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大進展!揭示伴侶蛋白ClpB清理有毒蛋白聚集物機制

2020-12-23 生物谷

2020年2月4日訊/

生物谷

BIOON/---細胞如何解開聚集在一起的蛋白?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國家原子分子研究所(AMOLF)和德國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如今發現伴侶蛋白ClpB可強行拉開蛋白鏈中暴露的環狀結構(loop),隨後將它們從蛋白聚集物中拉取出來。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月29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Processive extrusion of polypeptide loops by a Hsp100 disaggregase」。

圖片來自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1964-y。

蛋白是在體內進行摺疊的胺基酸長鏈。它們在細胞中執行許多功能,但只有在它們正確摺疊後才能做到這一點。但是,錯誤摺疊可能會導致蛋白聚集物---類似於纏結物的蛋白團塊---形成,可進一步破壞細胞。蛋白聚集與衰老、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醫學疾病有關。

ClpB是細胞中的分子清潔機

有機體為這些蛋白團塊提供清理服務:一組稱為伴侶蛋白的蛋白。眾所周知,Hsp100伴侶蛋白家族可以重新溶解蛋白聚集物,而ClpB就是這個伴侶蛋白家族的一員。但是它的內在機制從未被直接測量過。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如何可視化觀察所有這些蛋白及其運動,它們的運動在非常小的尺度(

納米

)上發生,並且是高度隨機的。

荷蘭國家原子分子研究所的Mario Avellaneda和Sander Tans以及德國癌症研究中心的Bernd Bukau和Axel Mogk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的研究揭示了這些伴侶蛋白如何解開這些聚集在一起的蛋白鏈。

Tans說,「我們發現環狀的ClpB蛋白強行將蛋白鏈中的環狀結構拉過它的中心孔。這些蛋白鏈中的環狀結構存在於蛋白聚集物的表面上。但是,這些蛋白團塊太大而無法通過這個中心孔。因此,通過這種拉動作用,ClpB可以從較大的蛋白聚集物中拉取出單個蛋白鏈。一旦移除,這個蛋白鏈可以再次摺疊並正常發揮功能。通過一次一個地拉出所有蛋白,這種伴侶蛋白可以完全解開整個蛋白聚集物。」

用光進行拉取

這些研究人員通過使用光學鑷子抓住蛋白鏈的兩個末端來實現這一點。光學鑷子是聚焦的雷射束,可以捕獲和操縱塑料圓形珠子或玻璃圓形珠子。儘管比蛋白大1000倍,他們卻可以在一種蛋白鏈的兩個末端連接這類珠子,從而非常精確地操縱它。通過以這種方式測量一種蛋白鏈的長度,他們可以知道它是被拉伸還是被壓縮和摺疊。

在將伴侶蛋白ClpB添加到一種被拉伸的蛋白鏈中之後,這些研究人員發現這種蛋白鏈的兩個末端之間的距離逐漸變短,直到這兩個末端緊挨著。這一令人驚人的觀察結果表明這種蛋白鏈被拉著通過了環形的ClpB。他們認為,當這種蛋白鏈以環狀結構穿過ClpB的中心孔時,它的兩個末端確實會被拉在一起。其他實驗也證實了這一想法。比如,當通過引入突變對這個中心孔的內部進行修飾時,類似馬達的拉動活動被取消了。

可視化觀察ClpB

這種蛋白鏈環狀結構拉出從未在任何蛋白中觀察到。因此,為了進一步進行測試,這些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不同的方法:通過將一種螢光分子連接到伴侶蛋白ClpB上來追蹤這種伴侶蛋白如何在蛋白鏈上移動。最初,他們對此表示懷疑,這是因為這些運動比螢光成像所需的光波長要小。當這些微小的運動確實可見時,他們感到十分吃驚。

這些研究人員發現ClpB最初附著在一種被拉伸的蛋白鏈的隨機位置上。ClpB隨後可以將這種蛋白鏈的左末端拉向自身,也可以將它的右末端拉向自身,或者將它的兩個末端拉向自身。這種蛋白鏈的環狀結構的兩個臂因此就可以同時被拉著通過環形的ClpB。Tans說,「我們知道將一根雙線穿過針眼是多麼困難。ClpB能夠使用存在於中心孔中的稱為孔環(pore loop)的微型驅動杆來實現這一壯舉。通過使用細胞產生的ATP燃料分子,ClpB可以像小手指一樣上下移動這些驅動杆。這接著使得胺基酸鏈穿過環形的ClpB。這些驅動杆的確切作用機制尚不清楚。但是,我們發現它們可以突然發作:首先,幾個驅動杆連續推動,然後停頓,然後再次推動,等等。很可能需要停頓才能讓新的ATP分子結合。」

快速而又高效

Tans說,關於這些ClpB解開蛋白聚集物的作用原理有許多相互矛盾的觀點。「一種觀點是,許多ClpB以隨機的方式結合著蛋白聚集物的粘性部分,有點像溶解脂肪的肥皂分子。其他研究已表明一個蛋白鏈的一個片段最多只適合於ClpB通道,而且出於這種原因,這個蛋白鏈的環狀結構並不適合。我們如今證實ClpB強行拉動。這種伴侶蛋白的作用原理就像是一個馬達,通過拉動暴露的蛋白鏈環狀結構來解開蛋白聚集物。它一直保持拉動直到這個蛋白鏈被完全拉出。」

Tans和他的同事們的下一步將是研究人伴侶蛋白和其他蛋白。誘人的是,這項研究有可能導致人們開發出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Tans說,「原則上,你可以開始考慮這些事情。但是,在實踐中,這遠不那麼簡單。在開始進行臨床應用之前,我們需要更好地了解這些分子清潔機器如何在細胞環境中發揮作用。下一步是研究ClpB如何受到調控,這是因為它也可能通過拉動正常蛋白而引起損害。」

Tans說,ClpB可以拉動蛋白鏈環狀結構的事實表明其他蛋白可能也在其他細胞過程中做同樣的事情。「比如,細胞持續降解受損的蛋白以產生新的蛋白,換句話說,這就是細胞的循環經濟。這如今可以使用我們的方法進行研究。」(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Mario J. Avellaneda et al. Processive extrusion of polypeptide loops by a Hsp100 disaggregase. 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1964-y.

2.Molecular machine tears toxic protein clumps apart
https://phys.org/news/2020-01-molecular-machine-toxic-protein-clumps.html

相關焦點

  • 多篇文章聚焦澱粉樣蛋白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澱粉樣蛋白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研究者表示,我們的研究針對β澱粉樣蛋白(Aβ)毒性潛在機制提供了臨床轉化上的新見解,這可能對未來的藥物設計產生重大影響。它鑑定出Aβ和G蛋白偶聯受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代表著阿爾茨海默病的一種有吸引力的疾病特異性的治療靶標。有趣的是,這種新發現的發病機制可能也解釋了許多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試驗為何遭遇失敗,這些臨床試驗靶向減少這種疾病的罪魁禍首---大腦中的Aβ蛋白堆積。
  • Nature:揭示PGRMC2蛋白是血紅素伴侶,在脂肪組織中大量存在,有助...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這種蛋白在脂肪組織中大量存在,尤其是在將食物轉化為熱量來維持體溫的褐色脂肪中。這就為獲得關於肥胖和代謝的新認識打開了大門。他們的發現也可能為治療肥胖和潛在的其他許多疾病帶來了新的方法。
  • 鐵調素結合鐵轉運蛋白的結構揭示鐵穩態機制
    鐵調素結合鐵轉運蛋白的結構揭示鐵穩態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9:25:51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Aashish Manglik、程亦凡等研究人員合作利用鐵調素結合鐵轉運蛋白的結構揭示出鐵穩態機制
  • Nature:研究揭示SecY/Sec61蛋白傳導通道轉位機制
    新和成的蛋白被定向到SecY/Sec61蛋白傳導通道上,以便穿過細胞膜來轉位。 本期Nature上兩篇論文採用低溫電子顯微鏡來了解這一重要蛋白轉位過程的機制。Eunyong Park等人發表了不活躍的和活躍的細菌核糖體-通道複合物的結構;Marko Gogala等人發表了一個哺乳動物核糖體-通道複合物在閉合和半開啟構形下的結構。
  • 新研究揭示mA通過共轉錄逆向調控組蛋白修飾的現象和機制
    南方醫科大學夏來新團隊長期圍繞RNA代謝和發育調控的關係,重點關注RNA加工在人類胚胎發育中的調控作用,旨在揭示RNA剪切和修飾在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動態分布和基本功能,為人類出生缺陷和胎源性疾病的診治、藥物研發等提供理論依據及線索。
  • Nature:揭示瘧原蟲通過糖轉運蛋白PfHT1攝取葡萄糖機制
    像在其他細胞中一樣,糖通過轉運蛋白---專門為糖穿過細胞膜而設計的分子門戶---轉運到瘧原蟲中。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和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闡明了這種轉運蛋白的作用機制。糖轉運蛋白PfHT1與葡萄糖結合在一起時的三維結構,圖片來自David Drew。論文通訊作者、斯德哥爾摩大學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系的David Drew博士說,「通過闡明瘧原蟲糖轉運蛋白PfHT1的原子結構,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葡萄糖如何被轉運到瘧原蟲中。」這項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對這一重要的生物學過程有基本的了解,以便有潛力開發新的抗瘧疾新藥。
  • 組蛋白研究進展速覽!
    【5】Cell Reports:研究揭示組蛋白伴侶調控神經幹細胞機制大腦皮層是哺乳動物大腦中高度發達的中樞區域,負責控制認知、記憶、情感行為等重要機體功能。正常胚胎大腦皮層發育對於維持皮層功能十分關鍵,全面深入了解胚胎大腦皮層發育機理及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胚胎大腦皮層發育過程受到細胞內外多種信號分子的精準調控,以保證大腦正常發育的時序性。
  • 研究揭示粘蛋白組裝機理
    研究揭示粘蛋白組裝機理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0 14:50:57 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所Deborah Fass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Nature:重大進展!揭示基因沉默跨代傳遞機制
    2020年6月2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威斯康星大學和中國南京農業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線蟲體內的蛋白RDE-3將pUG尾巴添加到RNA幹擾(RNAi)和轉座子RNA的靶標上。
  • Cell:揭示蛋白促進囊泡形成機制
    10月12日的《細胞》(Cell)雜誌上,來自康奈爾大學的一項研究揭示了稱作內體蛋白分選轉運裝置(endosomal sorting complex required for transport,ESCRTs)的細胞膜塑形(membrane-sculpting)蛋白促進囊泡(vesicles)形成的機制,自十多年前發現ESCRTs以來這一過程一直是一個待解的謎題
  • ...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人胰高血糖素受體的G蛋白特異性識別機制
    2020年3月21日訊/生物谷BIOON/---G蛋白偶聯受體(GPCR)在細胞信號轉導中起重要作用,並作為多種疾病的重要治療靶標。與細胞外激動劑結合後,GPCR通過招募不同的G蛋白(Gs、Gi和Gq等)刺激各種信號通路以介導多種生理功能。GPCR和特定G蛋白之間的選擇性偶聯對於這類受體的生物學作用至關重要。
  •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線粒體未摺疊蛋白反應(mitochondrial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PRmt)是細胞中保護線粒體、維持線粒體內穩態和正常功能的主要途徑。該途徑通過傳遞線粒體受損信號至細胞核,促進核編碼的線粒體應激基因的高表達,從而保護和修復受損線粒體。
  • 《科學》:揭示蛋白NRLP1特異性識別雙鏈RNA來檢測病毒感染機制
    在執行這一任務的蛋白中,有一類稱為炎性體傳感蛋白(inflammasome sensor)的蛋白。一旦被激活,這些傳感蛋白就會形成炎性體複合物,然後引發一系列炎症反應,在某些情況下會導致感染細胞的死亡。
  • 【學術前沿】 王嘉東/王巍/申佔龍合作揭示PD-1蛋白水平穩態調控機制
    而在腫瘤微環境或5-FU治療的情況下,KLHL22維持PD-1表達穩態機制的失效可能導致PD-1的過度積聚以及T細胞活性的降低。該研究加深了目前對於PD-1蛋白相關調控的認識,也部分解釋了5-FU與PD-1單抗聯用效果更好的機制,為臨床療法的改進提供了參考。
  • 伴侶蛋白介導的自噬維持了造血幹細胞的功能
    伴侶蛋白介導的自噬維持了造血幹細胞的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5 15:40:50 2021年1月13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Ana Maria Cuervo和Britta
  • 上海有機所揭示肌球蛋白分子馬達Myosin VI結合Tom1和自噬受體蛋白...
    在自噬過程中,Myosin VI可以通過結合內吞體相關蛋白Tom1以及自噬受體蛋白TAX1BP1、NDP52和Optineurin,介導內吞體和自噬體的融合,並促進自噬體的成熟。然而,由於缺乏詳細的機制研究,Myosin VI如何精準地識別Tom1,兩者的結合模式又是怎樣?Myosin VI是怎樣通過與Tom1以及自噬受體蛋白的結合從而促進自噬體和內吞體的融合?這些問題目前尚不清楚。
  • Nature背靠背|組蛋白H1調控染色質結構
    Melnick教授以背靠背的形式在Nature發表有關組蛋白H1通過影響染色質3D結構調控發育和疾病進程的機制。Arthur I.Skoultchi教授的研究題為「H1 histones control the epigenetic landscape by local chromatin compaction」,該研究發現組蛋白H1通過調控染色質結構來影響表觀遺傳修飾H3K27me3和H3K36me2的豐度,從而影響基因表達的機制。
  • 科學家揭示NK細胞顆粒蛋白NKG7的功能
    科學家揭示NK細胞顆粒蛋白NKG7的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5 14:33:13 澳大利亞 QIMR Berghofer醫學研究所Christian R.
  • 科學家揭示小G蛋白Rheb疾病相關突變體調控mTORC1活性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丁建平團隊在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上發表題為Molecular basis for the functions of dominantly active Y35N and inactive D60K Rheb mutants in mTORC1 signaling的論文,該研究揭示了小
  • 動物所等在非典型肌球蛋白Myo5a調節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馬達蛋白可分為三類:肌球蛋白(Myosin)、驅動蛋白(Kinesin)和動力蛋白(Dynein)。驅動蛋白和動力蛋白在微管(Microtubule)上運動,而肌球蛋白在由肌動蛋白(actin)組成的細絲上運動。通過與actin細絲的相互作用,肌球蛋白可以將ATP水解產生的化學能轉化成機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