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B|管坤良組揭示YAP/TAZ參與熱應激調控的分子機制

2020-12-11 BioArt生物藝術

熱休克(heat shock)是一種常見的生理及病理學應激反應,也被應用於疾病治療中。比如,熱療(Hyperthermia)就是通過提升腫瘤部位的體溫來實現,並在臨床上與放療與化療聯合使用。它能夠激活腫瘤細胞特殊的基因表達譜,抑制腫瘤血管生成並且激活免疫反應,從而最終達到殺死腫瘤細胞的目的。然而,熱療背後具體的分子機理尚待研究,不同腫瘤對於熱療的響應程度及參與這一過程的細胞信號通路均不清楚。

2020年11月16日,加州聖地牙哥分校的管坤良教授研究組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發表了題為「Heat stress activates YAP/TAZ to induce the heat shock transcriptome」的研究成果,揭示了Hippo信號通路在細胞熱激響應過程中的重要功能。

Hippo信號通路最早是在果蠅中被發現,在進化上高度保守,主要調控細胞的增殖分化及個體發育,決定了器官的大小及穩態。它由一系列的級聯激酶反應組成。在活化狀態下,激酶MTS1與MTS2或者MAP4Ks能夠磷酸化並激活下遊激酶LATS1和LATS2。而活化的LATS1/2進一步磷酸化兩個關鍵的轉錄共激活因子YAP/TAZ,從而是其失活。而在非活化狀態下,各級激酶失活,非磷酸化的YAP/TAZ進入細胞核,通過與TEAD轉錄因子家族共同作用,激活下遊基因表達。

管坤良教授組深耕Hippo信號通路多年。他們為了發掘Hippo通路新的調控信號,試驗了多種應激條件,最後發現熱激能夠顯著的促進YAP的127位絲氨酸的去磷酸化。數據表明,在HEK293A和A549細胞系中,43℃處理會使得細胞在30分鐘內迅速地將YAP完全去磷酸化,同時也能夠降低LATS1蛋白表達水平,但是不影響其更上遊的MTS1/2和MAP4Ks。同時, 研究人員檢測到熱激之後,去磷酸化的YAP從細胞質中轉移到細胞核內,激活了其下遊基因的轉錄。而將細胞從43℃移回37℃培養之後,YAP又可以重新被磷酸化,說明這種調節是可逆的。值得注意的是,YAP的去磷酸化早於LATS1蛋白水平的下降,說明熱激是能夠快速使LATS1失去激酶活性。進一步研究表明,在熱激15分鐘左右,細胞內的LATS1的磷酸化水平顯著降低,而蛋白水平依舊維持在60%左右的水平,說明了LATS1是先快速失活,隨後再被降解的。通過表徵LATS1的泛素化水平及對細胞進行MG132抑制劑處理,研究人員證明了熱激之後,LATS1蛋白是通過蛋白酶體途徑被降解的。

那麼,熱激是如何影響LATS1的活性及其蛋白穩定性的呢?研究人員首先聚焦到LATS1的上遊激酶MST1/2以及MAP4Ks,將這些基因敲除之後發現它們並不參與到熱激調控的LATS1失活及YAP活化過程中。於是,他們重新回到細胞熱應激相關主要蛋白HSF-1, HSP70/90上,發現只有HSP90的敲除之後,LATS1以及YAP的去磷酸化過程顯著減緩。同時,熱激之後,HSP90 與LATS1的相互作用加強,提示HSP90直接參與了LATS1的去磷酸化過程。雖然HSP90並不是磷酸酶,不具備去磷酸化的功能,但是之前的研究發現它能夠與磷酸酶PP5相互作用,並且激活PP5,於是研究人員猜測HSP90可能起著一種中間橋梁的作用,連接了LATS1和PP5,從而促進LATS1的去磷酸化。果然,在敲除PP5的細胞中,LATS1及YAP的去磷酸化過程消失了,並且熱激狀態下,LATS1與PP5的相互作用顯著增強。

最後的問題便是,YAP/TAZ的活化對於細胞響應熱激過程中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通常情況下,熱應激效應是能夠促使細胞在受熱後表達特定的基因從而提高細胞適應性並存活下來。研究人員通過在小鼠黑色素瘤細胞中敲除YAP/TAZ發現,雙敲的細胞在熱激條件下存活率從80%顯著下降到45%,說明YAP/TAZ的激活是細胞的熱應激自我保護機制的一部分。而進一步轉錄組分析及染色質共沉澱實驗發現,YAP/TAZ激活的大部分下遊基因都與細胞熱應激效應相關,包括熱休克蛋白HSP。而體內實驗表明,YAP/TAZ敲低的小鼠黑色素瘤細胞成瘤性降低,腫瘤生長減緩。更為重要的是,它們對於熱療的響應性更為顯著,提示YAP/TAZ在腫瘤的熱療敏感性方面具有重要功能。

至此,熱激調控Hippo通路的分子機制清晰地展現出來:熱激對於Hippo通路的的上遊激酶MTS1/2及MAP4Ks影響較小,但是熱休克蛋白HSP90卻能夠將磷酸酶PP5招募到LATS1/2上,促進後者的去磷酸化及泛素化降解過程。在LATS1/2失去活性的情況下,YAP/TAZ磷酸化水平降低,進入細胞核內,激活與熱應激相關的基因表達,從而提升細胞的適應性及存活能力。

總體來看,整篇文章抽絲剝繭般的將YAP/TAZ在熱激狀態下的調控過程一步步闡釋清楚,同時也存在一些尚不清晰的問題,比如熱激之後,上遊激酶MTS1/2和MAP4Ks與LATS1/2的互作更強了,其機制和功能未知。另外,雖然LATS1/2的去磷酸化過程及相關的酶(PP5)已經被鑑定出來,但是其降解過程中的涉及的泛素化酶依舊有待考證。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56-020-00602-9

相關焦點

  • Sci Adv|周慶華團隊揭示表觀遺傳修飾調控熱應激跨代遺傳
    熱應激誘導可跨代遺傳的生存優勢進一步的機制研究發現,轉錄因子HSF-1、DAF-16和核受體DAF-12參與這種熱應激誘導的壽命延長的跨代遺傳的調控。由於所觀察到的熱壓力誘導的生存優勢會在有限世代內恢復到正常水平,作者猜測這一現象可能是受到表觀遺傳的調控。通過對參與表觀遺傳調控的部分基因突變株進行檢測,發現組蛋白H3K9me3修飾參與該跨代遺傳效應。H3K9me3甲基轉移酶的set-25和set-32基因的缺失【10】,消除了這種熱激誘導存活優勢的記憶效應。
  •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反應和壽命 2020-09-21 0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閆冬團隊揭示參與間隙連接形成的分子機制
    通過電子顯微鏡的觀察,間隙連接的形成可以分為兩個階段:1)準備階段:包括細胞識別,相鄰細胞的細胞膜相互靠近,調控分子在形成區域聚集,以及間隙連接蛋白在形成區域周圍的聚集;2)通道組裝階段:形成區域準備就緒後,周圍的通道蛋白迅速上膜進行組裝。之前的研究重點集中在通道組裝階段,對於參與準備階段的分子我們知之甚少。
  • 【學術前沿】王朝/熊偉/李健潮合作揭示GABAA受體轉運調控的分子機制
    【學術前沿】王朝/熊偉/李健潮合作揭示GABAA受體轉運調控的分子機制 2021-01-13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有機所揭示RNA調控漸凍人症致病蛋白TDP-43形成應激核體
    在正常細胞中,TDP-43蛋白主要彌散分布於細胞核內,但可穿梭至胞漿並與其它蛋白相互作用形成應激顆粒等各種核糖核蛋白複合物,參與RNA剪切、成熟、加工、運輸、轉運、翻譯、降解等多個步驟的調控。在疾病狀態下,TDP-43在胞漿中形成異常蛋白聚集被認為與ALS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 科學家揭示小G蛋白Rheb疾病相關突變體調控mTORC1活性的分子機制
    mutants in mTORC1 signaling的論文,該研究揭示了小G蛋白Rheb疾病相關突變體Y35N和D60K調控mTORC1活性的分子機制。與其他小G蛋白類似,Rheb主要依靠結合GTP和GDP狀態的循環過程中switch區域的構象變化,發揮分子開關功能,並通過switch區域與mTOR激酶相互作用進而別構調控mTORC1的活性。
  • 研究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光反應階段中光信號經由一系列蛋白最終轉變為氧化還原信號,通過硫氧還蛋白(TRX)調控卡爾文循環及大量下遊反應。葉綠體磷酸核酮糖激酶(PRK)和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GAPDH)是卡爾文循環的關鍵酶,分別消耗光反應過程中產生的ATP和NADPH,並均受到TRX的氧化還原調控,處於還原態時為激活狀態,氧化態時為失活狀態。
  •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2020-11-10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王志珍院士課題組揭示磷酸化修飾調控內質網應激早期應答的新機制
    特別是在分泌活動旺盛的細胞中,ER的蛋白質摺疊狀態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變化,因此近年來, ER應激的早期調節機制逐漸成為本領域的研究前沿。前期工作中,王志珍院士課題組王磊研究員發現分泌途徑激酶Fam20C能通過磷酸化ER巰基氧化酶Ero1α來維持內質網氧化還原穩態,在低氧脅迫、還原應激以及泌乳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1]。
  • 遺傳發育所揭示OsPID調控水稻花器官發育的分子機制
    AtPID是控制花原基形成的基因,其通過生長素途徑參與調控雙子葉的花器官發育的機理已有很多報導,而該基因在單子葉植物的生物學功能還不清楚。儘管最近的兩篇報導表明,OsPID功能缺失會導致水稻雌蕊和花葯發育異常(He et al., 2019; Xu et al., 2019),但PID調控水稻花器官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 生物物理所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光反應階段中光信號經由一系列蛋白最終轉變為氧化還原信號,通過硫氧還蛋白(TRX)調控卡爾文循環及大量下遊反應。葉綠體磷酸核酮糖激酶(PRK)和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GAPDH)是卡爾文循環的關鍵酶,分別消耗光反應過程中產生的ATP和NADPH,並均受到TRX的氧化還原調控,處於還原態時為激活狀態,氧化態時為失活狀態。
  • 鄧興旺實驗室陳浩東課題組發現光信號調控植物向重力性的分子機制
    光和重力是兩個核心物理環境因子,共同調控著植物的形態與向性,然而這兩個信號協同調控植物生長的分子機制還很不清楚。20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現代農學院鄧興旺實驗室陳浩東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以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 「Light modulates the gravitropic responses through organ-specific PIFs and HY5 regulation of LAZY4 expression in Arabidopsis」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光信號差異性地調控植物不同器官向重力性的分子機制
  • 我國科學家解析水牛白毛色性狀的致因突變和分子調控機制
    我國科學家在水牛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解析白毛色性狀的致因突變和分子調控機制近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專家委員會遺傳資源顧問、來自國際家畜研究所-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畜禽牧草遺傳資源聯合實驗室」韓建林教授分享了一則最新研究成果——他與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張毅副教授課題組一道,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H3K27me3識別與轉錄抑制調控的新機制
    研究發現了一個新的組蛋白H3K27me3閱讀器,並揭示了該閱讀器抑制轉錄的一種新的分子機制:通過抑制Pol II末端磷酸化抑制轉錄的起始。組蛋白H3第27位賴氨酸的三甲基化修飾(H3K27me3)是一類重要的轉錄抑制性翻譯後修飾(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PTM),在生物進程的各個方面發揮作用。
  • 【牧場技術】奶牛熱應激調控技術措施
    當熱應激發生時,奶牛表現出一系列的生理反應,即熱應激症候群,主要有熱喘息、心率加快、膜系統損傷、甲狀腺和腎上腺的功能加強,體內氧化代謝減慢,過氧化物增多,物質代謝減慢,免疫力降低、水和電解質平衡紊亂,排尿增加,離子丟失增加等,最終造成奶牛採食量、產奶量、乳品質、繁殖性能的下降以及誘發一系列疾病,使養殖經濟效益下降。
  • 研究揭示孕婦感染影響後代神經發育的分子機制
    研究揭示孕婦感染影響後代神經發育的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4:58:59 美國哈佛醫學院Jun R. Huh和Brian T. Kalish團隊合作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自然》雜誌:首次揭示組蛋白賴氨酸乳酸醯化(Kla)調控機制
    今天《自然》雜誌發表了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小組的一篇表觀遺傳蛋白修飾文章,首次揭示了組蛋白賴氨酸乳酸醯化(Kla)這個調控機制,並證明其在基因表達,微環境中改變巨噬細胞中的作用。藥源解析組蛋白不同位點的化學修飾是表觀遺傳調控的重要機制,甲基化、乙醯化、磷酸化是大家熟知的組蛋白修飾機制。但此前組蛋白的乳酸醯化未知,雖然乳酸是個高濃度代謝產物。
  • 管坤良課題組Cell報導Hippo信號通路在...
    在這項研究之前,研究人員似乎對Hippo信號通路參與調控腫瘤免疫原性並不清楚,在敲除LATS1/2的條件下,小鼠體內能夠誘導增強抗腫瘤免疫從而抑制腫瘤的發生,而此前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多數研究表明Hippo信號通路的失活能誘導部分器官的腫瘤發生,並且此前LATS1/2也被公認為是抑癌基因,而在坤良老師這篇Cell中LATS1/2又表現出具有抑制免疫原性的「癌基因」特性,那事實到底是怎樣一回事呢?
  • 研究揭示脫落酸替代物分子機制
    上同時發表兩篇研究論文「Functional Mechanism of the Abscisic Acid Agonist Pyrabactin」和「Single Amino Acid Alteration between Valine and Isoleucine Determines the Distinct Pyrabactin Selectivity by PYL1 and PYL2」,系統闡述了ABA分子功能類似物
  • 研究揭示ULK1/ATG13調控有絲分裂期自噬及腫瘤生長的重要機制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張欣課題組發現ULK1/ATG13調控細胞分裂期自噬及腫瘤生長的重要機制,相關論文以ULK1-ATG13 and their mitotic phospho-regulation by CDK1 connect autopha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