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小G蛋白Rheb疾病相關突變體調控mTORC1活性的分子機制

2021-01-14 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丁建平團隊在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上發表題為Molecular basis for the functions of dominantly active Y35N and inactive D60K Rheb mutants in mTORC1 signaling的論文,該研究揭示了小G蛋白Rheb疾病相關突變體Y35N和D60K調控mTORC1活性的分子機制。

mTORC1信號通路通過感受和整合外界信息,如生長因子、能量狀態和營養水平等,調控多種生命過程。在胺基酸信號的刺激下,一系列蛋白質及複合物共同發揮功能,通過Rag GTPase將mTORC1招募到溶酶體膜上,使其被定位於溶酶體膜上的Rheb結合併激活。與其他小G蛋白類似,Rheb主要依靠結合GTP和GDP狀態的循環過程中switch區域的構象變化,發揮分子開關功能,並通過switch區域與mTOR激酶相互作用進而別構調控mTORC1的活性。Rheb在switch區域的突變直接影響了其對mTORC1信號通路的激活,如近期在多種腫瘤組織中被鑑定出的RhebY35N突變體,能夠在細胞飢餓狀態下表現出對mTORC1較高的激活作用;而失活型突變體RhebD60K無論在營養充足或飢餓條件下均不能激活mTORC1,但這些突變導致Rheb功能發生變化的分子機制均不清晰。

丁建平團隊長期從事mTORC1信號通路調控的分子機制研究,先後解析了該信號通路中一些重要調控蛋白包括Rheb、S6K1、CASTOR1和Ragulator複合物的晶體結構,揭示了它們在mTORC1信號通路中發揮功能的分子基礎。前期工作中,他們解析了Rheb-GTP和Rheb-GDP的晶體結構。在此基礎上,團隊進一步解析了RhebY35N-GppNHp、RhebY35N-GDP和RhebD60K-GDP的晶體結構。結構分析和體外功能實驗結果表明,在RhebY35N-GppNHp和RhebY35N-GDP結構中,switch I區域均「模擬」了RhebWT-GTP中的構象,導致RhebY35N無論結合GTP還是GDP均能與mTOR結合併激活mTORC1;而D60K的突變導致RhebD60K只能處於結合GDP的失活狀態,並且RhebD60K-GDP結構中switch I區域的構象與RhebWT-GDP中的類似,因此無法激活mTORC1。

該工作揭示了與疾病相關的Rheb突變體調控mTORC1活性的分子機制,有助於闡明mTORC1信號通路功能失調與相關疾病發生發展的關係,為針對這些突變體的藥物設計提供了結構基礎和理論依據。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RhebY35N和RhebD60K突變體調控mTORC1活性的分子機制

論文連結:

https://academic.oup.com/jmcb/article/12/9/741/5848656

相關焦點

  • Nature:時松海/史航團隊揭示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的嶄新機制
    研究大腦神經系統發育及其調控機制,對加強對神經系統的認知,以及診斷治療神經系統相關疾病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放射狀膠質細胞是哺乳動物大腦發育關鍵的神經前體細胞,其分裂產生大腦皮層幾乎所有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在大腦發育過程中,放射狀膠質細胞的行為高度有序【1】。
  • ...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人胰高血糖素受體的G蛋白特異性識別機制
    2020年3月21日訊/生物谷BIOON/---G蛋白偶聯受體(GPCR)在細胞信號轉導中起重要作用,並作為多種疾病的重要治療靶標。與細胞外激動劑結合後,GPCR通過招募不同的G蛋白(Gs、Gi和Gq等)刺激各種信號通路以介導多種生理功能。GPCR和特定G蛋白之間的選擇性偶聯對於這類受體的生物學作用至關重要。
  • 我國科學家解析水牛白毛色性狀的致因突變和分子調控機制
    雖然人們已經知道水牛白毛色是顯性遺傳的性狀,但其分子機制卻一直未被解析。集中分布在我國貴州省遵義市的白水牛,又稱「鳳岡白水牛」或「亮毛牛」,是貴州特有的地方水牛遺傳資源,其培育可能始於清朝末年。它具有抗病力強、役用性能好、持久力好、屠宰性能高、繁殖性能良好、性格溫順、易於管理、適應粗放飼養等優點。
  • 研究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光反應階段中光信號經由一系列蛋白最終轉變為氧化還原信號,通過硫氧還蛋白(TRX)調控卡爾文循環及大量下遊反應。葉綠體磷酸核酮糖激酶(PRK)和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GAPDH)是卡爾文循環的關鍵酶,分別消耗光反應過程中產生的ATP和NADPH,並均受到TRX的氧化還原調控,處於還原態時為激活狀態,氧化態時為失活狀態。
  • NCB|管坤良組揭示YAP/TAZ參與熱應激調控的分子機制
    那麼,熱激是如何影響LATS1的活性及其蛋白穩定性的呢?研究人員首先聚焦到LATS1的上遊激酶MST1/2以及MAP4Ks,將這些基因敲除之後發現它們並不參與到熱激調控的LATS1失活及YAP活化過程中。於是,他們重新回到細胞熱應激相關主要蛋白HSF-1, HSP70/90上,發現只有HSP90的敲除之後,LATS1以及YAP的去磷酸化過程顯著減緩。
  • 【學術前沿】王朝/熊偉/李健潮合作揭示GABAA受體轉運調控的分子機制
    【學術前沿】王朝/熊偉/李健潮合作揭示GABAA受體轉運調控的分子機制 2021-01-13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Nature背靠背|組蛋白H1調控染色質結構
    Melnick教授以背靠背的形式在Nature發表有關組蛋白H1通過影響染色質3D結構調控發育和疾病進程的機制。Arthur I.研究者發現Type 3區域本身含有更多的H1/核小體比例。那麼,H1的敲除是否會影響Type 3區域的組蛋白修飾呢?通過質譜鑑定和CHIP實驗,研究者發現敲除H1會降低H3K27me3但提高H3K36me2的含量。體外酶活實驗顯示,H1可以促進PRC2-AEBP2的H3K27me2活性,並抑制NSD2的H3K36me2活性。
  •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2020-11-10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物物理所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光反應階段中光信號經由一系列蛋白最終轉變為氧化還原信號,通過硫氧還蛋白(TRX)調控卡爾文循環及大量下遊反應。葉綠體磷酸核酮糖激酶(PRK)和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GAPDH)是卡爾文循環的關鍵酶,分別消耗光反應過程中產生的ATP和NADPH,並均受到TRX的氧化還原調控,處於還原態時為激活狀態,氧化態時為失活狀態。
  • ...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而...
    自噬活性異常與癌症、神經退行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等多種人類疾病的發生發展相關【4-6】。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調控自噬活性和溶酶體產生的機制。為研究自噬活性的調控機制,張宏實驗室建立了秀麗隱杆線蟲(C. elegans)為研究多細胞生物自噬活性調控的模型。通過遺傳篩選,作者發現線蟲ipmk-1 (bp1075)突變體中自噬活性顯著升高。
  • 【學術前沿】 王嘉東/王巍/申佔龍合作揭示PD-1蛋白水平穩態調控機制
    近年來,PD-1相關免疫檢查點抑制療法在臨床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成功地應用於多種惡性腫瘤的治療中【1】。但是目前仍存在低響應率和耐藥性等問題,限制了該療法的進一步應用【2】。這就要求我們對相關分子機制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 昆明動物所揭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
    昆明動物所揭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 2021-01-07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孫宇輝/張鄭宇團隊揭示抗MRSA活性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機制
    此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青年精英科學家資助計劃、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的大力支持。通過微生物分子遺傳學、生物化學等方法,對曲張鏈絲菌素生物合成中參與活性結構的多個細胞色素P450酶編碼基因進行了全面探索,並對定向遺傳改造獲得的曲張鏈絲菌素系列新結構衍生物的抗MRSA活性進行了表徵。相關的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化學生物學》(ACS Chemical Biology, 2017, 12: 2589-2597)[2]。
  • Cell:揭示線粒體ADP/ATP載體轉運ATP和ADP的分子機制
    這項新的研究將有助於我們理解突變如何影響這些蛋白的功能,從而導致一系列神經肌肉疾病、代謝疾病和發育疾病。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ransport by the Mitochondrial ADP/ATP Carrier」。圖片來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8.11.025。
  • 【科技前沿】劉聰/李豔梅合作揭示翻譯後修飾調控帕金森病致病蛋白...
    【科技前沿】劉聰/李豔梅合作揭示翻譯後修飾調控帕金森病致病蛋白α-syn的液-固相轉化與聚集的分子… 2020-08-05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組蛋白研究進展速覽!
    本文中,小編盤點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解析科學家們在組蛋白研究上取得的新成就,與大家一起學習!腫瘤中存在大量突變的蛋白質,其中一類叫做組蛋白,這種蛋白質的正常功能是包裝DNA幫助調節基因表達。但是根據一項由洛克菲勒的科學家完成、發表在《Nature》上的最新研究,腫瘤中所謂的腫瘤組蛋白遠比我們過去認為的更常見。過去十年裡,C. David Allis和其他人已經研究了和不同腫瘤相關的突變組蛋白,比如一些腦癌和骨癌。
  • 昆明動物所毛炳宇組研究揭示ALS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的新機制
    圖示RNF220調控脊髓運動神經元TDP43蛋白穩定性及ALS的發生發展全球範圍內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每年新發ALS患者為每10萬人中1-2例,發病率和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加,大約10%的ALS為家族遺傳性,其餘為散發性。對ALS致病基因與致病機制的研究一直是本領域的研究熱點。
  • Nature:科學家成功繪製出大腸桿菌的功能性蛋白質組藍圖 有望揭示...
    2020年12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理解基因的工作機理以及其如何與另一個基因之間發生相互作用是從事生物學研究的科學家們想要實現的一個主要目標,當然了,這在方法和所需要的的實驗數量上都能帶來巨大的挑戰,而最近的研究進展已經改變了科學家們繪製基因功能和相互作用圖譜的能力,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創新性的技術能同時測定成千上萬個基因的活性
  • 生物醫學研究院分子細胞生物學團隊揭示ASXL1突變促進白血病發生...
    ASXL1(Additional sex combs-like)與BAP1(BRCA1-associated protein 1)組成的PR-DUB蛋白複合物是一類重要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它通過催化組蛋白H2AK119ub的去單泛素化(H2AK119ub1),影響染色質凝縮狀態和調控基因轉錄。
  • 科研人員揭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症,是一種以腦運動皮質、腦幹和脊髓運動神經元退行性改變為特徵的進行性麻痺行疾病,其臨床表現主要為逐漸加重的肌肉無力、萎縮、肌束震顫、延髓麻痺及椎體損害,最終導致吞咽困難,呼吸肌無力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