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物扇了《史記》的臉,陳勝吳廣真是因誤期面臨殺頭而反秦嗎

2021-01-10 譚古說今

還記得陳勝吳廣振臂一呼,揭竿而起的情景嗎?當時他倆和苦難兄弟們真的是面臨"失期,法皆斬"的絕境嗎?大秦帝國的法律真有這麼嚴酷嗎?

出土文物打了史書的臉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大澤鄉,一個載入歷史的偏僻之地;陳勝吳廣,兩個掀起了中國古代規模型農民起義歷史篇章的標杆人物,他們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史記》《資治通鑑》等均將他們的"光輝事跡"彪炳史冊,且內容基本一致。

"失期,法皆斬"!他們在絕境面前,選擇了為理想而死,為國而死!既然"法皆斬",橫豎是一死,因此他們壯起膽來做一回英雄,不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博一把命運,揭竿而起。

其實,因為晚到了幾天就得掉腦袋,完全沒有律法依據,這個正史"筆誤"在兩千年後被一出土文物戳穿。

1975年,在湖北省雲夢縣發掘了秦代官吏"喜"的墓穴,出土了1155枚秦代竹簡(稱為"睡虎地秦墓竹簡"),其中就有關於徭役的《徭律》的竹簡。

"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

上為出土竹簡原文,意思就是:徵徭役,不去的話,罰造盔甲兩套;晚了3-5天,責罵一頓而已;晚了6-10天,罰造盾牌一個;晚10天以上,罰造盔甲一套。要是下雨動不了工,免除本次徵發。

那麼《史記》等史書為何振振有辭地說是"法皆斬"呢?是記載有誤還是另有說法?個人以為不外乎以下幾個緣由。

殘暴的秦二世踐踏了秦法

秦始皇50載人生,一統六國後只在崗11年便匆匆離世。他的第十八子胡亥秘不發喪,並果斷出手幹掉了兄弟姐妹二十餘人,逼死扶蘇,坐上帝位,成了秦二世。

要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他這個兒子也"毫不遜色",以殘暴之名聞名於史,狂徵暴斂,肆意殺戮。知道他的兄弟姐妹是咋死的嗎?在鹹陽繁華商業區,一次性屠了十二個兄弟;在杜郵,六個兄弟和十個姐妹被他活活碾死。

《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殺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鹹陽市,十公主矺死於杜,財物入於縣官,相連坐者不可勝數。

丞相李斯死得更慘,先黥面(在臉上刺字),再劓(割鼻子),接著砍斷左右趾,然後腰斬,最後來一個醢(剁成肉醬),"具五刑",慘不忍睹。

"酈山未畢,復作阿房",他既要幫著幫始皇帝完成陵寢建設,又得抓緊完成阿房宮裝修升級,基建工程加上都城邊關守衛需要的不是一點點人力。

胡亥本就不是一個按規矩出牌的主兒,在這巨大壓力之下,父皇定下的大秦律法在他這裡肯定只能是變本加厲,逐層升級了,他完全有可能將《徭律》《戍律》等的處罰力度加大,誤期直接殺頭,操作簡單,效果更好。

二世然高之言,乃更為法律。《史記·李斯傳》

看看,肆意而為的秦二世已經有了更改祖法的先例。所以,從一定程度上講,"失期,法皆斬"極有可能是秦二世升級版、隨意而為的"新秦法"。也就是說,陳勝吳廣起義時國家事實法就是"誤期就得掉腦袋"。

陳勝吳廣誇大的煽動語言

儘管史書上說陳勝吳廣只是一介草民,一個黔首(秦朝對平民的稱呼)而已,但後來一些史學家認為即便他們出身鄉野,也非等閒之鄉民。

"苟富貴,無相忘。""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能夠說出上面這些話,這絕對不是一隻屋簷下低飛的麻雀,他們最少也是有著夢想,有著不屈精神的非普通農民。他們善於審時度勢,創造並抓住一些機會。

在當時,繁重的徭役已經讓人民難以承受,在修築始皇陵、阿房宮等"大型工地",勞工"死者眾",雖然法不當死,但他們延誤工期那還不逼得拼死拼活地幹?生存的概率大概也就剩下個百分之五十了。

陳勝吳廣非常清楚自己和勞工們的處境,為了心中不滅的理想,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大好時機,開始自己偉大的事業徵程正是時候。所以,他們果斷喊出了——

公等皆失期當斬;假令毋斬,而戍死者固什六七。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則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資治通鑑》

其實,陳勝吳廣的演講詞中就道出了當時的事實。他們話的意思也很清晰:我認為誤期當斬,也可能不斬,但我們生存的概率又有多大呢?

所以,"失期,法皆斬"此語出自陳勝吳廣之口更符合當時的現實,後世史書是引用他們的"宣傳口語",而並非當時法律條款的解讀。

司馬遷出於無奈添油加醋

有一說,中國古代歷史上得位最正的皇帝是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啥意思?也就是說他們布衣出生,通過自己的奮鬥和努力打下了江山,標準的勵志版本。

陳勝吳廣從理論上來說不僅僅是劉邦的前輩,更是他的建國功臣,所以劉邦成功逆襲當了皇帝後,對前輩陳勝極其敬重,封其為"隱王",派專人尋其陵,並駐兵守護,每年還得以君王之禮祭祀。

那麼這樣一個偶像級的人物,必須具備一個高大的形象,因為這是劉邦"庶民的勝利"的參考書,絕對不能有絲毫的抹黑,必須百分百的正能量。

說白了,給秦朝抹黑可以,給陳勝吳廣抹黑不行,哪怕是一點點,必須給陳勝吳廣的起義賦予正當的理由,這一點至少在西漢是如此。因此,即便是秦朝沒有"失期,法皆斬"的律規,栽這麼個小贓,又有何不可呢?

《前漢紀》:"上以遷欲沮貳師。為陵遊說。後捕得匈奴生口。言陵教單于為兵法。上怒。乃族陵家。而下遷腐刑。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就出在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之手。司馬遷已經因為為李陵辯護一事遭受腐刑,嘗到了漢武帝的厲害,所以他的政治覺悟應該會有很大的提升。

在此處做一點點符合政治需求的改動,既符合統治者的胃口,也不影響整個歷史事件,我想司馬遷應該是有可能做出這個動作的。

好事者解讀錯誤

當然還有說,《史記》沒錯,是好事者用睡虎地出土的《徭律》來解讀了當時的《戍律》,法律條文解讀錯誤。

史記: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

也就是說,陳勝吳廣服的是戍役,而不是徭役,不能用徭役的標準去衡量戍役。戍役就是類似於邊防軍了,他們不僅僅要興建土木工程,還得肩負巡邏、打仗等軍事任務。

從這個意義上來了,對戍役的管理規格肯定是高於徭役的,那麼真的到了"失期,法皆斬"這麼嚴酷的地步嗎?不管史書記載的秦朝律法,還是睡虎地出土的《十八律》,均沒有找到"法皆斬"的對應條款。

當然,軍隊有自己的管理制度,上級不經過司法制度,直接誅殺下級也很有可能的,畢竟"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以至於"失期,法皆斬"成為了戍役的公用管理法則,也是具有可能性的。

上述幾個都有可能,但小編以為第一種可能性更大,這也符合秦二世的調性,更符合當時的現實狀況。不知道,您怎麼看?

相關焦點

  • 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是千年大騙局嗎?
    據《史記·陳涉世家》記載:「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當他們的隊伍到達大澤鄉的時候,恰遇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他們估計已經誤了到達漁陽規定的期限,過了規定的期限,按照法津規定是都該殺頭的! 陳勝、吳廣就商量說:「如今過了規定的期限,到了也是死,逃走也是死,不如起義幹一番大事業,說不定還有一番作為!」
  • 陳勝吳廣起義的目的就那麼單純嗎?他們其實被忽悠了,都是棋子啊
    同樣在《史記》中記載的劉邦起幾乎和陳勝是一個套路,都是戍邊延誤,玩了一把封建迷信(劉邦自詡赤帝之子),然後率領一幫窮弟兄們反他娘的。但是,有個細節大家注意沒有:劉邦很明確是造反了,而是他就是執法者,是他押送戍邊兵丁途中有人逃跑,也是無法交差,同樣說了一句:去也是死,不去也是死,不如反了。
  • 陳勝吳廣一起起義,為什麼陳勝稱王,吳廣卻被同事殺害呢?
    最終,陳勝吳廣於大澤鄉起義,掀開了打擊暴秦的序幕。 關於陳勝吳廣的這次起義,司馬遷是極為推崇的。史記中的世家一般都是記載諸侯的,陳勝吳廣因為首次反秦,於是被司馬遷載入世家。而在《史記·陳涉世家》中,司馬遷更是稱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 細談大澤鄉起義,陳勝吳廣反秦的真相,我們是不是被忽悠了?
    按照我們所了解的記載,陳勝吳廣之所以選擇造反,是因為根據秦律,如果拖延時間,900多人將被斬首。所以,陳昇造反的原因是:「既然我們去是要被殺頭的,逃也是要死的,為什麼還要等著被秦朝殺呢?為什麼不站起來反抗?」在中國歷史上,這種說法可以說一直是人們心中定論,毋庸置疑。
  • 陳勝吳廣起義真的是農民起義嗎?
    一、歷史上的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教科書告訴我們: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是發生在秦始皇去世之後,公元前209年,由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陳勝和吳廣帶領900名前往漁陽戍邊的戍卒發動了一場反對秦朝的武裝暴動,由此拉開了轟轟烈烈的三年反秦戰爭,由於陳勝、吳廣以及起義的主力都是窮苦農民,所以被稱為農民大起義。
  • 在秦朝,違期徭役罪不至死,那麼陳勝吳廣為何起義?
    以至於後來秦始皇死後,各種起義不斷,其中最早最出名的一個就是陳勝吳廣起義。《史記》對於這段的描述就是:「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可歷史上真是這樣嗎?    公元前209年,秦朝徵召900多民夫,準備加固漁陽,其中就有陳勝吳廣的隊伍,但因為當時突下暴雨,走不了路,耽誤了規定的時間,按照秦朝的法律所有人都要處死。
  • 陳勝吳廣起義的聲勢那麼浩大,為何僅僅半年就涼了?
    相信背過語文課文的朋友還記得,司馬遷在課本上說,陳勝吳廣起義,是因為「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說來陳勝吳廣也是沒辦法,老天爺要下雨,秦朝法令又嚴厲,遲到就是個死罪,哪管你遇沒遇到不可抗力因素。
  • 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其實地位不是靠反就能改變的
    雖然最終秦國通過不斷的動武用強及計謀強佔瓦解了眾多諸侯國建立了華夏一統的秦朝,但這一切只是表象,為此統一後的秦王朝繼續推行強政理念,它不但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及焚書坑儒統一思想,還制定了各種十分嚴格的法典,無論是誰一但違反就會被處以極刑。
  • 陳勝吳廣起義,真的僅僅只是因為秦朝的暴政嗎?還是另含私心
    陳勝吳廣所領導的大澤鄉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它來也猛,去也猛,雖然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但至少也點燃了反秦的怒火,使得無數英雄豪傑紛紛湧起,讓強大的秦國也終究逃不了覆滅的命運。陳勝吳廣之所以會鋌而走險地起義,毫無疑問是因為秦朝毫無人道的暴政,但他們兩人僅僅只是因為這個原因嗎?有沒有私心包含在裡面。
  • 陳勝為何一定要除去吳廣?司馬遷《史記》說出原因,年輕人要牢記!
    我們所開始了解陳勝和吳廣的故事是從他們大澤鄉起義開始的。當時他們到大澤鄉後,接連大雨擋住了要去的道路,按照秦律,應當斬首,他們便發動戍卒起義,打著"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準備反秦。
  • 三十六|陳勝吳廣
    由於天氣惡劣,道路泥濘不堪,他們已經在路上耽誤多時,很難趕上預期的行程了。行走的隊伍中,有兩個人在交頭接耳。其中一個高個子的男子對另一個略矮一些的同伴說,我們已經趕不上到達漁陽的期限了。按照秦法,這是死罪。我們現在已經是死刑犯了。而如果我們逃跑,抓回來也是死罪。這樣下去,橫豎都是死,不如造反幹一場!那個矮男子聽了,默不作聲,好像在思考。
  • 陳勝吳廣起義的背後,是秦國百姓的無奈
    前言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一群衣著破爛的低層人民,手拿木棍殺死了負責押送自己的士兵,他們選擇以造反的方式,來反對「壓榨」,也是他們點燃了「反秦」的炸藥桶。他們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農民領導的起義」。
  • 陳勝為何一定要殺吳廣?司馬遷《史記》道出原因,年輕人要牢記
    這樣來說陳勝同志就是個大神棍,專門忽悠底層民眾,但是大家別忘了,秦法嚴酷外加殘暴統治,天下積怨已久,與其繼續被暴秦統治,還不如給陳勝一個臺階,跟他起義反對秦朝。秦朝暴政是內因,陳勝不過是做了一點微小的動作把大家心裡的那團火勾起來了而已。
  • 山洞古墓挖出秦朝竹簡,陳勝吳廣真實身份被曝光:不是農民!
    所以,我們從小就認為,陳勝吳廣是農民,真實的歷史是這樣的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我們學習的的歷史知識中,陳勝、吳廣領導的起義,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不相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種命數,於是他們揭竿而起,點燃了人們心中抗秦的怒火,一時間雲集響應,最終推翻了秦王朝的帝國大廈。
  • 陳勝吳廣起義,才不過半年就被秦軍打趴下了,為什麼沒人來幫忙?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以陳勝和吳廣為首的九百多名窮苦民眾奉朝廷之命去戍守漁陽(今北京市密雲西南)。但是,在去往漁陽的途中,突然天降暴雨,前進的道路全被堵塞了。照這樣下去,大家是根本無法在朝廷規定的日期之前到達漁陽的。按照當時的大秦律,誤期之人必須要受到斬首的懲罰。陳勝等人都是苦出身,他們不求別的,只求有一口飯吃。
  • 如果秦始皇帝不死,陳勝吳廣還會舉事嗎?劉邦還能成為漢高祖嗎?
    如果秦始皇帝不那麼早地過世,而是再活上十年八年,陳勝、吳廣還會在大澤鄉起事嗎?還會有後來的楚漢相爭嗎?劉邦還能成為漢高祖嗎?想弄清楚這些問題,關鍵就要弄清另一個問題,即陳勝、吳廣的起事為何能以星火燎原之勢在關東六國的土地上蔓延開來。
  • 張角的黃巾起義,比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差在了哪裡?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其雖然從起事到滅亡僅僅不到半年時間,但是由此而點燃的反秦起義卻席捲了秦朝的大半個版圖,在後世歷史中,也屢屢被各方人物提起和討論。 黃巾起義與大澤鄉起義相比,真的是差了不止一籌。
  • 陳勝為何要殺掉吳廣?原因其實很簡單
    有料快說 在中國歷史上,陳勝和吳廣兩個名字通常是被一起提及的,因為「陳勝吳廣」起義,兩個人的命運連到了一起。
  • 世人皆知陳勝吳廣起義失敗,但你知道他們怎麼死的嗎?
    陳勝吳廣起義軍成為了反對秦王朝統治的第一股軍事力量,但是卻虎頭蛇尾,起義最終失敗了。陳勝吳廣都被殺了。 那麼你知道這二人是怎麼死的嗎?是死於戰場嗎?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聊一下~
  • 當你真正讀懂了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的背後邏輯,才會感到心酸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徵發閭左貧民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等900餘名戍卒被徵發前往漁陽戍邊。因在大澤鄉遭遇大雨而誤期,陳勝、吳廣一不做二不休地殺了押運的軍官,就這樣拉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序幕。 陳勝、吳廣因領導了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而千古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