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禮儀是習武群體有別於其他體育項目的代表性文化,也是武術練習者最先接觸的內容,「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修德」講的正是如此。
為什麼要重視武禮?
武術禮儀作為武術文化傳播推廣的載體和形式,對學習者產生直接的影響。
不僅能樹立尊師重道的理念,形成良好的行為規範,提高內在的道德素養,同時也是傳承武術文化的有效途徑。
武術禮儀在踐行過程中的核心問題是兩個:
一是做人的底線,即要回答「我是誰?」「我該怎麼做?」「我想要成為怎樣的人?」這是個人人格修為的問題。
二是倫理的底線,要回答「如何與他人相處?」涉及處理個人與他人、社會和世界的關係,這是實踐交往的層次。
外顯:武術禮儀的內容
武術禮儀是規範習武群體進行武術習練和社會交往活動行為的總和,既包括了外顯的各種行為要求,包括服飾、體態、語言、動作等,即武術禮儀的禮法要求;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制定這些行為規範的內在依據,是儀式背後的思想,即武術的禮義,具象為武德的要求。(禮義:禮法道義,同「禮儀」)
武術禮儀「禮法」的具體要求囊括了習武群體在習練過程和社交過程需要遵循的行為規範,主要內容包括:
一、徒手禮:(1)抱拳禮;(2)注目禮。
二、持械禮:(1)抱刀禮;(2)持劍禮;(3)持棍禮;(4)持槍禮。
三、遞械禮:(1)遞刀禮;(2)遞劍禮;(3)遞;(4)遞槍禮。
四、接械禮:(1)接刀禮;(2)接劍禮;(3)禮;(4)接槍禮。
武術「抱拳禮」既表現為外在的行為——禮貌、,又表現為內在的精神內涵——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掌大拇指內扣,表示謙虛,虛心向對方請教,永不自大;
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會友;左掌四指併攏,寓意四海武林團結奮進;兩臂屈圓,寓意天下武林和諧統一。
這些武術禮儀的方法,均為動作行為的規範要求,是外顯的武術禮儀。另外在傳統武術拜師過程中,還有專門的拜師禮,包括「引師」「遞帖」「拜師」三個禮序。
武術散打:抱拳禮
內在:精神層面武術禮儀「禮義」的要求
《禮記·郊特牲》所說的「禮之所尊,尊其義也」。所謂尊其「義」,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強調道德踐履。武術禮儀的「禮義」應該就是武術文化中所倡導的武德。
《中國武術實用大全》對武德的解釋是:武德指尚武崇德的精神。
傳統武德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將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擴展為「仁義禮智信勇、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
伴隨現代武術的發展,當代武德的內涵,在繼承傳統武德的基礎上,也有一定的變化。中國武術學術研究會將武德定義為八個字:「尚武崇德,修身養性」。
當代武德精神概括起來有正直、責任、誠信禮儀、仗義濟民、忠誠奉獻和自強不息等。
亞洲三大格鬥流派禮儀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散打王官方觀點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者:朱勇強、韓明霞
責任編輯:錦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