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喜歡喝用各式草藥煲的湯水調理身子和治病,也大多都懂得一些草藥的知識,常常是屋前屋後,路邊地頭的野草就是一味藥。對於草藥,老人們常說:不知的當是草,知道的就是寶。一語道盡了草藥之妙。
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幾種常用中草藥,它們光看名字就挺可愛!一起來了解吧!
學名:蘭科石仙桃屬石仙桃
別名:箴蘭、大號石橄欖(潮陽、普寧),雙葉石橄欖、薄葉石橄欖(潮安),石仙桃(廣州)。
形態:多年生常綠草本。生於深山巖石陰溼處。根莖相接而生,呈卵狀圓柱形的球莖,形似橄欖,故名。莖頂生二葉,肥厚革質而光綠,橢圓披針形。夏日從根部抽生花梗,開白色花,排列成總狀花序。結楊桃狀肉果。藥用全株,鮮 50 至 100 克,幹 25 至 40 克。
性味:性平,味甘辛,無毒。入肺胃經。
效能:祛風除溼,涼血清熱,鎮痙止嗽。
主治:風火牙痛,肺熱咳嗽,胸悶,肺傷久咳,肺咯血,小腸疝氣,小便淋濁。
二、白薯茛
學名:薯蕷科薯蕷屬白蔓茛 《 生草藥性備要 》
別名:薯茛頭(潮陽),白薯郎(潮安),白飯薯藤(儋縣),山葛、野葛藤(海南、番禺),黃加萎(樂東),榜薯(保亭),板薯、山僕薯、那亞、榜花薯。
形態:革質纏繞藤本。生於山坡潮溼處。莖粗壯圓柱形,有刺,長達 30 米。根莖球圓形,肉質,外皮黃色或淡灰色,肉白色,滿生鬚根。葉三出複葉互生,小葉薄紙質,中央一片長圓形,側生二片較小,頗偏斜。夏日開穗狀花序。結三瓣裂的蒴果。塊莖入藥,外用適量。
性味:性寒,味辛,有小毒。入脾經。
效能:解毒止痛,祛瘀止血,消炎退腫。
主治:癰疽惡毒大瘡,刀傷,跌打出血。
禁忌:根供外用,不可內服;種子可食,但多食則醉。
三、飯蕉芋
學名:天南星科海芋屬海芋 《 本草綱目 》
別名:觀音蓮 《 綱目 》 ,野芋 《 名醫別錄 》 ,埔芋、野埔芋(潮安),坑芋、埔芋、狼毒(潮陽),痕芋頭、軍芋、大葉芋頭、尖尾野芋頭、天荷(廣州)。
形態:多年生草本。生於山野田畔溝邊水溼地。莖粗壯。葉互生,闊卵形,極大,葉長 60 釐米一 90 釐米,先端鈍尖,基部廣心狀箭頭形,全緣微波狀,葉柄粗壯。夏初開佛焰花,佛焰苞下部筒形,粉綠色,上部苞片舟狀,綠黃色,先端銳尖;肉質花序短於佛焰苞。結紅色漿果。藥用莖、葉,外用適量;莖內服鮮 50 至 100 克,幹 15 至 25 克。
性味:性涼,味辛,有毒。入肺、脾經。
效能:清熱解毒;外用拔毒散結,去腐生肌。
主治:流行性感冒,肺結核,腸傷寒,霍亂,腹痛,疝氣;搗敷無名腫毒,腹股溝淋巴結炎,瓜瘡,癤腫,指頭蛇,蟲蛇咬傷。
禁忌:內服須久煮,方能去毒,外用注意不要敷貼健康皮膚,否則可致紅腫,發癢發麻。
四、荷包蘭
學名:鴨拓草科紫萬年青屬紫萬年青 《 中國植物圖鑑 》
別名:如意蘭(潮汕),青紅蘭(潮安、澄海),紅竹葉(汕頭、普寧、陸豐),蚶花(海豐),海蚌含珠(南澳),蚌蘭、蚌花、紅蚌蘭(廣州)。要形態:多年生草本。栽於庭園花盆中。高 40 釐米一 60 釐米。莖粗壯,肉質多汁而脆,不分枝。葉集生莖頂,披針狀闊劍形,長 30 釐米左右,背紫紅,腹面暗綠色。夏秋葉腋聚生白色矮短花序,為兩枚紫色蚌殼狀的苞片所包藏,苞片大而扁。結小蒴果。藥用花、葉,鮮 50 至 100 克,花 7 朵。
性味:性涼,味甘微苦,有小毒。入脾肺經。
效能:清熱涼血,化痰止嗽,止血止痢。
主治:肺熱咳嗽,咳血,瘰癧痰結,百日咳,鼻衄,赤白痢疾,大便下血。
五、三稔萄
學名:莎草科水蜈蚣屬水蜈蚣 《 植物名實圖考 》
別名:金鈕草 《 中國中部植物 》 ,三莢草 《 採藥錄 》 ,地楊梅 《 本草拾遺 》 ,空殼旱、麵包草(潮陽),水雷公(五華),無頭厚香、假馬薺蔥、金鈕草、散寒草、發汗草、辣仔草、瘧疾草(省內各縣),頂棍草、夜模草、入地娛蛤(廣州)。
形態:多年生草本。生於山野溝邊田畔溼地。根莖橫生細弱,蒂紫色,周圍節生鬚根。莖自葉中抽出,瘦長,三稜形,有芳香。葉軟,狹線形,下部帶紫色鞘狀。夏秋從梢葉單生頭狀花序,總苞 3 片,平展。結褐色瘦果。藥用全草,鮮 50 至 100 克。
性味:性平,味甘辛,無毒,入肺小腸經。
效能:疏解風熱,理咳止血;敗毒利尿。
主治:風熱感冒,風熱咳,瘧疾,百日咳,咳血,痢疾(菌痢),蛇咬傷,瘡瘍。
來源 | 《潮汕中草藥圖鑑》
陳妙奎 編著
聲明:本文不代表我們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
關注我們
帶你行走潮汕 · 記住鄉愁
www.qqzmc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