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平樂》開播,影視劇中出現了許多耳熟能詳的名字範仲淹、晏殊、韓琦……還有↓↓↓
突然之間就喚醒了大家學生時代被「背誦並默寫全文」支配的恐懼,譬如《嶽陽樓記》自範仲淹一出場彈幕就開始洋洋灑灑集體背誦「慶曆四年春,……」
人才輩出的宋仁宗時期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
明朝文學編輯家輯錄唐宋大家散文選,將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列為「唐宋八大家」,其中這六位宋人,全都出現在北宋仁宗一朝。
若是列個人才不完全名單,
——政治傑出人才有:範仲淹、呂夷簡、杜衍、龐籍、包拯、韓琦、富弼、文彥博、狄青、張方平、趙、唐介、吳奎、範鎮、呂惠卿、呂公著、宋庠、呂大防、呂公弼、範純仁、曾布、章惇、蔡襄、王安石……
——文化傑出人才有:蘇洵、蘇軾、蘇轍、曾鞏、歐陽修、張先、柳永、晏殊、宋庠、宋祁、尹洙、梅堯臣、蘇舜欽、黃庭堅、張載、邵雍、周敦頤、程顥、程頤、沈括、蘇頌、胡瑗、孫復、李覯、宋敏求、範祖禹……
真可謂「鉅公輩出,尤千載一時也」。(明 李贄)
名臣蔡襄與江陰淵源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謨。北宋名臣,書法家、文學家、茶學家。其詩文清妙,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為「宋四家」之一。
《虹縣帖》行楷書 31.3 x 42.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留詩悟空院
宋仁宗天聖七年(1029),蔡襄18歲,經凌景陽建議和安排,在古剎悟空院寄居下來,整日埋頭讀書,為來年春天的會試作準備。就在天聖八年(1030)會試中,風華正茂的蔡襄進士及第,在緊接著的殿試中,榮登甲科第十名,由此開啟了他聲名顯赫的仕途。取得了功名的蔡襄返鄉途中在江陰停留了幾天,在他心目中,凌景陽是引領他步入仕途的恩人,江陰則是改變他人生的發跡之地。來到曾經寒窗苦讀近半載的悟空院,蔡襄思緒萬千,提筆在寺壁上留下一首《久寓悟空院剎,行而書之》:
寂寂精廬切半空,古原高下稻花中。
蓮趺披素輕雲梵,花萼雕紅細雨宮。
孤鶴睡迷千樹月,斷蟬吟繞五更風。
心縻尺組遙相謝,歸馬南蹄疾似蓬。
34年後,蔡襄的堂內兄葛密(字子發)在悟空院看到這首詩,觸景生情,寫了一首《覩悟空寺留題寄蔡君謨》:
昔年詩板著蓮宮,筆力雄豪墨彩豐,
不日三階平國政,山僧應待碧紗籠。
蔡襄收到葛密的這首詩,回想起當年寄居悟空院留詩僧壁的情景,不由得感慨有加,特地回了一首《和子發》:
空梁詩板歲年多,唯有秋蟲佔作窠。
聞道故人時拂拭,此生無奈舊情何。
與葛氏家族淵源
蔡襄在青陽悟空院讀書,不僅迎來了燦爛的前程,而且覓得了意中人,使他成為青陽葛氏的乘龍快婿。
葛氏是江陰的大族,處士葛惟明曾經參加過科舉考試,雖然沒有登第,但他酷愛讀書,家中積累了成百上千卷書,平時告誡子孫要好好讀書。葛惟明有5個兒子,3個女兒,長女嫁給了凌景陽,次女嫁給了進士陳玉,家中還有個小女兒尚未許配人家。
就在蔡襄考上進士重返江陰之時,凌景陽在嶽父母面前為他向葛家的小女兒提親。在蔡襄寄居悟空院讀書期間,葛惟明見這位年輕人知書達禮,好學上進,對他早就備加讚賞,如今又見他進士及第,對這門婚事自然十分中意。蔡襄回到老家,向父母稟明此事,父母見是兒子的恩人凌景陽牽的線,在了解了葛家的情況後,當即就把婚事定了下來。
第二年春,蔡襄赴吏部銓選,被任命為漳州軍事判官。返程到江陰青陽,正式迎娶葛氏夫人回鄉。此時的蔡襄,可以說獲得了人生最得意的際遇,新婚之後,便拜別父母,偕同葛夫人前往漳州赴任。
葛清源自嫁給蔡襄之後,隨蔡襄四處為官,平時相夫教子,勤儉持家,馭下有度,宜家以禮,於皇祐四年(1052)受封為永嘉郡君。
至和二年(1055)六月,蔡襄痛失愛子,葛氏夫人因傷感過度,病倒於杭州,蔡襄為給夫人治病,在杭州逗留了三個月左右。當年十二月,葛夫人病亡於衢州道中。這對蔡襄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他滿懷悲情,寫下《過泗州嶺》一詩:
二十五年間,三回共往還。
那知臨白首,相失向青山。
想像音容在,侵尋鬢髮斑。
平生多善行,應不下塵寰。
第二年葛氏夫人下葬時,蔡襄親自撰寫了祭文,祭文寫得極為哀婉,在頌揚了葛夫人種種賢德之後,文章寫道:「姑失孝婦兮,廟失芳薦;夫失良偶兮,子失慈祐。念生存之所立,悵神理之難究,嗚呼哀哉!」對於失去這位共同生活了25年的「良偶」,蔡襄心中的哀傷難以言表。
北宋繁華江陰
北宋統一全國後,也極為重視各地水利的發展,例如江陰知軍崔立於1020年開橫河、知軍葛閎于于1051年疏浚錫澄運河。連續的水利發展,使得江南地區的河道網絡比隋唐時發展了一大步。
《清明上河圖》
宋代,江陰黃田閘下興起了「江下市」。舊志記載:「外有江下市,在澄江門外,以通黃田港。」「商船倭舶,歲常輻輳,故市大於城閨。」這說明依港而興的江下市,其繁榮盛況已勝過當時的城內。時任常州知州的王安石在看到黃田港的盛景後,在《憶江陰見及之作》中寫道:「黃田港北水如天,萬裡風檣看賈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間魚蟹不論錢。」
北宋的繁華,已如雲煙,還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