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一個兒子不老,兩個兒子沒家」是啥意思?道出社會現實

2020-12-23 我來說人文

我國自1999年步入老齡化社會以後,截至2017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佔總人口的17.3%,隨著老年人的越來越多,養老問題也突顯出來。而作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要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為,老有所樂,還真的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那麼,農村俗語「一個兒子不老,兩個兒子沒家」,說的是啥意思?這其中就道出了比較實在的社會現實,令人深思,發人深省。

所謂「一個兒子不老」的意思是說,那些只有一個兒子的老人們,看起來都不怎麼顯得老,或者說仍然像中青年人一樣,整天忙這忙那,似乎還是幹勁十足的樣子。實際上這句話的背後,其含義還是比較豐富和深刻的。凡農村家庭中只有一個兒子的,亦或獨生子女,在年齡上確實可能相對比較小,還不老。或因為只有一個兒子,相對負擔比較輕,生活壓力也不太大,所以活得較輕鬆一點,所以身體狀態看起來相對年輕些。然而,絕大多數的情況並非如此,家中雖然只有一個兒子,可父母需要考慮的是兒子的成家立業,結婚生子等現實問題,天價彩禮、一套房子、買輛轎車、整套家具等等,都要錢啊,為此,在身體還允許的情況下,強打精神,依然要拼命掙錢,甚至外出打工,所謂「不老」,其屬無奈呀。

所謂「兩個兒子沒家」,說的就是社會現實了,有的老人雖然有兩個兒子,但是養老問題卻得不到妥善安排,甚至變成了沒有一個穩定可靠的家,處於一種不安定的境地。在農村裡,如果是有兩個或以上兒子的話,在老人失去勞動能力、身體不好生病、生活不能自理等以後,往往會選擇由兒子們輪流贍養,即俗稱的「公轉」,這種現象在農村還是非常普遍的。本來是「養兒防老」,兒子多子孫多福氣多,更應該利於養老才對,可結果呢,常常時事與願違。雖然這種輪流贍養老人的方式會讓老人顯得不夠安定,也還是能為老人們所接受,問題的關鍵是幾個兒子之間,有時候會因為許多主客觀因素,互相協商協調得不夠好,相互推諉,無形中讓老人突然之間失去了著落,真的變成「沒有家」了。

敬老愛老孝老養老,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道德文化傳統,作為兒女,更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人總是會老的,到了年老的時候,能夠有一個安定平靜從容幸福的晚年生活,是每一個人的希望。因此,無論是「一個兒子不顯老」,為了兒孫還在辛勤操勞,還是「兩個兒子沒有家」,生活不夠穩定而非常尷尬。都突顯出在養老問題上的社會問題,和道德水準問題。既然社會的老齡化帶來了許多非常實際的問題,那麼,作為社會的基礎,每個家庭中的子女,都理應孝敬老人,根據實際情況,切實安排好老人的養老事宜。衷心祝願孝行天下,祝福全天下的老年朋友們都能夠身心健康,幸福快樂,安享晚年!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九子十三孫,臨終葬孤墳」,啥意思?道盡人間炎涼
    農村很愛使用一些數字來摻加到俗語之中,這也是為了讓大家更容易地記住這句話語,通常都會帶有很強的誇張比喻,帶有數字的俗語更是如此,都是加強了語法的認知程度,讀起來更加的朗朗上口,也更容易得以流傳,像這裡所說的九子十三孫,也是一種比喻的說法,九個兒子的家庭非常少見,即便是在過去子女較多的年代,九兒的現象是非常少見的,當然按照農村的習慣,能夠有九個兒子,這是屬於好命
  •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啥意思?道出人性現實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啥意思?道出人性現實哈咯,大家好,我是農村人我說一說,咋們國家有著幾千年的傳承,一些俗語體現了當時的老百姓的生活狀態,有一句很出名的一句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句話非常的簡單,但是有些不簡單的意思,結合現在咋們就探尋一番吧!
  • 有東沒西,家無老妻?農村蓋房經驗,對現在的房子戶型來說很扯淡
    不過如果還有習慣建這種類型房子的朋友,則可以接著看,說不定有用哦~~有東沒西,家無老妻;有西無東,家無老翁在解讀這句俗語之前,先說說以前農村的房子構造!以前農村很多人家的房子都是四合院,尤其是在北方,這種四合院四面都有房子,分為正房、東廂房、西廂房、倒座房四種!
  • 農村俗語:「寧與寡婦同吃苦,不與生妻共享福」是啥意思?
    孫大哥的兒子眼看都到了三十歲了,卻仍然是孑然一身,因此,孫大哥那個著急勁兒就別提了。但著急歸著急,能有什麼辦法呢?好在孫大哥和他兒子的人品都不錯,願意幫孫大哥兒子說媳婦的人也不少,不過,沒有一個合適的,故此,兒子的婚姻問題還是一直不能解決。
  • 俗語「千年王八萬年龜,百年兔子沒人追」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俗語「千年王八萬年龜,百年兔子沒人追」是啥意思,有道理嗎?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歷經時間的洗刷慢慢的被人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後一直流傳至今。那麼農村俗語也是農村傳統文化的一種,而很多流傳很久的俗語也蘊含了深厚的中國文化。今天小慄就和大家一起聊聊農村兩句勸誡教育人們的俗語。
  • 農村俗語:「爹矬一個,媽矬一窩」啥意思?老農民:不能不知啊
    農村俗語:「爹矬一個,媽矬一窩」啥意思?老農民:不能不知啊!孔孟老莊之學,告訴我們如何立身處世,這些天下文化精華,古今世人論語,讀之有道是經,品之有理皆典。這些文化智慧,學習後增識勵志,能夠發揚光大我古老中華文明!
  • 俗語「富不添丁,窮不添女」啥意思,老祖宗的經驗之談,長見識了
    俗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語言簡單,甚至有些粗糙,但是背後的道理卻是引人深思的。俗語文化包羅萬象,其中有養生、生活經驗、為人處世的道理,裡面分門別類,知識體系也是巨大的。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俗語,想必大家聽說過,就是「富不添丁,窮不添女」。
  • 農村俗語「人窮不求娘家忙,富貴不住東南方」啥意思?老話在理嗎
    在農村中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我們的生活有關,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人窮不求娘家忙,富貴不住東南房」,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農村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裡,留下來了很多的農村俗語,這些農村俗語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而且字字珠璣,句句屬心。而這句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就很明確的說了這一點,那麼這句俗語的意思是什麼呢?
  • 農村老俗話說「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現在的農村,不光留守兒童多,留守老人更多。很多老人,辛苦一輩子把兒女拉扯大,兒女長大了,結婚生娃了,外出打工掙錢,又把孫子孫女留給老人帶。饒是這樣,還有農村俗語說「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這是什麼意思呢?您怎麼看?
  • 農村俗語「看著娘的腳後跟,便知閨女三四分」,是什麼意思?
    結婚對於男女來說都是終身大事,俗話說「一親壞,九代敗」,這裡的「一親」就是指「妻子」,對於男人來說,娶一個好老婆真的太重要了,好的老婆能旺夫、能旺家。但是,怎麼找到賢惠的妻子呢?今天的老俗語就能告訴你答案,這句俗語是古人世世代代的經驗總結。
  • 農村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啥意思?有道理嗎?
    生活在農村的朋友都知道,以前科技信息不發達人們物質生活還比較匱乏的年代,農村老人們更喜歡用自己的智慧和語言,對一些人情世故做出自己的總結,這就是咱們平常所說的農村俗語,在沒有更多獲取信息渠道的時候,一些俗語還被當作參考,給大家的待人接物起著指導作用,可見當時人們對於俗語的重視程度,當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 農村俗語「家有三件寶,瘦田,醜妻,破棉襖」啥意思?
    農村俗語「家有三件寶,瘦田,醜妻,破棉襖」啥意思?文/乾坤歷史說俗語,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運用的一類語句,是我們的先輩通過長期的生活經驗積累,結合他們的智慧所總結出來的一些語句,往往具有很大的借鑑意義,能夠對我們的生活起一定的指導作用。
  • 農村俗語「富不添丁,窮不添女」啥意思?生孩子和貧富有啥關係?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是和家中的孩子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富不添丁,窮不添女」,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生孩子和家庭貧富又有什麼關係呢?
  • 俗語「富不添丁,窮不添女」啥意思?生孩子和貧富有關係嗎?
    俗語作為古代勞動人民在生活中的經驗總結,其中都蘊含著一定的道理。之所以現如今還能在民間口口相傳,主要是通俗易懂接地氣。俗語分為很多類別,有做人做事類的,還有社會萬象類的。每次回農村老家,總會聽到大爺大媽們說一些俗語,每次我也都能學到點。
  • 農村俗語:「兄弟分家莫為鄰,女兒出嫁別同村」是啥意思?
    老李的兩個兒子先後都已經成家立業。按照農村的風俗習慣,兩個兒子成家立業之後就要分家,而分家既要包括財產的分配,也要包括房屋的分配。老李的這種「堅持」著實讓兩個兒子想不通,因為,現有的宅基地上建造有一座兩層小樓,是足以能夠滿足兄弟倆的居住需求的,還幹嘛要那麼麻煩地讓其中一個兒子搬出去居住呢?其實,老李也知道兩個兒子想不通,於是,便開口說道:我們農村有句俗話----「兄弟分家莫為鄰,女兒出嫁別同村」。
  • 農村俗語「家有老人星,晚輩必短折」這話啥意思?真的有道理嗎?
    隨著這幾年我國的老齡化社會是不斷的在推進,可以說我國的老年人比例是越來越大,但是作為老人來說,他們最為擔心的就是養老的問題,畢竟現在進入到了老齡化社會後,很多老人想到的就是養老問題,他們也想老了以後能「老有所依」,但是有的家庭確實是讓人和無奈,尤其是現在的「421」家庭是越來越多,
  • 俗語「家富不養老相好,家貧不挨青笛嫂 」到底是啥意思?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奶奶今年89歲了,但是身體一直很硬朗,現在奶奶耳不聾,眼不花,這個年紀的人,還能耳不聾,眼不花也是很幸運的事情了。我非常喜歡奶奶,是奶奶把我親手哄大的。對奶奶說的那些俗語,我似懂非懂,在當時,有這樣一句俗語,「家富不養老相好,家貧不挨青笛嫂」,一般人看到這句俗語以後,都會覺得這句俗語,講的是為人處世之道,會認為這句話所指的是人情世故的關係,因為這句俗語裡有兩個關鍵詞,「老鄉好」和「青笛嫂」,這兩個詞乍看上去,覺得說的是人情關係的問題,其實,這句俗語講的完全不是這種意思。
  • 農村俗語「女婿上床,家破人亡」,是什麼意思?上什麼床?
    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在農村地區表現的更加突出和明顯,很多以前的老物件都已不復存在。但是在思想觀念和精神文化上還是按照傳統文化的要求做人辦事,在很多的農村家庭觀念裡有些事情還必須要按照以前的風俗習慣進行。
  • 農村俗語「窮不賣看家狗,富不殺耕地牛」到底啥意思?有啥道理?
    而且這些通俗易懂,簡簡單單地幾個字,每字眼卻又蘊含著很多的哲學和道理的俗語。在農村流傳,給農民朋友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價值。而且在現實生活中,很多農村年齡稍大些的老人,他們在日常生活跟人交流的時候,一言不合就開始飆農村俗語,讓眾人啞口無聲。也正是因為這股力量讓我們國家屹立在世界東方幾千年不倒。這些俗語裡面基本覆蓋了生活方方面面。比如下面2句不知道大家小時候,在老家有沒有聽老人家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