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風日下,哄搶貨物到底是逐漸淪喪的社會道德感還是從眾心理

2021-01-19 田生活記

試問一下,假如路上遇到大量貨物被拋到馬路上,你會去撿嗎?其實不管你撿不撿,總有人會撿。

8月4日凌晨五點,一輛6.8米的拉著價值40多萬元貨物的冷藏車在瀋海高速東臺段發生了追尾事故,幸運的是車主當時不在車上,躲過了一劫。但是車上的貨物卻翻下了高速。

據車主描述,車上拉的是7噸重的冷凍豬肉,是從上海買來準備運往山東去賣的。而事發地點剛好位於村莊上。貨物翻下高速後,引來附近村民現場哄搶。騎電動車的、開三輪車的、徒手運豬肉的,更有甚者,連事故車掉落下來的車廂後門都一併拉走。場面壯觀。

其實這種聚眾哄搶財物事件,不是一次兩次發生了。有些車主、貨主甚至受了傷,以為趕來的市民是來幫忙的,沒想到讓人寒心的是來搶貨物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2013年在安徽無為縣,一輛滿載近萬尾魚苗的農用三輪車,因為避讓橫穿馬路的電動車而側翻倒地。車上的魚苗瞬間撒在了地上。司機周某和貨主黃某都受了傷。趕來的市民沒想著幫忙,卻將灑在地上的魚苗哄搶殆盡。對於貨主來說,不禁感嘆有些人的道德感正逐漸喪失。

很多貨車出現道路交通事故後,因為承運人及貨主急於轉運貨物或減少損失,疏於對財物的看管,導致事故地附近居民及路人對事件車輛散落、裝載的財物進行哄搶。有些人覺得法不責眾,反正大家都搶,抓到也沒事。這是典型的從眾心理。就比如中國式過馬路,這是網友對部分中國人集體闖紅燈現象的一種調侃,即「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也有一些人覺得,反正是交通事故導致貨物散落一地的,大家都在搶,我不搶的話,反而顯得我很另類。

人間自有真情在。希望往後發生這樣的事情,多一些伸出援手的人。

相關焦點

  • Asch的社會從眾心理實驗
    當身邊的大多數人人認為房價要上漲值得投資時,有些人會忍不住跟風去買房;當一個不喜歡遵守社會秩序的人移民到一個文明的國家,逐漸的他也開始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認真排隊,變成一個守秩序的人。這些社會現象來源於一種社會心理,叫做從眾心理,英文叫做Conformity。
  • 《烏合之眾》:認清從眾心理的這4個特徵,不再盲目跟從
    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這種從眾心理的現象:比如,一個宿舍裡,有人在吃東西,接著其他人也會跟著吃東西,最後可能是整個宿舍的人都在吃東西;而在高校經常會有這樣一直現象,宿舍之間,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之後,就會出現有的宿舍集體出動考各種證書,參加各種培訓,或是有的宿舍集體鍛鍊身體。因為大家會覺得,同宿舍的人都在努力,我不努力學習豈不是很丟臉。
  • 從眾心理是如何影響用戶行為的?
    而運營人員卻寧可冒著封號的風險,卻要花四五百錢去刷文章的閱讀數,這些行為的背後的背後到底是什麼因素在影響著用戶的行為和心理呢?公子義研究了2016年3個經典事件一夜之間火爆網際網路事件:2016月11月30日《羅一笑,請給我站住!》這篇文章在一夜之間閱讀數達到100000+,一個粉絲只有1000多人卻在一夜之間閱讀數竟然增加1000多倍。
  • 從眾心理:跟風博主無腦下單,被坑的那些年
    這就是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即個體在群體的影響或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或違背自己的觀點使自己的言論、行為保持與群體一致的現象,即通常所說的「隨大流」。從眾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信息壓力人們在不了解情況、不能確信自己的情境中出現的從眾行為,是由於缺乏必要的信息所引起的盲目服從。在缺乏必要信息的情況下,我們會不自覺地向他人的想法靠攏,但當有了可靠的信息支撐時,這種從眾行為就會消失。
  • 消費者的從眾心理是一種什麼樣的體現?
    分析:這就是從眾心理的一種體現,就算我們不看好這個東西,中國十三億人,就按千萬分之一,130多個人就是我們的精準客戶,更不要說再多了。從眾心理我挺羨慕那些去廟會跪拜不捐錢的今年十月份,我去關帝廟轉了一圈,我們兄弟四個為關雲長捐了200元鍍金身。
  •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有個朋友問我:老郭,你怎麼看待社會上這樣一種現象:有些姑娘,三四十歲了,還稱自己為「女孩子」;而有些呢,才十七八歲,就稱自己為「老娘」!我想,這都是心理作用的必然反映吧!三四十歲稱自己為女孩子的,大多是一些大齡剩女。
  • 高速公路上哄搶桔子,我們的心裡仍有深深的匱乏感
    近日一段視頻顯示了一群人,有家長,還有剛放學的孩子,一起在高速公路上哄搶桔子的事件:車主王愛軍,遼寧人,從四川拉了32噸桔子運往北京,17日凌晨經過西漢高速洋縣,與前車發生追尾,車頭損害嚴重。他將車拖到洋縣108國道。因為擔心桔子變質,就低價銷售,70元一筐50斤的成本價,只賣30元。因為自己腿腳在車禍中受了傷,行動不便,就告訴買的人:誰買就上車自取。
  • 《社會性動物》 從眾(一)
    當物理現實變得越來越模糊時,人們就越來越多地依賴「社會現實」,即更可能遵從別人的行為。這不是由於他們害怕團體的懲罰,而是因為團體的行為給他們提供了應該怎樣做的寶貴信息。我們為什麼要去理解從眾的心理?   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質問和指責他人比理解這些錯誤決策背後的心理過程要容易得多。
  • | 從眾心理
    從眾:大家都在買廁紙,那就跟著買點吧人都有從眾心理。從眾,又叫「社會證明啟發式」(social proof heuristic)決策手段,長期以來都效果不錯,成本低,收益大。畢竟一個人就能買這麼多 | 推特截圖任何東西被哄搶,都可能造成短缺。任何短缺,都可能造成短期價格上漲。廁紙體積不小,對於家裡空間不大的人來說,儲備可能就不太多。於是沒囤又實在缺廁紙的人邊罵自己蠢邊高價求購,囤了廁紙的人則感覺自己沒有多囤一點簡直錯過了十個億……不管囤沒囤的人,都會暗下決心,下次有貨時,一定多囤點。
  • 心理學:三個角度剖析從眾心理,每一次被迫改變都是性格的缺失
    在如今這個社會,許多人都有從眾心理,這些人很容易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然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能力上表現出貼合於公眾或者大多數人。舉個例子,有一款很流行的包包,見同事很多人買了,自己不買,可能會讓同事覺得自己不合群,但是包又不是自己很喜歡的款式,可是最後還是買了。
  • 社交心理學:從眾心理,權衡在自己!
    然而,在生活中我們大多數時候還是隨大流。大多數人幹什麼,我們也跟著幹;大多數人認為什麼是正確的,我們也跟著學;其實這種現象歸根結底是心理作用的結果,即"從眾心理"。從心理學角度看,從眾是指個人的行為和觀念受群體的引導或壓力影響,從而向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在生活中,我們很多行動和思想都來自大眾。從眾心理對我們的決策起著重要作用。
  • 高速公路遇車禍後貨物遭哄搶 臨沂網友:10噸豬肉只剩3噸 車門也被...
    8月8日下午,微博認證為上海某公司副總經理的臨沂網友@張賀0539 爆料:拉了十噸豬肉,車子在高速公路上出了事故,散落的豬肉被當地百姓哄搶,十噸貨只剩下了三噸。目前溝通的情況是,剩下的貨保險公司給予折價理賠,丟失被哄搶的貨保險公司無法理賠。
  • 優衣庫KAWS聯名款發售遭哄搶,人們追逐的到底是什麼呢?
    在消費文化的引導下,大牌的潮流物品勾起了人們「符號消費」的欲望,無論是本次KAWS聯名的T恤、搶不到的AJ球鞋、貓爪杯,就連人們用的蘋果手機,都逐漸脫離了它們本身的意義,被消費社會貼上了「時尚」與「個性」的標籤。 但實際上在中國傳統歷史長河之中並沒有形成一種服飾類的審美體系。我們對於所謂的潮的認知是模糊不清的,所以大家並不知道到底什麼才是潮流,只知道跟著多數人的步伐走總不會出錯。
  • 新時代女性:到底是女權主義的進步,還是思想道德的淪喪?
    新時代女性:到底是女權主義的進步,還是思想道德的淪喪?新時代女性,這個定義範圍是80.90後女性,因這個年齡段的女性出生、成長正處于于改革開放這一新的社會發展階段,其生命成長曆程打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所以把80.90女性稱之為新時代女性。
  • 從眾者和獨立者-從眾的個體差異
    社會中存在著「從眾者」也存在著「獨立者」。為什麼有些人非常容易受到社會的影響,而另一些人卻完全不為所動呢?考察從眾的個體差異時,主要關注的預測指標有三個:人格,文化和社會角色。人格人格特徵與社會行為之間僅僅有一些微弱的關聯。
  • 從眾人白羊與獨行黑羊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希認為「從眾行為是人類在某種情景中的一種基本傾向。從眾行為是個體為了滿足他人或群體的期望而聽從他人的意見,其目的則是為了獲得獎勵或避免懲罰。而在日常生活中,從眾的行為屢見不鮮。什麼中國式過馬路啦,什麼排隊買奶茶啦,什麼購買盲盒啦,不可否認在一定程度上都與從眾有聯繫。魯大迅先生說:「中間本沒有斑馬線,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線,」中國式過馬路可以說是從眾心理最為明顯的體現了。本打算等待綠燈閃爍的人看見有人紅燈就穿馬路,一邊覺得這個行為大錯特錯,一邊想人多勢眾,想那司機也不會說什麼,也就邁開步伐快樂地跟了上去。
  • 「特殊義工」組織,只為殘疾人服務,是道德淪喪還是人性的光輝?
    在這麼一個龐大的殘障人士群體當中,他們除了需要親戚朋友、家人、社會等,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心理方面的關心和愛護以外,他們對於生理方面的需求,同樣也不必我們的「正常人」少。本身我們的大部分殘障人士來說,他們多數情況下,就處於社會的底層,收入就比較的偏低,現在居然還給他們要錢,這到底是在做公益,還是在給自己的變相「斂財」找高大上的理由?
  • 也說「世風日下」
    時常聽到一些人在慨嘆「世風日下」,他們似乎是站在一旁很客觀很理性地評判著這個世界,好像「世風」隨著他們的評判在真正「日下」。       「世風」真正「日下」了嗎?至少我不這麼看。陳盛見義勇為抓小偷,流血負傷不言悔,就是明證。
  • 優衣庫與KAWS上演哄搶「釜山行」:如何玩轉聯名限量「陰謀」?
    截至發稿前,#全員KAWS#微博話題閱讀量達到4.4億,討論量達到8.1萬,#優衣庫聯名款遭哄搶#微博話題閱讀量達到4.7億,討論量達到5.5萬,整個朋友圈被相關文章、哄搶視頻持續刷屏。600萬UT銷量背後KAWS與優衣庫雙贏:聯名終結、從眾心理、集體狂歡這是一場優衣庫的勝利,也是一場KAWS的勝利。在優衣庫天貓旗艦店,做出了和實體店同樣的要求:每個用戶ID(每人)限購兩件,從6月3日零點開始發售的KAWS X 優衣庫22款單品,其中包括12款印花成人T恤,4款印花託特包,6款印花兒童T恤,已經於6月3日當天全部售罄,最快的3秒售罄。
  • 學會獨立思考:你可以從眾,但不能盲從
    原創 包楚婷 群學書院僅僅在二三十年前,心理學對中國大眾來說,還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學術名詞,那時候大部分中國人,還在為小康乃至溫飽而奔波,無暇他顧。為此,我們特別邀請心理諮詢師包楚婷在群學書院開闢「生活中的心理學」專題,從日常生活中我們熟悉的人、事和社會現象出發,深入淺出地解讀相關心理學知識,以期為讀者們關注自我與社會,提供一面別開生面的鏡子。敬請關注。本文為專欄第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