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叫我「貼心孃孃」丨平塘縣金盆街道吉古村...

2020-12-26 天眼新聞

「孃孃!孃孃!」每次進寨入戶,一群小朋友就興衝衝地朝我圍過來,親切地叫個不停。我便笑盈盈地從包裡抓出一把糖果分給大家,小朋友們很開心,我也很曖心……

我叫韋文先,平塘縣金盆街道吉古村委會副主任,大米牙網格員,是目前吉古村工作年限最長的常務幹部。

十多年的工作經歷,我走遍了吉古村的溝溝坎坎、旮旮角角,家家戶戶。哪家有幾口人,都幹些什麼,跟誰關係最好,有何困難等等,我都基本一清二楚。

韋文先(右一)看望劉學芬老人

在吉古村,無論走到哪個寨子,哪家都跟我有直接或間接的親戚關係,總是聽到這個喊我「姑媽」,那個叫我「孃孃」。群眾有開心事找我分享,有煩心事找我傾訴,有操心事找我辦理。

村委會的工作,千頭萬緒、雜七雜八,要用心、用情、用力去做,每當我感到身心疲憊時,我的丈夫就會說,放心去幹工作吧,家裡面有我撐著。很多時候,家裡再大的事也變成我的小事,群眾再小的事就是我的大事。

吉古村米牙一組有一位低保戶,名叫石廷忠,現年73歲,1人戶,妻子30多年前去世,兩個兒子相繼早逝,女兒石化霞已外嫁。石廷忠老人獨自一人生活,雖然不愁吃不愁穿,但生活質量不高,也缺乏關懷。

韋文先(右一)為石國勝老人籤訂贍養協議

我和同事多次對接其女兒、侄子、寨老,徵求老人意願,於2020年7月6日下午籤訂贍養協議,明確由其女兒石化霞、女婿楊正和贍養老人,負責日常生活、生病護理、後事安排等相關事項,徹底解決老人的後顧之憂,讓其安享晚年。我還記得現場,老人止不住地流淚。

2020年1月,春節期間,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檢驗著千千萬萬黨員幹部的初心和使命。我從正月初四開始上班,深入寨子利用小喇叭開展疫情防控宣傳。

2月2日,我又組織大米牙群眾升級防控,捐贈自家帳篷,設立勸返點,發動群眾義務值守,保障群眾生命安全。面對疫情嚴峻形勢,有人提醒我:「慎重些,很危險!」我對他說:「幹部幹部就要搶先一步!黨員黨員就要衝鋒在前!」

韋文先(前一)帶領黨員幹部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有人勸我:「文先,你家是做生意的,隨隨便便在家打理一下,每年都掙10多萬,比在村委會強得多。」我笑笑說道:「人生的價值,不光看經濟價值,還要看社會價值。村裡的口碑,群眾的誇獎,人民的需要,那才是無價的。」

【人物小傳】

韋文先,女,平塘縣金盆街道吉古村委會副主任、大米牙網格員。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慶 整理

編輯 趙雨思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讓各村落擰成了一股繩丨平塘縣金盆街道辦事處回龍村網格長楊昌志
    這句話是我經常用來激勵自己和大家的。我叫楊昌志,2019年2月,根據脫貧攻堅工作需要,我被選派到平塘縣金盆街道回龍村擔任脫貧攻堅網格長。  到金盆街道任網格長後,我主動帶領村黨員參與脫貧攻堅工作,定期召開村級專題會研究各網格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了解工作推進情況,帶領網格幹部一起進村入戶,共商問題解決辦法,讓網格幹部工作有方法、有思路,成為網格幹部工作中的主心骨。
  • 「我的扶貧故事」老鄉都說我是「自家人」丨平塘縣塘邊鎮興隆村黨...
    我叫楊光海,94年出生,工作3年了,曾在3個工作崗位上幹過,擔任了2個村的黨支部書記,因為不到 30歲的所以我被大家叫「娃娃書記」。2017年,大學畢業後的我放棄了穩定的銀行工作,帶著「想和老鄉一起過上好日子」的願望,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成為了當地扶貧工作站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
  • 「我的脫貧故事」走出山區,告別貧困,過上幸福生活丨平塘縣金盆...
    我叫韋福站,原來住在平塘縣平舟鎮擺克村五組,距離縣城25公裡的平舟鎮擺克村,擺克村地處平塘縣和都勻市的交界,這裡海拔高、基礎設施落後。雖距離縣城只有25公裡,但由於山路崎嶇,每次進城採購農藥化肥等生產物資,都要走上10公裡山路才能坐上公共汽車。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三年多,和兒子說話還要請「翻譯」丨平塘縣甲...
    我叫劉志偉,原來在貴州平塘風景名勝區管理處工作工作。2017年3月,被組織派駐平塘縣甲茶鎮甲茶村任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在此期間,吃住在村,為「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進行全方位的排查,補齊短板。  2018年6月份,兒子的到來使我從當年4月份剛失去父親的悲痛中走出來。我給兒子取名書賓,知書達理、相敬如賓的意思。
  • 「我的扶貧故事」主動請纓駐村丨赫章縣白果街道石板河村下沉幹部...
    我叫唐超,是畢節市赫章縣白果街道石板河村下沉幹部。石板河村轄10個村民小組545戶2768人,建檔立卡貧困戶256戶1422人,未脫貧36戶154人,貧困發生率為5.56%,是赫白果街道深度貧困村之一。
  • 「我的扶貧故事」讓幫扶更有溫度丨平塘縣塘邊鎮灣子村網格長王仁德
    我叫王仁德,是黔南州平塘縣塘邊鎮灣子村的脫貧攻堅網格長,走村串寨是我每天的必修課。和其他駐村幹部一樣,我已經習慣了為大家服務。這麼多年來,故事很多,感動也很多。和許多網格員一樣,我也有一本「幸福筆記本」,這個筆記本上記的都是群眾的心願,有的關於飲水,有的關於住房,有的關於交通,有的關於教育,有的關於醫療。而我的任務就是幫助他們將這些心願一一實現。   這幾年我已經用了好幾本「幸福筆記本」,本子裡密密麻麻地記錄了貧困群眾的基本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教育扶貧鍛鍊了我成就了我丨平塘縣掌布中學教師...
    我叫郭加穎, 2018年,我作為一名教育扶貧包保教師,被分配到黔南州平塘縣掌布鎮開花村機衝組,參與脫貧攻堅教育扶貧工作。  當我到了機衝組,我才真正地體驗到教育扶貧的艱難。大多數的鄉親,並沒有如我想像中的那麼開明,那麼重視教育,那麼嚮往知識的殿堂。教育扶貧是扶人的觀念,怎麼才能改變一個人的固有思維?成為了我面對的最大考驗。   機衝組是掌布鎮開花村較為邊遠的一個組,這裡交通閉塞,發展落後。大多數學生家長靠在家務農維持生計,他們一年四季辛苦耕耘,但是對於教育卻沒有足夠重視,多數村民的態度是順其自然。
  • 「我的扶貧故事」完得成的任務剪不斷的情丨安龍縣招堤街道鋼廠村...
    我叫王定方,是安龍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一名普通職工,根據組織安排,先後在招堤街道山岔村龍灘組、板磨村張其組、冗繞組擔任前沿工作組組長和包保責任人。  2018年9月,受組織安排,我到距離縣城40多公裡的鋼廠村擔任主任助理,並被組織安排擔任黃瓜爐組前沿工作組組長,包保9戶貧困戶的脫貧攻堅任務。在走訪詢問、建檔立卡、基層黨建、產業發展、籌劃搬遷等一系列解貧驅困的活動中,濃濃泥土味的濡染,讓我的思想得到洗禮、心靈得到滋養,受益終生。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要「實」丨普定縣穿洞街道興利村鄉村...
    我叫陳紹東,今年31歲,自任興利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以來,我帶領全村黨員幹部群眾,緊緊圍繞脫貧攻堅這一工作重心,以保穩定、重民生、促脫貧、求發展的工作思路,凝心聚力、真抓實幹,鼓了群眾的錢袋子、走出了全村發展的好路子,順利完成貧困村出列,為建設富強、美麗、文明、和諧鄉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工作就要「軟磨硬泡」丨鎮遠縣金堡鎮秀地村...
    幫助群眾收割水稻我叫楊正琦,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人民政府信息服務中心工作員。2018年5月起,來到金堡鎮秀地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長兼第一書記。我進村的第一件事就是與村級班子召開碰頭會、交心談心,充分了解秀地村的貧困現狀和村級事務情況。我白天深入田間地頭、走村串戶,與群眾促膝長談,繪製全村農戶分布圖,收集住房環境、飲水等圖文信息;晚上加班整理村級內業材料,統計惠農政策信息。通過整理,基本掌握了該村的村情寨況。吹風鼓勁,提神打氣,只因使命在肩上。
  • 「我的扶貧故事」一聲「姑媽」溫暖了我的扶貧路丨興仁市東湖街道...
    我叫郭英英,是興仁市生態移民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6年8月,我主動申請到新房子村開展駐村工作。  新房子村是東湖街道辦事處最遠的一個村,全村18個村民小組,共927戶4110人,其中建檔立卡戶236戶998人,為了儘快熟悉新房子村的情況,我大概花了3個月的時間,對全村23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全面深入走訪。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駐村路 警民情更深丨畢節市公安局金海湖分局...
    從2015年開始駐村扶貧,先後在金海湖新區青龍街道辦事處官壩村,響水鄉糧豐村、岔河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六年時間紮根基層,先後幫扶過3個村。作為一名公安民警,六年的駐村工作雖然沒有像在警局工作時那麼扣人心弦,更沒有抓捕緝兇的震撼場面,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感人故事也值得回味。
  • 「我的扶貧故事」拖娃帶仔的網格員丨平塘縣塘邊鎮新店村網格員駱...
    我深知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同時也有幾分擔憂,憂的是不能照顧已身懷六甲的妻子,憂的是不能照顧遠在正安老家年邁體弱的父母……  當晚我輾轉反側難以入睡,妻子問我有什麼心事,我低聲說:「單位選派我下沉到距離縣城近百公裡的一個小山村駐村扶貧,不能照顧你和咱們的小寶寶。」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扶貧一線,是我對黨最大的忠誠 丨沿河自治縣...
    我叫付強,是淇灘政府一名普通的幹部,是一名平普通的黨員。2019年10月,我來到白果村,開始了平淡卻不平凡的駐村幫扶工作。雖然以前也來過白果村,但從沒有像今天一樣仔細打量她:「秀美」是白果村給我最深刻的印象,穿過臘園村曲折狹窄的通村路,眼前豁然開朗,秀美又可愛的白果村呈現在眼前。
  • 「我的扶貧故事」為村民修通發展致富路丨貞豐縣龍興街道五裡崗村...
    我叫彭龍,是貞豐縣審計局派駐龍興街道五裡崗村第一書記。剛參加工作不久就被派到基層鍛鍊,從此開啟了我的駐村扶貧之路。駐村7年來,輾轉兩個鄉鎮三個村,我始終堅守初心,心繫群眾。2017年年初,我被組織任命為五裡崗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事無小事丨鎮遠縣陽鎮箱子巖村駐村第一書記...
    我叫陳勇,現任貴州黔東南州鎮遠縣直機關工委副書記。2017年4月,我被派駐到陽鎮箱子巖村任第一書記。分到箱子巖村時,我感到非常詫異。要做好扶貧工作,就得從群眾的一些小事著手,只有把群眾關心的一些小事、特別是貧困群眾的事做好了,才能凝聚起做大事的能量。 首先是要從年輕人中發展黨的新鮮血液。我從原來的第一書記口中了解到大寨的張明彬同志有文化,對群眾工作熱心,並且十分關心村級的發展,同時他還在企業打過工,有管理方面的能力。
  • 「我的扶貧故事」他鄉變故鄉,群眾是親人丨獨山縣基長鎮董秧村駐村...
    我叫唐婭,我與董秧村的戰貧情得從2017年開始說起,27歲的我,石阡人,大學畢業為了愛情選擇背井離鄉,來到貴州省黔南州獨山縣基長鎮成為一名基層幹部。2017年12月,因組織信任,我來到董秧村即心愛之人從小生活的地方,從此開啟扶貧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愛啃「硬骨頭」的老鄧丨鳳岡縣花坪鎮石盆社區駐...
    我叫鄧文忠,2017年,受鳳岡縣經開區委派,我到花坪鎮石盆社區當起了駐村幹部,來了才知道,有很多「硬骨頭」等著我去啃!在這個時候,我20多年的基層工作經驗充分發揮了作用。然而開了兩次群眾會後,卻沒有任何實際進展,群眾的意見一時半會統一不起來,這讓村支兩委的幹部們實在頭疼,也讓急於改變飲水問題的群眾一籌莫展。鄧文忠(左)開展扶貧宣傳工作怎麼辦?我接手後,通過白天挨家挨戶地做思想工作,晚上繼續開群眾會,事情終於有了轉機。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群眾當家人 群眾把我當親人丨荔波縣茂蘭鎮洞...
    我叫覃令,是黔南州荔波縣茂蘭鎮派駐洞流村的一名脫貧攻堅隊員。2019年,根據工作需要,我和10名隊友來到洞流村駐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從此我和2個網格組群眾、10戶包保戶結下了不解的情緣······剛到村裡時,我一片茫然,不知從哪裡開始上手工作,為了儘快熟悉扶貧工作,準確掌握包保戶和網格組內每家每戶的信息數據,我虛心向老隊員們請教學習,認真的整理原有的扶貧資料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光頭」隊長丨鎮遠縣湧溪鄉古樓坪村駐...
    我叫田永國,是貴州省黔東南州菸草公司鎮遠縣分公司的一名職工。2018年5月,經組織選派,我到古樓坪村任駐村工作隊隊長。作為一名國企普通員工擔任駐村工作隊隊長,我心裡有些忐忑,但更多得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使命和肩上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