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網11月10日訊為深入推進作風建設,進一步增強黨員黨性意識,激發工作熱情,堅定理想信念,11月9日上午,甘肅省延安精神研究會學習考察培訓班一行來到興國縣將軍館、蘇區幹部好作風陳列館開展「追尋建軍之路、不忘初心使命」學習培訓活動,學習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汲取勇於犧牲的革命精神,接受黨風廉政教育。
「富貴非吾願,功名我不希,人類齊解放,攘攘與熙熙。」——這是興國縣客家人陳奇涵的言志詩。
少年時便投筆從戎的陳奇涵,於1925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後他帶領黨員到贛南等地發動群眾建立中共組織,開辦工農運動訓練班,創辦曙光印刷公司和《貫徹日報》宣傳革命思想,並於1934年10月隨中央紅軍長徵。
抗日戰爭中,他以「半渡而擊」的戰術,多次配合主力部隊粉碎日軍對黃河防線的進攻。解放戰爭中,他參加過東北1947年冬季攻勢、1948年攻佔吉林、遼瀋戰役等戰爭,並於1949年6月任江西軍區司令員,組織指揮剿匪作戰。
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無私奉獻的一生。他把畢生精力貢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人民軍隊的建設事業……
1929年,李才蓮結婚僅三天便趕赴前線。臨行前,他囑咐妻子:守好家、多識字、多為紅軍做事,等我回來。然而,此一去便無來期。
李才蓮的妻子池煜華牢記丈夫的囑託,在積極投身革命鬥爭的同時,苦苦期盼丈夫歸來,幾十年如一日。即便新中國成立後,經組織核查李才蓮已於1935年2月犧牲,池煜華仍不肯相信,坐在門檻上照著鏡子繼續等丈夫歸來。
70年轉瞬即逝,直至2005年,95歲的池煜華因病逝世,等待了72年的她,也沒能等到丈夫回來……
一段段壯烈的歲月,一個個感人的故事,講述著興國縣人民群眾為新中國的誕生做出的巨大貢獻。興國縣不僅湧現出一批批傑出的軍事將領,更留下了數以萬計的革命英烈。據不完全考證,為爭取中國的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當時僅有23萬人口的興國縣就有5萬人付出了寶貴的生命,有記載的烈士多達2萬3千多人。1955年以來,興國籍將軍共有56人,其中上將2人,中將6人,少將48人,興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將軍縣。
參觀學習中,學習考察培訓班的成員們觸景生情,被興國縣群眾的奉獻精神感染,無不感慨萬千。甘肅省延安精神研究會副會長張富奎寫到:今觀烈士英名牆,引我兩眼淚滿滿。今朝幸福吾享受,無數先烈已長眠!
在蘇區幹部好作風陳列館,培訓班全體成員認真參觀了陳列館內理想信念篇、關心群眾篇、依靠群眾篇、艱苦奮鬥篇、以身作則篇、爭創一流篇、浴血奮戰篇以及與時俱進篇等八個陳列主體內容,通過聽講解、看實物,真切領悟「蘇區幹部好作風,自帶乾糧去辦公;日穿草鞋幹革命,夜打火把訪貧農」的深刻內涵。
學習培訓參觀結束後,大家紛紛表示,將以革命先烈為榜樣,傳承「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鬥、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的蘇區精神,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務實的工作作風做好延安精神的研究、弘揚和傳承工作。
【來源:中國甘肅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