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口厝」 構思《竹林居》這本書,便註定有尋根源溯這一天。「口厝」是祖父的出生地,作為我等孫子,陌生而又親切。去年金秋10月,「口厝外甥」許登峰陪我回到了「口厝」。
「口厝」位於潮州市潮安區金石鎮仙都村,那兒是狀元林大欽故裡,背靠秀麗的桑浦山,面向廣袤的潮汕平原。我家兄弟姐妹與祖父都未曾謀面,也沒在「口厝」居住過。我依稀記得,小時候曾兩次到過「口厝」。那時候我們居住在鎮上的「竹林居」,仙都還有田地,老厝也沒有完全廢棄。有一天掌燈時分,父親在仙都辦事,去了一趟「口厝」,不知何故,我跟在他的屁股後面,進了一間房子,只呆了一會兒就走了。後來才知道,「口厝」曾經是我們的家,父親與若耕叔、雄耕叔「三兄弟」是這裡的主人。另一回兒,口厝12年輪到一次「著大燈腳」,民俗叫「燈首」,全村的人都要到口厝的「神前」拜「姑母」一一「天后娘娘」。喜慶這天要「遊鑼教」,隊伍中重要角色的挑選,「口厝人」優先。只見伯伯的長子育義兄穿花褲頭,戴插花鬥笠,打綁腿、赤腳,戴墨鏡,在隊伍中扛「標旗」,十分神氣。隊伍中有「金童」、「玉女」,我當了「金童」,跟鄉佬一樣穿著長袍馬褂、戴「橄欖截」(像半拉橄欖的帽子),手持一根長勺子、一根長香,不時從玉女的「鞭炮囊〔擔子〕」取出一小串鞭炮點燃。鞭炮在勺子裡「乒桌球乓」響著,墨鏡掩蓋了我的些許慌張……兩次回「口厝」,只留下夢一般的記憶,至於「口厝」是什麼模樣,幾十年後才得以知曉。
口厝門口榕樹 圖1
車子一進村,便看到金碧輝煌的「天后宮」和「林氏家廟」。緊接著便依次看到「狀元府」、「官廳」,一棵大榕樹在「口厝」跟前迎接我們。走進一側門樓,眼前的景觀雖然已經破舊荒蕪,但在陽光的刻畫和樹木的映襯下,仍有大宅的餘韻。外埕不大,往裡走才感覺到庭院深深。廳門、天井、廂房,連接著中廳、後廳,還有一個名為「薦馨堂」的祠堂,兩個放置物品的「塗庫」。外埕的房屋、圍牆,左右兩條長長的巷子連同「後包」,把「口厝」圍了個嚴嚴實實。
走進左巷,頓時神清氣爽,像是從歷史深處回到了實現。巷頭陽光燦爛,白牆日影斑駁,巷中有一口老井,一位紅衣少婦正在井邊勞作,潮溼的青石泛著柔柔的亮光……錦海弟迎了出來,登峰叫「三舅」,他還住在巷裡,是「口厝」最後的守望者。
口厝門口榕樹 圖2
回到外埕,登峰叫「二舅」的錦松弟指著右巷說:「這頭落厝〔第一排房子〕9間房,就是你們祖先的。
」頓感親切,我像朝聖般走了進去。曾經看過的記載,也在腦海中出現:據說林氏的遷徙史中,最主要的一路從山東濟南府踏著千年歲月,歷經萬水千山,到了福建莆田縣。其中一系又遷徙到金石仙都創鄉成為仙都始祖,產下三子,大子居住在仙一後洋北厝,二子居住在仙二堂頭,三子居住在仙三「口厝」。「口厝」的和意公在仙都輩序排二十一世祖,也就是我們的曾祖父。仙都一氏子孫,出過狀元十二世祖林大欽。金石「竹林居」也是林氏一脈從「口厝」移居過去,始祖際盛公輩序排二十二世祖,也叫林乙舜,我們的祖父,有二子,大子林漢波、二子林漢好。
錄像、拍照、留影之後,我同幾位親人在巷頭坐了下來,開始了對「口厝」、對祖先的追憶……
「口厝媽」的故事最為津津樂道。潮州市開元寺的大雄寶殿,大堂正中有一張碩大的香案,木料珍貴,工藝精湛,這張大幾的敬贈者署名「陳妙月」,她就是我們的祖先人稱「口厝媽」。贈送禮物,沒有一定的地位開元寺是不會接受的,由此我們推斷:這是「口厝」的一個鼎盛時期。「文化大革命」期間,開元寺的柯主持被趕下農村,正好住在「官廳」,他無不痛惜地告訴「口厝人」:「你們贈送的那張大幾被拆毀了。」浩劫過去之後,柯主持回到開元寺,根據圖片請師傅重新製作,恢復了原樣。每有「口厝人」前往進香,他都格外關照。
潮汕人重視「風水」,「口厝人」也不例外。不知哪一代祖先,聽了「風水先生」的話,竟然在很遠的赤鳳鎮,買了一塊風水寶地,周邊的土地讓村民耕種,村民幫助看守墓地。家族中有一位後生,聽從爺爺的囑咐,驅車前往「尋根」,在赤鳳找到了墓地。
「口厝」還有一塊風水寶地,在桑浦山上,離仙都村很近,名叫「草猛〔蟲名〕垂珠」。我們和伯伯「二房頭」的風水寶地在旁邊的「頂尞」,鄰村有人要爭這塊寶地,發生了糾紛,當時還很年輕的祖母「謝氏媽」憤然跳進對方已經挖好的墓穴,阻止他們下葬。當即「打官司」,判定為我們所有,墓地才歸於平靜。後來祖父在這裡下葬後,為防止寶地再度被人指染,伯伯刻意在四周「囤石」〔埋石頭〕。我曾手捧父親的遺骨,登上了墓地。這裡背靠青山松林,腳下溪水潺潺,肅穆安寧。每年農曆十月十五,弟媳和妹妹們從廣州回來,會同侄子佳霖、育義兄的孩子,父親的「忘年交」延銀兄及其孫婿,上山掃墓。「口厝」的風水,也為世代所自豪。仙都村裡的「狀元池」,俗稱「長池」,狀元府、官廳、口厝,便坐落在長池一側,風水極佳。「口厝」又屬「虎地」,更不可多得。門樓為虎頭,人住虎肚,當地人說:「住口厝虎肚,無錢也娶有畝〔妻〕。」 這些風水寶地連同祖先美好的嚮往,成了「口厝人」的精神財富。
解放後「土改」時,因「口厝」的面積過大,若耕叔和雄耕叔只分到祖業留下的房屋,祠堂和門樓分給了別人。後來,人家需要木料,這兩處便被拆掉,給「口厝」留下了難看的傷疤。
改革開放生活富裕,「口厝人」在周邊造屋蓋樓之後,不忘祖先,珍惜家族榮譽,為老厝作了一次「美容」大手術。清理外埕,整治中廳,修復神龕,重建門樓。我請知名書畫家汪德龍題寫「口厝」二字,懂設計的登峰把它製作在門頂,門樓頓時篷壁生輝。他還請人畫了「姑母像」,每年仙都「鬧熱」,門樓張燈結彩,門口擺「神前」,請出「姑母像」,一派節日氣氛。
今年正月十九,「口厝」迎來了12年一次的「燈首」。但見「口厝」門樓鋪上紅地氈,大紅對聯寫著:「神遊福地,樂奏鈞天」;門口天棚飄紅掛綠,嶺南大師、仙都鄉親林豐俗教授四屏畫作增添了喜氣;池邊搭上了潮劇戲臺,廣場四周彩旗與彩燈輝映,碩大的「神前」擺滿了「口厝人」的虔誠敬意,迎候已經出遊一天的天后聖姑諸位尊神坐位「口厝」。天后聖姑,又稱「媽祖」,名林默。媽祖信仰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民間信仰之一,人們總希望通過媽祖祭祀,將媽祖的博愛、扶弱濟貪、勇敢無畏、不屈不撓的精神發揚光大,代代相傳。
這天,已經移居他處包括嫁出去的「口厝人」,能回來的都回來了。夜幕降臨,三聲「槍腳」〔禮炮〕一響,鼓樂齊嗚,聖母落座,「口厝人」和鄉親們一起祭拜,頓時煙火沖天,五彩繽紛……
神彩奕奕的「口厝人」,不眠的「口厝之夜」!
林豐俗教授四屏畫
林道遠 (1942~)
原名林道源。廣東潮州人。中共黨員。1984年畢業於中國記協職工新聞學院。1960年入伍,歷任《人民海軍》報政治文化處處長,海潮出版社總。海軍大校軍銜。1962年開始發表作品。200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散文集《海角神秘處》、《太陽帽上的日記》,紀實文學《海岸巍巍》等。共出版文學作品七部。《蛇迷》獲1986年《文匯報》短篇報告文學徵文獎,長篇紀實文學《斷柱》(合作)獲1997—1999年浙江省優秀文學作品獎。
登峰文化藝術館
從2006年創辦登峰畫坊以來,一直從事文化交流!收藏鑑賞,策劃設計展覽等文化活動!立足嶺南,放眼全國!以學術為主要考慮核心,推薦有投資潛力的名家名作!同時我們設立了(登峰文化)為微傳媒,宣傳以文化藝術方面的人才及些學術性的文章!受到廣泛藝術家及愛好者的肯定!
2019.9月我們整合藝術資源,更好的服務於廣大藝術愛好者,長期開設了成人國畫鑑賞,國畫、書法班,同時長期開設青少年美術書法興趣班。
聯繫人:許登峰
WWW.6688279.COM
QQ:308127547
E-m:308127547@qq.com
聯繫電話: 0768/6688279 013060530515
地址一 :廣東潮安彩塘彩宏花園登峰畫坊
地址二:廣東潮安彩塘和平新潮汕公路旁明和園7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