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需求是發展的動力,也是使人沉淪的根本,精神需求卻使人升華

2020-12-23 農村千裡眼

物質需求是發展的動力,也是使人沉淪的根本,精神需求卻使人升華。

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一直是促進人類發展的動力,兩者相輔相成。縱觀人類歷史,其實對於物質的需求一直存在,人們需要衣食住行,這些都是物質需求,這也是人類發展的根本。有一句古話叫做窮則思變,也只有對於物質的不斷需求,人類才能進步,從而進一步脫離物質需求。

而這個過程中物質需求是趨利的,需要精神需求的指引,否則可能就會成為土豪了,有錢沒品。人類發展至今,其實一直都是在追求著物質上的滿足,也僅僅只有部分人開始逐漸脫離這個階段。他們對物質需求逐漸降低,精神需求上也得到升華,並且努力發展技術,爭取讓更多的人脫離基礎的物質需求,比如我國一些偉大的科學家就是如此,他們對於錢和物質看得很淡。

不過一味的物質需求,對於物質極大的需求,那麼整個社會也會形成極大的動力,可是物質需求的也會使人沉淪。我國近幾十年的高速發展之後,其實已經進入了高度物質需求的世界,人們不少都開始一味的趨利,基本物質需求其實已經逐漸滿足,可是不滿依然在繼續,永遠嚮往著過上更好的生活,雖然發展重要,可是,是不是該緩緩了,讓人們的精神需求升華一下。畢竟,當發展滿足不了人們永無止境的物質需求時,那麼矛盾也終將出現。

相關焦點

  • 人的什麼需求最重要?精神高於物質
    人有很多需求,一般人說人都會先滿足基本生活的需求,然後才會去追求精神的上的需求。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理論一直被大眾所認可,從下往上以此是:1食物。2安全。3歸屬感。4尊重。5自尊。6自我實現。自我實現是人最終的需求。但是如果所有人都是按照這個順序去生活的話,那很多的事情就無法解釋,比如有人為了信仰,尊嚴,目標而不顧生命安全,不要物質獎勵,不顧他人的看法和勸阻。
  • 精神需求與物質需求如何同時滿足
    人為什麼活著,這是三大哲學終極問題之一,一個被無數先輩們探討過的問題。尤其是如今生產力高度繁榮,在物質上的活著對大多數人來說已經不是唯一追求的前提下,當代每一個青年人,大概都去思考過這個問題,或深或淺。
  • 人們日子越過越好,當精神需求大於物質需求時,我們該怎麼辦
    人們日子越過越好,當精神需求大於物質需求時,我們該怎麼辦?近些年,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製造業蓬勃發展,大量的就業崗位出現,而缺少就業的農村,人們大量湧出,懷揣致富夢,走出農村。也正因此,人們的生活越過越好,可是精神需求卻逐漸大於物質需求,這個時候我們該怎麼辦?
  • 對於孩子來說,物質與精神需求哪一個更加重要點?其實都很重要
    所有人都認為物質和精神上的需要對孩子更重要很多家長一直以來都在糾結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的需求,這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更重要。事實上,這個問題與產卵和下蛋的原則沒什麼區別,因為沒人能確定哪個是卵。家人對孩子將來的成長更為重要。
  • 一個人在接受教育的時候,都會出於哪些需求?馬斯洛需求幫你分析
    在後來思想的不斷發展,才讓更多人有此機會。而真正的教育,絕不僅僅是講道理、傳授知識,更不僅僅是開發一個人的智力,而是把前人的精神能量和技能儲備傳遞給新一代,讓後來的人們成為一個內心更加強大的人。通過接受教育,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加優秀和獲得更多。而窺探教育的本質,則是先從弄清楚一個人的內心最需要什麼做起。
  • 注重需求側改革 為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原標題:注重需求側改革,為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當前的需求側改革可更注重擴大內需,尤其要充分發揮內循環的主導和引領作用,實現
  • 大力發展旅遊「幸福產業」 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從歷史起源和文化視角看,旅遊本身是一種具有人文屬性和文化內涵的精神活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旅遊成為一種消費行為,進而形成一個產業。從經濟學來分析,人們是通過購買旅遊產品和服務來實現旅遊或滿足精神文化需求的。顯然,旅遊消費不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消費,而是人們在基本生活需要滿足之後產生的更高層次需求的消費,屬於人類高級精神享受和人自身的全面發展的消費需要。
  • 人的本質需求是什麼?有別於馬斯洛的五大需求理論
    文|何啟真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欲望,有的強烈,有的淡薄,看似人的欲望複雜多變,其實所有的欲望都基於人的本質需求發展而來。討論人的本質需求,就必須將人本原化,從人的自然屬性,從最根本的源頭開始討論。基於以上三點,我們不難看出,人類最基本的三點需求。基於人類是智慧的生物,我們這樣定義更為恰當,一、生存的需求,二、生命延續的需求,三、發展的需求。一、生存的需求,這點我想大家都沒有任何疑問。人的求生欲與生俱來,從嬰兒時期的啼哭、吸允,到人的疼痛感、畏懼感,都是讓人能夠存活下來而存在的。人的食慾伴隨人的一生,也是基於生存需求而來的本質欲望。
  • 馬斯洛需求的第六層才是人類最高的需求
    超越自我的Z理論  1959年以後,隨著馬斯洛對自我實現的人的精神生活與行為方式的深入研究,他發現人類天性中還有一種固有的精神維度,那就是作為最高需要層次的精神的自我實現或超越的自我實現  對於這個最高需求,馬斯洛用了很多不同的字眼來描述,例如:超個人、超越、靈性、超人性、超越自我、神秘的、有道的、超人本(不再以人類為中心,而以宇宙為中心)、天人合一等等……馬斯洛將「高峰經驗」及「高原經驗」放在這一層次上。       不幸的是,我們目前教科書所呈現出來的,始終限於馬斯洛早期的需求層次論,根本不提後期的修正。
  • 社會問題的根本是物質生產、物質分配問題《道德經》第十八、九章
    人也越來越聰明,人帶來的問題也越來越複雜。這和人從生到老的趨勢也是一樣的,人都是從年幼時候的簡單到成年之後的複雜,再到老年之後的返璞歸真。那麼兩千五百年前的老子是怎麼看待社會發展出現的問題呢?我們想一想任何動物都有趨利避害的傾向,人類也不例外,你如果單純想消滅動物的這種本性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也是違背自然規律的,那麼我們可以說老子的這種想法有點羅曼蒂克。最合理、根本的辦法是在物質上要擴大這個利減少這個害,同時進行精神境界的改造,提升精神境界。
  • 注重需求側改革,為發展提供持久動力|新京報社論
    中央首提需求側改革,是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必將對2021年「十四五」開局之年乃至未來更長時期的改革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適時提出需求側改革,是基於當前發展新形勢做出的科學判斷。目前,2015年年底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也為工作重點轉向需求側改革準備了條件。
  • 人類需求層次:馬斯洛需求理論
    1954年,人本主義大師馬斯洛出版了影響深遠的巨著《動機與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書中提出了5層的需求層次論。在其1970年的新版中,馬斯洛進一步完善,提出了需求7層次論。需求層次理論是解釋人格的重要理論,也是解釋動機的重要理論。動機是促使個體發生行為的內在力量。
  • 了解人類需求層次:馬斯洛需求理論
    幾十年以後,當他開始發展自我實現理論,傑斐遜和林肯等成為他研究自我實現者的基本範例。進入大學後讀到阿德勒著作中自卑與超越的概念並得到啟示,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馬斯洛需求理論將需求分為五種,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 馬斯洛需求模型:最暴利的賺錢方式,就是利用人的底層需求賺錢
    01馬斯洛需求進化論:帆船工具馬斯洛需求按照金字塔結構排列,底層是最基礎的生理需求,往上一層是安全需求,再往上一層上升到情感層面,愛和歸屬往上一層即尊重需求,最高的頂尖需求是自我實現需求。大多數人對馬斯洛需求的印象都這樣,認為馬斯洛需求應該是由低到高一層一層逐級實現的,但其實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能打破這種逐級關係。
  • 馬斯洛理論:需求的五個層次
    水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發展需要。然而隨著生活條件的發展,大多數人對水和食物的需求幾乎可以得到滿足,而生理需求作為最基本的條件也逐漸不再被人們所重視,相對而言,人們開始向更高的需求邁進。這個前提是生理需要得到滿足,當一個人急需食物和水時,他會不擇手段地抓住他,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這樣,生理需求將成為我們個人無法觸及的底線。
  • 發呆時坐看城市繁華 冥思物質與精神的意義
    圖|源網絡文|森吉在我打開瀏覽器搜索「人為什麼追求經濟發展?」「人為什麼追求物質?」時,有些人回答時覺得這問題像是在問「人為什麼要吃飯」一樣。我知道這樣的問題是有點太基礎。03物質or精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順序其實在如今早已被打亂了,人也不總是循規蹈矩的。有時精神需求超越生理需求,排列在前,這樣的順序可由流浪漢打亂。
  • 馬斯洛:「比我們更大的」第六需求層次
    這張圖的確是廣為流行的需求層次理論,1954年,身為人本心理學中流砥柱的馬斯洛出版了影響深遠的巨著《動機與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書中提出了上述的需求五層次論。 需求層次理論是解釋人格的重要理論,也是解釋動機的重要理論。其提出個體成長的內在動力是動機。
  • 疫情之下爆發的需求是真是假?
    在這裡不得不說到美國心理學家Clayton Alderfer提出的ERG需求理論。 ERG理論中提出人的三大核心需求: 存在需求:包括對基本物質必需品的需求。簡而言之,它包括個人的生理和身體安全需求。
  • 文化自信在「抗疫」中升華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從一個貧窮積弱的國家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一個13億人的國家,實現了全面掃除文盲,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如今,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不再被單獨提出,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定義已悄然提升至比物質和精神更加上位的概念——美好生活,這正是物質條件極大豐富,文化也長期處於黃金髮展期的當代中國的真實寫照。
  • 高質量實現供給需求動態平衡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做出了我國處於新發展階段的判斷。加快構建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今後一個階段的核心任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不僅需要有科學的戰略謀劃,更要形成新的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