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陳勇,現任貴州黔東南州鎮遠縣直機關工委副書記。2017年4月,我被派駐到陽鎮箱子巖村任第一書記。
分到箱子巖村時,我感到非常詫異。在我的印象中,箱子巖村是省、州、縣級都出了名的五好村黨支部,怎麼現在成了三類貧困村?而且每次路過箱子巖村的五裡牌時,路邊老百姓家那一幢幢漂亮的「印子」房都讓人羨慕不已。
幫貧困戶種太子參
帶著種種疑問,我走進慕名已久的箱子巖村。了解到全村72戶貧困戶大多數集中在石灰窯,而且從箱子至良田的公路基本還是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民出行十分不便。要做好扶貧工作,就得從群眾的一些小事著手,只有把群眾關心的一些小事、特別是貧困群眾的事做好了,才能凝聚起做大事的能量。 首先是要從年輕人中發展黨的新鮮血液。我從原來的第一書記口中了解到大寨的張明彬同志有文化,對群眾工作熱心,並且十分關心村級的發展,同時他還在企業打過工,有管理方面的能力。知道這一情況後,我經常與小張聯繫、談心,希望他能積極加入黨組織,通過三年多的培養,小張不僅成為了一名正式共產黨員,還當上了村副主任,同時還帶動貧困戶楊通軍也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並成為了一名預備黨員。
幫群眾插秧
在老皮衝寨上,只要一提到姚本超,從村幹到群眾,都對他直搖頭,他連自己的親戚、本家都要鬧不和。記得我剛幫扶他時,他說他的摩託車壞了,修理需要一兩百塊錢,得之這一情況,我立即掏出兩百元遞給他,要他趕緊把車修好,出門得個方便。誰知沒幾天,其他縣同志來交叉檢查扶貧工作時,他居然講那錢是拿來收買他的,好叫他在一些扶貧資料上簽字。 聽到這一情況,駐村同志和檢查的同事都拿這個當笑話講。但我心裡想的還是如何解決姚本超住房的問題,老姚今年已是快70歲的人了,兩個閨女出嫁後,他和他愛人住在以前村集體送給他的老房子裡,房屋已破舊不堪,樓門都是用板子釘的。只有家安穩了,才有脫貧的信心,經過多次爭取,最後採取代建的方式,2018年8月,姚本超兩口子終於住進了50平方的磚房。現在每次走進姚本超家,都會看見姚本超笑臉相迎,也再沒聽到拿錢請他籤字的笑話了。
幫助貧困戶建新房
2018年的1月,臘月的寒風冷得刺骨,在了解到貧困戶姚福生家房屋蓋瓦缺少人手時,我邀請村會計和其他同志趕到他家,直接上房幫助訂椽皮,誰知雨越下越大,但我們堅持把所有椽皮釘完,才下到火坑邊烤火,此時,衣服已溼透、可以擰出水了。因常聽兒子喊我是「勇書記」,老姚也跟著喊「勇書記」。記得有一次上級開展扶貧督查,當問起老姚幫扶幹部是誰時,他說是勇書記,當再問他勇書記姓什麼時,老姚想了好久,才擠出一句說「好像姓陳吧」。群眾記性不好,我就多去走訪,多幫助他們做事,久而久之,大家都記得我的名字了。 今年的春耕大忙時季,我了解到貧困戶楊通軍他一個人在家,加之腳有痛風,行動不便。我及時與村支書聯繫,組織村級黨員志願者直接到楊通軍家田頭,幫忙扯秧、插秧,頂著大太陽做了一天,終於把秧栽好。快回家時,才發現兩邊膀子已曬得黑油油,沒幾天就脫皮一大片,同事笑著說:「只有幹部脫皮,群眾才能脫貧」。
幫助群眾收割稻穀
正是通過一件件力所能力的小事,讓群眾相信黨和村兩委。如今,箱子巖村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家家戶戶通了自來水,硬化路通到家門戶,夜晚村裡也是亮堂堂的,群眾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多了。2018年,箱子巖村實現整村退出貧困村,如今正邁著堅實的步伐向小康奮進。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徐偉 整理
編輯 楊羽
編審 楊儀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