誠與真理,但凡有不同的意見便是他眼中的「惡魔」。而教育帶給了「我」新思維以及新世界,為了弄明白曾無知蒙昧的平凡女孩憑藉什麼突破種種阻礙,獲得獨立自主新生活。我將從家庭教育、壓抑情緒、意識覺醒三個方面分析「我」如何開啟自我救贖之路。

01 「畸形家庭教育」對於個人影響程度

故事從「我」家的七個孩子有四個沒有出生證明開始,這是因為:「我」兄弟姐妹從出生到現在從來沒去過醫生,這是父親意願。他認為醫院都是害人的地方,並且認為學校都是「上帝的陰謀」,把孩子們交給醫院和學校,跟交給「魔鬼」沒什麼兩樣。而且父親還經常用相同的故事教育「我」們:有一個小男孩父母因為沒有讓他去上學,聯邦政府便包圍他們全家,並開槍打死了小男孩,因為他的父母沒讓小孩去接受聯邦政府的「洗腦」。從這段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三個家庭教育對於「我」終生的影響:

對於學校的恐懼和受教育意義錯誤的認知父親每天都在強調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給人洗腦,只是為了「害人」。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我」十七年不上學的真相:一方面是父親不允許,另一方面則是「我」視學校為可怕的東西,每個人的潛意識裡認為學校不僅會折磨「我」的心智,而且可能會「殺死我」。在這種意識狀態下和驚懼情緒中,「我」對於自己從來不上學的事情,不僅不覺得詫異而且十分慶幸。

拒絕醫生和醫院的深層原因。「我」前半生都拒絕醫院和醫生,即使是「我」通過努力而考上了楊百翰大學,「我」依然對醫生有種本能的抵制,即便被疼痛折磨,即便氣喘籲籲和生命垂危,「我」都反感去醫院接受治療。

從表面上看是因為「我」的恐懼是出於對於醫院和醫生的不信任,背後的原因則是受家庭及父親的影響。因為父親寧可看著自己孩子的血流幹、看著孩子奄奄一息或留下後遺症都堅決不去醫院,父親甚至還勸導祖父母也不要去看醫生和醫院,這點似乎更堅定了「我」認為醫院就是「害人的地方」。這也是家庭教育帶來的無法與社會融合的「另類思想」。

父親意志力的強力入侵和幹涉。「我」們全家人的生活狀態就是:自給自足,不與外界產生聯繫,包括親人之間都疏於來往。「我」甚至記不清外婆家在哪住?而事實上導致這一切的悲劇源於父親,這些原因在「我」很多年後才用科學的理論解釋:父親有雙相情感障礙,即「躁鬱症」,更直白的說是種精神疾病,發病時會產生幻覺並導致極端的偏執。換句話說他確信想像中的世界是真實發生的,而父親的觀念也令「我」的一生表面上風平浪靜,而內心卻恐懼不安,甚至將「我和兄弟姐妹」的感情離間得四分五裂,人人自危,這是「畸形家庭」帶來終生的疼痛與內心深處的無法共融。

02 情緒失控下「畸形」家庭悲喜人生

山雪融化,山的正面有美麗的景色,然而與景色不符的卻是慘烈的車禍。在這場車禍之後,對「我」人生影響最大的哥哥泰勒戰戰兢兢提出了他的訴求:「我要去......去上大......大學。」他說,面容僵硬,他費力的吐出這些話時,脖子上一根血管鼓起,一會兒顯現,一會兒消失,像一條掙扎扭動的大蛇。每個人都看著爸爸。他面無表情,沉默比吼叫更可怕。「什麼是大學?」「我」問。「大學就是給那些過於蠢笨、在第一輪學不會的人額外開設的學校,一個男人不能靠書本和廢紙為生。大學教授只有兩種,一種知道自己在說謊,另一種認為自己在說真話。」爸爸說道。

從這裡可以看出父親對於學校的深惡痛絕和怒氣衝衝,這從兩方面得到了闡釋:一方面對於哥哥泰勒鼓起勇氣的請求,父親不僅沒有用一貫的脾氣來謾罵,而是採用了「冷暴力」來回復可以看出,一般來說只有當人們在最生氣、最憤怒的時候才會以一種更沉默更殘忍的方式進行回應和報復;另一方面是父親對於學校和教授的誹謗,以及對於教育的不屑一顧

父親的這些表現也充分說明一個問題:他不可能同意孩子接受教育。這從後來「我」哥哥泰勒離家出走,偷偷去上了大學,而父親就與他斷絕了往來可以看出。只是泰勒的這一行為「我」萌發了對學校的好奇心,儘管泰勒舌頭笨重和「我」幾乎很少說話,但卻時常允許「我」陪他一起聽音樂。這跟其他哥哥有著本質的不同:「我」的其他哥哥們像一群「狼」,不僅頻繁試探對方,而且稍微有一點不滿意,就會爆發混戰,而且下手特別重,尤其是「我」的哥哥肖恩。

他會在不經意間暴打「我」,將我的「頭」按進馬桶,暴打完之後過段時間又特別溫柔體貼,向「我」認錯,痛苦流涕希望得到「我」的原諒,而對這些父母明明知道卻故意視而不見。這些痛苦的經歷,不僅造就了「我」一生的恐懼和無法共融,也令「我」不敢戀愛、不敢與人交往,甚至害怕與外界溝通交流。

無獨有偶的是「我」姐姐奧黛麗和母親也被肖恩虐打過,但母親選擇了沉默。姐姐在父母的威脅和利益的驅使下,她選擇了「翻供」,並和家人一起對抗「我」認為被虐打只是來於「我」自己的想像力。

這種家庭關係不僅畸形而且很變態:父親以自己的意志力控制每一個人,兄弟姐妹們之間冷血無情,以各自的利益為重;「我」如何為了自由和還原一個事實真相而被家人排擠,父母拒絕我再踏入家門,除非「我」不再堅持自己的意見而臣服於父母。

但「我」受到哥哥泰勒觀念影響「你呆的越久,離開的可能性就越小,去上大學吧!」而後逐漸去嘗試自學,最後終於考上了楊百翰大學、逐漸又讀了研究生和博士,這不能說是一種悲傷過後的欣喜與光明,「我」也勇敢剖析並直面童年及少女時代的創傷:還原真相,尊重事實、堅持自我。

03 如何一步步踏上救贖之路

在父親的影響下,母親也默認了父親的理念,母親甚至研發了一種叫「肌肉測試」的治療方法,意為「詢問身體的需要,由它自己回答。」比如說,頭疼該怎麼辦?母親會拿起一瓶自主研發的「精油」閉著眼睛詢問:「我需要這個嗎?如果她的身體向前就意味著需要,如果身體向就意味著不需要,母親驕傲的稱為這種療法叫「能量工作」。

不得不說這種方法有點迷信和匪夷所思,但基於「我」當時的認知和理解,儘管「我」未感覺到母親所謂的「熱能量」,還為此感到局促不安和羞愧。因為母親一直告訴「我」:肌肉測試是一種祈禱,一種神聖的祈求,是信仰的體現,更是上帝通過她來表達旨意。「我」為自己沒有具備這種「信仰」而傷感。與「我」不同的是父親對母親則大加讚賞,認為醫生都無法解決的問題,母親都能解決。

生活之外,迷惑之餘,「我」開始想念上大學的哥哥泰勒,甚至有一個奇怪的念頭閃現:「我」應該去上學。但母親總說:如果你願意,只要徵求爸爸的同意,就可以。

只不過爸爸不僅不同意「我」上學,而且只要看到「我」看書就會想方設法讓「我」幹更多的活。「我」只得穿著又髒又破的衣服,頭戴著盔甲,去收拾廢品。父親對於孩子的無情與嚴苛,在哥哥盧克身上也有所體現。從「我」十歲的記憶中可以看出:

我看到他左腿上的牛仔褲不見了,燒成了灰燼。腿上有的地方又青又紫,血淋淋的;其他地方慘白,成了死肉。薄如紙片的一條條皮膚精巧的包裹著他的大腿和小腿,就像廉價蠟燭上滴下的蠟油。他的眼睛翻白了。

這段話不僅給我們一種嚴重燒傷後的慘烈,而且有一種深深的恐懼,看似平實的描寫,卻將一種血腥感令人不寒而慄。差點死去的盧克卻並沒有得到及時醫治,父親的表情也僅僅是一臉憔悴和沮喪,他更多的擔心是害怕聯邦政府知道強行將盧克送到醫院救治,父親認為那樣做盧克會感染死去。

讀到這裡時,有種荒誕感和無名的悲哀油然而生:在父親的意志力影響下,所有人都變得無知和等待母親出診回來醫治。但「我」在此時已經有了想讓把哥哥送醫院的想法,只是不敢說,這是個體意識覺醒的萌芽階段。後來在哥哥肖恩再次遭遇死亡和陰影的刺激下,「我」逐漸擁有了三個層次的覺醒:

第一階段意識覺醒是當肖恩生命垂危時,出於本能「我」送他去了醫院急救,並在內心深處為自己的「叛逆」和「與眾不同」而慚愧,這也是「我」意識覺醒的第一步

第二階段意識覺醒是在「我」上大學後,現很多女孩穿著露膝短裙、裸露著皮膚而震驚,「我」認為她們「不正經」,在「我」的意識中異教徒必須要非常的「保守」,不能裸露一寸除臉部和手部以外的肌膚,從來不用香皂洗手,因為只有「妓女」才會有這樣的舉動。這種觀念的逐漸淡化是從上了理察·金伯爾博士的課之後開始,學習了知識和歷史後,多次思考「我」如何被別人所改變,甚至開始反省如何取得本該擁有的話語權。

而第二階段的意識覺醒可以這樣理解:它不僅是一種對於自我甦醒與召喚,還是一種「不隨波逐流和人云亦云」,是自我之路,也是和解之路的關鍵之路。

第三階段的意識覺醒則是「我」寧可與父母斷絕關係,也要堅持還原肖恩和父親有精神病的事實。對於他們的偏執行為以及給整個家庭帶來的傷害正視和直視。想清楚這些之後,「我」開始逐漸相信醫學和醫生,而不再固執認為它是種「巫術」,而是尊重它、信任它。

直到最後,「我」終於打開心扉去看了心理諮詢師,逐漸明白一些真理:並非與男孩說話就會懷孕;對於「妓女」有了重新的認知,她並非是因為對於異性有好感就認為不潔;試圖以自己的喜好掌控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歸宿。而這些不僅是覺醒和解之路,也是自我救贖之路,用一句話總結就是:尊重客觀事實,不以別人的意志為主宰。

04 結語

儘管「我」通過意識上的覺醒和生活、經濟上的自主喚醒了自我意識,但情緒依然會變得失控和反覆無常,甚至吹毛求疵、充滿敵意。而這種偏執也影響了「我」的感情生活,不經意中「我」將自己全部的怒火、對於父親或肖恩的可怕怨恨都發洩到了保護和心疼「我」的男友幾任男友身上,「我」無法正常的談戀愛或步入婚姻。

「我」的男友分手前曾說:他愛「我」,但「我」的反覆無常已經超出了他能力範圍,他不能拯救「我」,能拯救「我」的只有「我自己」。

導致「我」痛苦的根源來自於過去十七年的生活,帶來的牽扯與無法斷絕,儘管從表面上「我」與家庭斷絕了關係,但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卻永遠無法斷絕,「我」從來沒有講過「我」的經歷,甚至連「我」最信任的斯坦伯格教授和劍橋的克裡博士都不曾說,不過克裡博士這樣鼓勵「我」:

你不是愚人金,不是在特定的光線下才發光,無論你成為誰,無論你把自己變成了什麼,那就是你本來的樣子。它一直在你心中,不是在劍橋,而是在於你自己。金子一直是金子。

而「我」最終明白了積極的自由就是控制自己的思想,從非理性的恐懼和信仰中解放出來,換句話說從上癮、迷信和所有外部引導的自我強迫中解脫出來。

直至最後「我」不懼父母、兄弟姐妹斷絕關係的威脅,也要堅決捍衛自己的「記憶」,要家人們承認哥哥肖恩的暴力與危險,承認父親是哥哥的保護者,只因為父親和哥哥罹患同一種精神疾病,儘管家人施加壓力讓「我」承認自己的判斷失誤,「我」卻不畏懼給父母寫了封信,表達著自己多年來的委屈和不滿,甚至用謾罵的語言傾訴對父親和哥哥以及對於整個家庭的怨恨。

這就是一種勇敢的覺醒,勇敢覺醒的還有上了大學的哥哥泰勒,他寧可被家人疏遠和孤立,也願意支持「我」,雖然「我」的結局有點傷感,眾叛親離並未像幸福女孩一樣走向美滿的生活,但敢于堅持自我,已經天翻地覆的超越。

蕭伯納在《賣花女》中說過:「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於你的內心。」這句話的意思是:堅信活在自己的思想中,而不是別人的思想中。換句話說每個人的力量雖然渺小但依舊可以鏗鏘有力,哪怕歷盡了痛苦和曲折,卻最終達成與生活的和解與共融,這是教育的必修課,這種成長教育就叫:意識覺醒、和解獨立、勇敢生活。

相關焦點

  • 《當你像鳥飛往你的山》講述深山中的小鳥,飛往自己山脈的故事
    17歲前從未上過學的女孩,如何成為劍橋大學博士?這些事情都在這本自傳體小說中。它不僅僅是作者自己的成長故事,更講述了作者糟糕的原生家庭、努力考學、內心的種種痛苦和最終將一切坦然接受達成和解的故事。十七歲前從未上過學。通過自學考取楊百約翰大學,2008年獲文學學士學位。隨後獲得蓋茨劍橋獎學金,2009年獲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10年獲得獎學金赴哈佛大學訪學。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你要過怎樣的人生,只有你自己說了算
    也許是作者的筆觸實在像是一種面對面的「訴說」,讓人有很深的「畫面感」,分分鐘都會化身為那個「擔驚受怕」的小女孩,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只是現在,那個「小女孩」長大了,並長成另外一個「自我」。一如作者自己所說,在別人眼裡,也許叫作:轉變,蛻變,虛偽,背叛,但她稱之為:教育。「教育」正是這本書的英文名字,而「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中文譯名。
  • 讀書|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聖經·詩篇 11.1》前段時間在微信讀書上看完了《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的英文名《Educated:A Memoir》。如果你跟我一樣疑惑為什麼中文名和英文原版看起來完全不相關?
  • 今日悅讀:《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你就是金子!
    這是一位17歲前從未接受過正規學校教育,卻最終掙脫原生家庭的束縛,成為劍橋哲學碩士和哈佛曆史博士女孩的處女作。這本書成為比爾蓋茨年度推選榜單第一名。它的中文譯名《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也很詩意,這本書的文字雖然沒有書名這麼文藝,也沒有像勵志恢弘,她用最平淡真實的語言像一個局外人一樣講述著自己的成長環境和掙脫原生家庭的糾結與矛盾。
  • 讀《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有感
    讀《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有感 發布時間: 2020-06-03 17:29:26   來源:中國電力網  作者:張宇寰
  • 17歲前未上過學,哥哥罵她像妓女,她靠自學由文盲女成為劍橋博士
    故事的主人公叫塔拉·韋斯特弗,1986年出生,是個成長經歷很離奇、自我救贖更勵志的美國女孩。她在骯髒又危險的垃圾場長大,整日跟廢銅爛鐵打交道。在17歲之前,她沒上過一天學。10歲時,還是大字不識的「文盲女」,後來通過讀《聖經》做禮拜才識字。
  • 小二樓|《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永遠不要讓別人定義你的人生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美國作家塔拉.韋斯特弗的處女作,講述了塔拉奇蹟般的成長經歷。一個十七歲前從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通過自學考取楊百翰大學,2008年獲文學學士學位。隨後獲得蓋茨劍橋獎學金,2009年獲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10年獲得獎學金赴哈佛大學訪學。2014年獲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轉變,蛻變,虛偽,背叛,我稱之為:教育
    2020年7月7日那天我第一次翻開這本書,當時書讀一半的時候,我發了一條朋友圈說:「如果可以,我希望所有人都讀一讀這本《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比爾蓋茨推薦語說道:「一個驚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每個人都會喜歡。它甚至比你聽說的還要好。」//01作者簡介塔拉維斯特弗:美國作家、歷史學家。1986年生於美國愛達荷州的山區。
  • 《你當像飛鳥飛往你的山》:原生家庭,不一定是一個人的宿命
    先來看幾組神奇的對比:17歲之前從未上過學,未接受過教育的山裡女孩和劍橋大學的歷史學博士;在垃圾廢品場裡工作,指甲頭髮和臉上沾著黑色油泥,灰頭土臉,無女性色彩的寬大牛仔褲,寬大灰T恤,鋼頭靴的女孩形象和乾淨利落,舉止優雅,有教養的高學歷年輕歷史學家;上大學前思想和意志一直被父親操控,在男人至上家庭中長大的自卑女孩和坐在直播間裡才思敏捷
  • 全球經典勵志圖書《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中文版譯名背後的故事
    但若讀過此書,你會知道,這不是一部勵志成功學,作者最不想展露的一面恰恰是成功。她的光環是她書中極力輕描淡寫的部分,她說,自己不想成為勵志美國夢的化身,因為那毫無意義。有關書名的困惑,編輯部通過版權代理與作者本人反覆溝通商討,大半年的時間裡,雙方都糾結在中文版的譯名上。
  • 尋找你的棲息地—《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花了一個月,利用碎片時間讀了下《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它是塔拉·韋斯特弗的處女作,上市第一周就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榜。 這本書的原名是《Educated》,中文版被譯為《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書名給我的感覺很文藝,像一本小說。
  • 今日薦書:塔拉·韋斯特弗的《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桌上的這本《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美國80後女孩塔拉·韋斯特弗寫的回憶錄。本書主要內容是塔拉講述自己從一個到了十七歲還未上過學的女孩,通過自學考上楊百翰大學之後,又獲得了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和歷史學博士學位的傳奇經歷,被許多人追捧為勵志書籍。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直面內心,自我主宰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作者(美)塔拉·韋斯特弗。有一句話說:原生家庭的罪。《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作者塔拉·韋斯特弗遭受了原生家庭無與倫比的傷害,她將自己的成長經歷在本書坦述。患有「雙向情感障礙」的父親剝奪了塔拉及其哥哥姐姐們上學的權力,對他們實施精神上的控制;塔拉和姐姐奧黛麗遭受了哥哥肖恩對她們身體一次次的暴打,父母對她們所受傷害熟視無睹,甚至袒護包庇,顛倒事實。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從大山走到哈佛,她是美國夢還是普通人?
    2018年,塔拉出版了以自己經歷為故事的非虛構類著作《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此書一經出版就震驚世界,上市一周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至今仍高居不下,她還被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評價這本書說:「這是一個驚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閱讀她極端的童年故事時,也開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一個敢於挑戰命運的女孩書寫的傳奇人生
    文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一個敢於挑戰命運的女孩書寫的傳奇人生作者 娛樂小丑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貝多芬今年年初,一部由美國作家寫的勵志題材的小說《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風靡全美,該書上市首周便登頂《紐約時報》暢銷榜榜首的位置!而34歲的作者——美國作家、歷史學家塔拉·韋斯特弗名字也隨之家喻戶曉。她一度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甚至連著名的比爾蓋茨也對她的作品讚譽有加!
  • 每周書薦:《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塔拉·韋斯特弗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本書叫《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作者是美國作家、歷史學家塔拉·韋斯特弗。 1986年生於愛達荷州的山區。十七歲前從未上過學。通過自學考取楊百翰大學,2008年獲文學學士學位。隨後獲得蓋茨劍橋獎學金,2009年獲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10年獲得獎學金赴哈佛大學訪學。2014年獲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
  • 《你當像鳥飛向你的山》:除了你自己,誰也不能定義你!
    但讀完《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後,卻發現自己真的是個幸運兒。《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美國作者塔拉·韋斯特弗所寫。塔拉·韋斯特弗( Tara Westover),美國歷史學家、作家。1986年生於愛達荷州的山區。十七歲前從未上過學。通過自學考取楊百翰大學,2008年獲文學學士學位。
  • 比爾·蓋茨力薦,年度銷冠,《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到底有何魔力
    導語:比爾·蓋茨力薦,年度銷冠,《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到底有何魔力這是一個驚人的故事,我在閱讀她極端的童年故事時,也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這本書每個人都會喜歡,它甚至比你聽說的還要好。——比爾·蓋茨以教育之名,完成自我的救贖,平凡又是那麼真實,一個人真正的經歷才能打動人。《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是作者的真實經歷。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以教育之名,完成人生救贖
    導語:《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以教育之名,完成人生救贖我們需要經歷怎樣的人生,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比爾·蓋茨看了她的故事說:這是一個驚人的故事,我在閱讀她極端的童年故事時,也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這本書每個人都會喜歡,它甚至比你聽說的還要好。十七歲前,從沒有上過學在美國的某個山區,有這樣一個家庭:出生孩子沒有出生證明,這對父母帶上七個孩子,就這樣過著近乎「與世隔絕」的生活,就算孩子生病,受傷都不去就醫,更不要說教育,這兩個字眼。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17歲之前沒上過學,塔拉的自我救贖之路
    塔拉兄弟姐妹7人,除了年長的哥哥有上過幾天學,其餘的都在家裡接受所謂的家庭教育。小時候的塔拉,不知道學校為何物,圍繞著她的只有廢料場、草藥和桃子罐頭。「也許我會長大、然後結婚,成為和母親一樣的助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