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地處江漢平原,其地原是古雲夢澤,由長江衝積分割而成。河湖密布、土地肥沃,自古就物產豐富。《史記•貨殖列傳》載,「飯稻羮漁」、「不得賈而足」、 「無饑饉之患」。西漢辭賦名家枚乘稱楚食為「天下之至美」。因為河網遍布,魚米之鄉,隨著北人南下,土地開墾,在過去的歲月中,武漢菜得到了長足發展。
位於華中的樞紐地位,生長於斯的人,縱橫大江大湖,個性眾多江湖氣。而其菜餚,最大的特點就是融合,武漢人擅長對各大菜系的兼收並蓄的改良,尤其是川菜、江浙菜、徽菜,形成了原汁、味濃、純正、鹹鮮、微辣的特點。當西風東漸,過遠洋,經上海,沿著長江一路向上,至武漢,江城人的餐桌實現了再度的中西碰撞。故,最新的《楚菜大典》雲,「魚米之鄉,蒸煨擅長,鮮香為本,融和四方。」
如今,不光遍布大街小巷的楚菜館,哪怕推開一扇扇武漢人家的大門,每一張餐桌上,都有武漢味道可尋,大家最愛的就是一個「鮮」字,食材鮮,重本味。
話說,江浙的湯包到武漢,武漢人講究一個「鮮」,就有了四季美。皮薄肉醇、湯汁鮮香、油而不膩,重點在「鮮」,而不是蘇式的「甜」。
過早吃一碗牛肉麵,喝一口牛骨湯,也要說一聲鮮。
最愛的豆皮,有著冬筍、肉丁、香菇丁的三鮮,有的精細製作者還加入江蝦、口條乃至金華火腿等,這可比那些乾子榨菜充數的不良商家好多了,是更高檔的「鮮」!
喝個漢派下午茶,來一份汪玉霞綠豆糕,也是給了不少豬油,又滑又鮮,入口了得。
洪山菜苔,武漢人心中的「蔬菜王者」。冬春時節,甜脆爽口,質地鮮嫩,下鍋清炒兩下,也要圖個新鮮。
春節到了,打年貨必備的肯定有肉圓、魚圓和酥魚。不管是升官渡的華珍酒樓,還是黃陂的楊永興,抑或沌口圓子,或者簰洲灣圓子,武漢的肉圓,都要混入魚紅才會多一點彈性多一點泡。魚圓手工製作,求的就是鮮嫩無雙。
這是陸地上的鮮。江河湖海裡的鮮,實則是最迷人,因為有了水的靈動清澈,一切都搖曳多姿。
長江漢水、湖泊雲集造就了河鮮眾多的武漢餐桌,其中以武昌魚為最,這是對來客的最高禮遇。武昌魚,最好的方式是清蒸,大火短時間蒸,魚肉細嫩,白衣勝雪,以切細薑絲來去腥,表現魚之為魚的最佳狀態。當然,也可以紅燒。一桌人講著,正宗的武昌魚,必須是13根半刺,出於樊口梁子湖。「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是每一個武漢人繞不過去的典故。
與武昌魚的高雅相比,似魚非魚的甲魚就是貼近人心的下裡巴人,是煙火氣十足的鄉野之氣,是肉質肥厚膠質十足的人間美味。殺甲魚最難,一般要找師傅事先殺好,給行吟閣一瓶,一鍋醬燒甲魚,最後以醬汁拌米飯收場,這是江漢平原的美味。嫌棄麻煩,可去甲魚館子大啖,比如元銀甲、大聖甲等。
小龍蝦這幾年火得一塌糊塗,一雙火紅威武的鉗子,雄風凜凜,登上武漢人餐桌,極品青蝦最好清蒸,圖的就是個鮮嫩,還可以蒜蓉、油燜、麻辣、椒鹽、鹹蛋黃焗小龍蝦,種種。一道蝦子,有了千變萬化。於此,高溫的天氣,小龍蝦配啤酒,再琢磨幾個滷菜如鴨脖鴨腸滷牛肉涼拌毛豆等,就可以咵天咵到凌晨半夜。
除此,更有鮰魚、鱸魚、鯿魚、鱅魚、清江魚等等,亦是家人團聚的上選,可煎可煮可炸可溜可醃可滷可槽可爆,無魚不鮮美,味道各不同。鮮魚在桌,穩居中央,魚頭對長輩或貴客,年年有餘,圖一個好彩頭。
以魚為衍生的湖北魚汆、侏儒三蒸、黃陂三鮮、魚頭泡飯、餈粑魚、幹燒魚塊、魚泡燒魚籽、珍珠圓子更是武漢人家的拿手好菜。
水路結合亦可,「魚羊鮮」,將羊排跟河鮮一起烹飪,著名的有元銀甲的甲魚燒羊排,以及我們近日吃到的黃骨魚燉羊排。羊排必須是寧夏的灘羊,軟爛無腥,香濃入味,黃骨魚簡直跟蘋果手機一般大!
至於一碗好湯,更是每家必備的親情味道,煮、熬、煨、燉、汆,排骨藕湯、甲魚湯、鯽魚湯、三鮮湯,夏季補水,冬季驅寒,母親的守望、家家的凝視,都在這一碗湯裡頭。豈不聞,「土灶稻殼,沙罐暗火,慢煨濃湯」者也,而「吊子煨的藕湯,總是留給我一大碗」,字字是親情。
鮮!著實要人慾仙欲死!但一定少點味精!不然就失去了本味,丟失了靈魂!
蔚藍色的海洋可謂「鮮之王者」,一艘艘大小輪船在遠洋捕撈,為的就是充實人們的餐桌。
隨著國門的開放,網際網路的便利,越來越多的武漢人開始將海鮮帶到了自家廚房。從最起先的靠杯酒時代的炒花甲,丟一丟紅辣椒進去,最簡單粗暴的炒法,到人們開始上天下地尋海鮮,口味變得越來越挑剔。
前幾年,商場量販時代的海鮮,人們精挑細選排隊稱重,如今,盒馬的興起,手機端即可下單訂購,人們樂在其中。
為了終極口味的追逐,武漢人真是費盡了百般思量。
周末,我在廚房忙活半天,將烹飪的海鮮河鮮美味端上餐桌,蝦兵蟹將誘人口水,再弄幾個小炒、滷菜搭配,與家人舉杯一起享受即將到來的牛年春節。
家人嘆一聲,「真的是鮮啊!你手藝也進步了呢!」這大概是每個武漢人最好的時光吧!
新的一年,就要從「鮮」開始,牛氣沖天!
作者:舒懷
圖片:黃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