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敬」在生活當中的重要性!康會長細講《弟子規》

2020-12-27 人文傳媒網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弟子規》今天學習:「勿踐閾,勿跛倚。 勿箕踞,勿搖髀」。

我們學習弟子規的目的就是養成一個好的生活習慣,從而形成好的性格,才有好的命運。

這個好的生活習慣就是養成「禮敬」,對人、事、物的「敬」。「敬」就是「禮」我們古人講「禮」是人與人最優美的距離。只有我們內心存敬,我們的行為就會讓人感到合適,感到舒服,感到得體。

我們今天學了一句:「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這是四個動作,我們知道弟子規是行為規範,行為是什麼呢?起心動念,是我們心的行為。我們的言語是我們口的行為。

我們對人、事、物是我們身體的行為,都有一個標準。他的標準就是「敬」。

什麼是敬呢?

就是不讓人討厭,別妨礙別人,「勿踐閾」踐閾是踩門檻,而在皇家。因為古代對門檻,也相當於等級制度。地位越高的門檻越高,你看到北京故宮門檻,夠級的官員,你看跨門檻他要彎腰。

對於君王要低下頭來,要恭敬,那麼我們知道能入朝的人都是地位相當高的,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五品不一定夠,四品以上,所以說也表示等級制度。這個門檻非常重要在古人踐閾就踩人家門檻,不論你踩自己家踐閾的也好,踩別人家的門檻的也好,當然主人肯定不高興。

你這人太討厭了,人家看很重的東西,你去用腳來踩,踐踏,不能夠隨便讓你無視他,要尊重他。所以說告訴我們「勿踐閾」就從擋風遮雨角度講,因為他要使用年代久遠,你踩一回他就折損一回,而且不禮貌。

「勿踐閾,勿跛倚」跛倚是什麼呢?一條腿支撐身體斜靠著,這些動作都不雅觀。我們知道一個人身體端正,心才能端正。身體常常端正 心就端正。心端正我們最主要就是養這個心。

心端正,才有恭敬,對人才有恭敬。與人才能敬,與事才能敬,與物才能敬。對人的敬就是對人說話做事讓人感到溫暖。對事的敬就是做事認真負責盡職盡責。對於物的敬是把它保護好,讓它乾乾淨淨,這是敬,我們內心的敬。

才能有對人、事、物的恭敬。而這個「敬」就是「愛」。「愛」就是愛人、愛事、愛物。「愛」就是「善」,「善」就是生福,也就是說對人敬就是養你內心的福報。 善心就是養內心的善,有善心對人善,就是在修福報,當然你也會做出來,這是必然的。

所以說我們學《弟子規》是在修福報一點都不假。 人在這個世上是有福報的,天不生無福祿之人,那麼人想得到人的福報,一定要從「禮敬」入手。

你能「禮敬」一切人,你必有福報。孟子講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 你能禮敬別人才能夠人和,人人相處和睦才有福報。

我們要把這個事情記住,你看這裡:「勿踐閾,勿跛倚」。我們身體要保持端正,走路從容不迫,大大方方站立端正。而這裡講「勿跛倚」就是不要斜靠著,一個腿站著斜靠著牆,身體非常難看。

有沒有這樣人,有,太有了,大有人在。 身體歪斜時間久了 他脊椎骨會偏,身體會不好。 所以說我們在行走坐臥都講究規矩,使自己身心都處在一個自律,自我約束的狀態,就是在約束心。

我們說一千道一萬就是使我們這個心要安定。對人的禮敬就是你內心安靜的表現,心安靜。

相關焦點

  • 有敬外表就是從容,康會長細講《弟子規》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弟子規》當中的「步從容」,大家看到從容走路是什麼樣子的嗎?走路時不來回搖,不搖頭晃腦,一看他走路的樣子就知道這個人心是放逸。真的,如果我們心有內斂,有自律,有恭敬,自律內斂,自我約束,就是因為恭敬。有敬外表就是從容。
  • 康會長細講《弟子規》
    「謹」我們前面講過,「謹」是慎也,「慎」是什麼呢?在說文解字裡「謹」就是慎。「慎」是什麼意思? 德之守也,守德就是「慎」,讓我們小心,就是要自律,就是養成自我約束,自律這樣的一個習慣。對什麼事情都要養成自律,不能夠看他好,看著好吃就吃個夠,看著好玩就玩夠,這樣可不行啊!
  • 好讀,易背,貼近生活,指導意義非凡的《弟子規》該揚?該棄?
    對比小時候不懂得學習的重要性,一路對待學習的態度都是完成階段任務,到了大學以後也並沒有很好的利用圖書館來鑄就基礎底座,後來到了工作崗位上,確實看到了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很想努力的追趕刻苦人生沒有回頭路,有的只是不斷湧現出來的困難,每個階段似乎都不輕鬆,面對生命的常態-逆境,《弟子規》告訴我們「勿自暴 勿自棄」。
  • 北京小學將推廣《弟子規新解》 未刪節原文
    教材未刪節原文《弟子規》共有1080個字,講了108個規矩。記者發現,《〈弟子規〉新解》並未對原文內容進行刪節,而是在其中滲入了現代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和行為規範,用魯天龍的話說:「希望學生在理解的前提下學習,並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道德規範。」
  • 三字經弟子規
    三字經弟子規 系統安全 大小: 39.8M
  • 在禮敬傳統文化中前進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如何禮敬優秀傳統文化呢?   禮敬優秀傳統文化,要在學習中理解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精髓,人們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是,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我們必須認真學習,才能深入理解、好好把握。
  • 《弟子規》第23集
    因為做為仁人君子,他內心是非常仁厚的,言為心聲,他所講出來的話語一定很寬厚、很清淨,非常文雅。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譬如我們在家庭裡面身為父母、身為長者,或者是在企業當中做為領導人,那就更要注重自己的言語。我們在言談舉止當中,就要注意說話是不疾不徐、不快不慢。而我們言談當中所談的內容,都是給人鼓勵、給人稱讚、給人溫暖、給人利益、給人帶來智慧的言語。
  • 《弟子規》第22集
    雪公老人談到,忠信的重要性究竟在哪裡?因為我們學習五倫十義,他都是有提到忠信,這一章書的主要要點就是忠信。在《禮記·大學》篇當中,《大學》與「傳不習乎」是有關係的。所謂「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我們在學習聖賢大道,學習儒釋道三家聖賢學問的過程當中,求學是以「忠信」為增上緣。也就是《弟子規》現在學的這一章「信」,這是我們求道、求學的增上緣。
  • 弟子規全文翻譯
    ,後改名為《弟子規》。《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它規定了學生主修的六門課和輔修的一門課。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為要小心謹慎,言語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到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它有益的學問。
  • 《三字經》《弟子規》是國學嗎?孩子們學了有什麼用?
    儘管反對的聲浪一再高漲,家長們也心懷疑慮,幼兒園,中小學裡學習《弟子規》《三字經》的熱潮卻一直沒有散去。這裡既有國學熱大環境的推波助瀾,也有學校追求紀律性的功利性驅動。對於家長來說,疑慮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三字經》《弟子規》是不是如傳說中那樣可怕呢?它到底有沒有用呢?
  • 《弟子規》裡體現出的挫折教育
    《弟子規》就解決了這個問題,體現了挫折教育。《弟子規》讓孩子擺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和社會上的角色,教育孩子要尊重家長,友愛兄弟姐妹,尊重老師,聽從老師的教誨等等,孩子平時說話辦事,給自己一個定位,做好自己的角色,這本來就是做人的一種責任和擔當。這種責任和擔當就滲透著挫折教育。
  • 如何理解弟子規「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的意思
    弟子規原文講: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句話字面的意思是講:但凡我們要說話,誠信和誠意是第一要素,那些欺騙和非分的話,我們怎麼可以允許自己說出來呢!在生活中我經常遇到借東西時喜歡吹牛的人,尤其是借錢,往往誇下海口,今天借明天一定還,事實他們根本做不到。而且我發現越是喜歡在我面前誇下海口的人,他們的生活、工作等方面越不如意,各個方面都充滿了詐與妄,這些與他們的窘境應該有一定的關係。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把「信」毀掉的時候,其他正常的東西也就不復存在了。
  • 《弟子規》第12集
    短短的兩句話可以看出賑災的過程當中,來自我們友邦的人民他們的深切關懷。《弟子規》的這一段課文,「或飲食,或坐走」,我們之前學過的,就是現在這句經文,「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這裡我們體會到,這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恭敬心的表現,仁愛之心的表現。乃至於「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這之後我們都會陸續學到這些經文。
  • 《弟子規》算不算國學讀物?有利於兒童成長嗎?
    國學啟蒙 《弟子規》 總 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時下兒童讀國學,言必稱「三百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另外還有一部,似乎比這三部更普及,那就是《弟子規》。
  • 《弟子規》第19集
    「勿輕略」,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很多的方面,在在處處都能夠去落實勿輕略的原則。就譬如我們在接待朋友、接待長輩,也是要注意勿輕略的《弟子規》所闡述的原則。為什麼?譬如前一段時間剛好有長輩到我們家裡來作客,因為我們學習了《弟子規》,在課堂上學的就要在生活當中落實,當長輩還沒到的時候,有一些接待方面的細節,就要能夠想到、做到。
  • 中國民貿會南粵分會會長張敏出席大灣區乳源醫療康養小鎮揭牌儀式
    2020年12月27日,大灣區乳源醫療康養小鎮規劃建設指揮部揭牌儀式在廣東省乳源瑤族自治縣舉行。27日上午,乳源縣委書記鍾沛東、縣委副書記、縣長鄧國雄等縣委縣政府領導在縣政府會議室與中國民族貿易促進會南粵分會會長張敏、天士力控股集團閆希軍主席等一行召開座談會。鍾書記對張敏會長和閆主席一行的再次到來表示感謝,雙方就今年以來一直探討的如何打造乳源綠色醫療康養小鎮,發揮乳源地區的溫泉、民族中醫藥產業優勢等進行深入交流。
  • 《弟子規》第4集
    我記得之前曾經到弘明實驗學校去參觀,這個學校從幼兒園、小學、中學過程當中,老師是從小就是用《弟子規》來教導孩子們,讓他們從小學習《弟子規》、《三字經》、「三百千」,學會背誦《論語》。在每次日常生活的品德方面的要求上,也都會有一些側重點,每個時期側重於在落實《弟子規》的哪一條。
  • 如何理解弟子規「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這句話
    弟子規原文講: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借別人東西或者用別人東西,要明確的徵求別人的同意,假如不詢問直接拿走了,這種行為就是偷。這句話所講的是借別人你東西的規則,道理是很淺顯的,並且在我們的教育中也是非常強調的。並且這句話對「偷」這種行為做了定義,當偷的含義也是很豐富的,不過在弟子規當中只是定義了偷的含義中的一種,也就是關於使用物品方面的,也就是未經過物品所有人同意拿走物品就是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