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黑暗落幕之際,英國市民階層如何吹響近代民族國家的前奏?

2020-12-16 唐詩裡的物語

引在前

民族國家是在掙脫了歐洲中世紀舊秩序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新型國家形式。其不僅在政治上擁有主權,經濟上也有著統一的國內市場對外貿易也在民族國家的保護下發展起來。在民族國家,國民們也萌生出來了十分強烈的民族意識對於國家的認同以及對國家榮辱的關心是其一大特點。

在民族國家形成的過程中,國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僅僅是民族國家形成的基礎,更在政治、經濟、宗教等諸多方面發揮著持續而重要的作用。近代英國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也不例外,英國的市民階層在這一過程中也是起到了舉重若輕的作用。

一、促進英國議會近代化:英國市民階層重要性初現

在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中,市民階層的重要性首先在政治上體現出來。市民階層在政治層面上的力量不斷擴大,不僅僅推動了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還促使了英國議會尤其是下議院的進一步發展,國家機構也在這一趨勢下不斷改革得日趨完善。市民階層在政治層面的日益壯大正是近代民族國家興起的起點。

市民階層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在它對封建舊貴族勢力的打擊,更重要的還體現在它同王權的結盟以及它對整個社會生活的參與和影響。到了16世紀,英國的市民階層已發展成為了一個具有相當實力的社會力量和政治力量。英國社會在轉型期內的三大組成部分便包括著新興的市民階級。在很大程度上,英國社會的走向取決於市民階級的選擇。在這一時期,城市中的市民階層主要是商人、逃出莊園的工匠、手工業者與律師,他們都是以個人身份進入市民階級的自由民。

隨著經濟地位的不斷提高,市民階層開始為了爭取政治自由與政治權利進行鬥爭。中央政權、地方權力與市民之間的政治角逐不斷推動著新興的封建國家形式向前發展著。在這種角逐中,市民首先爭取的便是自由。因為沒有自由,貿易便無法進行;沒有自由,市民就不復存在。雖然國王、教會、地方貴族都極力鎮壓城市的自治運動,但是這種鬥爭還是獲得了一些成果。雖然英國城市沒有成立過城市公社,但是他們通常是通過向國王繳納一筆固定的贖金或款項從而獲取國王賜予城市特權的證書。

有了自由的權力之後,英國市民階層開始爭奪政治權力。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進步,英國市民階層開始不再滿足獲得政治自由,他們對於參加國家政權的渴望越來越強烈,等級會議便是在這種政治背景下而產生出來的,這便是英國議會的起源,上下兩院制度也是在這一時期形成。隨著市民階層的逐漸強大,英國議會尤其是下議院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繼位後更是有了大幅度提高,司法請願權、徵稅權、立法權等開始逐漸歸於議會。

總而言之,到了15、16世紀,英國的市民階層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個具有相當實力的社會力量和政治力量,市民階層為爭取政治自由和政治權利而進行鬥爭,積極參與政治,這對於近代民族國家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推動統一民族市場建立:市民階層奠定民族國家的經濟基礎

近代早期的英國還沒有完全從中世紀的社會模式中走出來,其依舊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大部分的人口仍然從事著農業勞動。但是隨著剩餘勞動產品出現,商品經濟在農村與城市都已經普遍出現,統一的民族市場在這一時期開始初步建立,這為英國近代民主國家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統一民族市場的建立離不開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則離不開商人。而商人正是英國市民階層中的重要成員。近代英國市民階層尤其是商人階層的興起,為統一民族市場的建立打下來堅實的基礎。

首先在國內市場層面,在十六世紀初期,英國的國內市場發展十分迅速,英國的勞動生產率和剩餘率顯著提高,呢絨等農業剩餘產品在國內市場的銷售量很大,甚至一度超過了出口貿易。在16世紀,英國人口雖然只有如今人口的十分之一,但是卻有著760以上的市場城鎮存在,這比如今英格蘭的市場數量還要多。在這一時期,英國人的國內市場還分為公開市場與私下市場兩大類,儘管商品經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但是大部分公開市場還是販賣特產為主的地方綜合性的。一直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商業分工愈發細化,到了16世紀末,專門經營某種特定商品的專門市場開始出現了

而在對外貿易層面,英國在商人的不懈努力下也取得了傲人的成果,隨著殖民的發展與海上航運的進步,世界市場為英格蘭的經濟市場提供了無比廣闊的空間。15、16世紀,英國對外貿易主要呈現出三個新特點:一是出口主要商品從羊馬發展為呢絨,二是通過成立公司同他國進行競爭,三是英國國王執行了重商主義政策,積極支持英國的對外貿易。

中世紀後期的城市工商業迅速發展,也推動著商品貨幣關係進入鄉村,從而加速著英國農村的自然經濟解體,封建農奴制與封建莊園制也不斷崩潰。在這種背景下,英國農村的商品貿易與農村手工業也在不斷出現新的發展,儘管城市是近代商品經濟發展的突破口,但是英國農村工業與鄉村的興起,不僅帶動著英國鄉村社會經濟的變革,還使英國較早完成從封建制度到資本主義、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變遷。而英國早期民族市場的建立,正是以這一時期,城鄉資本互動時產生的鄉村經濟興起為起點的。

三、統一民族文化的形成:民族思想裡隨處可見的市民階層身影

近代的民族國家的標誌並不只是政治上的統一領土與獨立主權,和在經濟上建立了統一的國內市場,在思想文化層面上也帶有十分統一的民族意識與語言,思想形態領域的統一性與民族性是近代英國民族國家的一大顯著的標誌。

近代西歐的民族意識產生是伴隨著中世紀晚期的基督教與封建主義逐漸瓦解而誕生的,羅馬教廷與神聖羅馬帝國的衰落也為其發展有了較大推動作用。思想上的凝聚力對於民族國家的形成來說,要遠比政治獨立與民族市場的形成重要得多。在反對羅馬教皇壓迫和幹涉、及與法蘭西等其他民族的鬥爭中,英國的民族意識得到迅猛發展,而民族意識的強化,又進一步推動了英國民族國家的建立。

在中世紀時,英國人的民族意識十分淡薄,這與當時英國的基督教普世主義以及封建領主統治有著莫大的關係。在中世紀的背景下,英國民眾對於民族與國家的情感被完全割裂開來,民眾甚至沒有民族與國家的意識與概念。當時的英國民眾只知道封建領主而不知道「國家」的國王。隨著13世紀後,英法兩國之間的衝突不斷加劇,被法國國王侵犯了切身利益的英國人開始逐漸意識到英國不能再和法國人為伍,英國人也就是從此時開始逐漸意識到自己所具有的共同特徵。「英格蘭應該是英格蘭人的」這一觀念開始塵囂日上。

公元16世紀以後,英國的民族意識日漸增強。一位曾經擔任過宮廷教師和倫敦主教的教會人士公開提出「上帝是英國人」。與此同時,歐洲邁入了宗教改革時代,英國在其中充當了旗手的角色。從民族意識發展史的角度看,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它實現了英國民眾長期追求的建立主權獨立的民族國家的夙願而且還促進了英國民族意識的進一步增強。

除了統一的民族意識的形成,英語作為英國統一的民族語言的形成在民族國家興起的過程中也有著重要作用。正所謂統一的民族語言的形成是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標誌與特徵,並且語言與民族國家內的每一個成員都息息相關,其深刻地反映著一個民族國家的特徵,是維繫民族國家內部的重要紐帶,也是與其他民族國家相互區分的重要工具。

隨著近代人文主義在英國的傳播,大大加速了英國民眾的思想解放,人文主義者的人文主義思想,特別是其中的愛國主義成分,都為以後的宗教改革和近代民族國家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而作為市民階層的代表一人文主義者,在這次思想解放運動中,起到了發起者和主力軍的作用,從而推動了民族教會的建立、民族意識的加強和民族文化的形成,而這一切又都是建立民族國家所不可缺少的基礎和條件。

論在後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思想的不斷解放,中世紀的西歐社會秩序也在不斷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民族國家的興起。這些新興的近代民族國家不僅僅有統一的政治政權、民族市場。還有著統一的民族意識。國民開始逐漸意識到國家的存在,以及國家對於自己的重要性,並願意為其效忠。

在英國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中,市民階層在其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隨著市民階層的壯大,不僅僅推動著英國政治民主化的進程與國家政治機構的近代化,也促使著國內統一民族市場的形成。此外,在英國統一民族意識的形成上,英國的市民階層也起到了巨大作用。社會的變遷與民族主義的出現導致了市民階層的興起,反過來,這些新生的市民階層的力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時代與社會的變遷。

參考文獻:

《牛津英國史》

《民族與國家》

《英國史》

相關焦點

  • 論近代英國民族國家的成因
    論近代英國民族國家的成因 袁廣雪,張士昌 (安徽師範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安徽蕪湖 241000) [摘 要]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首先,英吉利民族意識的覺醒和民族語言的誕生是其形成的基礎
  • 近代早期英國民族國家意識的產生與發展
    近代早期英國民族國家意識的產生與發展許志強(揚州大學 社會發展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2)摘 要
  • 近代英格蘭市民革命的另一副面孔:將英國帶入憲政的司法獨立戰爭
    引言隨著從中世紀步入近代社會,英國的生產力與經濟不斷發生著改變,由此也帶來了社會結構的變化。英格蘭人民開始通過各種手段來試圖改變當時的英格蘭政治權力結構。發生在公元17世紀的英格蘭市民革命便是英國民主憲政發展歷史中具有跨時代意義的一次進化。在此次革命之後,英格蘭進入了近代的憲政階段。
  • 中世紀時期,歐洲民族語言和文化得以產生,民族特徵也開始形成
    羅馬與野蜜世界(日耳曼人、凱爾特人、斯拉夫人)的相遇是西歐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的開端,這開啟了中世紀時代。拜佔庭中世紀歷史開始於4世紀,即東羅馬遷都君士坦丁堡後中世紀與近代的時間界限問題比較複雜。國外歷史學家通常認為是15世紀中葉或者15世紀末,以印刷術的普及、君土坦丁堡的陷落、地理大發現為標誌。
  • 近代早期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多層次治理
    近代早期(即16—19世紀)的德國也被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是這一時期歐洲最為重要的國家之一,由領地國家和帝國城市構成。到1800年,在其疆域縮水不少的情況下,仍然還有68.7萬平方公裡的領土,統轄了2900萬人口。
  • 中世紀英國村市經濟的興衰:被黑死病抹去的近代商業文明的前奏
    黑死病在中世紀,隨著野外的拓墾與人口的增長,生產力與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在這個鄉村市場急速增長的時代,英國「村市」的增加讓了當時的學者產生了注意。他們認為英國鄉村市場的快速增長以及密集程度已經超過了市場間的適宜距離,容易導致市場間的過分擁擠造成衰落。這已經從側面反映出了英國當時農村市場的極度發達的狀況。在這時期,從鄉村市場的數量還是距離來看,英國的「村市」甚至比16世紀的英國村市還要更加繁榮。
  • 教化救贖、「雲運動」,中世紀體育如何破除「輕肉體、重精神」氛圍?
    至今為止,歐洲中世紀那「半夢半醒」的一千年依舊被世人認為是體育史上的「黑暗時代」。歐洲的中世紀時期不僅不是一個恢弘的時代,相反那個被稱為「黑暗時代」的時期,充著罪惡與陰暗。基督教的禁欲主義對歐洲文化造成了極大的消極影響,同時也桎梏著當時的文化。
  • 中世紀真的黑暗嗎?
    中世紀真的黑暗嗎?大約19世紀開始,相關學者將「黑暗時代」的稱呼限制在中世紀的早期(5th-10th),許多現代學者由於其負面含義而避免使用這個術語,認為其有誤導性。 先不討論中世紀是否黑暗這個命題正不正確,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中世紀的經濟:
  • 中世紀宮廷愛情是上流社會的「專屬」,為何會在市民階層中流傳?
    中世紀時期宮廷愛情最初來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宮廷,最初是由法國宮廷詩人創作的以亞瑟王為的浪漫主義題材,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歷程之後,逐漸開始向社會中的市民開始傳播,當時社會中盛行但丁的「愛情」崇拜,總之,中世紀的宮廷愛情作為一種傳奇始終不滅。
  • 「黑暗的中世紀」這種說法為何是不對的?
    「黑暗的中世紀」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然而,這種說法最初來自於啟蒙哲人的概括。中世紀真的有那麼「黑暗」嗎?為何啟蒙哲人會認為中世紀是「黑暗」的? 研究中世紀歷史的德國歷史學家約翰內斯·弗裡德認為,中世紀遠沒有啟蒙哲人所說的那麼愚昧無知。其實,中世紀早已蘊含著現代文明的能量。
  • 貴族「佔領」的中世紀莊園,英國為何出現「村民當家做主」的村莊...
    英國在近代十四世紀時,通過一場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一躍進入世界top國家行列,並且開始引領世界近代化進程將近兩個世紀之久。事實上,同許多歐洲國家一樣,中世紀時期是許多歐洲國家政治經濟開始轉型的時期,而英國的許多近現代文明也是在這個時間開始形成的。
  • 解讀《簡讀中國史》6、為何說黑暗中世紀並沒有那麼「黑」?
    我們口口聲聲說的歐洲黑暗的中世紀,其實黑暗是與光明並存。一說到中世紀,就是可怕的火刑柱,荒唐的贖罪卷,和罪惡的初夜權。可是中世紀的混亂中孕育著新的生機。這一切都是為了便於管理,古代中國的方方面面一直都是受到國家的嚴密控制。所以馬克思韋伯說:「西方之外不存在城市。」城市要具有自己的法律、法庭和自治的行政,所有市民都是公民,以這樣的標準,確實只有西方的城市才叫城市。
  • 學人風採丨彭小瑜:被忽略的那個中世紀歐洲
    因此對吉本來說,羅馬帝國的衰亡就是這樣一個被他多多少少想像為「現代化」的古代國家的衰亡,而歐洲的重新崛起則發生在中世紀經歷了早期的黑暗時代之後。喬丹這些新銳的歐洲史教授早就不再相信,羅馬帝國西部所遭受的不可挽回的危機是來自蠻族的入侵和破壞。
  • 都鐸王朝:宗教、內政改革,促進了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
    都鐸王朝對英國從中世紀邁入近代,邁向大英帝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民族語言英語的形成:民族國家的載體民族語言是民族國家最終形成的載體,共同的語言往往會為統一國家不同地區的交往提供條件,所以英語的形成對英國民族國家的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也是宗教改革的副產品。
  • 中世紀獵巫運動與近代早期西方法制的覺醒:讓悲劇不再重演
    中世紀晚期至近代早期,大規模的獵巫運動開始在歐洲大陸上蔓延開來,甚至還影響到了早期的美洲殖民地,很多孤苦伶仃的寡婦和婦女在這場運動之中被投入火堆,成為了無辜的犧牲品,而「巫術罪」也成為了中世紀晚期最為嚴重的罪名。
  • 【明晚19:30直播】黎明前的黑暗:淺談歐洲中世紀
    談到歐洲中世紀,你會想到什麼? 大多數人往往會把「黑暗」這段歷史的註解。畢竟,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起,歐洲進入了長達近千年的「混亂期」,各個封建國家之間戰亂頻仍,「黑死病」肆虐整個大陸,相比曾經輝煌的希臘與羅馬的古典時代,以及後來文藝復興之後思想解放、人文和科學繁榮的時代,這段歷史無疑是黑暗的。
  • 「民族成就國家」:論民族意識的形成促進國家擴張!
    一:概述"民族意識"與近代民族主義並不相同。民族意識是因血統、地域、政治等原因,對同屬於一個民族的認同,重點是文化方面;近代民族主義是在本民族民族意識基礎上,強調並爭取本民族利益或要求建立民族國家的現實傾向,帶有一定的政治性。
  • 都鐸王朝變革對英國民族國家確立的影響
    如,消滅約克家族的王位覬覦者、利用子女與歐洲其它國家的政治聯姻鞏固都鐸王朝在西歐國家中的地位、與法國籤訂「埃塔普爾條約」、與西班牙、尼德蘭、丹麥和佛羅倫斯訂立商約、降低國王在財政問題上對議會的依賴等。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亨利七世以個人能力和忠君程度而非家族和政治背景作為衡量標準,從中等階層中擢升了一批新貴族,任命他們為政府一些重要部門的官員,把官職任命作為政治控制和強化王權的有力武器。
  • 近代德意志國家的起源: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與邦國制的形成
    然而相比於內部穩定統一的法蘭西王國來說,外表貌似強大的神聖羅馬帝國其實隱患重重:公元14世紀開始,法蘭西王國和不列顛群島的英格蘭王國都形成了君主議會制的國家政治體系,但是此時的神聖羅馬帝國卻陷入了長期的分裂割據之中,伴隨著地方諸侯的權力膨脹,中世紀晚期神聖羅馬帝國邦國制的確立更是標誌著帝國的四分五裂,嚴重阻礙了近現代德意志國家的統一步伐;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邦國制的確立也為後來德意志國家的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礎
  • 中世紀文學的特徵——考研筆記43
    中世紀文學的特徵——考研筆記43學生李清文 編輯文學史上的中世紀指中古文學,從公元五世紀到公元十四世紀時期。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開始進入封建社會。中世紀一般被認為是黑暗矇昧的時代。具體而言:1、前期文學是教會文學,基本是用拉丁文寫成的,具有宗教性和非民族性;2、歐洲多數國家的民族文學在十世紀前後建立起來,其主要標誌是素材的民族化和使用民族的語言,其主要思想是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3、中世紀文學和民間文學的關係密切,無論是英雄史詩、騎士傳奇、戲劇還是市民故事,都是在口頭創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