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早以前,就有一個假設:如果人不吃飯,這個世界會是怎麼樣?
如果人不吃飯,那麼就不用開墾耕地,這個地球到處都是綠色的森林、清澈的河水,還有藍天、白雲。
因為不用開墾耕地,就沒有了因為搶佔地盤兒而發生的戰爭。
於是,這是一個和平的世界。
可惜了,人不但要吃飯,還要吃肉,自己家的肉不夠吃,還去搶別人家的,於是就有了戰爭。
戰爭與和平就得一直上演,這個世界只有過短暫的安寧。
不但如此,還要一直向大自然進軍,逮住什麼都想吃什麼。
從饑寒交迫到能吃飽肚子,再到吃美其名曰的養生餐,歲數大的還要吃藥膳,補中氣,補腎氣。
於是,吃著吃著就吃出事來了。
現在最煩人的這個病,姑且算是吃野生動物吃出來的吧!
2.
前幾天,有一條消息在網上流傳了幾天就被闢謠了:
闢謠!鍾南山院士從來沒有說過這樣的話。
原來被闢謠的文章大意為:
今年1月20日,內蒙古赤峰巴林右旗烏蘭牧騎演出隊在疫情期間赴武漢演出,演出結束回到家鄉被全部隔離,14天的隔離期結束後,35名隊員無一人感染。鍾南山院士在講話中提到,全國人民應向蒙古族同胞學習,多食天然的奶製品和綠色牛羊肉,並為蒙古族同胞強大的基因和免疫力點讚。
闢謠的文章說,查閱資料發現,截止2月11日,鍾南山院士對外公布的講話從未涉及「吃牛羊肉的內蒙古同胞身體好」這一內容。目前,該微博帳號已經將原博文刪除。
網友留言說,鍾南山院士那麼忙,哪有時間接受這樣的採訪呀?
那麼,多吃牛羊肉對身體是不是有好處呢?
這也得從頭說起。
食療!
3.
茹毛飲血的時候,是不講究營養的,能不餓死就不錯了。
在人們的印象裡,元朝那麼厲害、兇猛,應該是生活在茹毛飲血的時代吧,可恰恰相反。
成吉思汗的子孫不但會打仗,也是美食家,中國第一部比較系統的營養學專著,就是產生在元代。
這部書的名字叫《飲膳正要》,作者為元朝延佑年間的飲膳太醫忽思惠(也有寫作胡思慧)
公元1314年至公元1320年間,他在元宮廷任飲善太醫,負責宮廷中的飲膳調配工作,專門從事飲食營養衛生的研究,是當時有名的營養學家。
忽思慧對各種營養性食物和滋補藥品以及飲食衛生、食物中毒等,均有深入的研究。
《飲膳正要》,是我國古代第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飲食衛生營養專著。
中國人喜歡吃,歷史悠久。
4.
舌尖上的中國歷史悠久。
食療法早就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戰國的時候,中醫學就有了「食醫」的分科。
戰國時期的《內經》就有「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完,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記載。
《神農本草經》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120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這些藥物多為藥食兩用,是後世藥膳中的主要原料。
北魏的《食經》、梁代《黃帝雜飲食忌》、《食方》等,是早期飲食專著。孫思邈的《千金要方・食治》分果實、菜蔬、穀米、鳥獸四門,是現存最早的食療專篇。
後世的《食療本草》、《食性本草》、《日用本草》等專著的出現,說明食療法已得到相當的發展。元代的《飲膳正要》的問世,則標誌著古代藥膳的初步形成。
忽思惠把歷代宮廷進用的奇珍異饌集中起來,總結前代養生經驗,強調「藥補不如食補」,重視粗茶淡飯的滋補價值。他在給成吉思汗的子孫提供的食譜中,幾乎不列山珍海味,把補中益氣的羊列在了首位,藥補方面,幾乎不列參茸靈芝之類,多列首烏茯苓這些東西,表現出一種務實的營養觀。它倡導飲食有節,注意季節協調和食物多樣化。
5.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
燒花鴨,燒雛雞兒,燒子鵝
,滷煮鹹鴨,醬雞,臘肉,松花,小肚兒
,晾肉,香腸,什錦蘇盤,
燻雞,白肚兒,清蒸八寶豬,江米釀鴨子,
罐兒野雞,罐兒鵪鶉,
滷什錦,滷子鵝,滷蝦
,燴蝦,熗蝦仁兒,山雞,兔脯,菜蟒,銀魚,
清蒸哈什螞,燴鴨腰兒,燴鴨條兒,清拌鴨絲兒,黃心管兒,
傳統相聲《報菜名》的第一個就是「蒸羊羔」,「羊」是《飲膳正要》主要的食材。
而《報菜名》裡的第二個「蒸熊掌」、還有後面的「蒸鹿尾」、「罐兒野雞」、「山雞」、「澆田雞」、「猩唇」、「熊掌」都已經違規了,野生動物不能吃!傳統相聲也得改一改了。
按照《野生動物保護法》,第三十條 禁止生產、經營使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製品製作的食品,或者使用沒有合法來源證明的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製品製作的食品。
禁止為食用非法購買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及其製品。
第三十一條 禁止為出售、購買、利用野生動物或者禁止使用的獵捕工具發布廣告。禁止為違法出售、購買、利用野生動物製品發布廣告。
按照這個規定真的較真的話,回頭去拘留所一看:
嘿,一幫相聲演員在這兒呢。
從《飲膳正要》開始,牛羊雞魚就是主要的食材了,沒有那麼多亂七八糟的。
他這裡的幾個菜你看:
柳羔羊、炙羊心、炙羊腰、炙黃雞、馬思答吉湯(一隻羊腿為主料)、八兒不湯、沙乞某兒湯、木瓜湯、松黃湯、粆湯、阿菜湯、臺苗羹、撒速湯、雜羮、葷素羹、珍珠粉、葵菜羹... ...
這些食材都是以羊肉為主。
忽思惠生活的時代,已經不是成吉思汗打天下的時代,而是元仁宗「明心見性,佛教為深;修身治國,儒道為切」的時代了,不是只有羊肉可以選擇。
6.
清代還在制度上規定了皇帝每天都要吃羊肉,按照故宮出版社的《滿漢全席》記載:
皇帝每日的膳食原料有:盤肉二十二斤,湯肉五斤,豬油一斤,羊二隻,雞五隻,鴨三隻,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共十九斤,大蘿蔔、水蘿蔔、胡蘿蔔共六十斤、包瓜、冬瓜各一斤,苤藍、幹閉蕹菜各五斤,蔥六斤,玉泉酒四兩,醬、清醬各三斤、醋二斤,牛乳一百斤,玉泉水十二罐,乳油一斤,茶葉十五斤。
一個皇帝,每天的食材裡都有兩隻羊。
始於康熙、盛於乾隆的千叟宴,是清宮中規模最大、與筵者最多的盛大皇家御筵,在清朝共計舉辦過四次。千叟宴的主次兩份菜單裡,羊肉均出現了兩次,分別是配銅火鍋的羊肉片一份、烤羊肉烏叉一盤。
乾隆三十六年(1771)三月十八日,乾隆皇帝巡幸山東路上,逢康熙皇帝誕辰,辰初在路中皇帝進素膳,用摺疊膳桌擺:
奶子飯1品,素雜膾1品,口蘑燉白菜1品,燴軟面1品,口磨羅漢面觔1品,油炸果油1糜糕品,竹節小饅首1品,蜂糕1品,孫泥額芬白糕1品,小菜5品。隨送攢絲素麵1品,果子粥1品,豆瓣湯1品。額食3桌:餑餑6品、爐食4品,共10品1桌,盤肉4品1桌,羊肉2方1桌,賞用。
也就是說,乾隆皇帝這頓早餐自己食素,沒吃羊肉也要讓別人吃點兒羊肉。
康熙、乾隆皇帝壽命比較長,和吃羊肉是不是有關係?!
如果說有關係,槓精像趙麗蓉老師那樣又會說:同治皇帝只活了18歲呢。
7.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
「羊肉能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身,益腎氣,養膽明目,治虛勞寒冷,五勞七傷」。
中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吃貨——袁枚,三十六歲就辭官回家,是清乾嘉時期的詩人、文學家、散文家。但他最有成就感的還是美食家。他的詩和詩論或許還有文人偶爾去讀,但肯定不如讀他家的菜譜《隨園食單》的人多。
袁枚說:牛、羊、鹿三牲,非南人家常時有之之物,然製法不可不知,所以專門做了一份雜牲單。
具體菜名菜單有:
羊頭
羊頭毛要去淨;如去不淨,用火燒之。洗淨切開,煮爛去骨。其口內老皮,俱要去淨。將眼睛切成二塊,去黑皮,眼珠不用,切成碎丁。取老肥母雞湯煮之,加香蕈、筍丁,甜酒四兩,秋油一杯。如吃辣,用小胡椒十二顆、蔥花十二段;如吃酸,用好米醋一杯。
羊蹄
煨羊蹄,照煨豬蹄法,分紅、白二色。大抵用清醬者紅,用鹽者白。山藥配之宜。
羊羹
取熟羊肉斬小塊,如骰子大。雞湯煨,加筍丁、香草丁、山藥丁同煨。
羊肚羹
將羊肚洗淨,煮爛切絲,用本湯煨之。加胡椒、醋俱可。北人炒法,南人不能如其脆。錢均沙方伯家,鍋燒羊肉極佳,將求其法。
紅煨羊肉
與紅煨豬肉同。加刺眼、核桃,放入去羶。亦古法也。
炒羊肉絲
與炒豬肉絲同。可以用纖,愈細愈佳。蔥絲拌之。
燒羊肉
羊肉切大塊,重五七斤者,鐵叉火上燒之。味果甘脆,宜惹宋仁宗夜半之思也。
全羊
全羊法有七十二種,可吃者不過十八九種而已。此屠龍之技,家廚難學。一盤一碗,雖全是羊肉,而味各不同才好。
8.
隔離在家,人們在為湖北武漢的同胞們心急的同時,多數都以在家隔離的方式,以不出去亂跑的形式,支持抗擊瘟疫。
在家時間長了,就有很多人在朋友圈秀廚藝,有做拉皮的、炸油條的,還有在家做燒烤的。
其實,家裡人在一起體會一下《隨園食單》,燉一鍋牛羊肉,也不錯。
至於那些清蒸果子狸、紅燒蝙蝠,還有相聲裡的蒸熊掌、蒸鹿尾什麼的,想都不要再去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