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嵐
行走在鄭州市中原區的大街小巷,從造型獨特的路銘石到隱形井蓋,從見縫插綠的街角小花園、微景觀到曲徑通幽的遊園、生態廊道,從文化氣息濃厚的主題文化牆到路邊供市民曬暖的休閒座椅……那些原本狹窄髒亂的老街道經過綜合改造後,如今搖身一變成了乾淨整潔、亮麗無比的精品街。在中原區發生驚豔蝶變的不只是道路,還有那些老舊小區。以前那些私搭亂建、垃圾遍地、攤販佔道、亂停亂放比較嚴重的老舊小區,如今被改造成了高品質的「花園洋房」。
綜合提升讓老街換新顏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位於中原區的互助路,映入眼帘的寬敞道路上,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被美麗的綠化帶分隔開來。那些原本懸在半空中如蜘蛛網般的線纜不見了,商販們搭建在路邊的違建沒有了。道路兩側,新增的黨建文化牆吸引著路人駐足觀看,休閒椅上,不時有路人坐在上面歇腳。在這條路上,你看不到裸露的泥土,「見縫」都被「插綠」了。
據中原區城管局市政科科長尚振營介紹,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區關於改善人居環境的總體要求,進一步鞏固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成果,加快推進城市道路綜合改造工程,中原區結合實際情況,決定對互助路、潁河路、華山路、宏河路、工人路、伊河路、洛河路、前進路進行綜合改造。
「過去,互助路由於道路界線不清,人車混行、機非混行的情況比較嚴重,路面年久失修,坑窪不平。空中架設的各種線纜多達47條,橫七豎八,凌亂不堪。」尚振營說,該局在對互助路進行綜合整治改造提升時,更加突出人文關懷,從「道路」向「街道」轉變,增加側分帶,實現行人優先、非機動車優先,人車分離、機非分離,人行道貫通、盲道貫通無斷點,增加行人過街天橋和安全島,著力打造四季有綠、街道有活力、空間有特色、以人為本的示範性街道。
尚振營說,自2019年11月以來,中原區動員全區力量,有力開展道路綜合改造建設各項工作。尤其是今年,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工人們加班加點施工趕進度。道路是城市的筋骨,體現著一座城市的精氣神,把城市道路建設好、管理好、發展好是最大的民生。按照鄭州市「一環、十縱、十橫」試驗段道路綜合整治提升要求,中原區實現城市「序化、潔化、綠化、亮化」的目標,打造了能夠體現中原區底蘊和現代化水平的道路街區,推動城市品質進一步提升。
道路的變化只是中原區「四化」的一個縮影,接下來,該區會有更多的優秀路段在市民眼前亮相。據了解,「十三五」期間,中原區啟動建設道路(管廊)142條,總長度約208公裡,完成投資約43億元,洛河路、文秀路等33條道路竣工通車,支線路網進一步暢通,常西湖新區、中原新區骨幹網絡加快布局,軌道交通1號線、5號線建成通車,6、9、10、14號線按照市定時間節點有序推進,全區進入軌交時代。
老舊小區綜合改造「關懷」至上
昨天上午10時,儘管已是寒冷的冬季,但記者行走在經過綜合改造後的老舊小區——桐柏路191號院時,看到這裡仍是綠意盎然。曲徑通幽處,市井風情如一股暖流直達心底。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優美的歌聲,從小區的小食堂裡傳出。記者推門進去,看到裡面人頭攢動,一群頭髮花白的老年人,正在開心歌唱。近200平方米裝修一新的小食堂裡,窗明几淨、溫馨典雅,由於不到飯點,老人們便趁機練歌。86歲的顧永怦大爺說,他們經常在這裡練歌,已經學會了500多首歌。
據中原區建設路辦事處計劃路社區黨建專幹王莉莉介紹,該小區的小食堂是專門為解決老年人吃飯開設的。自開張以來,小食堂天天爆滿,不僅院裡的老年人到此就餐,附近小區的老年人也聞訊而來。目前,在小食堂辦理就餐服務的老人有100多人。食堂經營主要由社會組織負責,財政予以一定補貼。
中午,92歲的施阿姨和老伴兒互相攙扶著走進小食堂,一碗紅棗銀耳湯,一份土豆燒雞塊,再加上豆腐、青菜,一葷兩素的菜餚為10元錢,米飯和例湯免費,70歲以上老年人政府再補貼3元,不愛吃米飯的還有饅頭、包子、麵條可以選擇,而且管飽。十幾塊錢,老兩口的午飯舒舒服服就解決了。
據了解,桐柏路191號院是上世紀50年代建的小區,有29棟樓529戶居民,其中60歲以上的老人佔六成,獨居老人就有110位。看到老人們生活不便,街道辦在老舊小區改造中,決定在小區建個小食堂,以解決老人們的吃飯問題。對於腿腳不便、生病的老人,小食堂志願者服務隊、黨員志願者小分隊還負責將飯菜專門送到家裡。
建設路辦事處黨政辦主任許軍峰告訴記者,桐柏路191號院始建於1953年,由蘇聯專家參與設計建設。隨著時光的流逝,樓頂失修漏水、外牆風化脫落、道路坑窪不平、管道跑冒滴漏、私搭亂建嚴重、公共服務缺失……讓昔日的「明星樓院」褪去了光環,成了居民怨聲載道的問題小區。自去年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工作啟動以來,辦事處聚焦民憂、民需、民心、民盼,「關懷」至上,在改造現場支起帳篷,成立臨時黨支部,社區幹部、施工方、監理方蹲點駐場,「保質量、保進度、保安全」,落實「一拆五改三增加」改造要求,構建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美麗社區。
老舊小區在綜合改造中蝶變「美墅」
作為鄭州居住小區的「活化石」,始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鄭州最大商住小區——汝河小區,在見證了鄭州這座城市不斷發展的同時,自身也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失去了往日的風採。
「這是汝河小區嗎?我沒走錯吧?」昨天上午,從外地回來探親的周女士一走進汝河小區,便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在她的印象裡,正對小區北大門的道路兩邊,是一個挨一個的攤位,幾乎將道路堵嚴,別說汽車通行,居民騎自行車都得下來推著從縫隙裡鑽行。
「以前,道路兩邊全是小吃攤和賣雜貨的,如同鄉下集市,到了夜晚,整個小區內的道路都會被賣燒烤、小吃、大排檔的小販佔據。每天早上,食客走了以後,滿地都是垃圾和殘羹剩飯,別提多髒了。」周女士家住在汝河小區72號樓,7年前調到外地工作,近3年沒回來探望父母。讓她意想不到的是,小區現在的變化如此驚人。
記者在汝河小區採訪時看到,這裡道路乾淨整潔,每棟樓的外牆被重新粉刷,紅黃相間,在綠樹映襯下,顯得格外鮮豔。私搭亂建比較嚴重的小區中心廣場,如今變成了遊園,裡面建有亭子長廊,還安裝了休閒椅和健身器材。遊園北側,建了一個書店,裡面暖氣十足,小區裡放學早的孩子可以到這裡看書、寫作業……
汝河路街道辦事處汝河小區社區主任劉繼紅告訴記者,汝河小區作為2019年老舊小區改造重點樓院,共108棟樓,涉及3640戶。圍繞「一拆五改三增加」重點工程,汝河小區共拆除違章建築450處,鋪設水、電、暖、燃氣各種管線50千米,整修路面1.8萬餘平方米,完成牆內外粉刷25萬餘平方米,修繕屋面防水2.05萬平方米,新增綠地2000平方米,新建養老服務中心、黨群服務中心、培訓中心等。
據介紹,中原區在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中,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在老舊小區改造、城市道路綜合改造等項目一線建立臨時黨支部。強化責任導向,創新推行「三蹲三保」工作制度,有力推動「三項工程、一項管理」工作順利開展。該區始終把群眾需求放在首位,以「刀刃向內」的勇氣直面問題,以「量體裁衣」的細緻解決問題,以「繡花功夫」提升城市「顏值」,用「工匠精神」打造城市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