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族六代人的中國情緣

2021-01-14 人民網

地跨兩國,歷經6代人,著墨20萬字,綿延140餘年……

時間拉回到2020年1月17日下午,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同在華工作的外國專家代表舉行新春座談會。座談會上,「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英國專家西蒙·霍沃思博士手捧一本書,翻著書頁向李克強總理介紹著。

一番親切的交談後,西蒙將手中的《劍橋筆記——一個英國家族六代人的中國故事》(以下簡稱《劍橋筆記》)贈予李克強總理,故事的主角正是西蒙的家族。李克強總理看了《劍橋筆記》後說:「真的是六代人嗎?很快就要200年了!」

日前,我們採訪了《劍橋筆記》作者——作家、歷史學者、湖北長江日報高級編輯餘坦坦,與他一同翻開《劍橋筆記》。眼前,一幅中英民間友好的歷史畫卷得以重現。

絲綢「編織」的交往史

2014年9月,英國英格蘭柴郡,帶著「尋根溯源」的目的,西蒙·霍沃思驅車來到祖宅。在父親的指引下,西蒙找到閣樓裡的古銅色皮箱,並從中翻開一部家族回憶錄。

一段隱沒了140餘年的、令人動情的中國故事終於被發掘出來。

在這個布滿歷史塵埃的皮箱裡,西蒙發現了奶奶多蘿西·霍沃思在遊歷中國時寫下的日記,也發現了哈瑞·加德姆(奶奶的父親)於1887年至1890年在上海學習工作的記錄。

「嘿,真是太神奇了!」西蒙不禁贊嘆。此時,他意外發現了自己的外高祖父亨利·加德姆(奶奶的祖父)與中國做絲綢貿易的記錄。這意味著整個家族與中國交往的歷史可以被追溯到1875年!

資料証實,1875年1月1日,時年40歲的亨利·加德姆創立了H.T.加德姆公司,從中國江浙一帶進口絲綢製品。

認定了中國巨大的商業市場,亨利決定讓大兒子哈瑞·加德姆子承父業。哈瑞不僅繼承了父親同中國的絲綢生意,還彌補了父親從未涉足中國的遺憾。1887年4月,時年22歲的哈瑞·加德姆聽從父親的安排,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江浙一帶,並在上海的一個絲綢貿易部門學習經商,直到1890年2月才返回英國。

據《亨利·西奧多·加德姆:他的祖先和他的家族》一書中第六章記載,哈瑞·加德姆回憶在中國的生活時說,「那是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

新中國成立後,哈瑞·加德姆的女兒多蘿西(西蒙的奶奶),續寫了家族的中國故事。

多蘿西和丈夫傑弗裡·霍沃思熱愛旅行,一同去過27個國家和地區,他們於1963年4月第一次來到中國。據多蘿西的日記記載,懷著對「共產主義中國」的好奇,她和丈夫跟隨一個12人的小型旅行團,由倫敦出發,途經莫斯科,最終抵達北京。

第二天,他們就來到湖北武漢,參觀了武漢長江大橋和武漢鋼鐵公司。之後,他們又遊歷廣州、杭州、上海、南京、濟南數地,完成了一段歷時23天的緊湊旅程。

多蘿西在日記中寫道:「人們都穿著漂亮的衣服,許多風箏在空中飛翔。無論是在景點碰到的市民還是參觀的接待人員,從他們那裡我們看不到任何敵意和戒心,恰恰相反,迎接我們的都是笑臉。」

回到英國後,多蘿西對中國之旅意猶未盡,並在4年之後重遊中國。她回憶,所有的中國人仍然像1963年他們第一次來時那樣,笑臉相迎,十分友好。在為期3周的旅行中,他們先後造訪上海、濟南、北京、哈爾濱、杭州等地。

在旅行日記中,多蘿西提到,她在巴士上唱著《東方紅》,還記錄下了英文版歌詞和五線譜。除兩本中國日記外,一部長達45分鐘的無聲電影也被拍攝、剪輯出來,記錄了多蘿西夫婦在中國的所見所聞,片中甚至拍到了宋慶齡先生在北京參加活動時的畫面。旅行結束後,多蘿西寫下了《中國女性》等文章在英國報刊上發表。

就這樣,多蘿西將加德姆家族的中國情結「傳遞」給了丈夫,使得霍沃思家族與中國結緣。

改革開放後,多蘿西的侄子安東尼·加德姆主持恢復了家族公司從中國進口絲線和蠶繭原料的業務。安東尼曾多次因商務事宜造訪中國,商業往來也一直持續到2004年他從公司退休。

西蒙的父親菲利普·霍沃思爵士是霍沃思家族的第三代從男爵。他在談到家族與中國源遠流長的關系時表示,早幾年,他和夫人曾經計劃去杭州旅行,似乎一切都準備好了,但遺憾未能成行。

在《劍橋筆記》成書過程中,菲利普和夫人先後離世。盡管兩位老人未能完成踏足中國的夙願,但正如菲利普所說,「兒子西蒙和我的幾個孫輩們在實現著我的夢想。」

「對於我和孩子來說,中國就是未來」

今年年初突發的武漢疫情,令遠在英國的西蒙日夜牽掛。他向武漢的好友詢問:「我能為武漢做些什麼?」西蒙很快行動起來,1月底,他參與了在劍橋發起的「劍橋與武漢站在一起」募捐活動,一邊呼籲英國朋友向武漢伸出援手,一邊向武漢的朋友詢問所需物資規格等事項。

1月29日,西蒙為媒體錄制了一段1分26秒的視頻。「兩周前我才從武漢回來,現在對武漢人來說是個十分困難的時刻……但中國正在全力行動,快速建起了兩所醫院,我相信他們能夠應對好疫情。」通過微信,西蒙將這段視頻分享給武漢的朋友。筆者注意到,西蒙的微信頭像是一個黑底紅字的正楷「中」字,他的朋友介紹,這個「中」字頭像已經使用了好幾年。

「武漢對我的善意很難用言語表達,它讓我邂逅了有共同價值觀的朋友,現在我要和武漢站在一起。」在英國,看到關於武漢疫情的不實報道,西蒙都會心急,向武漢的朋友核實後,他一一糾正。「盡管我的力量綿薄,但這是目前我所能做的。」西蒙在寫給武漢友人的信中說。

疫情考驗了西蒙這位真朋友,而西蒙與中國的奇緣,是從2009年開始的,那一年他真正踏上中國的土地。當時,世界金融危機令西蒙的公司經營遇困,為了尋找新的發展契機,西蒙將目光投向中國。2012年,在一位中國友人的推薦下,西蒙前往武漢考察項目。

「這裡的發展速度不可思議。」西蒙說,他考察過多地的生物產業園區,但認為武漢是最有前景的。他當機立斷,在武漢成立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招聘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的研究生宋文君為合作夥伴。「我知道我現在所做的事情非常艱難,之前也沒人做過,但這絕對是一個對兩國都有重大意義的事情,我一定會堅持下去。」西蒙說得斬釘截鐵,令宋文君至今記憶猶新。

「在商界,中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點是它有能力擁抱增長和變革。我們目睹了中國醫療監管體系的全面重組、智慧財產權保護政策的實施、產品定價的簡化,以及許多其他國家花了數十年才實現的創新」,西蒙感慨:「從英國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增長和變化速度幾乎是不可想像的。」

商業之外,西蒙也樂於搭建文化橋梁。2016年2月和2017年9月,西蒙兩次登上由武漢市民之家和長江日報、長江網聯合主辦的市民大講堂,向武漢市民講述自己家族與中國結緣的故事,分享他在武漢的創業經歷。

2015年,西蒙獲武漢市人民政府頒發的「黃鶴友誼獎」﹔2017年9月,西蒙又獲「中國政府友誼獎」,這也是當時為外國專家設立的最高獎項。作為加德姆—霍沃思家族與中國友好交往的第五代人,西蒙在家族史上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業餘時間,西蒙熱愛作畫。2018年伊始,他在位於英國的家中認真創作著一幅畫:畫面左邊是天安門、中央電視臺、上海東方明珠等中國標志性建築,遠處還隱約可見武漢的標志性建築黃鶴樓﹔畫面右邊是大本鐘、白金漢宮等英國標志性建築﹔畫面的中間是徐徐放下的英國倫敦塔橋,象徵中英兩國的互通互惠。

疫情沒有改變西蒙對中國的信心,關於未來,西蒙有長遠的考慮。他有意將家族與中國友好交往的接力棒傳給大兒子喬治·霍沃思,喬治已於2012年和2014年兩次來到上海的公司實習,正盼望著第三次來到中國。「對於我和孩子來說,中國就是未來。」西蒙透露,他準備讓二兒子也到中國看看,他的小女兒則開始學習中文。

「通過西蒙這座橋,去了解中國」

當《新聞聯播》的畫面中出現西蒙·霍沃思向李克強總理贈書一幕時,作者餘坦坦難掩激動之情。

《劍橋筆記》由余坦坦歷時三年研究創作而成,是一部由武漢出版社出版的長篇非虛構文學作品。在採訪中,他向我們回憶了成書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據餘坦坦介紹,西蒙家族的故事最初由他的同事,長江日報記者肖娟發掘。2015年10月9日,肖娟在《長江日報》頭版發表了《英國家族六代人中國故事綿延140年》的報道,西蒙家族六代人的中國故事由此廣為人知。

作為長江日報《市民大講堂》欄目負責人,餘坦坦結識了西蒙。「一般來講演講結束了,我就回去了,但當天我猶豫了一下。」這個英國人引起了餘坦坦強烈的興趣,他隨即邀請西蒙共進晚餐,西蒙爽快地答應了。

西蒙像個「中國人」,餘坦坦在認識他的第一天就深有體會。

當晚點菜時,餘坦坦擔心中國菜不合西蒙胃口,首先徵求西蒙的意見。出人意料的是,西蒙堅持要求「客隨主便」,在一旁的宋文君解釋道:「在中國,西蒙從來不點菜,都是吃我們喜歡的菜。」西蒙沒有喝紅酒或威士忌,而是跟餘坦坦一同,豪飲了整瓶武漢產的「黃鶴樓」白酒。

在同西蒙的進一步交流中,餘坦坦敏銳地嗅到了文學創作的線索。

「前面的報道都是粗線條,沒有細節。關於中國的部分,我覺得應該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東西。」餘坦坦回憶起創作動機時仍十分激動,「我喜歡搞創作,打算把它當成非虛構文學作品來寫。」

西蒙得知此想法後,跟餘坦坦一拍即合:「非常歡迎,我們家有足夠的故事寫一本書!」

為了搜集寫作材料,餘坦坦先後兩次飛赴英國。

2016年,恰逢武漢與英國曼徹斯特結為友好城市30周年。7月中旬,由近百名武漢中小學生組成的「小小外交家」代表團出訪曼徹斯特,餘坦坦跟隨代表團經由倫敦到達曼切斯特。此行,他初次感受英倫風情,與西蒙的家人建立了友誼。

7月13日,「小小外交家」代表團拜訪了西蒙的祖宅,為西蒙及家人獻上了精彩的舞龍表演。「由我拍攝的武漢小學生舞龍表演的照片,已經成為西蒙家中的經典!」餘坦坦激動地說。短短幾日的相處,他欣喜地觀察到:西蒙的家人是發自內心地喜歡中國!

2016年9月,餘坦坦和夫人一同再次前往英國。在為期15天的行程中,他留下了沉甸甸的走訪記錄、上千張照片和3萬多字的日記。「我幾乎對他每一個家人都進行了採訪,也前往劍橋大學圖書館等地搜集第一手資料,盡量追根溯源,還原歷史現場。」「大膽假設,小心求証」是餘坦坦多年來口述史創作的原則,「每一個細節,我都做了力所能及的反復考証。」

工作之餘,餘坦坦夫婦也傳播中國飲食文化。餘坦坦至今仍清晰記得那天,他和夫人為西蒙一家下廚。土豆胡蘿卜絲、涼拌豆芽、紅薯和蕎麥面,四份中國菜被端上了西蒙家的餐桌。「西蒙倒是三下兩下,一盤見底,而他的夫人有些勉強,小心翼翼地吃。」餘坦坦興奮地回憶:「西蒙當即決定把每周三定為他們家的『中國日』,要吃中國菜!」

跨文化交流需要耐心,文學創作也有苦澀。按原定計劃,《劍橋筆記》初稿會在2017年10月交付出版社。「一邊是報社的工作很忙,一邊是在創作,當時每天熬夜到兩三點。」長時間超負荷的工作,使餘坦坦患了嚴重的眼疾,「眼睛突然看不清楚了,視力下降到大概隻有0.1,寫作隻能停下來。」

經過前後半年的入院治療,餘坦坦得以繼續寫作,2018年10月,《劍橋筆記》完稿。談到對自己心血之作的期許,餘坦坦言簡意賅地說:「希望人們通過西蒙這座橋,去了解中國」。

在贈給李克強總理的《劍橋筆記》一書扉頁,西蒙和餘坦坦分別用英文和中文寫下一句話。西蒙寫下:「人民隻有相互依存,才能做值得做的事。」餘坦坦則寫下:「國之交,在於民相親。」

疫情,不是讓世界更遠,而是讓人們更親。從2月16日到4月下旬,餘坦坦作為單位的下沉幹部,在社區參加防疫志願者工作。兩個月裡,西蒙隔天就會問候他的健康狀況,也關心著武漢的防疫動向。

「餘坦坦,你在社區的志願工作都做些什麼?」3月19日下午,西蒙通過微信告訴餘坦坦,他要把武漢的經驗分享給英國志願者。餘坦坦回:「協助醫護人員查體溫,協助政府勸說大家少出門。」在最困難的時刻,西蒙讓他感受到,武漢聯系著世界,世界也沒有拋棄武漢。

「愛和友誼成就了西蒙家族的中國故事,我希望更多的世界人民,從情感上真正接受中國、愛中國。」這是餘坦坦創作《劍橋筆記》的初衷,也是他的美好願景。

(責編:邱燁、羅娜)

相關焦點

  • 劍橋筆記——一個英國家族六代人的中國故事
    9月27日,由武漢出版社主辦的《劍橋筆記——一個英國家族六代人的中國故事》(以下簡稱《劍橋筆記》)讀者見面會在武漢舉行,長江日報高級編輯、歷史學者、該書作者餘坦坦,武漢出版社總編輯鄒德清,武漢出版社副總編輯楊建文、李杏華,《劍橋筆記》責任編輯管一凡出席此次活動。
  • 一個家族六代人的中國情緣
    一番親切的交談後,西蒙將手中的《劍橋筆記——一個英國家族六代人的中國故事》(以下簡稱《劍橋筆記》)贈予李克強總理,故事的主角正是西蒙的家族。李克強總理看了《劍橋筆記》後說:「真的是六代人嗎?很快就要200年了!」  日前,我們採訪了《劍橋筆記》作者——作家、歷史學者、湖北長江日報高級編輯餘坦坦,與他一同翻開《劍橋筆記》。眼前,一幅中英民間友好的歷史畫卷得以重現。
  • 世衞的報告還了中國一個公道
    ,分別作了兩個小時的報告及答問,不但告訴了世界疫情在中國已受控,而且讓世上知道中國人民背後付出的巨大努力,但更重要的一點,是使到以美國為核心的長期抹黑中國的策略,遭到重大挫折。  艾爾沃德未到中國前,本來對中國能否在沒有疫苗沒有特效藥的條件下控制到疫情感到懷疑,但他與數以百計的醫護人員交流過,以及敏銳地以多種方法觀察過情況後,卻最終在事實面前改換了思維,用充滿興奮、驚歎的語氣讚揚了中國的成績及人民的高度責任感及團結,據說有位女翻譯員聽到他還了中國一個公道後,心神失守,淚崩起來。
  • 一雙筷子,一個中國.
    在為生計而愁時一雙筷子就代表一張吃飯的嘴不就多雙筷子嗎硬撐的豪爽折射出艱苦時期的無奈在生活富裕時一雙筷子就代表萬般美食和酸甜苦辣鹹輕輕地夾起慢慢放入口中品嚐不是為生存而食而是為品嚐而食一雙筷子一個家>到現在一雙筷子變成春節與父母的濃濃地相聚變成偶爾與好友的深入地交流變成平日與家人的淡淡地生活一雙筷子包含著吃飯的規矩做人的道理親情的聯繫中國人總會將道理藏在一件平凡無奇的物件中延續著對世界對人生特有的感知一雙筷子是對中國文化味覺的探知
  • 於治中:重新認識中國/重新認識西方:一個認識論的考察
    研究專長:符號學、文化研究、法國當代思想。著有《意識形態的幽靈》一書及論文《現代性的悖論與開展》、《意識形態中的主體性形構》等,發表於《臺灣社會研究季刊》。我們知識的前提所謂「重新認識中國」,並不是說需要完全從中國的知識出發,從中國傳統本身的思想去重新認識中國,或者在中國發現歷史。
  • 手工製作豆腐花,六代人的別樣情懷
    在普寧市裡湖鎮有這樣一個家族,有六代人在製作豆腐花。正是因為他們堅持用傳統手藝製作豆腐花,讓當地人無不對他們的豆腐花豎起大拇指。
  • 甘懷真:拓跋國家與天可汗: 唐代中國概念的再考察
    可知在這個時期晉也將代視為其屬國並封統治家族成員為首長。這個徵服的過程一如先秦的封建,和戰兼行。《史記》記趙襄子姊為「代王夫人」。可證趙襄子家族與代王通婚。《史記》又記趙襄子娶空同氏。此空同氏當是在代地的氏族,《史記正義》認為是「西戎」。這層通婚關係也說明了即使代是異類人群,趙也藉由通婚等方式雙方締結為更大的政團。
  • 世界格局轉型時,看中非一個世紀的交往和可能的未來 | 新書《中國與非洲》
    比如《中國與非洲——一個世紀的交往》馬佳士(Joshua Eisenman)、史大偉(David H.Shinn) 著.汪段泳 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0* 對簡體版權感興趣的夥伴歡迎留言勾搭 *《中國與非洲——一個世紀的交往》全景式地展現了中非百年交往的歷史長卷,涵蓋政治、貿易、投資、對外援助、媒體和社會發展等豐富面向,還有中國在非洲的軍事維和情況,以及在非華人社群和在華非洲人社群等。
  • 中國「蔣委員長」-喬石
    因為當時我和賀鬥共事,候大使就兩個人一起介紹,賀鬥是鄧榕夫君賀平的哥哥,他家與喬家是舊識,一握手便直呼﹕「喬伯伯」,喬石拍拍賀鬥的肩膀,紅色家族中人的密切關係不言而喻。對我這個不稱呼他「喬伯伯」的,喬石就只握手不拍肩膀了。 喬夫人翁鬱文也下了飛機,六、七位美若天仙的姑娘在她身後翩翩而至,陸續有兩百男女走下飛機,此時我才醒悟為何徵用華人車輛了。
  • 中國咖啡,不倫不類.
    回顧歐美咖啡歷史,如今咖啡業的欣欣向榮,是歷經數百年演變過渡來的,而中國咖啡仍屬於起步階段。一個剛剛起步的咖啡業,直奔第三波浪潮雖然可能吸引一部分消費者,但忠實度不高,因不符合大眾口味而產生局限性。加之中西方飲食文化及口味習慣上的差異,有礙於咖啡在中國的發展。
  • 罐出版|嘉德文庫聯合中華書局推出的《海外館藏中國文物精萃》正式上市
    1999 年,文化部中國古書畫鑑定小組選編的《中國繪畫全集》,是新中國成立後出版的一套最為詳備精審的中國古代繪畫大型畫集,其中,一部分海外藏品的攝影者即翁萬戈先生。是出版方的委託,還是收藏單位的邀請?不得而知。好奇之心在得識翁先生之後才得到解答。2007 年,因為工作的關係,我由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總裁王雁南女士作介,與回國探親的翁萬戈先生聚晤於北京。
  • ​焦點│山珍海味碰撞 串起滇臺情緣
    兩人「一個會做菜,一個會品菜」,美食促成了這份「滇臺情緣」。二人結婚後,張倍榮紮根昆明,夫妻二人開起主營野生菌火鍋和臺灣養生火鍋的餐飲店。 張倍榮說:「我來雲南已經20多年,嘗過這裡太多的美食,但最愛的還是過橋米線,每次吃都充滿儀式感,而且它本身還蘊含著故事和文化。」他表示,之所以會選擇在昆明經營餐飲業,是被雲南的山產所吸引。
  • 中國詩歌春晚香港會場優秀詩文選播丨我們都有一個中國夢(朗誦詩)作者:孫重貴(香港)
    孫重貴教授的《我們都有一個中國夢》,以夢為題,描述了中國的的蓬勃發展和築夢自信,這個夢是中華民族的渴望,是全體龍的傳人的夢:「中國夢啊中國夢,這是天下最美最美的夢,圓了民族復興,圓了世界大同!」香港詩人聯盟主席恆虹以《幸福》為題,提醒疫情下的人們:「珍惜你眼前的健康年華吧,幸福,就在你現在每天活著的身邊。」
  • 徐中約:「近代中國」形成的動力
    英文原版的六種版本,分別出版於1970年、1975年、1983年、1990年、1995年和2000年2000年,英文第六版,也就是最終版問世後,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組織學者將其翻譯成了中文,分別在2001年8月和2002年4月出版了中譯本的上下冊。從此,只要提起「中國近代史」,在蔣廷黻、郭廷以等之外,一定有個徐中約。無數學者和讀者也都把它視為必讀通史之一。
  • 馬巖松|中國山水的全球實踐.
    「回過頭來再出發」可能是中國設計的唯一出路,海豐關注馬巖松是從他的『夢露大廈』開始的,那時,海豐僅僅感覺一個來自中國的年輕建築設計師,設計了一個『國際級的作品』,雖驚艷,但僅此而已。但後來,馬巖松一系列的作品,讓海豐擺脫了驚艷的束縛,開始思考中國建築設計『文化的自覺』,開始思考中國建築的在地的文化性。感謝老馬,讓中國建築設計開始了一種新的探索方向。
  • 【南懷瑾老師】中國隱士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研究中國哲學史文化史的,要特別注意,我看到近百年來著作,好像對於隱士方面沒有搞清楚。中國文化幾千年來,影響最大的並不是孔孟,也不是老莊,而是隱士。     中國文化對隱士思想的推崇,極為高遠。
  • 蔣連根《金庸家族》簡介
    簡介本書介紹金庸的家族祖先與親屬。從金庸在清初的遠祖,到他的父祖輩、親兄弟姊妹、堂兄弟姊妹、表親,到三房妻子、四個子女。本篇談及金庸在影視界的江湖師友,包括:香港影壇大亨邵逸夫;長城三公主之首夏夢(相傳金庸經追求不果的大美人);拍過許多金庸武俠電影的張徹;為金庸影視作品作曲題詞的黃霑;與及有條件到中國內地實地拍攝金庸劇的製片人張紀中。● 金庸熱愛圍棋,在他的小說中經常有圍棋對局出現,最為讀者津津樂道的是《天龍八部》的珍瓏。
  • 小濱正子等編:《被埋沒的足跡:中國性別史研究入門》出版
    本書第一編以家族/家庭結構為軸心,概括從先秦到現在的中國性別秩序變化的研究成果。當然,討論的不僅只限家族,更涉及到性別的各側面。前言  一、滋賀秀三《中國家族法原理》  二、「傳統家族原理」與朱子學  結語 第七章 婚姻與「貞節」的結構和變化 五味知子著/梁雯譯  前言  一、貞操觀念和旌表的變遷  二、對越軌的懲罰──關於性犯罪規定的變遷  三、女性的嫁妝財產
  • 鴻: 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
    女兒張戎出生於一九五二年,父親守愚和母親德鴻都在四川擔任共黨高幹,她在成長的過程中,既感覺到接二連三的政治運動帶來的緊張氣氛,也享受了生活在這個家庭的愛與溫暖。然而,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沒有人能逃得掉……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作者,她能一改姥姥與母親的宿命,走出自己的路來嗎?
  • 中國古代的活字印刷
    【附】由於騰訊微信無法聲明原創的原因,茲摘錄拙稿全文中比較雕版印刷與活字印刷的一段文字,以湊夠騰訊微信無理要求的字數:一般來說,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這兩者比較的結果是:(1)合理而且成熟的活字印刷,譬如西夏和王禎的木活字印刷,其出版速度是一定要高於雕版印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