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困難戶家門口「脫帽」 東莞洪梅的「村民車間」起了大作用!

2020-12-11 廣州日報

「在家門口工作太方便了!有固定收入還能照顧家裡,很滿足的!」說起現在的工作,梁月成笑容滿面。如今,在東莞市洪梅鎮有170多名像梁月成一樣的就業困難人員,通過家門口的村民車間實現就近就業,搖身變成「上班族」,實現穩定增收。

在南華戶外用品有限公司(下稱南華)的生產車間裡,幾十名來自洪梅各村(社區)的工人們正在縫紉機旁辛勤地工作著,縫紉各色旅行包,梁月成也是其中一員,更是車間裡的老員工,她從一竅不通生手,到如今手疾眼快熟練工。

困難就業人員在家門口「脫帽」

梁月成來自梅沙村,來南華工作前她也去過附近鎮街的廠上班過,後因工廠倒閉在家待業,但家裡還有兩個子女要上學,丈夫工資也不是很高,梁月成想繼續上班,卻因自身沒有什麼技能,找工作困難。後來通過洪梅人社分局了解到自己鎮有企業開設「村民車間」,專門招收本地村民,梁月成抱著試下的心態來到了南華面試,結果成了,一做便是五年多。

梁月成在車間主要負責縫紉旅行包,隨著縫紉技術越來越好,工資待遇也不斷提高,梁月成不但解決了工作的問題, 還能在家門口做起了「上班族」,又能兼顧家庭。梁月成談起目前的生活,感到幸福滿滿。「一般來講目前都有3、4千塊工資,如果訂單多又勤快的話,還可以再多一點。不僅掙到錢養家,離家又近,出入很方便,上下班又安全些!工資水平也比以前高了不少,村民車間真的挺好的!」

穩定就業企業村民「雙贏」

像梁月成這樣,既照顧了家庭又可以務工掙錢養家村民還有很多。單是南華的「村民車間」將近有40名來自各村(社區)的村民。為幫助困難就業人員,洪梅人社分局號召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幫助周邊的村民就業,讓他們能夠更好地脫貧致富,南華也是其中一員,公司管理人員說,當年「村民車間」成立的初想,就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當地村民的就業問題。企業幫助村民實現就業,不僅更好地解決當地就業問題,對企業而言,穩定的勞動力也有利於企業的長足發展。

千餘村民解決了就業「難題」

「村民車間當時是很少人的,幾個人,十來人,發展到現在有差不多三、四十人。我們公司特別關注村民車間,採取一些補貼措施,比如說在疫情期間,由於公司訂單不足,那麼公司在工資福利、補貼加大,讓他們的工資更加穩定。比如說就業困難人員,政府都有一些相應的補貼措施給到他們,讓他們更加安心地在企業工作。」南華主管褚良才說到。

經過多年工作的經驗和不斷探索,建立「村民車間」是促進本地人就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能相對集中地安置本地勞動力就業。目前全鎮共有20個「村民車間」, 共安置本地勞動力就業1038人,其中安置就業困難人員174人,其中有1間企業申請企業就業安置基地獎勵。

「我們希望能進一步擴大(村民車間),能吸引更多本地的村民來就業,解決更多就業問題。希望能夠讓他們穩定就業,一起奔小康,實現中國夢。」褚良才激情昂揚地說到。

此外,洪梅鎮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就業幫扶活動,通過開展就業服務日活動,組織舉辦各類招聘會、設立企業專場招聘區等方式,為困難就業群體創造一個良好的就業、擇業環境,促進廣大群眾就業創業。同時,為積極做好本地村民就業問題,洪梅人社分局對有就業意願的本鎮戶籍人員進行了調查統計,了解其就業意願,並進行了登記造冊;深入到企業中,向企業負責人講解市、鎮有關招用戶籍人員就業的優惠政策,鼓勵企業設立本地人車間,多招用本地戶籍人員。多年以來,洪梅鎮多措並舉,致力推動實現穩定就業,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盧政 通訊員:張小玲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童丹

相關焦點

  • 車間建在家門口 增收顧家兩不誤 東莞產業扶貧讓韶關貧困戶搭上...
    扶貧車間讓肖永連實現家門口就業  決戰決勝 脫貧攻堅 之「產業扶貧篇」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文聰  「嗒嗒嗒……」7月29日8時,肖永連準時來到她家附近的扶貧車間  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找工作  今年44歲的肖永連是韶關樂昌市坪石鎮肖家灣村人,以前在東莞打工。由於婆婆、殘疾小叔和兩個上學的孩子需要照顧,她辭職回家後,一邊照顧家人,一邊跟丈夫種菜。  去年12月份,隨著一個特殊的車間在肖家灣出現,肖永連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
  • 千子村建起兩個扶貧車間吸納50多名村民就業
    今年來,邵東市仙槎橋鎮千子村引進愛心企業辦扶貧車間,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走上脫貧致富路。今年4月邵東市企業全面復產復工以來,在千子村扶貧車間,每天20多名工人嫻熟地踩著電車,軋包邊,裝拉鏈,剪線頭,通過一系列工序,一個個迷彩背包初具雛形。2019年6月,千子村引進立君箱包負責人莫立君回鄉發展,建設了第一個扶貧車間,主要生產男女式背包和兒童書包。車間工作勞動強度不大,技術含量不高,村民經過培訓很快就能在家門口就能輕鬆上班。
  • 南平光澤:民企帶村 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去年初,傅玉仙找到了工作,就在村裡的聖農集團雞腸加工車間上班。工作時間比較機動,而且加工技術並不複雜,很適合她這樣年齡偏大的村民,每天計件工資約200元,每月上班10多天,收入有3000多元。「這筆收入解決了家裡很大問題,一家人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了。」傅玉仙說。傅玉仙一家的變化,源於當地推出的民企帶村工作機制。
  • 望牛墩「村民車間」助本地人家門口「上班」
    農村勞動力,特別是農村婦女及大齡勞動力,一定程度上就業比較困難。望牛墩積極在企業裡組建起「村民車間」,相對集中安置就業困難人員,也為企業提供了較穩定的勞動力。
  • 山西柳林扶貧車間家門口就業 就地織手套「編」出脫貧路
    央廣網太原7月28日消息(記者李楠)7月27日一早,在山西省柳林縣龍門垣村手套加工扶貧車間,六七位村民熟練地完成著手套加工的各個工序。「縫手套是個技術活,縫合都有順序,這個手指縫隙做好了再做大拇指。」村民王俊清說。
  • 湖北鄖西:小魚鉤成就家門口就業夢
    鄖西縣上津鎮雲嶺村村民王娟說,通過在魚鉤扶貧車間上班,她已經成為技術嫻熟的魚鉤工人,掌握了一技之長,增加了就業機會。地處秦巴山區的鄖西縣,多年來一直是國家級貧困縣、湖北省深度貧困縣。為帶動老百姓脫貧增收,近年來,鄖西縣探索將竹藤編、織女繡、鐵掃帚、小魚鉤等納入精準扶貧特色產業,讓當地農村剩餘勞動力尤其是留守婦女實現家門口就業。
  • 察右中旗大灘鄉:精準扶貧激發內生動力「扶貧車間」讓村民變身...
    「扶貧車間」扶貧車間建村頭,脫貧路上有奔頭,就業扶貧是貧困群眾樹立以勞動創造美好生活信心的重要途徑。察右中旗大灘鄉「扶貧車間」以開展農產品加工、手工業加工等,吸納周邊貧困人口就業,不但增加了貧困戶收入,同時成為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 東西協作 莞昭情深 | 家門口就業上學記!
    東西協作 莞昭情深 | 家門口就業上學記!魯甸縣副縣長、東莞港(濱海灣新區)黨工委委員鍾雅哲介紹,卯家灣安置點總投資52.6億元,在就業、教育、醫療等方面完善配套,讓居民們在家門口就業、就醫、上學。離居民樓不遠,有一排食用菌大棚,居民陳永剛正在裡面料理花菇。陳永剛的妻子早年去世,幾個孩子上學,家境貧困。從鄉鎮搬到這裡後,他先在產業園打工,學習食用菌種植技術。有了技術和本錢後,去年,他自己承包了一個大棚。
  • 中國貧困人口最多縣數十萬勞動力千裡之外就業
    近年來,像張勇一樣,一批遠在他鄉駐守的就業扶貧幹部,幫助許多從來沒有走出過大山的群眾,在千裡之外找到了工作。作為鎮雄派駐廣東東莞清溪鎮的勞務輸出工作站站長,自去年4月起至今,張勇已在東莞走訪數百家用工企業。
  • 海口高新區專場招聘會搭建起園區與村民用工「橋梁」
    海口高新區專場招聘會搭建起園區與村民用工「橋梁」足不出鎮能就業 村民也成上班族海南日報記者 郭萃一手持電弧焊,一手持面罩,符文平頭戴安全帽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焊接著面前的鋼結構,細小的汗珠從他的額頭冒出,完成一段焊接後,他站起身擦了擦汗水,拍了拍新工服上的灰塵。
  • 林福美:為移民搬遷婦女搭建家門口的就業平臺
    如何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增收致富,如何突破人多地少的瓶頸,解決群眾居家就業難題,在當地政府的積極支持和幫助下,林福美積極奔走,為搬遷婦女搭建了家門口的就業平臺。2016年在國家大力的扶持下汶川縣草坡鄉整體移民至水磨鎮郭家壩吉祥社區,在社區內,林福美的羌繡合作社又重新開張了,合作社按照繡品的質量、針法的難易給村民報酬,十幾元、幾十元有的甚至賣到上百元。「下一步合作社再將繡品加工成裝飾畫、手提包、靠枕等產品,遠銷廣州、山東、蘇州等地。」林福美表示,隨著合作社羌繡作品走向高端市場,繡娘的收入將得到極大提高。
  • 泗陽扶貧產業園:企業「拎包」入駐群眾家門口就業
    產業興才能百姓富,近年來,泗陽縣積極推進產業扶貧,加快扶貧產業園建設,有效帶動當地剩餘勞動力家門口就業,助力農民致富增收。炎炎夏日,位於泗陽縣李口鎮的扶貧產業園,一棟棟標準化廠房有序排列,整齊劃一。威碩精密廠長 魏剛(後續疫情過了,後續好轉的話,我們營業額就有所提升,到時需要我們從業人員在40人—50人之間)企業入駐李口鎮扶貧產業園,也帶動了周邊村民就近就業。眼前這位正在忙碌的員工叫陳雷,之前一直在蘇南務工,當得知家門口的扶貧產業園有合適的工作崗位後,她毅然決然地選擇回到老家就業。
  • 汝州:扶貧車間搭上網絡直播「順風車」
    映象網訊(記者 楊增強 通訊員 剛鑫雨 郭營戰 白志傑)「我們廠生產的服裝種類多樣,可安排100名村民家門口就業,其中貧困村民就有40名,歡迎各位新老顧客選購,支持扶貧助農。」7月8日下午,汝州市米廟鎮於窯村扶貧車間,河南信富服飾有限公司負責人正舉起一件童裝外套在直播間展示。
  • 河北遵化:傳統手工業復工復產 農民家門口就業增收
    新華社照片,唐山(河北),2020年4月27日 河北遵化:傳統手工業復工復產 農民家門口就業增收 4月27日,工人在河北唐山遵化市新店子鎮的一家木器加工廠車間打磨家具圖案。目前,全市8000多名農民從業人員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新華社發(劉滿倉 攝)新華社照片,唐山(河北),2020年4月27日 河北遵化:傳統手工業復工復產 農民家門口就業增收 4月27日,工人在河北唐山遵化市新店子鎮的一家木器加工廠車間忙碌。 連日來,河北唐山遵化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積極扶持銀器加工、木雕等傳統手工業生產廠家復工復產,助農增收。
  • 有一種幸福叫「家門口就業」
    有一種幸福叫「家門口就業」       發布時間:2020-12-24 02:58:50   來源:雲南日報 務工人員在生產車間工作。 什麼是幸福?對於大關縣壽山鎮麻柳灣社區貧困群眾李雲田來說,一家人能在家門口工作就是最大的幸福。
  • 南寧市良慶區:讓易地扶貧搬遷困戶就近就業
    廣西新聞網記者 胡瑞陽 攝廣西新聞網南寧6月7日訊(記者 胡瑞陽)「現在能在家附近的扶貧車間做工,收入比以前打零工時要高一些,離家也方便,這當然好了。」從河池市大化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到南寧市良慶區大塘鎮太安村那廖坡「老鄉家園」的貧困戶唐毓閒跟記者講起他生活的改變。
  • 江蘇金湖:農房改善煥新顏 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唐利寶介紹,隨著體育產業的「落地生根」,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也託起了當地人的致富夢。當地提升建設5000畝觀光農業區、1000畝高效漁業區,還擁有現代農業企業6家,引進加工、服裝玩具生產企業,吸納就業600人,人均年增收3.36萬元。在社區廣場,擺放著一些大型蹦床。金湖縣呂良鎮供圖為實現就業、務農兩不誤,社區還集中安排菜地。
  • 田東扶貧車間建設:打好政策「組合拳」助力群眾就業創業
    為切實把搬遷群眾穩就業工作做好做細,田東縣高度重視扶貧車間建設,多措並舉打出政策、措施組合拳,全力推進穩就業各項政策落實落地,助力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創業。
  • 文縣:「小車間」助力「大扶貧」
    近年來,文縣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通過「外引內建」實施「築龍強社」行動,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合作社,建設扶貧車間,挖掘縣域內及周邊縣區各種資源優勢,助力貧困群眾脫貧增收致富,取得了實效。「自山野菜扶貧車間建成使用以來,用工量比較大,我們的工人大多數是當地的貧困戶、留守婦女。
  • 務農、顧家、掙錢「三不誤」 小車間發揮大作用
    在全力鞏固提升脫貧質效的過程中,按照「政府主導、企業及能人帶動、群眾參與」的總體思路,泰來縣創新扶貧車間建設模式,走出了一條以就近就業為原則、以特色產業為支撐、以扶貧車間為載體的脫貧新路子,越來越多農民群眾走進車間、務工增收,不僅有效對衝了疫情影響,更為推動泰來從「全面脫貧」邁向「全面小康」打下了堅實基礎。2020年5月2日,央視《新聞聯播》頭條報導了泰來縣扶貧車間建設發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