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潮州府志》語:「潮人營宮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繼絕嗣,重祀田」。意思是說,建造居室時一定先建祠堂,明白以家族、祖先為中心,按制統遠近區別親疏的制度,繼承、接續子孫後代,這樣大宗祠就理所當然的成了圍寨的中心,其它各種建築按秩序環繞大宗祠而建,於是出現了著名的「下山虎」「四點金」「駟馬拉車」三進三落或四進四落的八廳相向的村寨結構布局建築,其結構布局充分體現了潮汕地區的歷史和地理條件,具有獨特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也表現了潮汕人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人們充分的相信「祠堂」和「厝宅」定能給宗族和家人帶來財氣、福氣、平安和人丁興旺!古時潮汕民居,多為塗(草)寮,是夯土或以木、草織成牆體的茅屋,所以古時潮汕村落民居多有「風吹寮」之說。現在的不少落後的鄉村,仍留存著用「土角」徹牆,用杉木架屋頂,用瓦片蓋屋頂的獨具特色的潮汕「土角厝」,這是潮汕民居的原始遺留。後來近海的潮汕地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量採用貝灰、紅土、溪沙和石材「起厝」,也就有了灰沙土厝。北宋期間,潮汕先民已開始燒制貝殼灰,以貝灰為主體原料的三合土版築大為盛行,而版築這一形式,其本身就來自於古中原漢文化。潮汕知名講古藝人陳世文先生曾講過,據說明朝嘉靖年間,潮陽籍的陳北科因身為國舅,要榮歸故裡修繕祖屋,便向皇帝請示如何建造國舅府,嘉靖便隨口說:「你覺得皇宮宮殿那種合意就依樣去建吧!」然後,陳國舅便領旨回家鄉,按皇宮樣式建府,也就有「潮州厝,皇宮起」的說法。據此推測,潮汕民居的「四點金」「下山虎」「駟馬拖車」「百鳥朝凰」等灰沙土結構的厝座,最早的也僅有500多年的歷史。
潮汕起厝,給多少代的潮汕人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記憶,先是從一個古老的村寨的寨母,然後就放了「厝座」便有了新的一個寨場,接著又放了新的「厝座」也有了再一個新的寨場,一個村落也就越來越多、越來越繁榮,這也見證了潮汕鄉居從貧窮一步一步向著美好生活發展的軌跡。所以,一代又一代的潮汕鄉民,也從一個個老的寨場,搬至另一個個新寨場安居,住了新的房子也有了對新的生活的憧憬與夢想。而每每,至了村子裡統一放「厝地」時,每一個村子裡的村民,又借又貸的還加上省吃儉用積聚的錢,爭先恐後的去村幹部那兒,希望能夠買上一兩間或一兩座的厝地來「起厝」,其生活又有了新的盼頭新的希望。買「厝地」及「起厝」,這是祖祖輩輩的潮汕人的一輩子的大事,為了住上新的寬敞的舒適的美觀的「厝」,幾乎是每一個人潮汕人一輩子的生活寄託,也是每一個潮汕人一輩子操勞的最值得安慰、自豪的事情。建築學有著深厚的學問,其建築、人、宇宙,是天、地、人三者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息息相關的。所以,潮汕人對「厝座」的座落、選址、建築等的一些近乎迷信的「起厝」風水學、玄學等之說,也就延生了潮汕人對每一個寨場、每一塊「厝地」,以至於每一個屋子的座向的考究。如果有的「厝地」面向道路,有的「厝地」原是池塘堆積起來的,有的「厝地」靠近祠堂或近神廟等等的,這樣的「厝地」就較少有人買,也賣得十分的便宜,只有那些十分貧窮的家庭,才迫不得已的買這樣的「厝地」。
而潮汕的民居、寨落,以祠堂為中心,左右有護厝和後包圍的中心對稱式的「祠宅合一」式的民居,潮汕古民居村寨的風水選址是相當講究的,圍寨造穴大都依山傍水,坐北朝南,或坐西北朝東南,相當注重周圍地形、地貌環境的協調性。有如「龜地」造成方形寨,周圍幾面要有河流環繞、護寨、或有池塘、井眼等;有如「蟹地」建成八卦形的圍寨,前方要有池塘或河溝,在前方適當位置一定要有兩口井眼(即蟹的眼睛)等;有如有山的地方,人們又會利用山嶽丘陵作為靠山,以遠峰作為朝向,採用「坐實朝空」的布局形式;有如有水的地方,又會利用「水龍」作為護衛,以「坐空朝滿」的布局形式,依溪流婉轉而建村寨,人們普遍認為洋地陽盛陰衰,只要八方之水歸一處,以水為龍脈、以水為護衛,就是旺地、福地!形勢派和理氣派中的巒頭和理氣,有其共通之處,都注重「氣」,理氣派講方位之氣、天體運行之氣,形勢派講究地之生氣與靈氣,這樣的布局有利也有弊,其實應綜合利用形勢派和理氣派,取長補短,互通有無,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潮汕村寨、宗祠、民居的選址、布局、裝飾等,也可以說是「一絲不苟」的。因為潮汕人認為這可能關係到宗族的興衰,所以既注重龍脈和生氣的來源,背山面水,明堂寬大方正,左右有護沙,藏風納氣,或左右互襯、四勢勻和,陰陽調和,有虛有實,有剛有柔,有方有圓,有小有大等,通常是背實向虛,方位分金準確,或依山繞水而立,講究生氣、靈氣、福氣。如祠堂的門前廣場、戲臺、大門、圍牆、天井、享堂、拜堂、輔助用房等,祠堂也以「下三虎」「四點金」為基本型制布局,對稱式建築,大門在中軸線前端,跨入大門是門廳,廳後一般有照壁,照壁的功能是使人從外無法一眼看穿宅內,是室內外的一道屏障,同時又具有避煞功能,又有空氣流動會因此變得舒緩、均勻。祠堂的結構有上下廳中間有「天井」,有採光和提供共享空間,而從迷信的風水玄學看,它具有「納氣、養氣、收水」功能是藏蓄之所,是財祿的象徵,是「四水歸堂」之意,也是收水排水之所,它們排水時,不是直尺而去,而是曲折繞行的,以表明家財聚而不散,興旺長久之意……
潮汕最具特色的「四點金」建築,形體莊重,極象一個以後座的廳堂為身,「大房」為兩肩,「伸手房」為雙臂,「下房」為交手的抱氣入懷的人體,它中間敞開的庭院天井是其虛懷納氣的空間,這種格局和迷信的「風水學」中「山凹環抱」的「風水」美格是同構的。「四點金」一般對外不開窗,窗只開向內庭。這是因為「凡屋以天井為財祿,以面前屋為案山。天井闊狹得中,聚財」(《陽宅撮要》)。「財氣」從大門或從上天降臨積聚於天井後,再通過各房門窗「吸」進屋裡,若對外開窗就是葫蘆漏氣,財氣外洩。而「四點金」迴廊兩側的「格仔」和天井與後廳之間的「隔閃」(隔斷),以及後廳和左右大房的牆統統拆去,使堂與堂,堂與廳之間相連,成為一個以中庭為中心的上下左右四廳相向的「亞」字形空間結構,並在大堂放上祖先靈位及神器,就成了可以祭祖的二進祠堂。王國維在《明堂寢廟通考》中言古代宗廟、明堂、宮寢「皆為四屋相對,中涵一庭或一室」,指的就是這種布局。潮汕民居的「下山虎」,整體的外形看起來就像一隻渾身是頸,張開大口、吸納天地精氣、時時蓄勢待發的獅虎。從迷信的說法,為了最大限度地吸納和貯藏「精氣」,「下山虎」的大門還被做成凹鬥形式,使整個建築成一個葫蘆般的嘴闊、徑窄(內門框)、肚大的富於變化的空間,以達到藏風聚氣的目的。圍在高牆裡的小小院落,暈渲著—種穩定、安靜的氣氛,很適合小戶人家生活居住,這也是潮汕人興建得數量最多的鄉土民居。還有,潮汕的民居「四點金」「駟馬拖車」「百鳥朝鳳」等,還有神祠堂建築,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官、儒」的潮汕人,還會在前廳下設「屏風門」,這除了美觀,它還有抵擋颱風的現實作用,擋住門前過往人流的視線,避免「一覽無餘」。潮汕祠堂「拜亭」的設置,也是潮人重宗法制的見證。按照迷信的說法,「小堂宜團聚,中堂略闊而要方正,大堂宜闊大亦忌疏野。」(《陽宅撮要》),太過闊大的廳堂就不免「疏野」而不聚氣,空間過大陽氣太盛,而祖宗的神靈屬陰,從祖宗牌位所仰望所見到的天空(「風水學」稱為「過白」)不宜太多。因此,為抑制過盛的陽氣,潮汕的祠堂就在後廳與天井之間再建一「拜亭」這一時間和空間的交匯點出發,上可抑制神靈前的陽氣,使祖宗能夠安亭祭祀,還可為祭拜的子孫遮日擋雨,又增加建築氣勢。
潮汕民居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每個村落都建在青山綠水間,近水、近田、近交通,如若自然條件不允許,人們就會引溪流、挖池塘,做成有點迷信的「風水池」。而且,每個村落都有大榕樹,或立於村口,或站在路旁,或佇於溪邊,或倨於伯公廟旁等,樹冠闊大,亭亭如蓋,舒張在鄉村中的白牆灰瓦之上,下垂的榕須傳遞著根深葉茂的展望和落葉歸根的意識,深得潮汕人的心。常常的,榕蔭下的池塘邊放置著石條,圍成一個個村人聚集的場所,常常有老人、小孩在榕樹下閒坐玩耍,亦有在此品工夫茶等的,從這可以感覺著鄰裡親情,極易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且代代延續。潮汕人「起厝」,可以說明傾其家中的所有積蓄,有的人家往往是借貸大部分資金,以致於起好了厝,還要省吃儉用許多年還債。「起厝」是每個家庭的第一大事,也關係到一個家族的興衰成敗,故此也是十分講究,一點也馬虎不得的。所以,潮汕人「起厝」也講究一些迷信的傳統,從最初的破土動工到最後的建成,有著各種不同的儀式和活動。而從一個家庭決定建房時,便進行了漫長的備料,拉石頭、運泥沙、買貝灰、購石柱、訂杉木等的,親朋必定前來幫忙。接著,便是動工的選址、定位定向。房基地的選擇通常要請「地理先生」看,地理先生常常拿著一個「羅庚」勘測,對整體系統、因地制宜、依山傍水、觀形察勢、地質檢驗、水質分析、坐北朝南、適中居中、順乘生氣等進行把握,建造的方向、採光、大小尺寸、高低、顏色、房間、灶、床、門、家具等建築進行安排,對井、門樓、廁、出水口等外局設計等,一切都要合乎常識、邏輯。據《三輔黃圖》記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 以正四方」。按迷信說話,其理想的民居場所為青龍、白虎、玄武和朱雀等「四神」或稱「四靈」,在建築的四周形成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四方環抱,層層展開的結構,山環水抱,山清水秀。青龍、白虎等四神作為方位神靈,各司某職護衛著民宅,凡符合「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俯」者,即可稱之為「四神地」或「四靈地」,也即是「闊」「亮」「淨」「美」玄關的布局。看好地方之後,擇吉日請瓦匠丈量,「開基」(即破土)。同時,屋主人還會在「起厝」的地基上,立地頭老爺(地主爺)進行祭拜,放仙草、石榴草和稻穀的清水扇灑去煞,還用摘來「剌頭枝」一種長著刺的植物)掛於建築的牆木板去煞,以保佑其建造房子時一切平安大吉,順順利利。一般的,「起厝」都在選擇良辰吉時開工,拜了「老爺」之後,開基時就會燃放鞭炮,開賞錢給「掌尺人」。開基同時,請木匠來做門窗框,砍做房架(梁、椽子)。打好地基安門框,砌牆過半安窗框,都事先貼好「安門大吉」「安窗大吉」的紅紙橫批,貼對聯用語有「太公今日從此過,他說今日安門好」「太公從此過,今日安門吉」「安門今日好,立戶此時吉」「安門逢黃道,立戶遇吉時」等。
「起厝」最重要的,就是「動土」「豎門」和「上梁」。按民間迷信說法,動土之前要擇日安土地神,俗稱「下伯爺」。用大錢銀錠五塊,香三支,夾在一段破開一頭的小竹段上,就是土地神位,前面鋪紅磚一塊,上放香爐。由於是臨設的神位,香爐只需用飲料空罐或者竹筒就可以了。幹茶三杯、饌盒一盤、大桔一對、五土錢十二塊(閏年加一)、大錢銀錠十二副(閏年加一)、大鋯十二個(閏年加一)。吉時到即點香祭拜土神。祭拜同時行開工儀式,請建厝師傅用工具象徵性在厝地四個落落敲打一下,每敲一下,說一句吉祥話,比如:發財,興丁,平安,長壽。起工之前,要請來一種「老爺符」叫「分隔符」,發給鄰居貼在交界處,避免鄰裡受土神影響。潮汕民居多是以青石雕刻的石門,因為沉重且對門的方位的要求極高,十分關鍵。往往屋主會先「拜老爺」,在良辰吉時到達之時動工,在幾個建築師傅的以及繩索杉木的移動下,將門豎立起來,然後一點一點的移動著至已用「墨線」刻著的位置,分毫不差之後,在門頂上面放入古銅錢之後,架上門頂石條,便固定起了石門的位置,再進行牆體的固定牆面建築。同樣的,上梁也要選擇吉時,與吉時相衝的人一齊不能近前幫忙。上梁這天,天色未明,東家就將四個面做的「神蟲」(也有用麵塑彩繪小燕的)放在房架的四個「馬頭」上。吉時到,東家先找人在房架四周燃放鞭炮。與此同時,全體木匠瓦匠以及前來幫忙的人一齊動手拉梁上架、釘椽子,只留下脊檁不釘。這時,東家將一對麵塑老虎擺放到正間兩壁壁龕裡,然後抬一張方桌放在正間中央,桌上燃一對紅燭,擺放著魚、肉、菜餚和十個大餑餑做供品,中間放香爐,插三柱高香。
東家跪拜後,撤去供桌,再拜脊檁。棟梁上梁時,要舉行儀式,敬備三牲甜茶隆重祭拜土地神之後,木匠與瓦匠兩位掌尺師傅邊念喜歌邊上房架。登上房頂,木匠在東,瓦匠在西,由房上垂下紅色的繩子來,由東家親自掛上脊檁。脊檁離地後,點燃事先纏掛好的鞭炮,脊檁在喜慶的鞭炮聲中升上房頂。脊檁正中,橫著扎兩雙紅筷子。上面的一雙,橫排三枚銅製錢,從兩雙筷子的正中,垂下一條紅繩兒,紅繩上先系豎排的五枚銅製錢形成一個錢串,錢串下再系一塊一尺見方的紅布,紅布下端的兩個角上,各縫一枚銅製錢。所用銅製錢,以鑄有「太平」「康熙」字樣者為佳。脊檁上事先纏掛上鞭炮。筷子、制錢、紅繩、紅布構成一整套裝飾物,諧音「快(筷)快發財」,其民俗意義在於祈福求吉。筷子、繩子和布均為紅色,加上燃放的鞭炮,還有驅邪鎮宅的意思……安好脊檁後,兩位師傅再次放下紅繩,木匠拔(方言,「用繩或杆提」的意思)鬥,瓦匠拔酒。酒要紅酒,鬥用柳鬥。鬥內裝八刀穀草(用鍘刀鍘谷秸為草節,共鍘八刀)、八個紅棗、六個銅錢、八個慄子、八塊糖、八塊發麵、八塊糕,此外就是做成虎、龍、鳳、花、佛手、桃、蝴蝶等形狀的小餑餑,數目或三十三,或六十六,或九十九。鬥口上放兩個面做的大神蟲,用紅布紮好。這兩個神蟲拔到房頂後,一個歸木匠掌尺的,一個歸瓦匠掌尺的。酒與鬥拔上房頂後,瓦匠打開酒瓶,沿脊檁撒下,木匠拆開封鬥的紅布,邊唱喜歌邊撒餑餑,一派熱鬧景象……以往潮汕人村落「起厝」的牆體,不是一塊塊壘上去,而是用一種特別的混合土一次性築就,每一面牆壁就是一個整體。混合土的主要成份是紅土、沙子、貝灰、瓦片、杉木、「角仔」(杉木製成長板片狀的那種),紅土是一種黃紅色的粘土,來自山上,沙子來自江河,瓦片是黃泥、沙製成瓦窯高溫燒制,這些材料在依山傍海的潮汕都是就地取材。其貝灰是用貝殼高溫燒制而成,也即是潮汕瓦窯用山草燒燒窯制的一種獨具特色的窯製品,人們從瓦窯買來建房子用的。燒制出來的貝殼還是貝殼的形狀,那是不是直接應用的,需於潔淨地面上堆上一大堆,然後於上面挖一個凹形的口,再往裡面灌水,高溫燒制的貝殼就會發生化學反應,迅速升溫,白汽騰騰,貝殼充分發生化學反應,有如沸開的水一樣產生了高溫,不用多久便會化成粉末狀的貝灰,用於再用水攪拌沉澱調製,這便人潮汕人叫的「發灰」。記得兒時家中「起厝」發灰時,孩子常常偷偷的拿幾個雞蛋或蕃薯埋於貝灰上面,片刻之時,雞蛋、蕃薯便「煮」熟了,掰開而食,十分美味。也有大人把家中木製家俱,抑或建房子蓋屋頂的杉木,架於上面「烘」,據說這樣烘過之後的家俱、杉木的內部,以後無論多少年都不會生蛀蟲,不會蟲蛀了。上述的這種以傳統工藝原料建成了的房屋,經久而堅固耐用,住起來冬暖夏涼,且數百年不會腐爛,牆體結構依舊如新。
我的父親以前是「貞牆」師傅,拿過灰匙、牆錘、「墨斗」(一小盒子裡面有墨水、有線,拉出來的線往牆面一蕩,便會留下一條黑線痕跡,以定尺寸方位用的)等,所以對於「起厝」的相關流程,我也是有所記憶的。其最先便是於建房子的四個牆體方位豎大杉(有的只弄一面牆體,然後再一面一面的牆體建起),然後再於要建牆體兩邊的杉木內綁上相塊特製建牆體的牆板栓「牆桶」,把牆桶兩邊固定的鐵栓擰緊,再用大麻繩將「牆桶」綁緊固定,確認萬無一失之後,「貞牆」師傅便站於「牆桶」兩邊的木板面上,提灰沙土(用貝灰、紅土、沙等按一定比例配製的混合土)的小工,便把裝於糞箕的灰沙土,遞給「貞牆」師傅倒入「牆桶」裡面後,站起齊整一排的「貞牆」師傅,便齊整的叫著「一、二,一、二」號子,用手中的「牆錘」(一種底部是一大塊四方鐵塊,上面像鋤頭一樣用木條結合在一起的建築工具),一上一下用力的把「牆桶」裡面的灰沙土,「貞」夯實、粘在一起凝固,直至形成堅固的牆體。這種用力氣夯實的牆體,一個「貞牆」師傅有沒有力氣以及盡力,也決定著牆體的堅固度,所以屋主對「貞牆」師傅的服務、態度是十分好的,不僅工錢較高,端茶倒水遞煙的,而且每天還發一包煙,以及下午有「點心」吃,也有中午留在主人家吃飯的,可能還有幹力氣活的人要吃好、還要有好心情吧!而一幅牆「貞」好了之後,這「牆桶」的木板便鬆開往上拉,「貞」好的牆體作為牆基,再於連接的上面固定「牆桶、貞牆」,如果牆基不牢固站於上面的「貞牆」師傅也是有生命安全的,所以他們也很賣命的工作著,這也決定了潮汕民居普遍的堅固耐用程度了。就這樣一幅牆一幅牆的連接「貞」起來,至二三十米高的最上面一幅「牆桶」貞好之後,這便形成一面很牢實堅固的牆體了。然後,「貞牆」師傅再接著貞其實幾面圍成大房、廳、伸手屋、門樓等的牆體,在「貞牆」的牆體合適的位置留門、留窗,以及安石門、安窗架等的,直至形了一個整體結構的「竹竿厝」「下山虎」「四點金」「駟馬拖車」等的潮汕民居建築格局。其實,潮汕「起厝」是十分費工、費力、費時的,除了選材、選料、選工也十分麻煩,所以有的人家建一座厝,可能要花上那幾個月,或是一年以上的時間,這也是人們所以「潮汕厝、皇宮起」的所在吧!就有如其牆體的結構,其建築便是十分繁瑣了。在混合土牆建好之後,還需要進行牆面的磨粗,也即是用一把釘筢(一塊木板釘滿了有間距的去尖頭的釘子)人力磨牆體,以便粗糙不平的牆面混合土牆在塗上貝灰膏時,不會脫落且粘合更牢固。貝灰膏有如稀泥一下,建築師傅用一個鬥形的工具裝著端著,靠緊牆面自下而上的塗抹,把牆面塗上一層凝固的「牆面」,連塗邊用一把厚木尺子批平,刮滑。我的記憶之中,其牆面除了裡面塗上一層貝灰泥在底層磨平,建築師傅還用大石臼杵搗的黃紙泥(一種用於建築的紙搗成的糊狀和篩過的精細的貝灰膏),再塗於牆體的最外面,用「灰匙」光滑的鐵面一點一滴仔細的的抹滑,才算完工。這樣,經過自然風乾後,一面堅固潔白的牆壁就矗立眼前了。因為貝灰具有鹼性,建築師傅常接觸這些材料,雖有穿水鞋及戴手套,手皮經常乾裂,有時會裂開一個很大的口子,一沾到水便很疼,記憶時父親的手上總是貼著膠布的……
民居屋頂建築物,最容易受到風雨侵蝕,採用建築通常的貝灰材質很容易老化,況且潮汕地區受海風的吹蝕,老化就更顯突出了。潮汕先輩能人巧匠除了用瓦片蓋厝頂,厝頂上再用貝灰沙土整成一條條傾斜向下的灰渠壓著之外,還根據本地盛產彩瓷的特點,採用彩色的瓷碗、瓷盤敲碎後修剪,再一片片、一塊塊調上灰泥糖水和桐油,粘在泥胚進行面層嵌貼。於中脊進行通花嵌瓷、浮肚嵌瓷,一般會塑置各種神仙瑞獸、瑤花瓊樹、戲曲人物,或營造鳳舞龍翔的吉祥氣氛,或講述人神雜陳的故事情節,被譽為是「鳥革翬飛」的世界,形成各種各樣美麗的形象,使整座建築富有文藝氣氛,而瓷片雖經風颳雨淋日曬,卻能日久彌新。潮汕民居建築物兩端的橫向外牆(山牆),潮汕人謂之「厝角頭」,也以五行金、木、水、土、火命名,也用各種顏色的瓷片來鑲嵌,這是潮汕民居工藝美術的一種獨特風格,那氣勢恢宏、高聳挺拔的「厝角頭」,便是潮汕民居最為顯眼之處。
無論是舊瓦房還是新蓋的樓房,潮汕民居的門上都會鑲嵌一塊牌匾,寓示主人家的身份或者祈禱平安。屋子的內部裝飾,也是民間藝術的「精緻、精美」鋪陳造設,多以木雕彩繪、壁畫,雕梁畫棟,描龍繡鳳,百花百鳥,色彩斑斕,相間相生,趣味盎然。在屋脊前簷、屋角、門壁、牆面、屋耳、門壁肚、門樓、大門等,自山牆至門楣,自庭院至窗欞,彩繪、書法、石雕、木雕皆融入其中,合為一體令人目不暇接,這不僅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難怪有「京華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說。所以潮汕人的「起厝」,幾乎是花費了畢生的精力來完成的事情。辛辛苦苦一輩子,建了一所漂亮的房屋,供自己和家人幸福美滿地生活。所以,當潮汕人建好房子之後,自然要舉行一個儀式,紀念這個歷史性的時刻,也即是「入厝」。有的是建後裝飾後,打掃乾淨房屋,便挑著一個好日子,「打油火」入厝。因打油火須擇日,一般必須有「大來」特別好的日子才行,如廳堂的「升楹母」,都必須挑上上之日。潮汕有一俗語,「三五一小來,五年一大來」,這是說吉辰的好日子難求。入新宅打油火兩件事是同時進行的,鄉下也有建了新宅,還沒經過打油火,便搬進去居住的,這叫借住,須拜地主爺。潮汕入厝要請客,一般的家庭辦個三桌五桌,請親戚朋友來聚聚吃吃,圖個喜氣湊個熱鬧,花費頗大,且十分麻煩。而且,主人「不能」收親戚朋友的重禮,只要他們來便行,什麼也不需要帶,或只帶上幾個雞蛋便行。就算親戚朋友送來重禮,主人也不能收,反倒的要於紅包再添一些錢,「禮重」回去。潮汕習俗,入厝主人是不能收禮的,越不收越好。所以,潮汕地區入厝都是賠本的,要花一筆較大的錢,建了新屋經濟拮据的人家,只能於新居借住。一借住,有三年五年的,有十年二十年的,更甚者有三四十年的。
按潮汕民間迷信的說法,入厝挑選的良辰吉日,是不能有生肖、宅向相衝的,最好選擇水日為佳,少用火日,時辰則陽日用陰時,陰日用陽時 (子寅辰午申戍為陽日,其他為陰日) 。確定好日子後,主人必須請(法師)來屋內做法一次,驅去室內邪煞之物,以求合家居住平安健康,也即是「打油火」。打油火一般是在晚上進行的,因路人看不得也撞見不得,西公(法師)淨鬼時,各家各戶的人都躲在家中,關門閉戶。入厝打油火首先要辦要備豬頭五牲做「大謝」(即謝伯爺),除了豬頭五牲,還需紅粿一盤(入宅過去經常做發酵的甜餡紅粿桃,稱為「碰桃」)、饌盒一盤、大桔一對、五土錢十二塊(閏年加一)、大錢銀錠十二副(閏年加一)、大鋯三十六個(閏年三十九個)奉拜土神。獻錢紙之後,點燃一串鞭炮,從最裡屋往外走,來到土神之處,請起神位香爐,送往河邊,隨流漂去。這稱為謝土。謝土儀式極其莊重,要事先通知鄰居大人小孩迴避,關門閉戶以避煞。最後祭拜土神的豬頭五牲(或者三牲)和其它祭品,要送給謝土送神位落溪的人,這些人基本上都是村裡的所謂「好命人」。小時記憶中,入厝人家都從池塘撈膠土,捏成峰狀,以備謝土插燭用的。這些東西扔於村前竹林下,孩子見了都感到害怕。謝土後,道士(一般是西公)便於堂屋內外遍貼有魁星踢鬥圖樣的靈符,鎮鬼闢邪。一般的,一戶人家入屋後有沒有打油火,從有沒有貼靈符可以看出來,因為這些靈符屋主是不能撕掉的,要陪伴新厝好多年。落夜,西公畫花臉,戴紅巾,著紅甲(背心),穿紅內褲,手持酒瓶,敲鑼擊鼓上場,支起大鼎,燒起花生油,油溫達到燃點之後,倒入一點白酒,大鼎立即火焰熊熊,以此來嚇走新厝的一切三煞邪物。這就是淨油火。西公讀經搖鈴,喃喃有語,後跟兩後生,一扶滾油鍋和火把,一攜鞭炮,隨西公在堂屋的龍畔(東)至虎畔(西),從內到外一間屋一間屋虛晃剌殺,驅邪剌煞,後趕出門外,邊放鞭炮邊噴灑撒鹽於油鹽內,噼噼拍拍,濃煙四起。就這樣,西公把屋內的不祥之物驅趕出來,邊打鞭炮邊淨火,一直送到村外,將油鍋及其它扔於河塘或樹林中,掉頭而回。這時,他們是不能回頭看,據說如果回頭看,邪煞的東西便會跟著回來。
打油火後就是入厝。主人家事先把所有東西準備好,準備的東西有金銀財寶(一般指銀幣,銅錢或毫籽)、桶籮、鬥燈、鼎、鍋鏟等。然後一家子在房子外面依長幼排成一隊(人數忌四、六、九,可以親戚親人湊數),不會走路的孩子由大人抱著,隊伍由一家最長輩帶路(或請母舅參加),因為潮汕地區有「請母舅,甲會富」的說法。入厝的主人帶著家中的金銀財寶(現在通常放在包裡面),手捧鬥燈(米鬥裝穀子,內豎一鏡一剪,上點香燭,象徵出丁)排在前面,這也可由家中的長輩代替;母舅挑鼎(圓鐵鍋)、柴、米和自舊灶引火點燃的木炭及灶君香火,家庭主婦將金銀首飾戴在身上,挑著桶箍(細篾條)等,要有一人帶著火爐,象徵興旺發財。其餘家人口袋裡裝著錢,都不得空手,各拿菜刀、撥火叉、鍋鏟、掃帚、畚鬥等用具隨後,象徵將財氣帶進新宅。隊伍排好後,良辰一到(一般都是在晚上12點),全家人高聲大呼「進囉 「,一邊喊一邊走進房子裡,聲音不能中斷,要直到所有人都進去才停止,然後再開燈。開燈後,人們會念著:「雙腳踏入來,富貴帶進來。」房主就會把火爐擺在廳中央,爐中通紅的火焰象徵家庭興旺。這時要高聲誦讀吉祥語,像「入新厝,家大富」,眾人隨聲應和。主婦拿起新買的掃帚,把房間輕掃一遍,象徵財寶掃進屋,祟氣掃出屋;燃放鞭炮,表示驅邪納福喜慶。然後將事先準備好的硬幣或銅錢撒向地下(或水池),口念:「滿地黃金,財源廣進,錢財豐盈。然後,將「七寶「擺放在客廳茶几上,表示在敬告屋內鬼神,有人要搬進房子,請儘快離開。所謂七寶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七寶材料缺一不可,每樣只要準備一小包,並在七寶上各貼一張十元大小的紅紙,紅紙上可寫不同的吉祥話,如:招財進寶、吉祥如意……接下來再將水、米、紅包、碗筷、掃帚畚鬥、爐灶六樣物品搬到廚房。這六樣物品是有要求的。水要用水桶裝三分滿,米要用米桶裝八分滿,紅包放在米桶上面。碗筷六副或十二副,上面綁上紅紙。畚鬥和掃帚一對,上面綁上紅布。爐灶則是為了祈求家庭興旺。六樣物品搬完後,人們通常就開始進行拜天公……
潮汕人入厝會做桌請客,請親朋好友到家中聚聚,人多熱鬧可為新家增添幾許人氣。當天中午或第二天,房主一家設席宴請酬謝,謂之「賀房」,宴席上杯盤湯匙酒杯碰擊愈響愈大聲越好。大戶人家也演戲酬神,親友來此祝賀,主人引親友參觀新居各種設施,然後觀看戲曲演出,當晚設宴招待親友,賓主盡歡。正所謂一敬神二敬人,人神同樂,其樂融融。現在潮汕「起厝」,年輕人已簡化了許多迷信的繁文縟節,因為潮汕傳統的民居「下山虎」「四點金」「駟馬拖車」等的建築,因其工藝繁瑣,建築成本也很多,已有不少潮汕人更喜歡的是那些樓房室的居住了。潮汕鄉村,也就越來越多的人們,建起了幾層高、十幾層高的樓房了,那些潮汕「起厝」的傳統工藝,「起厝」師傅也越來越少了。潮汕傳統民居可能隨著社會發展,也就會變更愈來愈為珍貴。這也正如人們所說的,潮汕的民居也就成為了海內外潮人,一個記住鄉愁的地方。
20191208深夜寫於普寧
聲明:本文為「啦啦啦文字坊」微信公眾號原創作品,均屬周建苗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啦啦啦文字坊」微信公眾號只認可一種轉載模式:分享方式。其他以「綜合」、「摘自」、「來源」等變相轉發、轉載、摘錄、引用「啦啦啦文字坊」微信公眾號內容的,都視為抄襲侵權,侵權必究。相關圖片來自網絡、自拍,如有侵權,可回複本平臺我會儘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