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薩(Pizza),又譯比薩餅、匹薩、批薩,是一種發源於義大利的食品,在全球頗受歡迎。比薩餅的通常做法是用發酵的圓麵餅上面覆蓋番茄醬,奶酪以及其他配料,並由烤爐烤制而成。奶酪通常用莫薩裡拉乾酪,也有混用幾種奶酪的形式,包括帕馬森乾酪、羅馬乳酪、義大利鄉村軟酪或蒙特瑞·傑克乾酪等。
「披薩」是一種由特殊的醬汁和餡料做成的具有義大利風味的食品,但其實這種食品已經超越語言與文化的障礙,成為全球通行的小吃,受到各國消費者的喜愛。
起源:公元前三世紀,羅馬歷史
記載:圓麥餅+橄欖油+香料+石上烤
有人認為比薩源於中國:當年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中國旅行時最喜歡吃一種北方流行的蔥油餡餅。回到義大利後他一直想能夠再次品嘗,但卻不會烤制。一個星期天,他與朋友在家中聚會,馬可·波羅把其中一位來自那不勒斯的廚師叫到身邊,描繪起中國北方的香蔥餡餅來。
那位廚師按馬可·波羅所描繪的方法製作。但忙了半天,仍無法將餡料放入麵團中。馬可·波羅提議將餡料放在餅上吃。該廚師回到那不勒斯後按此法配上了當地的乳酪和作料,大受歡迎,從此「比薩」就傳開了。
據統計,義大利總共有兩萬多家匹薩店,其中那不勒斯地區就有1200家。大多數那不勒斯人每周至少吃一個匹薩,有些人幾乎每天午餐和晚餐都吃。食客不論貧富,都習慣是將匹薩折起來,拿在手上吃。這便成為鑑定匹薩手工優劣的依據之一。匹薩必須軟硬適中,即使將其如「皮夾似的」摺疊起來,外層也不會破裂。
區分一種匹薩餅是否正宗也就是看其餅底是如何成型的,行業內公認的區分標準如下,如果是意式匹薩餅那必然是手拋匹薩餅,餅底是由手拋成型,不需要機械加工,成品餅底呈正圓形,餅底平整,「翻邊」均勻,「翻邊」高2-3cm,寬2cm。如果是美式匹薩餅那必然是鐵盤匹薩餅,餅底是由機械加工成型,成品餅底呈正圓形,餅底平整,「翻邊」均勻,「翻邊」高4-5cm,寬3cm。除此以外的餅底成型方法均可視為不正宗的做法,會引起成品外觀不佳,口感欠缺。
那不納斯海鮮披薩
披薩原料:
高筋粉 80克
低筋粉 60克
小魷魚 50克
青口貝 60克
蛤蜊 40克
馬蘇裡拉芝士 120克
酵母 3克
蜂蜜 5克
紅圓椒 30克
鹽 適量
橄欖油 適量
羅勒葉 2克
白葡萄酒 10克
牛奶 30克
番茄醬原料:
洋蔥 40克
蒜肉 50克
橄欖油 30克
羅勒葉 2克
大番茄 240克
去皮番茄 120克
茄膏 80克
鹽 適量
黑胡椒碎 適量
香葉 2片
操作過程:
1:先將高筋粉、低筋粉放入鐵盆中,加入橄欖油、鹽和蜂蜜,然後把酵母、牛奶一起拌勻再倒入麵粉中。
2:把麵粉揉成光滑柔軟的麵團,放入盤中,撒上低筋粉,包上保鮮膜進行發酵30分鐘。
3:先把蒜、洋蔥和紅椒切成絲,海鮮切成塊備用。
4:熱鍋,加入橄欖油,把備用的蒜、洋蔥、紅椒和海鮮倒入鍋中炒香,加入鹽、胡椒碎進行調味,最後噴入白葡萄酒,起鍋備用。
5:先將番茄洗淨開上十字刀,放入燒開的水中燙3分鐘,撈出大番茄放入冷水中去皮,再另起鍋把大番茄壓碎備用。
6:熱鍋倒入橄欖油,放入茄膏炒至不酸為止,放入洋蔥末及蒜末炒香,再將備用的大番茄和罐裝的去皮番茄放入鍋中,並加入香葉、黑胡椒碎、鹽和羅勒葉進行調味,熬煮45分鐘後,用攪碎機將番茄醬攪碎備用。
7:把發酵好的麵團放在桌上,撒上低筋粉,再把麵團推成薄餅。
8:將備用的番茄醬均勻的抹在披薩餅上,然後加馬蘇裡拉芝士和炒好的海鮮,然後在海鮮上撒上一層芝士放入烤箱中,烤箱溫度上火280度,下火260度,烤3-5分鐘即可。
本文章由王森西餐學院西餐系老師蔣生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