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繼續學習《弟子規》今天學習:「勿踐閾,勿跛倚。 勿箕踞,勿搖髀」。
我們學習弟子規的目的就是養成一個好的生活習慣,從而形成好的性格,才有好的命運。
這個好的生活習慣就是養成「禮敬」,對人、事、物的「敬」。「敬」就是「禮」我們古人講「禮」是人與人最優美的距離。只有我們內心存敬,我們的行為就會讓人感到合適,感到舒服,感到得體。
我們今天學了一句:「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這是四個動作,我們知道弟子規是行為規範,行為是什麼呢?起心動念,是我們心的行為。我們的言語是我們口的行為。
我們對人、事、物是我們身體的行為,都有一個標準。他的標準就是「敬」。
什麼是敬呢?
就是不讓人討厭,別妨礙別人,「勿踐閾」踐閾是踩門檻,而在皇家。因為古代對門檻,也相當於等級制度。地位越高的門檻越高,你看到北京故宮門檻,夠級的官員,你看跨門檻他要彎腰。
對於君王要低下頭來,要恭敬,那麼我們知道能入朝的人都是地位相當高的,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五品不一定夠,四品以上,所以說也表示等級制度。這個門檻非常重要在古人踐閾就踩人家門檻,不論你踩自己家踐閾的也好,踩別人家的門檻的也好,當然主人肯定不高興。
你這人太討厭了,人家看很重的東西,你去用腳來踩,踐踏,不能夠隨便讓你無視他,要尊重他。所以說告訴我們「勿踐閾」就從擋風遮雨角度講,因為他要使用年代久遠,你踩一回他就折損一回,而且不禮貌。
「勿踐閾,勿跛倚」跛倚是什麼呢?一條腿支撐身體斜靠著,這些動作都不雅觀。我們知道一個人身體端正,心才能端正。身體常常端正 心就端正。心端正我們最主要就是養這個心。
心端正,才有恭敬,對人才有恭敬。與人才能敬,與事才能敬,與物才能敬。對人的敬就是對人說話做事讓人感到溫暖。對事的敬就是做事認真負責盡職盡責。對於物的敬是把它保護好,讓它乾乾淨淨,這是敬,我們內心的敬。
才能有對人、事、物的恭敬。而這個「敬」就是「愛」。「愛」就是愛人、愛事、愛物。「愛」就是「善」,「善」就是生福,也就是說對人敬就是養你內心的福報。 善心就是養內心的善,有善心對人善,就是在修福報,當然你也會做出來,這是必然的。
所以說我們學《弟子規》是在修福報一點都不假。 人在這個世上是有福報的,天不生無福祿之人,那麼人想得到人的福報,一定要從「禮敬」入手。
你能「禮敬」一切人,你必有福報。孟子講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 你能禮敬別人才能夠人和,人人相處和睦才有福報。
我們要把這個事情記住,你看這裡:「勿踐閾,勿跛倚」。我們身體要保持端正,走路從容不迫,大大方方站立端正。而這裡講「勿跛倚」就是不要斜靠著,一個腿站著斜靠著牆,身體非常難看。
有沒有這樣人,有,太有了,大有人在。 身體歪斜時間久了 他脊椎骨會偏,身體會不好。 所以說我們在行走坐臥都講究規矩,使自己身心都處在一個自律,自我約束的狀態,就是在約束心。
我們說一千道一萬就是使我們這個心要安定。對人的禮敬就是你內心安靜的表現,心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