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土井上播綠人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伏潤之 通訊員 姜新文
春寒料峭,民勤縣東湖鎮青土井一帶溫度仍然在零下10攝氏度左右。在連綿起伏的沙丘上,40歲出頭的曾令龍扛著鐵鍬,穿行在梭梭林間。他嘴裡呼出的熱氣,不一會兒凝結成霜花,把眉毛、帽簷、額前的頭髮「染成」了白色。
「每周我都來這裡進行禁牧防火巡查,加強梭梭管護,確保來年成活率。」曾令龍說。
青土井是曾令龍的梭梭嫁接肉蓯蓉基地。據老人們講,青土井原來是個水草豐美的地方,後來隨著生態惡化,地下水位逐年下降,這裡演變成了連綿的沙丘。
作為土生土長的民勤人,曾令龍親歷了沙進人退的變遷,目睹了土地荒漠化給人們帶來的苦難。高中畢業後,他和很多年輕人一樣,懷揣創業夢想外出淘金。
「當時主要在外面搞中藥材收購,積累了一點經驗後,就想生我養我的家鄉也具備發展中藥材的條件,應該回來為家鄉做點事,一方面治沙造林改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通過發展沙產業,帶動鄉親們增收致富。」曾令龍回憶說,一番深思熟慮後,他毅然走上了返鄉創業之路。
與老一輩治沙人「汗珠子摔八瓣」靠辛苦種樹防沙治沙的做法不同,曾令龍的想法是要成立治沙造林公司,走林業產業化之路,實現從「防沙治沙」向「沙裡淘金」的轉型。2011年,他註冊成立了博龍沙產業開發有限公司,並在青土井承包沙漠,開始栽植梭梭。
在青土井西面,有幾間破舊的小屋,這就是當年曾令龍和工人們住過的地方。「剛開始的時候條件不行,睡覺搭著帳篷,每天人困馬乏,躺進帳篷就睡著了。沙漠裡風大沙多,一覺醒來,滿臉都是沙子,連耳朵裡、嘴裡都是,活像一個個『兵馬俑』。飯吃完碗底一層沙,條件相當艱苦。」曾令龍回憶說。
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曾令龍絲毫沒有退縮。憑著發展沙產業的滿腔熱情,他自籌經費,歷盡艱辛,在昔日寸草不生的青土井沙海荒漠中與肆虐的黃沙展開了持久的「博弈」。
「第一年栽了大概有8000畝,因為缺乏經驗,有些區域沒有埋設沙障,好多梭梭都被風吹掉了,成活率大概只有60%。」提起往事,曾令龍不由皺起了眉頭。
看到栽植的梭梭頑強存活下來,看到光禿禿的沙漠逐漸披上綠裝,曾令龍覺得所有的苦和累都值得!2014年開始,他又陸續在長勢較好的梭梭林中嫁接肉蓯蓉,目前累計已達1萬多畝。「到現在已經堅持了6年多時間,共栽植了2.3萬畝梭梭。最早栽下的梭梭現在已經有1米左右,最高的有1.5米,明年開春,早期嫁接的肉蓯蓉也能有收益了。」曾令龍高興地說。
除了梭梭嫁接肉蓯蓉,曾令龍還把目光盯向當前中藥市場走俏的鎖陽。2017年開始,他通過外出考察學習,引進開發了白茨嫁接鎖陽技術,共嫁接鎖陽15000畝,預計3年後就可達到豐產期。
「明年開始,打算把梭梭成活不好的區域先壓沙再補植,力爭建成5萬畝左右梭梭林基地,全部嫁接肉蓯蓉,逐步做大做強沙產業規模。」展望未來,曾令龍信心十足。他堅信,那個深藏心中的綠色夢想一定不會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