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21年1月7日凌晨,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認證民主黨候選人拜登贏得了美國2020年總統選舉。而此前,國會山歷經數小時的騷亂,震驚了全球。
當地時間1月6日下午,狂熱的川普支持者強行闖入國會,導致參眾兩院聯席會議認證程序中斷。示威者翻越障礙、打碎玻璃、佔領眾議長佩洛西的辦公室、在參議院大廳高喊「川普勝選!」衝突中,有4人不幸身亡,10多名警察受傷,52人遭逮捕。
美國媒體翻了一下歷史,這是自1812年英軍佔領華盛頓以來,美國國會山首次被外界攻破。騷亂之下,華盛頓特區罕見地實施宵禁,一直要到總統就職典禮(1月20日)第二天才解嚴。
川普一手煽動「勤王軍」攻陷國會大戲
輿論認為,如此失控的局面,與一直拒絕敗選的川普有關。從去年12月19日起,川普連續通過社交媒體號召支持者「1月6日,華盛頓見」。而在國會開會前一小時,川普在白宮草坪前出席名為「拯救美國」的集會,以一番「不會認輸,鬥爭永不結束」的演講,徹底點燃了其狂熱「忠粉」們心中的火藥桶。
有備而來的示威者奔向了國會山,上演了被網友戲稱的「勤王」大戲。美媒報導,示威者中包括川普支持者、白人民族主義者、選舉「陰謀論」熱衷者等多個團體。CNN報導,知情人稱,川普得知自己的支持者衝擊國會山後,起初一度是拒絕部署國民警衛隊的。
在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沈逸看來,在這齣「勤王軍」攻陷國會大戲中,川普扮演了一個比較核心的煽動、蠱惑以及推波助瀾的角色。
不可不察的是,川普自2016年開啟選舉之路後,到後來的執政以及競選連任這數年間,他始終以多種方式向其支持者灌輸和強化「民粹」的認知和見解,這些認知和信息最終讓其支持者們產生錯誤的知覺,助長、激化民粹、種族對抗的情緒,最終釀成了今天的騷亂。
國會山何以「淪陷」?
然而,示威者的暴動直接衝擊美國的立法機構,已經突破了其國內政治的紅線,這都是讓人始料未及的。
沈逸認為,今天的這一幕是美國國內的資本主義固有矛盾,在特定條件下激化後,最終超越美國傳統、現有政治體制的容納能力,形成特別負面、惡劣的重大衝擊。
長期以來,美國民眾對於收入差距貧富分化的不滿,美國民眾對於在外承擔過多國際義務,但自己沒有獲益的不滿,以及國內不同族裔不同種族群體,圍繞社會政策公平公正,沒有缺乏共識造成撕裂,才是把川普拱上臺的原因,而不是川普上臺後發生的結果。明白這點,才是理解今天國會鬧劇的「鑰匙」。
國會被「攻陷」,川普會提前下臺嗎?
政權和平交接向來被視為美國重要的政治傳統,然而國會認證程序被罕見騷亂所打亂,引發國際譁然。
英國首相詹森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用「可恥」來形容當天的場面;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則表示事件「非常令人擔憂」。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強調,暴力無法推翻民意。
美國國內也是一片譴責之聲,拜登形容示威者行為是「對美國法治的攻擊」,如今是美國的「黑暗時刻」。包括羅姆尼、格雷厄姆在內的資深共和黨人也表達強烈不滿,稱「今天發生的事情是總統煽動的暴動」,以蘋果公司CEO庫克為首的一眾工商、科技大佬們也紛紛譴責暴力事件。
川普的任期只剩下兩周,這起騷亂事件會導致他提前下臺嗎?是大家十分關心的話題。
《紐約時報》發表評論,呼籲彈劾川普,並稱「他留在辦公室哪怕再多一分鐘對於美國都太危險了」。當地時間6日晚,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成員發表聲明,敦促副總統彭斯以及川普政府內閣成員,援引美國《憲法》第25修正案罷免川普。
在沈逸看來,罷免川普的可能性並不大。作為對川普引發這場暴動的直接回應,「讓他提前下臺」的聲音當不得真,更多的是一種政治性表態而已。
沈逸指出,因為無法將川普的煽動和這起騷亂建立直接因果的證據鏈,所以也治不他的罪。當然政治責任是一定要承擔的,一是遭受譴責,二是遭遇眾叛親離,包括彭斯、共和黨人肉眼可見地加速與其進行「政治切割」。
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祭出美國《憲法》第25修正案直接將川普拿下,說不定會更加刺激其「狂熱忠粉」,指不定會弄出什麼動靜,華盛頓的建制派精英難免會投鼠忌器。當然,建制派可以儘可能剝奪川普的權力工具,在決策過程將其架空或者隔離,倒是極有可能。
川普不鬧到最後一刻不會罷休
魔幻般的國會騷亂之後,川普終於第一次開口表示願意和平交接權力,這讓人不由得舒了一口氣。
值得注意的是,他還加了一句,他說儘管不認可最後的結果,但他還是會有序交權。
人們不禁要問,這算川普徹底認輸嗎?
沈逸直言,這是想太多了。因為川普的性格是不包含「徹底認輸」4個字的。只有三種狀態,一種是他贏了,一種是他死了,還有另外一種就是為了贏而不停地搞事。儘管目前,川普被剝奪了社交媒體發聲的渠道,但無法估計他還會用其他的什麼方式煽動支持者。
至於這次是否徹底會斷送川普的政治生命,此前號稱2024年還要捲土重來的他會放棄嗎?
沈逸指出,發生今天國會這一幕,並不意味著其忠粉的流失,喜歡他的將更加堅定其喜好。如果國會這一幕發生於2023年,也許會影響其選情。然而4年中間會發生什麼事,存在很多不確定性。
(看看新聞Knews編輯 李瑤 黃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