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年底了,別怪祖宗們沒提醒你

2021-01-09 小新新談趣史

之前網上有個段子,說在現代社會,「談錢傷感情、談感情傷錢」,從古至今,凡是牽扯到與「金錢」有關的往往會撕扯不清。

但是很多時候,借錢這種事總會出現在我們身邊,人生在世誰還沒遇到點難處?常說要廣交朋友不就是為了在困難的時候,有人能拉你一把,但問題是,有的人「不值得」幫。

你拿自己拼死拼活、日夜加班才掙得的錢去幫助他,相當於把自己的半幅身家性命誠心託給對方,但他過了難關卻忘了本心,到那時候,「借錢的爺爺、要錢的是孫子」,擱誰能受得了?

所以咱老祖宗們就總結出一句俗語,「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來告訴後輩子孫,借錢救難也要有條件的,就讓我們來看看哪些人能借哪些人不能借,哪種狀況能幫,哪種狀況幫不得。

首先是「借三不借二」。

能借的情況總共有三種:

(1)孩子上學的錢。

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都非常重視教育,所謂「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如今父母們寧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供孩子讀書,獲得更好的教育。

但是誰都有可能會遇見窘迫的狀況,學校突然讓交學費或是其他資料費,恰好當時手頭沒有那麼多的錢,就只能向別人借錢。

在這種情況下,是可以借給對方的。

(2)治病救人的錢。

現在看病都很貴,尤其是在農村,「一場大病」對一個家庭來說幾乎就是一場災難。因為看病而周轉不開是很常見的,因此而借錢是可以借的。

而且老話不是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都是親戚朋友、鄉裡鄉親,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幫一把,以後好相見不是?

(3)紅白喜事的錢。

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紅白喜事都是大事,主家要宴請眾多親朋好友,置辦酒席、買東西都需要大筆開銷,自家周轉不過來,也只能向別人借。

類似於這種短暫性借出,是可以接受的,畢竟是別人家的大事,於情於理該適當幫一把。

不能借的情況有兩種:

(1)如果明知對方拿著借的錢去作奸犯科,幹違法的事情,這種情況絕對不能借。如果在知情的情況下,還借給對方,按照法律上講,就是幫兇,不僅錢可能拿不回來,連自身都可能律法懲罰。

(2)如果對方是大名鼎鼎的「老賴」,那就別給自己找罪受,省得日後找對方還錢的時候,自己反倒是個窩窩囊囊的「孫子」,把錢扔進水裡還能聽個響兒,借給老賴,那就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罷了。

接著講講「救急不救窮」。

這又是什麼道理?其實這正是為人處事應有的智慧,或者說是現實該有的態度。

如果對方是遇到上面所提到急事,暫時性需要借錢周轉,那倒是可以幫忙,但是如果一個人是因為窮需要幫忙,那就萬萬幫不的,為什麼呢?

因為「窮」不是短暫性的狀態,不是一時半會兒可以解決的。

「鬥米恩、升米仇」,若是雪中送炭可能還會得到感激,可若是一旦形成了依賴,感激變成理所當然,最後變成仇人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給對方伸出援手,他們就會不思進取,成了可怕的寄生蟲。與其這樣,「費力不討好」地養一個仇人,倒不如「授之以漁」,讓對方靠自己的本事去發家致富,這樣才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

這就是今天的俗語,大家覺得有道理嗎?

相關焦點

  • 俗話說「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什麼意思?老祖宗經驗之談
    以往社會生產力水平低,社會文明的傳播只能靠口口相傳、人際傳播,此時俗語諺語就顯得尤為重要。就是這些諺語,承載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現在我們所說的這句俗語,正是老祖宗文化的體現。"借三不借二,救一不救窮",這句話大家都應該聽過,那到底是什麼情況下可以借,什麼情況下不可以借?咱們今天一起來看看分別是什麼情況,別怪老祖宗沒有提醒你。
  • 「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
    「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我們的祖先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文化寶藏!每個國家都形成屬於自己國家的文化特點,這即是文化差異,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也是每個國家不同于于其他國家的標籤,我國在上千年的發展、積累下,形成了獨特的俗語。
  • 俗語「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三和二到底什麼意思?有理嗎?
    其中普及最廣,使用率最高的無形文化遺產,無疑是民間俗語。 雖然稱為俗語,但實際上這些句子背後潛藏著的哲學道理,正是中華文化底蘊的呈現,就算是在現代社會中,很多俗語依然適用。比如有俗語說:「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這句話背後的道理同樣能教育現代社會的我們。那麼什麼是「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呢?三和二分別是什麼呢?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 俗語:「借三不借兩,救急不救窮」,啥意思?古人的警世良言
    俗語:"借三不借兩,救急不救窮",啥意思?古人的警世良言雖然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可以說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當人們在需要錢的時候往往都要找身邊的朋友拆借。可是當我們身邊的朋友來找我們借錢時,我們到底是借還是不借呢?
  • 俗語:借三不借二,借急不借窮,是什麼意思?為何借三不借二?
    可是關於借錢,農村卻有這樣一條諺語,叫「借三不借二,借急不借窮」。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有三種情況可以借錢出去,有二種情況是堅決不能借的,而且還要秉承只救急,不救窮的原則。那麼哪三種情況可以借錢呢?第一肯定是親戚朋友生病了,這借錢是為了救命,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個錢無論如何也得借。
  • 農村俗語「救急不救窮」到底是什麼意思?背後的含義堪稱人生哲理
    我國農村有很多文化,由於地域遼闊,每個地區的文化也大不相同。其中,農村俗語眾多,它是警示世人們的一種「工具」,沒錯,在筆者看來農村的很多俗語就是工具,方便記憶,還能時刻提點人們。而今天筆者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救急不救窮」這句農村俗語的真正含義,它背後又蘊藏了怎樣的玄機?
  • 農村俗語說:「借三不借二,借急不借窮」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
    農村俗話本來是要通俗易懂,但有些其實摻雜了很多別的東西,像是這句「借三不借二,借急不借窮」就容易讓人誤解,誤解的主要點在前半句上。有人把這個借三不借二說成是借的次數,這明顯沒有道理,因為三次比兩次多,還有人會列舉出三種可以借的,兩種不可以借的,這些黑嫂都認為是沒明白這句話的含義。
  •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為啥不能借柴鞋?其中有啥忌諱?
    民間俗語,每個人都會說上幾句。這些俗語是古人在長期的生活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富含生活智慧,而且很接地氣,值得玩味。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民間流傳很廣的一句俗語,叫做「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借東西也是有講究的。有些借得,有些借不得,比如柴和鞋這兩樣東西,就是借不得的,為什麼呢?
  • 俗語「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準敗」,這「三不借」指的是哪三樣?
    俗語「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準敗」,中指的是哪三樣?農村人的生活離不開俗語的!一些俗語雖然看起來樸實無華、且非常直白,但是就是這些樸素的俗語,蘊含著一些人生哲理。所以來說,一些有用的俗語就像一盞明燈一樣,給人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讓我們看到了前進的道路。不得不說,老祖宗留下來的俗語裡面蘊藏著很大的智慧。
  • 農村俗語:「笑貧不笑娼,救急不救窮」啥意思,值得讓人深思!
    農村俗語:「笑貧不笑娼,救急不救窮」啥意思,值得讓人深思!俗語是一種比較口語化的語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運用到。它是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摸索不斷總結出來的,通俗易懂很容易被大家記住。俗語常常被大家稱為常言,俗話。
  • 農村俗語「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人到中年,更應當謹記於心
    在這個過程當中,工作之餘,人情往來之間總會收到一些「請柬」,需要隨禮,這個時候到底該不該隨呢?你要說隨禮吧,自己剛畢業,工資少得可憐;如果不隨禮,又有可能傷及同時感情。隨禮,還是不隨禮呢?其實參考下面這句俗語就夠了!這句俗語就是「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尤其是人到中年,更應當謹記於心!「錢有三不借」究竟指的是哪三不借呢?
  • 俗語「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準敗」,那麼哪三樣東西是不能借的呢?
    鄉下人的生活離不開俗語!有些俗語雖然看似樸實,但卻非常直白,正是這些簡單的俗語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因此,一些有用的俗語就像一盞明燈,為人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讓我們看到了前進的方向。必須說,老祖宗留下的那句俗話裡有很多智慧。
  • 農村俗語:「東西三不借,借了準敗家」,為啥不能借?
    農村俗語:「東西三不借,借了準敗家」,三不借是哪三樣,為啥不能借?農村老人經常說:「好借好還,再借不難」!這說的是借東西的事情,也是借錢借物的哲理,只有遵循這規則,才能得到大家的尊重。所以這人生在世,這借錢借物自然是免不了的,而這也是人之常情。
  • 俗語「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準敗」中指的是哪三樣?知情人士給出答案
    俗語是先人們在生活實踐中所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教訓,雖然語言樸素簡單,但是這當中包含著許多的道理。這些俗語在百姓中口口相傳,流傳到了現在。 比如,有一句俗語叫做「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準敗」。你知道這句俗語中的「三不借」是指哪三樣嗎?
  • 俗語「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到底哪4樣讓古人如此重視?
    文/當年一木農村俗語「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是哪4樣?為何不能借?舉個例子來說,當老人生病的時候,自己的兒女遠在外地趕不回來,「遠水救不了近火」,這時候一個好鄰居能救自己的命!在農村,這種「鄰裡情」是很深厚的。相反,城裡人往往感情冷淡,很多人在同一個樓層生活了幾十年,甚至都沒跟鄰居來往過。
  • 農村俗語「錢有三不借」,是哪三不借呢?一起來看一看吧!
    在農村是有很多的俗語的,這些俗語告訴我們的道理有的到現在還是有用的,有很多的農村俗語是告訴我們一些生活的經驗或者是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幾天的話,就來給大家介紹一句農村俗語「錢有三不借」,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很簡單的,就是有三種情況是不能借給別人錢的,是哪三種情況呢?有什麼道理呢?
  • 俗語:「錢不借三」,你知道「三」指的是什麼嗎
    俗語說:「錢不借三」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了解一下這句話,會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那麼你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 一、錢不借三 1、「老賴」的人不借 什麼人稱之為「老賴」呢?這種人就是我們常說的借錢不還的人。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對於這種人,真的沒必要搭理。
  • 俗語:金有三不花,錢有三不借,是何意?哪三不花,哪三不借?
    農村有句俗語叫金有三不花,錢有三不借,就代表了人們對於金錢的正確態度。那麼,什麼是「金有三不花,錢有三不借」呢?我們一點一點來說明。金有三不花是指三種不花錢的渠道,一是不花冤枉錢;二是不花迷信錢;三是不花賭博錢。什麼是不花冤枉錢?明明你家裡不缺的東西,你硬要買來,這就是冤枉錢。
  • 朋友跟你借3000元,借還是不借?
    昨天老公一個很久沒有聯繫的哥們兒打電話給他,說借3000元,老公問我,借不借?我直接說不借,不是因為我小氣,其實三千塊是一個非常小的數目,我們的日子過得也算是富裕,我們兩口子也都不是小氣的人,那為啥不借給他這筆錢呢?首先,他借錢的理由讓我很瞧不上。
  • 俗語「東西四不借,借了家敗亡」中,指的是哪4樣?你借過嗎?
    在中國古代,人們的生產力低下,通常製造出來的物品並不能滿足家家戶戶的需求,因此鄰裡之間難免要互相借東西。遠親不如近鄰,即使在現在,鄰裡間互幫互助也是尋常事。但是在古人看來,有的東西絕對不能外借,就有了「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這樣的俗語,這句俗語中的「四不借」指的是哪四種東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