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北洋集團最強大腦:軍師鬼謀徐樹錚(上)
北洋集團最強大腦:軍師鬼謀徐樹錚(中)
之前的文章,說了徐樹錚在辛亥革命、反袁稱帝、府院之爭、直皖之爭中的種種謀略和手段。前三件事,徐樹錚都是勝利者,為段祺瑞摘得了「三造共和」的美譽。
直皖之爭,徐樹錚鬥倒馮國璋,贏了上半場,但後來被吳佩孚擊敗,輸了後半場,以至於皖系滿盤皆輸。
今天除了講直皖戰爭之外,也說一說徐樹錚最高光的時刻——收回外蒙,以及他的至暗時刻——被殺身亡。
01
1918年9月的大選,馮國璋和段祺瑞雙雙下野,徐世昌當選大總統。
此後一段時間,不管是北洋內部還是南北雙方,大致消停了下來。和諧局面,來之不易。
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和平成了時代主題。
國內,段祺瑞的武力統一政策已然破產,和平統一的呼聲再次高漲。
這一次支持和平統一的,不僅有直系軍閥,還有社會各界名流、學生、以及飽受戰亂之苦的普通民眾,要求和平的遊行、示威事件層出不窮。
國際上,英、法、美、日、意五大戰勝國,聯名向廣東軍政府和北京政府發出照會,明確反對中國內戰,表示願意促進南北雙方和談。
老外都發話了,老段和小徐自知無法抗拒,只得默認南北議和。1919年2月20日,南北和談在上海舉行。
老段是特別執拗的人,始終堅持武力統一,小徐也認為,北洋勢力遍及24個省,只要稍加整頓,消滅西南5省(兩廣雲貴四川),是彈指間的事,和他們談個屁。
小徐雖然沒法阻止南北和談,但卻有信心讓和談變成空談——皖系控制了北洋政府,他們不點頭,談不出結果。
而南方提出條件,比如恢復舊國會、裁撤參戰機構及參戰軍、取消中日密約並嚴懲締約人等,都是在砍皖系的命根子。
恢復舊國會,則意味著解散皖系安福國會,裁撤參戰軍,就是裁撤老段和小徐的嫡系部隊,嚴懲中日密約締約人,那不就是嚴懲老段和手下馬仔嗎?誰不知道老段親日。
雙方談了幾個月,沒達成任何共識。
小徐興奮地說道:滬議已無可為,黃粱將熟,夢可醒矣!
南北議和雖然破裂,但有一件事卻引起了老段和小徐的重視:他們編練的參戰軍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參戰軍是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用的,一戰早結束了,還參哪門子戰,解散吧。
解散,解散是不可能,這輩子都不可能解散。
老段把參戰軍改成了邊防軍,把自己頭上的參戰督辦頭銜,改成了邊防督辦。
督辦這個官權力可大可小,在段祺瑞這裡,督辦能指揮中央各部,實際權力和總理並駕齊驅。以前關於參戰的事,都歸老段管,現在關於邊防的問題,都歸老段管。
當然,老段只是掛個名,具體事務都是小徐在操辦。
此時,邊防還真出問題了。
02
清末民初,外蒙就在沙俄的運作下脫離了中國的控制——中國有宗主權,外蒙有自治權,但實際上它被俄國掌控。
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後,陷入慘烈內戰,無暇顧及外蒙。
此時,日本瞅準機會,支持白俄在外蒙搞事情,企圖控制外蒙,外蒙王公不想當高麗第二,壓力很大。
失去了俄國的接濟後,外蒙王公的生活水平猛降,對比內蒙,雖然北洋政府很窮,靠借債度日,但內蒙王公每年仍能收到各種禮物,還有年金拿,過得比較滋潤。
外蒙王公內心落差很大,他們認為自治雖然好,但如果沒有年金俸祿,生活都維持不了——想回來了。
當徐樹錚從外蒙議員口中得知最新情況後,他向徐世昌和段祺瑞提出了收蒙之策。
徐樹錚的出發點,既有公心,也有私心。
公心,是為民族利益考慮,維護國家領土主權。
私心,為自己和手下軍隊搞一塊根據地——當時各省都被軍閥佔了,只有外蒙是空白,這裡地盤廣大,資源豐富,開發一下,大有可為。
還有一點就是:參戰軍改為邊防軍後,仍然飽受來自各方的指責,說它掛羊頭賣狗肉,只有把它用在邊防上,才能堵住悠悠之口。
小徐的建議,老段當然同意,更何況邊防問題歸老段管,職責所在。
徐世昌也非常支持小徐。小徐在北京作威作福,大徐(徐世昌)如芒在背,把小徐這隻猛虎調出北京,讓自己過幾天安逸日子,符合大徐的利益。
1919年6月13日,徐世昌特派徐樹錚為西北籌邊使。
西北籌邊使是為徐樹錚特設的一個官職,職責是「籌劃西北各地方交通、墾牧、林礦、硝鹽、商業、教育、兵衛事宜,所有派駐該各地軍隊,統歸節制指揮」。
理論上,徐樹錚可以全權管轄熱河、察哈爾、歸綏、山西、陝西、甘肅、新疆以及外蒙一切事務,權力極大。
在徐樹錚接手外矇事務之前,負責處理對蒙問題的是庫倫都護使陳毅。
1919年6月,白俄分子謝米諾夫威逼外蒙召開庫倫大會,表決外蒙獨立,否則就要出兵。
外蒙當局一邊拖延時間,一邊向庫倫都護使陳毅求援。
陳毅一面電請北京政府出兵入蒙,一面與外蒙當局進行談判,計劃趁機撤銷蒙古自治。
清朝時期,外蒙政治掌握在王公手中,喇嘛主管宗教。自治之後,喇嘛把政治權力也抓在了手中,王公處於失勢被打壓的地位。
雖然兩派都主張向中央求援,但喇嘛主張保持自治,王公不願被喇嘛壓制,為了重新奪回權力,他們主張恢復前清舊制,撤銷自治。
王公很上道,陳毅在立場上傾向於他們,雙方在一起搞了一個《外蒙取消自治後中央待遇外蒙及善後條例》草案六十三條。
這六十三條偏向王公,引起喇嘛們的不滿,活佛派人進京給總統徐世昌帶了一封信,要求保留外蒙自治,撤回陳毅。
03
陳毅主導的撤治,陷入了僵局。此時,徐樹錚已經做好了率軍入蒙的準備。
1919年10月23日,徐樹錚從北京啟程去庫倫(今蒙古烏蘭巴託)。他率領隨從和先頭部隊,攜帶著大批貴重禮物,分乘115輛汽車,浩浩蕩蕩從張家口出塞,沿張庫大道進發。後續部隊乘駝馬跟進。
這一路多為戈壁沙漠,為了便於運輸軍隊,徐樹錚事先新買了80輛大型卡車,只需四五天就可以抵達庫倫。
日本在外蒙的勢力,始終是一個禍根。徐樹錚在進入庫倫之前,給日本駐庫倫武官松井中佐打了個電話(徐樹錚曾留學日本,日語很流利)。
徐:聽說貴國在外蒙派駐了2000軍隊?(詐松井,騙他承認有駐軍)
松井:沒有的事,只有120人。
徐:我不管你們駐軍多少,你們根據哪個條約駐軍的?
松井:呃····這裡治安不好,這是為了保護外交人員,沒別的意思。
徐:沒有條約依據,那就是非法的,限你們3個小時之內,把這120人的武器送繳到庫倫辦事處。否則,大軍一到,如果發生了衝突,責任閣下自負。
松井:你的要求太苛刻了,我得請示一下。
徐:錯在你們,而你又是負責人,當然有責任改正錯誤······我現在命令部隊將行程延展1小時,坐等庫倫辦事處的電話,然後根據電話決定下一步行動。說完就把電話掛了。
松井本來就理屈,兵也不多,說話硬不起來。
半小時之後,庫倫辦事處來電話說,日軍繳械了。
徐樹錚為人高調,鋒芒畢露,這次入蒙他特意做了很多安排,就是要耀武揚威,震懾外蒙人。
風塵僕僕有損軍隊形象,為了保持軍容整肅,他刻意放慢了行程。
軍隊進入庫倫時,他讓每輛卡車搭載20名士兵,並把所有武器露在外面,專門挑人多的街道走,越顯眼越好,越招搖越好,汽車駛過城區之後,繞到離市區較遠的地方,讓士兵趴在車廂裡,蓋上帆布,然後重新和新入城的汽車走在一起,以此形成軍力強大的視覺效果。
別人只看到汽車不停地開進來,根本不知道他這次帶了多少兵。
庫倫西郊有一座大型營房,可以駐5個師,徐樹錚只帶了8000人,為了把軍營填滿,他命令每個連住足夠一個團住的營房,並嚴禁當地人接近營區。不知虛實的人,以為他帶了5個師入蒙。
外蒙野慣了,先聲奪人,給個下馬威,便於之後談判,徐樹錚的心理戰很成功。
徐樹錚對陳毅的交涉很不滿意,推翻了之前的六十三條。
他認為:外蒙自治與否,取決於中俄在外蒙的實力對比,現在俄國內亂,中國軍隊已入蒙,不必和他們廢話,直接用實力解決問題就行。
他還察覺到,王公們只是想借撤治奪權,並不可靠,而外蒙實權掌握在喇嘛手中,搞定喇嘛才是重點。措施就是:擒賊先擒王,先不管王公,主攻喇嘛,恩威並濟。
為了便於談判,準確理解蒙古人的意思,徐樹錚兩個星期內學會了蒙語,日常交流毫無障礙。
當時,外蒙權力掌握在自治政府總理兼內務部長巴特瑪多爾濟手中,但名義最高領袖是活佛。
徐樹錚先威逼利誘,搞定了巴特瑪多爾濟,然後讓巴特瑪多爾濟轉告一直拒絕撤治的活佛:不撤銷自治,就把活佛拿解進京,聽候政府發落。
11月15日,活佛同意撤銷自治。11月22日,北京政府正式接受了外蒙撤銷自治的請求。
霹靂手段,快刀斬亂麻,符合徐樹錚的個性,也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
或曰:徐樹錚粗暴地否決了陳毅與外蒙達成的六十三條,導致外蒙人口服心不服,為後來外蒙脫離中國埋下了禍根。其實,這有點事後諸葛亮了。
外蒙出去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的內亂和北邊鄰居的挑唆,如果徐樹錚和他的軍隊一直在外蒙,外蒙是不會脫離中國的,相反,如果沒有實力做後盾,陳毅的六十三條得不到喇嘛的認可,撤治就是一紙空文。
04
搞定外蒙撤治之後,徐樹錚就回京復命了,此後他又兩次入蒙,冊封活佛,以及經營外蒙,如開辦銀行,發行鈔票,設立醫院,引進蔬菜,修築公路,勘探礦場等等,還規劃要修鐵路。
以徐樹錚的能力和魄力,如果專心經營外蒙,假以時日,外蒙必將是另一番氣象。
不過,小徐的志向不在這裡,其他的軍閥也不會容許小徐安心開發大西北。
北洋時代有個特點:誰勢力膨脹,其他勢力就會聯合起對付膨脹者。
皖系一家獨大,行情一路上漲,徐樹錚收復外蒙,載譽而歸,將皖系的影響力推向了頂峰。皖系勢力膨脹,逐漸打破了北洋內部的權力平衡。
張作霖對徐樹錚十分不爽,因為小徐這個「西北王」太耀眼了,管的範圍太寬了,把老張這個「東北王」壓得死死的,還阻礙了老張向內蒙擴張。
曹錕也對皖系也不滿,因為他的直系勢力也受皖系壓制,沒有出頭之日。
於是,兩個loser決定合作,奉系東三省和直系四省,結成了反皖七省同盟。
此外,駐軍湖南的吳佩孚,與西南軍閥籤訂了軍事密約,相約一起對付皖系。
西南、直系、奉系,成了反皖三角同盟。這樣,全國四大勢力中,反皖勢力佔其三。
中央政府內部,總統徐世昌和總理靳雲鵬,都非常討厭徐樹錚——大徐經常被小徐氣哭,靳雲鵬本來是段祺瑞的得力幹將,但他和徐樹錚關係很差,兩人爭風吃醋,爭權奪利,老段又偏袒小徐,所以靳雲鵬憤而倒向了反皖勢力。
1920年1月,吳佩孚率先發難,向中央提出撤防北歸(南北大戰後,吳佩孚一直駐軍湖南),
皖系控制的中央否決了吳佩孚的請求,但吳佩孚堅決要撤軍北返。
吳佩孚率軍北上,河南是必經之地,皖系決定派吳光新取代河南督軍趙倜,擋住吳秀才。
趙倜本來是中間派,皖系要搞掉他,他狗急跳牆,倒向了反皖勢力。
反皖七省同盟變成了八省同盟。
5月20日,吳佩孚率領大軍北上,湘軍(西南方面)根據軍事密約跟進填防,輕易擊敗了湖南督軍張敬堯,皖系在湖南的勢力土崩瓦解。
6月初,吳佩孚大軍達到河南,將軍隊沿京漢線部署,張作霖以「拱衛京師」為名,調了4個營到廊坊,對皖系形成了南北夾擊之勢。
6月17日,段祺瑞把徐樹錚從庫倫招了回來,商議對策。
徐樹錚認為,西南方面,鞭長莫及,可以忽略,只要穩住張作霖,皖系就有把握打敗直系,現在的關鍵是,如何拉攏張作霖,讓他保持中立。
張作霖表面上以直皖調停人自居,實際上和直系串通一氣,根本不甩徐樹錚的拉攏。
徐樹錚更狠,先是擺鴻門宴,後又派人截殺,打算除掉張作霖,不過老張命大,躲過了一劫。
反皖勢力打出的口號是「清君側」,即清除段祺瑞身邊的小人,小人,徐樹錚也!
徐樹錚年少得志,為人飛揚跋扈、霸氣側漏,做事又陰又狠,不留餘地,不僅得罪了各大派系,甚至也得罪了皖系其他人,引起了公憤。這也導致皖系在政治上異常孤立。
小徐是老段的靈魂,沒有了小徐,老段就沒有了法力,皖系就玩不轉。
此外,反皖勢力提出了改組內閣、解散安福系等一系列皖系無法接受的條件。
談不攏,那就打吧。
05
7月14日,直皖戰爭打響,直系和皖系集結的兵力差不多,都是57000人左右。
徐樹錚率領的皖系東路軍打得不錯,但段芝貴率領的西路軍卻被吳佩孚打敗了,加上張作霖2個師加入戰鬥,皖軍失去了戰鬥意志,徐樹錚感到獨木難支,化妝溜了,皖軍失去指揮,兵敗如山倒。(直皖戰爭的細節以後再講)
戰場上,足智多謀的軍師,還是幹不過能徵善戰的猛將。
戰爭失敗,皖系勢力瞬間土崩瓦解,段祺瑞辭職,皖系核心人馬紛紛被通緝,徐樹錚被迫躲進一個箱子,被抬進日本使館,亡命日本。
皖系的時代結束了。
此後,徐樹錚多次尋找機會想捲土重來,比如在福建建立根據地(建國軍政制置府),比如聯合張作霖、孫中山建立反直三角同盟,但由於皖系的基本盤已不在,可供徐樹錚施展的舞臺很小,其掙扎均以失敗告終。
1925年12月,完成環球考察的徐樹錚回到了上海,準備進京向段祺瑞述職。
這次考察歷時近一年,去了歐美日12個國家,小徐與墨索裡尼、史達林、裕仁等領袖談笑風生,目的是幫段祺瑞拉贊助。
段祺瑞是北京政府臨時執政,但他是光杆司令,大權掌握在馮玉祥和張作霖手中。
徐樹錚是馮玉祥的仇人,因為陸建章(內侄女婿是馮玉祥)死於徐樹錚之手。
陸建章屬於直系,長期和皖系作對,他曾幫馮國璋到處搞串聯,指使馮玉祥武穴停兵,還想利用馮玉祥搞掉倪嗣衝、拿下安徽(皖系地盤),後來又到天津策反曹錕,破壞徐樹錚主導的督軍會議。
徐樹錚殺陸建章時,馮玉祥一句不滿的話也沒有說,但現在不同了,馮玉祥手握幾十萬軍隊。
段祺瑞知道老馮的為人,力勸徐樹錚不要進京,但徐樹錚認為於公於私,都必須見一見主公。
兩人相見後,相對跪拜,抱頭痛哭,共訴相思,然後徹夜長談,商議未來怎麼幹。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12月29日,在段祺瑞的一再催促下,徐樹錚離開了北京。
京、津一帶是馮玉祥的地盤,老馮的人一直監視著徐樹錚,聽說徐樹錚要跑,馮玉祥指示軍隊在廊坊攔截徐樹錚的火車。徐樹錚被拽下車,當晚就被槍決了。
小徐死訊傳來,平生剛烈的老段,哭暈了三四次,一下子老了十歲——老頭子從來沒這麼傷心過。從此,老段心灰意冷,不久徹底退出了政壇。據身邊人講,老段下野後去天津,途徑廊坊時,開窗遠望了十分鐘,喃喃自語,老淚縱橫。
徐樹錚之子徐道鄰回憶:多年以後,段家人祭拜祖先時,要擺上徐樹錚的靈位,跪拜磕頭,這是段祺瑞囑咐的。
孫中山曾想挖徐樹錚當自己的參謀長,但被徐樹錚婉拒,理由是離不開老段。
南海康聖人評價一代鬼才:其雄略足以橫一世,其霸氣足以隘九州。
【參考資料】
《北洋軍閥史》、《徐樹錚思想研究》、《評北洋天梟徐樹錚》、《徐樹錚與皖系興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