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老人不會查"健康寶"被攔在門外》的新聞引起網友熱議,從新聞內容看,有些老人因為沒帶手機、用的不是智能機、手機沒有流量或者不會用小程序等原因被攔在公園門外。
無獨有偶,家中停電,老人找不到手機裡的手電筒;老人不會用叫車軟體,一路走了4小時;老人交電話費被告知不收現金等涉老話題頻頻牽動著公眾的神經,不少網友呼籲「掃碼時代,別把老年人落下。」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生活進入了網絡時代。買票可以網上支付,出門可以用打車軟體,看病可以網上預約……我們的生活幾乎與移動互聯技術緊密相連,高科技使得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然而,在實際生活中,這些新技術的運用對老年人卻表現出了「不友好」,忽視了這部分群體的權利。
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口僅23%會上網。雖然有不少人提議要幫助老年人主動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或許是思想固執,或許真的學不會,很多老人在主觀或客觀上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與智能時代「脫節」獨自承擔著由此帶來的不便。面對高速發展的「智能化」,老人們越來越手足無措、寸步難行。
但不管社會如何快速發展,科技如何進步,他們都是這個社會的一部分,這部分群體真實存在著。一個文明、宜居、健全的社會不能缺少包容性,應給「未能跟上」的群體留出生存空間。比如,對於不會使用「健康寶」的老人,建議銀行、公園、超市等公共場所應提供「代查」等服務舉措;對於功能複雜的智慧型手機,建議推出老年模式;對於網上就診,建議醫療機構專門開設老年人掛號、就醫等綠色通道……科技化的社會,更應該多些人性化的服務,讓老年人感受到溫暖和幫助。
十一屆上海市委九次全會指出,「努力打造人人都能享有品質生活的城市、人人都能切實感受溫度的城市、人人都能擁有歸屬認同的城市。」「老人」也是「人人」中重要的群體,不能把他們落下。為寒風中「揚招」的老人保留多一份選擇,為不會手機轉帳的老人開通人工通道……請等一等他們,請幫一幫他們,讓他們享受到均等、公平的待遇,在高速發展的城市裡過上更有尊嚴的生活。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