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職好還是加薪好,因人而異,因公司而異,因階段而異
1、升職與加薪的不同作用:一虛一實。
升職和加薪都有激勵作用,但升職代表了用更高的職責進行激勵,加薪代表是為了留人。但升職好像變魔術,可操作空間很大,加薪好像玩技術,靠的是過硬的技術。
加薪比較簡單,先說完。因為是實實在在的公司成本,代表了你在公司眼裡值多少錢,不論什麼時候,加薪總是最划算的。
但是,正因為加薪是公司的成本,但薪水有個「剛性」的特點,能上不能下,所以有時候加薪未必是好事。
公司效益好的時候,成本的承受能力強,加薪容易,可是一旦效益變差,又不能降薪,就只有裁員了。
裁員跟薪水相關的有幾個特點:加薪時間越近的,越容易被裁;職位高職責虛,薪水又高的,容易被裁;年紀過了35的,容易被裁
所以綜合下來,新人加薪問題不大,老人加薪就一定要有過硬的能力,否則很可能變成中興裁員跳樓事件的主角。
好了,下面重點講講升職,因為這裡的水太深了。
2、「職位的名稱」和「職位」不一定是一回事
以前曾短暫地呆過一家公司,剛剛入行的我,頭銜是「助理總監」,一開始我還不好意思,剛去之後才發現,好傢夥,「助理總監」是職位最低的,大部分都是」總監」,稍高一點,叫「高級總監」,其實都是業務員。
這種情況下,職位有兩個用途,一個是接待客戶比較方便,總監都親自出馬了嘛,二個是也是滿足大家的虛榮心。
那麼,到底什麼樣升職是有用的呢?我的經驗,只看一樣東西——匯報層級。
3、比升職更實質性的是匯報層級。
升職是個筐,啥都可以往裡裝。職級體系健全的公司,升職意味著加薪;人不多的小公司,升職是加薪的替代手段,不想給你加薪,但又怕你跑了。
但不管什麼公司,加薪都不一定意味著會升職。只是有些公司,加薪後會突破原職位的上限,所以同時會有升職,但如果你達不到新職位的要求,接下去就會有很多古怪的現象。
以前有一個客戶,職位是開發部某品類的副經理,但奇怪的是,他當了兩年「副」,部門經理的位置一直空著。他下面有兩個年輕一點的兵,三個人各有各的分工。
這是一種常見的結構安排,此時,想要弄清楚這個部門實際的職位安排,一定要看匯報層級。由於各有分管業務,這兩位「下屬」並不直接向他匯報,三個人都要向上面的總監匯報。
由此可見,兩年前,把他提成「副經理」是一次「被迫升職」,只是因為把他的薪水加到了部門經理級,但總監並不認為他有部門經理的能力,才虛設了一個副經理的職位。
這也是部門經理空缺了兩年,既不給他副轉正,也不安排人的道理。一是人力預算有限,總監認為不需要一正一副兩個經理,二是他仍然處於總監的考察期。
所以,「匯報結構」才代表了一個企業、一個部門的真實職位層級。 改變了匯報層級的升職,含金量一定高於普通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