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美麗鄉愁的黎平賴洞村

2021-02-07 秀美黔東南

在黎平、榕江交界大山深處的都柳江支流的源頭,有一個叫賴洞的山村,隸屬黎平縣九潮鎮,全村共有500餘戶2270多口人,是一個侗漢雜居、姓氏較多的地方,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人和諧而居,是既有侗族傳統和諧元素又有漢族文明和諧文化的獨特山村。世居在這裡的人們以敬畏來崇拜自然、以堅守來回答苦難、以微笑來面對陌生、以平靜來彰顯傳統、以和睦來為人處事,構建成了一方舒展寧靜祥和、留住美麗鄉愁的棲居家園。

賴洞村坐落在一個狹長壩子的中間,一道山梁大半封閉地橫亙在寨腳,猶如天然的護城牆,山梁上和寨子兩邊的坡地上古樹參天,蒼翠綠映,寨子上下田壩長各有5華裡,寬1華裡左右,田疇數百畝,阡陌縱橫,發源該村境內的都柳江支流由田園、寨中蜿蜒而過,構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生而富有靈性的畫卷。 

賴洞原叫乃董,侗語意為好地方。相傳以前有幾戶人家逃荒討飯到這裡,寨上的人熱心地收留了他們,送給他們田地種,讓他們安心留住下來,自建家園,後來就以「好地方」之意取的寨名。

據寨老口傳,明初先是吳家人由天柱遠口幾經遷徙到此依山傍水建寨而居,起房建屋沿田壩坡邊的頓塘、東歸居住,後來有位湖南的地理先生到寨子來看風水,告訴吳家寨老,寨子坐的地方是船形,得要請「江」姓的人來坐,才能鎮得住不翻船,但由於湖南地理先生說話湘音濃重,吳家寨老聽成了請「張」姓的來坐,於是吳家寨老就去離村二十華裡遠的下丹請張姓的人搬來寨子坐,並安排地基在田壩中間。張家成了寨子上的第二個來落戶的人家。此後朱、鄧、林、石等其他姓氏的人又相繼到寨子來投居,所以現在寨子裡共有20多個姓氏的人居住,成為一個多姓氏、多民族成分的和諧山村。

賴洞村距黎平至榕江主幹公路20華裡,由於地處偏僻,沿都柳江支流逆水而上進入該村,生態植被茂密,重巒疊嶂,猶如天然的屏障,很少遭到外來的侵襲,加上這裡土地肥沃,糧食能夠自給自足,所以這裡的人們自古有和睦而居的地利。清代黎平府開泰訓導黎兆勳到過該村作有《由賴洞出九潮》詩二首,其一:綠蘿冒水澗花春,九曲屏風不見人。小隊弓刀行曉色,遠乘疏雨渡前津。其二:盜泉惡木水田灣,火繳當空憚往還。夜半軍符呼客去,和雲高築九潮關。詩歌描寫了該村隱翳大山深處,林密路險,出行艱辛的感受。

《黎平縣誌》記載,賴洞村明朝永樂年間,隸屬黎平府曹滴洞土官司管轄,到清朝順治年劃為黎平府經歷司直接管轄,民國時期設鄉,解放後至上世紀90年代初為鄉駐地。撤鄉之前,鄉政府幹部對該村寫了這樣打油詩:「吳家守寨子,張家嘴巴子,鄧家筆桿子,朱家錘包子,林家槍桿子,楊家車滾子。」說明了吳家的人是寨主,為人本分;張家的人口才好,能說會道;鄧家的人有文化,會耍筆桿子;朱家的人好鬥,動輒就打架;林家的人喜歡打獵,玩鳥槍;楊家的人會開車,跑運輸。是該村當時很精闢的寫照,儘管各個家族有各的特點,但大家還是很融洽相處,和諧相居。

從賴洞村現的布局來看,自分為上、中、下三排。下排的住戶主要是吳家,全部是侗族;中排的住戶主要是張家和個別雜姓的,侗漢族雜居;上排的住戶是雜姓的,基本上是漢族。雖然沒有明顯界限,但層次分明,基本上是按落戶的先後排列的,形成獨特的人居村落文化。可見吳家人是很有包容性的,他們作為寨主而把好的田壩讓給外姓來的人居住,為守望這方和諧的家園亮出他們的姿態。

賴洞村的人和睦相處,侗族和漢族互相聯姻,語言互通,節日同過,生產同勞作,相互融合在一起,已分不清誰是侗族誰是漢族,保持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文明遺風,很少發生刑事案件,長期以來還形成了一種互幫互助的良好風氣,不論哪家起房造屋、紅白喜事大家都主動到場幫忙,原來是只要哪家有事,聽到三聲炮響,大家都自覺攏場,不僅不計報酬,而且哪家有困難大家還湊物資相幫,形成了一種不成文的互助互濟、共渡難關的良俗村規。2016年6月,該村遭受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澇災害,全村有半數人家遭洪水侵襲,百餘棟房屋被衝爛,財產嚴重受損,農田大面積被衝毀,道路、供電、通訊全部中斷,一時間村裡成了「孤島」。但災後村民不等不靠,採取親幫親、鄰幫鄰自發組成互助建房施工隊開展災後重建家園,數百棟受災新建和維修的房屋在較短時間內重建完好,大部分改建成了「小洋樓」,大家互幫互助建成了災後的新農村新景象。

賴洞村還十分熱心辦公益事業,清代就捐銀投勞鋪設了通往周邊村寨的十二條石板花街路,方便出行,現大部分還留存通行。修鑿了六口水井,至今還供水飲用。在村中的小河上修了兩座風雨橋和一座石拱橋,風雨橋一座叫古橋,一座叫花橋,古橋已被新的石拱橋取代,而花橋至今還保存完好,仍供人們通行休憩,石拱橋2016年被洪水衝垮,並架設有七座家族修造的木板橋,現已改為水泥板橋,使兩岸互通互連。解放後,該村曾三次集資辦學,第一次是上世紀60年代,全村捐資獻料修建了兩棟擁有16間教室的木教學樓,曾開辦過小學和初中。第二次80年代,全村集資投勞修建一棟12間教室的磚混結構教學樓,辦中心完小至今。因辦學規模和條件受限,現學校的設施已不適應發展需要,2015年該村又第三次集資近百萬元徵地平整場地,爭取國家支持將小學整體搬遷到寨腳的山梁上,新學校主體工程正在施工。由於該村重教興學,現有近二百人在各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才輩出。

賴洞,這個深居大山深處、都柳江支流源頭的山村,因為有寨主吳家人的寬容、善待,同時也有外來投居姓氏人的感恩、載德,所以這個古老的山村守望著的是和諧家園的典範。

(引自《黔東南日報》張永文)

動動手,為黔東南美景轉一個!

如果有想推薦的秀美村莊,可在微信右下方或者後臺「留言」告訴我們,小編將會收集文字與資料分享給大家……

    您想每天收到這樣的文章嗎?

    點「秀美黔東南」可一鍵關注哦!!!

        這裡是秀美黔東南公眾微信號:xmqdn0855

相關焦點

  • 保護閩南古厝 留住美麗鄉愁
    原文連結:《保護閩南古厝留住美麗鄉愁
  • 寧夏原州區田堡村:留住鄉愁的美麗家園
    今年4月,張易鎮投資800多萬元,實施田堡村美麗村莊建設項目,對原來5.5公裡泥土路升級改造,用瀝青鋪設村組道路,用水泥澆築入戶巷道,對村裡的土院牆、土坯房、大門、廣場、溝渠等場地、角落大刀闊斧整治。「安裝路燈76盞,新修文化廣場、鄉村漫遊步道、文化舞臺,在房前屋後栽種紅梅杏、榛子樹1000多棵。」
  • 美麗鄉村徐趙寨村,留住鄉愁富了百姓
    美麗鄉村徐趙寨村,留住鄉愁富了百姓 2021-01-11 10: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揚州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留住「美麗鄉愁」
    留住鄉愁  實現社區共同體的重構   邗江區蔣王街道何橋社區在村莊轉型過程中,針對當地村民的種地習慣,在鄉鄰中心專門打造了開心菜園站,並設立農具共享室;為了留住"鄉愁",保留傳統歷史文化和記憶,還設置了"鄉愁記憶館",向村民展示徵集來的煤油燈、農具、收音機、家譜、軍用水壺等傳統老物件;針對村民一直沿襲的串門、拉家常等喜好,在鄉鄰中心設立了鄉情交流室,為村民提供交流溝通的場所;甚至還將揚劇票友團排練活動點搬到鄉鄰中心……通過一系列特色公共空間的打造,新型農村社區的過去和當下被串聯到一起
  • 重慶市渝北區大盛鎮:建設美麗鄉村 留住最美鄉愁
    重慶市渝北區大盛鎮:建設美麗鄉村 留住最美鄉愁 2020年01月16日 17:17  來源:重慶市渝北區融媒體中心
  • 長樂羅聯馬臺村:留住鄉愁的「世外桃源」
    人工開鑿的馬臺隧道、歲月悠長的知青樓、「美麗長樂」大行動提升人居環境……昨日,記者走進馬臺村,聆聽這個「世外桃源」留住鄉愁的故事。  穿梭於幽深綿長的馬臺隧道,仿佛時光都靜了下來。隧道開鑿於上世紀70年代,牆體布滿不規則的稜角,人工的痕跡清晰可見。「原來,出村進村只能走路。」馬臺村村主任陳家耀回憶,在他小的時候,每次去鄉裡上學,都要翻山越嶺走上1個多小時的山路。
  • 羅平板橋鎮:鄉村振興留住一抹鄉愁
    自開展鄉村振興工作以來,板橋鎮就將扶貧與生態恢復和保護有機結合,寄望在實現鄉村振興的同時留住一抹鄉愁。走進花紅村,綠蔭如蓋,繁花似錦。許多年代久遠的古樹,枝繁葉茂,讓這裡不僅成為天然氧吧,良好的生態環境還成了群眾的一大經濟收入來源。花紅村委會黨總支書記王學周藉助生態牌,帶領群眾將花紅村的酸菜賣到了全國各地。
  • 留住美麗鄉愁!雲南首部傳統村落保護單行條例來了
    原標題:【聚焦】留住美麗鄉愁!雲南首部傳統村落保護單行條例來了保護傳統村落就是守護鄉土文化之根要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美麗鄉村建設的推進過程中,鎮沅縣出現拆舊建新、無序拆並,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築遭到破壞等問題,新建構築物與歷史建築、鄉土風貌極不協調,破壞了傳統村落的古風古貌。加之傳統村落和傳統民居保護缺乏投入,傳統村落和建築的歷史風貌逐步消失。制定保護條例刻不容緩!
  • 古田錢厝: 「網紅」村留住鄉愁
    古田錢厝: 「網紅」村留住鄉愁 2021-01-03 14: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周口有故事:留住鄉愁 弘揚周家口農耕文化
    「牛」更給古老的周家口帶來了流傳至今的「八景四珍」的美麗傳說。周口「四珍」之一周家口牛肉老周口「四珍」之一的周家口牛肉早已走入周口的千家萬戶,成為餐桌上的珍饈美味。百姓在大快朵頤吃牛肉的同時,背後少不了一群在牛肉行業默默耕耘的「牛人」。
  • 村民「共同締造」,古村復興「留住鄉愁」
    2014年,陳俊雄作為村裡代表,被村幹部拉著去「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規劃試點村參觀。原本想著玩一玩轉一轉的陳俊雄,剛到試點村,就被整治後的村容村貌震撼到了,「從沒想到農村也可以這麼幹淨漂亮!」2013年,廈門市啟動「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活動,將包括村莊整治在內的社會治理工作,由政府包攬轉變為政府與群眾協同參與、共同締造,並在青礁村所在的海滄區陸續選擇村莊整治試點。
  • 五龍村:守住青山綠水 留下美麗鄉愁
    四川省閬中古城的五龍村是一個風景秀美的小山村,在奔向小康的路上,他們把綠水青山和鄉土文化化作金字招牌,用充滿鄉土味的「美麗經濟」帶領村民走向共同富裕。在五龍村深山裡的一間民宿咖啡屋,每當有客人光臨,85歲的王素清婆婆和76歲的杜雲珍婆婆就會展示她們的新才藝——手磨咖啡。
  • 【留住鄉愁】海蠣餅蠣仔煎傻傻分不清
    參考資料:《福建美食與小吃》 張建華《福州民間故事》 方炳桂1036動新聞鄉愁商城濃情上線100%正宗農家散養土蜂蜜, 讓夢想甜蜜!詳情點擊下圖1036動新聞攜手全省68家市縣臺,暖心策劃——年度專題《留住鄉愁》從眼睛到味蕾從耳畔到心靈尋找記憶中的家園發現八閩深處的美麗
  • 晉安壽山鄉九峰村:留住鄉愁 締造幸福
    去年,晉安區壽山鄉九峰村獲評中國美麗休閒鄉村,成為全市首個以村莊為單位的國家AA級景區。今年5月底,九峰村又被列入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推薦名單。它憑什麼脫穎而出、屢獲殊榮?它憑什麼讓人心嚮往之、流連忘返?它有多少旖旎風光、歲月寶藏?近日,「晚報巡村」記者組深入遊客未至之境,尋找不一樣的九峰村。
  • 自貢自流井區:老城復興留住歷史文化美麗鄉愁
    城市建設的有機更新中,留住了滿滿的鄉愁。訪現場特色街區滿滿鄉愁走進中國唯一一座井鹽史專業博物館所在地的西秦會館——中華路歷史文化街區,記者看到,街道兩旁巋然屹立著西秦會館、市人民電影院、桓侯宮、老金庫等具有歷史意義的古建築,既延續了歷史、留住了鄉愁,也為自流井留下了獨具的歷史文化符號。
  • 「鄉音」記錄者:留住聲音中的鄉愁
    大槐樹是炎黃子孫的根,鄉音則是牽動海外遊子鄉愁的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句鄉音,牽動遊子心。出生於山西太原的李翠文,旅居俄羅斯近三十年,在她看來,鄉音是遊子與故鄉之間聯繫的紐帶。「雖在他鄉生活多年,但始終能說一口原汁原味的家鄉話,這使我感到很幸福。」
  • 留住風雅桐鄉的美麗鄉愁
    桐鄉入選的非遺項目包括越劇、打鐵技藝、刺繡等,這些新晉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是歷史綻放的時代芳華,是璀璨的鄉愁記憶。至此,我市嘉興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總數達到78項,覆蓋10個項目大類。不僅如此,桐鄉還擁有悠久的民間傳承,此次桐鄉共有包括坐唱班的沈八斤、烏鎮船拳的孔瑞珍、千秋的周高奇等21人入選嘉興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地方珍藏的記憶,是一個地方文脈的延續。
  • ...青島西海岸新區:「鄉村會客廳」留住鄉愁 點「靚」藏馬
    「鄉村會客廳」由普通的民居小院打造而成,牆院上繪畫著引發人們鄉愁的美麗畫面。遊客走進這些民俗文化小院,會被裝飾房屋的算盤、發黃的老書等老物件所吸引,算盤、鐘錶、風箱、暖瓶等老物件,鄉愁記憶油然而生……如今,這些「鄉村會客廳」成了周圍村莊鄉賢們返鄉的聚會議事廳和休憩處,使得「鄉村會客廳」的名聲也越來越大。
  • 傳承民俗文化 留住鄉愁記憶
    傳承民俗文化 留住鄉愁記憶 --肅北縣石包城鄉村記憶館開館
  • 「美麗鄉愁」系列歌曲之《夢回大唐 長樂未央》今日上線
    《夢回大唐 長樂未央》MV   8月21日,「美麗鄉愁把記憶留住、鄉愁留下,是新時代音樂人的歷史責任和使命擔當。」   「說不完華山論劍 西嶽仙掌/道不盡晨鐘暮鼓 周秦漢唐/看不夠驪山晚照 羽衣霓裳/一代代涇渭分明 家國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