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糖果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從小孩子們就被教導要學會助人為樂,助人為樂是一種美好的品德。但是孩子由於受到年齡的限制,以及自身能力的欠缺,常常會造成「越幫越忙」的現象。
來看一個笑話:小孩子踮著腳夠門鈴,大哥哥過來幫他按,按響門鈴後小孩兒呼喚大哥哥快跑,「再不跑就被人家抓到了」。
本來是好事一樁,結果卻成了「閒事」「壞事」,孩子愛管閒事究竟是好是壞呢?家長又該如何教導孩子呢?
「事精女寶」被同學排斥,感到很委屈
圓圓是5歲的小朋友,現在是幼兒園大班的一員。雖然她在幼兒園裡並不擔任什麼職務,但是非常喜歡多管閒事。
比如哪個寶寶飯前沒認真洗手,誰不聽話了,她總是會跑去和老師告狀。天長日久,小朋友給她起了個外號,叫做「事精」。
有一次放學的時候,圓圓看到小班的一個同學穿不上衣服,就趕緊過去幫她穿。小女孩一直擺手說「不要不要」,可圓圓還是熱心地幫她穿好了。
小女孩哇地一聲就哭了出來,正好趕上寶媽來接她,這才搞明白,原來她是因為熱要脫衣服,並不是想穿。這時候大家又開始喊事精來了!
圓圓也委屈地哭了,好在這位家長並沒有指責她,還表揚她熱心腸,不過下回這種事情最好先問清楚,而且要由老師來執行才好。
幼兒園的老師在放學的忙亂中沒有顧及到,連忙賠禮道歉。圓圓有些發蒙,不知道自己今後該怎麼做了。
小孩子為什麼會愛管閒事呢?
① 出於一種責任感。當孩子過集體生活時,他會有一種天然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可能來源於家庭,也可能來源於學校,總之他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幫助別人。
如果不及時伸出援手,對方可能就會遭殃。最常見的就是告狀行為,「告狀精」的代入感是很強的,在他們看來是助人為樂,在被告密者看來純屬多管閒事。
② 不具備界限意識。其實不僅是孩子,大人身上也存在這個現象,他們總是好為人師,喜歡充當別人家事情的仲裁者和幫腔者,並認為理所應當。
父母如此,孩子也會有樣學樣,常常做出一些越界的行為,而自己卻毫無知覺。
③ 想通過「管閒事」的方式證明自己。
兒童期的孩子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建立身份認同感,也就是要試圖找到一個重要的答案——「我是誰?」
這種自我感覺最初是與父母的關係,後來發展成同伴關係,他們渴望在群體中得到認可,獲得更廣泛的交際圈,所以就會通過「幫助」他人的方式來證明自己。
愛管閒事就是「攪屎棍」嗎?
愛管閒事和瞎管閒事是兩個概念,愛管閒事的孩子身上通常具備這些閃光點:
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在生活和學習上往往也積極主動,善於自我管理,有擔當,大局觀念強。
善於觀察,勤於動腦。這樣的孩子善於察言觀色,腦筋也比同齡的孩子轉的快。
性格開朗,思維活躍。他們會比一般的孩子反應更迅速、靈敏,在人際交往中也更為主動和活躍。
但是不分界限的瞎管閒事,則容易讓優點變成缺點:
比如,孩子身邊的朋友會越來越少,因為他們不喜歡在老師和家長之外,還有一雙銳利的眼睛在時刻盯著自己。
這樣的結果是孩子不想看到的,助人者的內心會充滿傷害,價值觀可能因此而被扭曲,從而轉變為負能量。
孩子愛管閒事怎麼辦?提供四種解決策略
場景1:
哥哥在幫助媽媽收拾碗筷,抱了一摞碗筷往廚房走,小弟弟也想幫忙,跑去過搶盤子。結果啪的一聲脆響,盤子都碎了。
好在哥哥及時調轉了方向,並沒有傷到弟弟。奶奶跑過來說「盡添亂」,弟弟在驚嚇之餘,也覺得是自己犯了錯,因此大哭起來。
☆第一種,孩子在助人為樂,但因為自己的能力不足,或者判斷失誤,結果造成了「幫倒忙」的局面。
首先家長要肯定孩子的熱心助人,不應該打擊孩子的善良天性,對於孩子同情他人、幫助他人的好行為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
而這所有的前提是,孩子應該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去助人,蠻幹傷人傷己,愈幫愈忙。
同時家長也可以引導孩子做事情的技巧,讓孩子有心且有力去助人,這才是助人為樂的真意。
場景2:
孩子在放學的路上,看到一群人圍在一起,他也拼命地擠過去想要看個究竟。結果就是兩個人在吵架而已,知道了真相孩子依然不願離去,湊熱鬧。
☆第二種,孩子看到熱鬧就愛去湊,多半是出於獵奇心理,這是真的在「管閒事」。
《弟子規》有言: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已,莫閒管。意思是說遇到別人搬弄是非,要用智慧判斷,不要介入,與己無關的事不必多管。
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許多值得關注的人和事,有許多美麗的風景在等待。父母應提高孩子提高對美的追求。
保護並激發孩子的求知慾望,而不是將精力放在「吃瓜群眾」上,引導孩子多關心值得管的事。
場景3:
寶寶在幼兒園裡頤指氣使,總是要求其他小朋友要這樣做或那樣做,如若不然就會發脾氣,或者以自己的規則來「要挾」他人。
☆第三種,孩子支配慾強,搞不清楚彼此的邊界,看似是在助人,其實是在侵犯他人的權利。自己的標準就是標準,落入一種以自我為中心,刁難他人的境地。
不管是否出於好心,管閒事從來都沒有標準答案。提供給孩子一個大體的判斷標準:
你幫忙了,如果別人說「謝謝」,那是真的在幫他;如果你自己看來是在幫人,別人卻說「與你無關」,那可能就是瞎管閒事了。
不越界,不逾矩,不僅是孩子對自己的一種保護,也是對他人應有的尊重。
場景4:
妹妹渴了,媽媽去衝奶粉,正在寫作業的姐姐趕緊丟下筆,說「我來我來」。妹妹困了,媽媽拍著女兒睡覺,姐姐又跑過來,「我來幫她鋪被吧」。
☆第四種,孩子不顧自己的事也要管閒事,自己手頭的事情沒有做完,就趕著去幫別人做事,而那件事情,其實並不一定要由她來完成的。
姐姐的行為更像是一種逃避寫作業的方法,只是打著「助人」的旗幟,這樣做事情的結果常常是,自己的事沒做好,別人的事也沒幫完。
針對這類行為,父母要做的是教孩子分清輕重緩急,能理清自助與助人的先後順序,不要佔用自己過多的精力,學會觀察和取捨,以免兩頭忙,兩頭都夠不著。
總之,對於愛管閒事的孩子來說,父母要認真對待,區別分析,做出正確的引導,培養孩子科學管理自己以及助人的能力,這對他來說會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