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湖北宜昌秭歸縣,一名老奶奶獨自冒雨去社區辦理醫保。但是工作人員卻回應道「這裡不收現金,要麼告訴親戚,要麼你自己在手機上支付,這兩個方式」。頭髮花白的老人沒有手機,一臉無助的樣子看得讓人心疼。
無獨有偶,11月21日,在湖北廣水,一名94歲的老人為激活社保卡被兒子、兒媳兩人抬到銀行進行人臉識別,老人懸在半空,吃力地完成了操作過程。這兩件事情曝光後迅速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討論。
表面上,這只是技術問題,但深究起來,卻直指目前的養老困局和社會文明發展問題。智能時代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們的老年人是不是也跟上了時代的腳步?為什麼有些「方便」卻給他們造成了不便?
網際網路讓老年人無所適從
據民政部最新信息顯示,「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我國社會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老人基數龐大,其中沒有接觸過網際網路的人佔絕大多數,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我們不難想像,也能從很多新聞中看到。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線下接觸變得不安全,迫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行為加速向網上遷徙。
吃穿住行越來越多地依靠智慧型手機,很多老人去超市和菜市場不會掃疫情二維碼,想去醫院看病不會網上掛號,外出吃飯也不會掃碼支付,更別提打車軟體和外賣訂餐了……
其實出行這一條就難倒了一大片老年人。公交、地鐵、火車、機場,出門必須持有健康碼,常人的一碼走天下是老年人的「噩夢」。
許多老人上了年紀,行動緩慢,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連健康碼是什麼都不知道。而各地工作人員為了社會大眾的安全,也是切實履行職責,只能攔下他們前進的腳步,這類新聞今年頻頻發生,也是社會治理中的一大難題。
科技時代,應給予老年人更多的人文關懷
國務院辦公廳24日公布《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方案裡針對老年人在使用智能設備方面遇到的各種問題,有了明確的解決辦法。方案涉及老年人交通出行、日常就醫、消費、政務服務、智能終端等多個方面。
為了不讓老年人被科技搞得「寸步難行」,其實不僅是國家,社會組織和個人都應當做出嘗試和努力,在能力範圍內讓他們享受到社會的福利。
央視新聞曾報導過無錫火車站的旅客出入情況,這裡有一批志願者輪流值班專門為一些不會使用健康碼或者沒有智慧型手機的人群服務,很多旅客都對此大加讚賞。
我們能考慮到大多數人,但也不能忽視老人這個群體。
網際網路科技是冰冷刻板的,人卻可以靈活變通,也能想出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很多所謂的規定面前,老年人無計可施,當科技擋住了他們,我們是否給予了基本的同情和關懷呢?為老年人多開闢一些綠色通道既為他們創造了機會,也提升了整體社會服務質量。
子女要常回家看看,教會爸媽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基本功能,如公交、地鐵掃碼支付,商店支付寶付款,老人學會了去哪都方便,子女不用再擔心。
誰都會有老去的一天,會有步履蹣跚的那天,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所以全社會都應該加強善待老人的宣傳,讓大家從觀念、意識和行動上都能多為老年人著想。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讓老年人在智能時代生活得更好。
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浮躁,科技時代,請再等一等我們的老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