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130人死亡大恐襲!面對嚴峻形勢,法國加緊反恐步伐

2020-12-14 騰訊網

2020年11月13日是巴黎恐襲五周年紀念日,五年前的那個夜晚是巴黎近年來最悲傷的一晚,至少有137人(包含7名恐怖分子)遇難,震驚全球。從那時開始,歐洲變成了恐怖分子主要的目標區域,被襲擊的地區也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即使力度也越來越小。

反法情緒升溫

西班牙《理智報》報導,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一度面臨封鎖,這讓恐襲暫時消失,而臨近巴黎恐襲五周年之際,法國一個月內遭遇了三次襲擊,奧地利也未能置身事外,這些都似乎在宣布著,恐怖襲擊又重回歐洲大陸。

報導指出,現在的恐襲與五年前有些不同,他們已經從團隊作案逐漸發展為獨狼行動。以法國最近三起恐襲為例,犯罪分子存在著一些共同點,他們都是18至25歲出生在海外的年輕人。不過,讓人矛盾的一點是,他們不是非法移民,而是被法國以難民身份接納的人,尤其是斬首教授的阿卜杜勒赫·安佐羅夫(Abdullah Anzorov),更是從六歲起就在法國生活。

2016年7月14日夜,法國南部海濱旅遊度假勝地尼斯市舉行國慶節煙火慶祝後,濱海大道發生卡車衝撞碾壓人群的恐怖襲擊事件,造成83人死亡。圖為警方在事發路段設置路障,封鎖現場。

另外,2012年至2017年發動襲擊的恐怖分子在情報部門是有前科記錄的,而近幾年的恐怖分子都是未犯罪者,前期很難被情報部門列入監控名單。比如,在《查理周刊》總部持刀傷人的扎西爾-哈桑-邁赫姆德(Zaheer Hassan Mehmood)的真實年齡為25歲,與政府記錄的「18歲以下無人陪伴的巴基斯坦移民」身份完全不同,法國反恐部門也因此未對其進行存檔。而他的另一個「夥伴」則是今年9月才從義大利入境法國,法國情報部門對他的了解幾乎為零。

這些恐怖分子都信奉伊斯蘭教,一些人犯罪時還會喊出「真主至大(Allah Akbar)」。除了宗教相同,他們還都充滿憤怒,憎恨法國總統馬克龍、憎恨所有帶著法國氣息的東西。

伯明罕大學教授阿蘭·格林(Alan Greene)稱,近年,恐怖分子的武器選用的都是低成本製品,比如汽車、刀具,11月的維也納恐襲(槍枝)和2017年的曼徹斯特體育場爆炸案是例外。他認為,這是因為恐怖分子獲取槍枝、彈藥的途徑有限,「我們可以從反恐的角度出發,監控那些製造彈藥的原材料運輸走向。」

不過,格林教授也表示,現在越來越多的恐怖分子選擇日常用具(比如刀),這無疑增加了反恐難度,讓民眾感到絕望,「這(絕望感)正是恐怖分子的目的。」

「伊斯蘭國」(IS)對大部分恐怖襲擊承責,把分散在多國的事件串聯在一起,為該組織影響力做宣傳,「諷刺的是,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就是把歐洲各地的恐怖襲擊聯繫到一起,幫他們增強影響力。我認為,現在能做的事情就是減少對他們的關注度。」格林教授說。

反恐形勢嚴峻

近期法國遭遇多起襲擊事件,官方已宣布全法範圍的反恐警戒級別提升至最高。疫情中的反恐態勢不容樂觀。

記者注意到,警方當天在巴塔克蘭劇院周圍嚴密戒備,警方不僅需要加大力度嚴查民眾出行證明,監督民眾在疫情中按照「封城」相關措施出行,還要嚴密防範恐怖主義威脅,承受很大壓力。

疫情中歐洲的人員流動問題成為法國反恐的關注焦點。為防控疫情而採取的法國與西班牙邊境管制措施6月取消後,法西邊境重新開放,試圖越過邊境進入法國的人數激增。

尼斯襲擊嫌犯於9月從突尼西亞偷渡到義大利蘭佩杜薩島,隨後於10月設法從義大利入境法國。馬克龍已表示,非法移民和人口販運者越來越多地與恐怖主義有關聯。

官方數據顯示,在過去的5年中,法國遭遇20次襲擊事件,19次未遂襲擊,另有61次襲擊被挫敗。但最近襲擊事件接連發生,引起了官方的高度警惕,達爾馬寧等官員已多次就反恐態勢發出警告。如何加緊反恐對於法國來說已經顯得刻不容緩。

加緊反恐步伐

儘管當前疫情嚴重,法國官方仍然從多個層面加強反恐。首先是出臺具體措施加強國內安全保障,保護宗教場所和學校等公共地點;加強法國邊境管控,增加執法人員;同時,將涉嫌極端主義的非法移民驅逐出境。

第二,加強反恐國際合作。馬克龍本周與奧地利、德國、荷蘭和歐盟領導人舉行會議,共同商討協調應對恐怖主義威脅。會議取得了一些共識,與會多國領導人認同應當加強措施保護歐盟外部邊境。

法國內政部長達爾馬寧、外交部長勒德裡昂近日也接連訪問北非多國,討論反恐議題。分析認為相關訪問旨在謀求緩解法國與一些伊斯蘭國家的緊張關係,爭取北非國家在反恐方面的支持。

第三,加緊反恐軍事行動。法國國防部長帕利13日表示,法軍近日在馬裡東北部的一次軍事行動中擊斃「基地」組織分支高級指揮官穆薩。法國軍隊最近加強了對馬裡的「基地」組織的打擊力度。

在當前形勢下,法國官方勢必會在防控疫情的同時,繼續「多管齊下」打擊恐怖主義,推動反恐進一步走向深入,全力保障國家和民眾安全。

----------我是隔離線----------

巴黎雷歐

巴黎旅遊文化協會、巴黎旅遊評估機構、全球版

權交易機構、巴黎郵報、萊特CN……推薦藝術顧

問、評論家、法國旅遊諮詢專家。

Léo,即巴黎雷歐,早年出版過文集《在成長》,

近年出版有論著《跨國公司內部談判》(法文版)

《人際關係十二講》(英文版)《遠東文化藝術》

(法文版)《巴黎雷歐藝術評論》(系列)《雷

歐帶你認識法國》《雷歐帶你認識巴黎》等。

相關焦點

  • 巴黎恐怖襲擊五周年:面對嚴峻形勢 法國加緊反恐步伐
    (國際觀察)巴黎恐怖襲擊五周年:面對嚴峻形勢 法國加緊反恐步伐  中新社巴黎11月13日電 題:巴黎恐怖襲擊五周年:面對嚴峻形勢 法國加緊反恐步伐  中新社記者 李洋  11月13日是巴黎恐怖襲擊五周年。
  • 最新消息: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宣布對倫敦恐襲負責 反恐怎麼辦?
    而這一天,正是布魯塞爾機場和地鐵站恐怖襲擊一周年紀念日。(事件詳情)最新消息,據央視倫敦記者報導,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宣布對倫敦恐襲負責。△襲擊者駕車衝上威斯敏斯特大橋的人行道,撞倒至少5人,再撞上國會圍欄。
  • 記者觀察:法國巴黎恐襲五周年 恐襲陰雲仍在
    五年前的11月13日,巴黎在一天內遭遇了6起恐襲,共造成至少130人死亡,300多人受傷。五年過去了,最近的這兩個月裡,法國再次發生3起恐襲。專家認為,近期的這幾起恐襲與五年前的巴黎恐襲存在關聯,法國仍然面臨著恐怖主義的威脅。 2015年法國系列恐襲的起因開始於2015年1月份的《查理周刊》襲擊案。
  • 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宣布對倫敦恐襲負責
    而這一天,正是布魯塞爾機場和地鐵站恐怖襲擊一周年紀念日。  最新消息,據央視倫敦記者報導,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宣布對倫敦恐襲負責。    英國警方稱,倫敦恐襲事件導致4人死亡,而不是5人,其中包括三名受害者和一名行兇者。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透露,一名中國遊客在倫敦恐怖襲擊事件中受輕傷。    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宣布對倫敦恐襲負責。
  • 恐襲後的法國:要安全還是自由
    ,在恐襲過後想要依舊寬容、開放,並讓安保顧及自由,但這有不小的難度世界說專員 胡維妮 發自法國巴黎過去一年,巴黎兩次遭遇恐襲。如果說巴黎的「一月恐襲事件」屬定點襲擊且目標人群明確,十個月後,製造「11月13日巴黎連環恐襲案」(致130人死亡)的「聖戰分子」朝露臺、足球場、音樂廳裡的人群隨機開槍,你我無論何種信仰都可能倒在他們槍下。兩次恐襲,雖皆由伊斯蘭教極端分子發起,但因性質和規模不同,政府的應對措施也不盡相同。《查理周刊》襲擊發生後,不少人視其為法國版的9·11。
  • 巴黎恐襲5年後,法國恐襲風險指數調至最高級別
    【歐洲時報11月13日賈言編譯】自2015年11月13日巴黎發生襲擊以來,法國遭受恐怖威脅的風險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然而最近幾個月,法國本土接連發生恐襲,政府將恐襲風險等級調至最高水平。法國在此前1個月時間內經歷了3次類似襲擊:9月底,在《查理周刊》原址附近發生的恐襲造成2人受傷;10月中旬,一位中學教師因在課堂上展示穆罕默德漫畫而被斬首;再有,在尼斯大教堂發生的恐襲也造成三人死亡。 儘管如此,仍然需要高度重視與11·13巴黎恐襲類似,在國外計劃、國內發動的恐怖襲擊。
  • 製造埃及恐襲分子持「伊斯蘭國」旗幟
    當地時間11月25日,埃及北西奈省,人們站在發生恐襲的清真寺外。該事件已至少導致305人死亡、128人受傷。圖/視覺中國  恐怖分子持有「伊斯蘭國」旗幟,目前尚無組織宣布負責;聯合國安理會、美國等發聲明強烈譴責  埃及總檢察長25日發表聲明說,24日發生的清真寺恐怖襲擊已造成至少305人死亡、128人受傷。
  • 外媒爆法國尼斯教堂恐襲案襲擊者新冠陽性
    法國東南部城市尼斯聖母大教堂附近29日上午發生一起持刀傷人事件,導致至少3人死亡、數人受傷。襲擊者隨後被警方逮捕。法新社表示,這位來自突尼西亞的21歲襲擊者被捕時被警方槍擊數槍,目前仍在醫院接受治療。據悉,法國國家反恐檢察院已接手此案,並以「與恐怖主義行為有關的謀殺和企圖謀殺」罪名展開調查。
  • 共造成130人死亡,巴黎2015年連環恐襲案明年9月開審
    據法新社12月11日報導,巴黎2015年11月連環恐襲案將於2021年9月8日在巴黎特別重罪法庭開庭審理,預計持續至2022年3月底結束。此案被告人數達到20人,14人將出庭受審,其中就包括目前唯一存活的實施恐襲嫌疑人薩拉赫·阿卜杜勒-薩拉姆。此外,參與訴訟的還包括由1750名受害者或受害者家屬組成的民事訴訟當事方。
  • 尼斯教堂恐襲已致三人死亡,大巴黎已出現模仿者
    他表示,法國將會繼續打擊恐怖分子,遏制恐怖襲擊。參與法國反恐行動Opération Sentinelle的憲兵人數將會從4000人增加到7000人。 10月30日,馬克龍將再次召開國家防禦會議,討論對法國境內恐襲事件的解決方案。 受斬首教師事件的影響,法國再次成為極端伊斯蘭分子的目標。這段時間極端宗教分子的活動十分頻繁,極端宗教分子在法國街頭揮舞兇器發洩不滿,帶來的有可能是無辜路人的滅頂之災,以及陪伴無辜遇難者家庭一生的傷痛。
  • 【熱點新聞】法國教堂發生恐襲!基督徒被穆斯林斬首!3人死亡!歐洲要常嘗苦果了!
    當地時間10月29日,法國尼斯市的一座教堂中發生持刀砍人事件,目前已有3人在襲擊中死亡,其中一名婦女被「斬首」
  • 法國恐襲調查:情報系統全面失敗 特種部隊互相「踩腳」
    共計超過140人在上述襲擊中死亡。  法國議會今年2月組建一個委員會,調查這些襲擊事件,聽證時間達到200小時,上百人接受詢問。  調查委員會6日說,這些案件中的許多襲擊者先前都在法國情報機構監控名單上,但監控不力、各情報部門通氣不暢,致使他們有機會作案。  調查委員會主席喬治·弗內什說:「我們的情報機構都不合格。
  • 「伊斯蘭國」聖戰分子竟還拿法國補助,年入上萬歐
    華輿訊 據歐時大參報導 自2015年11月13日巴黎發生襲擊以來,法國遭受恐怖威脅的風險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然而最近一個多月,法國本土連續發生三次恐襲,政府已將恐襲風險等級調至最高水平。巴黎紀念「11·13」恐襲5周年儘管法國目前第二波新冠疫情形勢嚴峻,官方還是照例安排了紀念活動。法國總理卡斯泰(Jean Castex)攜多名部長,以及巴黎市長伊達爾戈(Anne Hidalgo)和受害者組織代表前往襲擊地點悼念。
  • 法國2015年1月《查理周刊》系列恐襲案16日宣判
    來源:央視網當地時間16日,巴黎特別重罪法庭就涉嫌參與2015年1月《查理周刊》系列恐襲案的14名被告做出一審判決。在11名出庭被告中,主要犯罪嫌疑人阿里·裡薩·波拉被判處有期徒刑30年。缺席審判的3名被告分別是貝胡辛兄弟和哈亞特·布邁丁,他們均與恐襲兇手之一的庫裡巴裡有關。貝胡辛兄弟是庫裡巴裡的密友,哈亞特·布邁丁是其女友,他們被指控在襲擊的準備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三人在2015年1月襲擊案發生前前往敘利亞並加入了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法國情報機構曾認為貝胡辛兄弟已經在敘利亞死亡,但檢方認為相關證據不足,因此仍然將兩人列為被告。
  • 面對「自幹恐」,歐美能防住嗎?
    上周末發生在紐約、新澤西和明尼蘇達州的幾起恐襲,雖然沒有造成人員死亡,但對美國社會衝擊卻一點也不小。一個嚴肅的問題:美國還能不能防住恐怖襲擊?從眾多數據和專家分析來看,答案是:很難!具體一點說,「9·11」襲擊以來的15年,美國在防止恐襲方面,比歐洲做得好,需要協調、有組織的恐怖襲擊基本沒有。
  • 尼斯市再遇「斬首」恐襲,法國國內宗教民族衝突緣何難以平息?
    又是法國。當地時間10月29日上午,法國南部城市尼斯的一座教堂附近發生了一起恐怖襲擊事件,目前已造成3人死亡、多人受傷。英國天空新聞網報導時,稱「一名女性受害人慘遭兇手斬首殺害」。而根據路透社報導,確有婦女被「斬首」,兇手旋即被捕,但因警方開槍擊中而送到了醫院,傷情尚不明確。路透社表示,法國反恐部門已被要求對此次襲擊事件進行調查。
  • 《查理周刊》系列恐襲案庭審接近尾聲,法國檢方要求嚴判被告
    當地時間8日,法國國家反恐檢察院針對2015年1月《查理周刊》系列恐襲案14名被告做量刑陳詞,要求法庭依據其各自的刑事責任給予5年至終身監禁不等的判決。△《查理周刊》編輯部舊址(圖片來自法新社)其中,檢方要求判處11名到場聽審被告中的主要嫌疑人阿里·裡薩·波拉(Ali Riza Polat)終身監禁,這名法籍土耳其裔男子涉嫌為整個系列恐襲提供後勤與資金支持。
  • 王永生:武警部隊已經成為國家反恐核心力量
    當前我國大局穩定,形勢總體可控,但反恐鬥爭形勢相對嚴峻複雜  過去一年,從法國雜誌社遭血洗到奈及利亞村鎮遭屠戮,恐怖主義的猙獰面目頻頻進入世人眼帘。與以往相比,恐怖主義呈現令人擔憂的新趨勢:一是蔓延態勢全球化,二是恐怖分子本土,三是策劃手段高端,四是襲擊形態「獨狼」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內恐怖主義活動又表現出哪些發展趨勢?
  • 紐約曼哈頓突發恐襲,已致8人死亡
    紐約當地時間10月31日下午,紐約市曼哈頓下城世貿中心附近發生汽車撞人事件,現已造成8人死亡10多人受傷。
  • 比利時連環恐襲:各國加強安保 民眾為遇難者默哀
    爆炸致數十人遇難 襲擊者仍然在逃  當地時間23日,比利時檢察官召開新聞發布會稱,此次的布魯塞爾連環恐襲爆炸案已導致至少31人遇難,另有約230人受傷,其中61人傷勢嚴重。  各國加強安保措施 嚴防恐襲再次發生  在比利時發生連環恐襲後,歐盟專家表示下周將開會探討如何加強機場安保,但不會提出在全歐盟實施更嚴格的安檢規則。目前上述會議尚無明確議程,但這位歐盟委員會的官員排除了在全歐實施更嚴格安全措施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