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武術不行了?從近年武術比賽為視角談中國武術頹敗的原因

2020-08-13 史海觀復

2020年5月17日,在山東淄博,「太極大師」馬保國首次參加了一場正式的搏擊比賽「演武堂比賽」。馬保國在當地聲名顯赫,號稱是中華傳統武術的代表人物,與他對陣的則是西方綜合格鬥的普通兼職教練王慶民(主要工作是保安)。這場十分不對稱的比賽,理應是以馬保國勝出而結束,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擂臺剛開打不到1分鐘,馬保國就慘遭KO,倒地不起,新聞報導說:「連一邊的裁判都表示詫異,『實話實說,我都有點蒙。』」

武術大師與格鬥高手的對決,並非首次,近年已經成為風氣,但結果卻是驚人的相似。在此據幾個例子就可以看出端倪:

1.早在2017年有楊氏太極傳人、雷公太極創始人,曾在中國中央電視臺的《體驗真功夫》節目中展現武術的雷雷(本名魏雷)與MMA選手的對決中,不到20秒就被打倒在地

2.2018年3月詠春拳法傳人丁浩在與人約戰中,先後六次被擊倒,並最終告負。

3.聲稱身兼詠春、太極兩派弟子身份的鄭家寬,並習得「失傳已久」的《五枚師太古詠春金雞拳》,與人比賽中雖多次使用插眼、掐喉、背後偷襲等違規動作,但仍被跆拳道選手張龍被制服。

馬保國

4.詠春選手接連受挫,他們的師傅餘昌華便站了出來,聲稱要為詠春正名。餘昌華是詠春六段,據稱為葉問徒孫,與之對壘的是是業餘拳擊手熊呈呈。熊呈呈右臂曾受傷,所以打拳只用左手。可能是缺乏對陣獨臂選手的經驗,餘昌華的詠春寸拳、標指等高級技術無從施展,反而很快被讓了一隻手的熊呈呈擊倒在地。

關於他們失敗的原因,如果我們去問當事人,則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如馬保國說自己之所以沒有打過別人是因為「沒有發動『內功』」;雷雷在解釋失利時說「摔倒並不是因為對手的拳太重,而是自己腳底打滑」;丁浩的失敗被他歸因於「賽前沒有吃飽」;鄭家寬則說自己的插眼、掐喉是自己的「獨門絕技」,裁判不讓使用是有意偏袒對手;餘昌華也把問題歸咎在飲食上:「7個人才兩個菜,沒有吃飽。」

通覽下來,武術行家面對外國競技練習者失手的原因千奇百怪,所遇的問題也各有不同,但沒有一個人承認說:「是自己習武不精」。

鄭家寬

馬保國等人固然為自己的失利各自找到了一個藉口,但以上各場比賽多有網絡直播,觀看、回看者動輒數百、數千萬人。數場比賽下來,網民們對他們的解釋似乎並不買帳,一時間疑慮竇生,眾說四起,中國武術的聲名也在吃瓜群眾的嬉笑怒罵中一落千丈。

人們不禁要問「中華武術怎麼了?」、「傳統武術能不能打得過海外的搏擊術?」「中國武術是一場騙局嗎?」這樣接連的追問,不能解決的話,不僅中華武術的傳承與發展不僅難以為繼,就連傳統武術的生存根基都難以保證。

其實,中華武術傳承數千年,是有很深厚的底蘊,並非虛妄,然至於今日之頹勢,則是因為傳承方式、培養目標、訓練方式與古代相比較而言,都發生了偏差,於是出現了人心不古、師道陵夷、技藝日弊的怪象。下面我們將就各方面分別進行具體分析。

一、古今武術傳承方式的變化

武術來源於遠古時期的狩獵活動,後來逐漸演化軍事技藝,再後來成為獨立的武術門類。先秦時期,已經出現了師徒傳承。當時社會動蕩、活躍,各類士人爭相競爭,其中就有遊俠、刺客這一群體。

如「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以上專諸、聶政、要離皆為當時有名的刺客,遊俠們「設取予然諾,千裡誦義,為死不顧士」,其氣節、義行無不令後人有無限景仰。據學者研究,當時遊俠群體的壯大很可能與墨家有很大關係,是時習武多聚於墨家之門,他們是諸子百家的一家。

秦王朝厲行專制,認為「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俠客與武術,也像「焚書坑儒」一樣遭到極大的打擊,此後一蹶不振,百家學派式的發展時期也因此結束,但武術與俠客並未消失,一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

此後帝制時期的中國,歷代朝廷雖然對遊俠多有壓制,但對於武術傳承大抵多是默許的,甚至個別朝代還有官方支持的意味,這裡我們以宋代為例加以說明。宋代,武術的最主要的傳承是師徒傳承。

農耕社會之下,授武之師,習武之人都各自進行著自給自足的經濟生活,雙方的經濟互動並不多,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師父擇徒之時更出現了「道德決定論」,即師傅在選擇弟子時,道德品質被看作了習武傳承的首要條件。俗語便有雲「未曾習武先習德,未曾學武先學禮」,可見不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的人絕難成為武術名家的親傳弟子。

武術流傳的過程中,還包括道德、武藝、文化。其次,武術傳承中,還出現了武藝結社的形式,結社的名稱多有「社」「堡」「山寨」等,神宗熙寧二年(1070 年)12月,定州知府藤浦言:「河北州縣近山谷處,民間各有弓箭社及獵射人,習慣使利,與夷無異。」顯然朝廷對此懷有戒心。

最後,政府組織習武。宋代以後,武舉的出現把武術和仕官結合起來,極大促進了武術的發展,與此同時,政府還設立了很多武學,把武術訓練和兵學結合在一起,以其為國家培養有效的軍官。本來就有良好道德基礎的習武者,更受到師門的傳承,使得他們不至於恃強凌弱,發展好者衛國護鄉,不濟者也能強身健體。

近代以來,中國國力衰弱,國民體質羸弱,傳統武術除在傳統的傳承發展之外,面臨著如何強健國民體格的重要使命,各習武之人在模仿學習外來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大育才人數、引入新式訓練方法等改革。建國之後,武術一度被與體育強行並軌,對武術發展傳承造成嚴重的影響。

近年以來,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武術教育卻呈現出不少亂象:其一,各類名頭的大師、傳承人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真假莫辯。其二,武術教育出現市場化趨勢,武術學校的生源更成問題在高等院校日益普及的今天,稍有智慧者往往首選讀書,不會選擇習武,武校也就很難獲得優質生源。

目前武校所招學生大多都是學習不好的後進生,甚至還有不少家長為了推脫教育責任,把問題兒童和青春叛逆的孩子送到武校,名為教育,實為代管。武校為圖賺錢,對於各類學生「兼容並蓄」,一概收納,日常管理之中,也只是強調紀律,至於道德培養、武術訓練、文化教學往往流於形式。

武術教育的產業化是武術傳承區別於古代的最主要的不同。當今高度逐利的產業化和流於形式的教學,武校所培養的學員很難習得真正的武術,亦難養成高尚的武德,更難以獲得真正的學識,大多數學生在武校過完了迷茫的青春期,然後便被推向社會,成為芸芸眾生的一個個普通人。

二、古今武術培養目標的變化

如前文所述,古代武術重視道德品質的培養,在各類武術著作,如《武編》、《混元劍經》的影響下,在武舉日漸完善的背景下,習武者的往往會出現「武表儒內」的特質和「習武仕官」職業發展規劃。

古代武舉

武舉的創設始於唐代的武則天。唐代極力開拓,國家崇尚武功,當時武則天為削弱關隴貴族集團的勢力,仿照科舉制度設立了武舉制,並允許平民子弟參加。武舉的考核便以武藝為基礎,考試的內容包括:「步射」、「騎射」、「馬槍」(即馬上功夫)「舉重」、「樣貌」、「言語」、「神採」。 除了後三項之外,剩下科目都與個人武藝有關。

依照唐朝的選拔標準,其勝出者必然是身材魁梧的大漢,不管武進士門的指揮能力如何,光其體格就能讓士兵們畏懼三分。可能鑑於晚唐武將多跋扈的背景,宋代的武舉制度將重點放在了對應試者「謀略」的考查上,對武藝的考查也簡化為「馬射」與「步射」,「策問(筆試)定去留,弓馬定高下」遂使得宋代武將偏於文弱。

武舉在明清時期變得成熟起來,當時武舉文武兼備,文試被稱作「內試」,武試稱作「外試」。第一場先考「外試」中的馬射,第二場再考步射和技勇,技勇包括拉硬弓、耍大刀和舉重,最後第三場再考策論(起初策略較難,後來只要默寫出兵書百餘字不出錯即可)。職業武人不必拿著詩書惺惺作態,只好強健體格,舞好刀劍。

清朝武舉

因為習武需要更多的糧食消耗和大量的器材採購,故而古代習武者多是富裕之家,古人習武被視為一種精英教育。不少家庭讓孩子自幼習武,就是希望孩子能夠在未來通過武舉,謀得一官半職,進一步提高家族的地位。

近代以來,因為戰爭模式的改變,個人作戰能力不再是被看重的東西,武舉隨即被廢除。武舉被廢除之後,繼之興起的是各類軍事院校,如保定陸軍學院、黃埔軍校等,這些軍事院校在訓練未來軍官們的體能之外,更多的則是在教育未來的軍官們學習軍事學、管理學、彈道學等方面的知識,武術則隨著戰爭模式的變化在軍事中的作用變得一去不返了。

近些年來,隨著武術教育的產業化,大量的人員蜂擁學武,猶如過江之鯽,武學儼然已經大眾化。然而,大小武學院校、各類掌門的武術水平高低不齊、各種宣傳真真假假,普通民眾難以摸清,故而培養出的人員也是良莠不齊。更要命的是,武術學院的增設、武術學員的擴招,並不意味著就業門路的拓寬。

因為,在當下知識經濟的時代,對於大多數中下層習武者來說,武術往往並不能帶來直接利益

武術行業,如果不做到頂尖,很難以此謀生,於是大部分的學徒,在花費數萬金錢、耗費數年時光之後,面對生活和家庭的壓力,往往會轉而進入工廠的流水線,鄉村的田間地頭,開始像普通工人、農民一樣的生活,真正能夠繼續從事武術比賽、武術教學、私人保鏢等類似行業的人少之又少。

面對這種情況,絕大多數學員也是心知肚明,他們在入學一段時間後,對於武學也不再懷有崇敬的態度,更多的只是將其視為一種職業技能。習武熱情普遍消減,引發了武學傳承危機,故而常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

三、古今武術訓練方式的變化

如果我們回過頭去看從唐到清的武舉考試之路,就會發現:武舉繞了一大圈,還是回到了以武藝考查為主,這樣也就使得古代習武之人的主要工作仍是鍛鍊身體,強健體魄,次要的時間是學習武術招式。古代人身體資質佳者方才可能會立志學武,他們往往從五六歲時的幼兒時期就開始鍛鍊了,這被稱為「童子功」,之後數十年不分寒暑,辛勤鍛鍊方才有脫穎而出的可能。

立足於強壯體格而練習的武術,是中國古代普遍認可的標準。如明代武舉選拔比賽中有舉重(掇石)一項,所舉石塊重達一百二十斤(折合今天的約為150斤),需要連續舉多個回合,如果體力不濟則不能可能達標,考試也就不及格。我們知道,御前侍衛幾乎等同於武林高手,他們是怎麼選拔的呢?

據萬曆《大明會典》的記載:御前侍衛的選拔十分嚴格,要求身高至少五尺三寸(170cm),負重能達到四百斤(約今天的238.72千克),可見御前侍衛是絕對的大力士標準。擁有大力士的身體,再學習一些武打招式,才能有成為武林高手的可能。

反觀,現在習武之人很多並不是一開始就立志學武,往往是讀書不成,少不經事,無法勞作,轉而把學武作為過渡之用,於是很多習武者身體羸弱,或者體力普通,身體條件不能算好。進入武校之後,靠死記硬背,學了些三招兩式,就以為自己已經大成,實際上多由於資質平庸(讀書不成),並不會活學活用,臨戰反而經常吃虧。

更有個別人,創造了些虛頭八腦的招式,再起一些讓人看不懂的名字,試圖把武術神秘化,繼而讓別人摸不清自己的底細,藉此招搖撞騙,大肆牟利。殊不知,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一切的技巧都是浮雲,更何況那些招數本來就是假把式、花樣式,算不得真技巧,被秒殺、被打的一敗塗地也屬於自然。

國外某拳擊運動員和國內某武術大師身形的對照圖

古時習武,以健體為本;今日習武,以招式為用,取徑不同,結果迥異。古人習武,持刀跨馬,臨戰廝殺,快意情仇;今人習武,招式翻新,花拳繡腿、競相表演,賺錢獲利。此兩者迥然不同的道路,決定了中華武術古今的境遇的異同。

結語

筆者本文並非否認武術於當今社會的價值,武術的價值是永恆的,因為人類社會永遠存在著體弱多病者對於健康強壯的追求,弱勢者對於自我防護的追求。這兩種追求是普遍的、大眾的,永遠不會消失的。

這也決定了武術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武術需要向社會大眾弘揚健身方法、散播防身之術的同時,可以收取適當的經費,作為武術行業維持下去的前提,大眾與武術行業實現實現共贏。

需要說明的是,大眾所學武術是膚淺的武術,目的求健身、防身,武林人士所學的武術是深刻的武術,中華武術有賴於少數的習武者傳承立志傳承、創新,他們需要依照古法,自小鍛鍊、寒暑不輟,辛勤一生、不斷思考,方能使得數千年傳承至今的國粹有所傳承、有所發展。大而廣的普及之路,小而精的傳承之道,兩廂並舉,才可能使得中華武術行遠致廣。

參考文獻:

賀蘭雪:《中國歷史上的武舉制度和武狀元》,《人才資源開發》2019年第9期。

丁麗萍,徐烈:《明清武術論著作者地理分布及群體特徵之比較研究》,《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4年第5期。

《大師們的擂臺又嚇了觀眾一把》,《瀟湘晨報》A08版,2020年5月19日。

張宗林:《古代武術傳播方式研究》,《武術研究》2017年第3期。

相關焦點

  • 馬保國到底是什麼人,中華武術到底行不行?
    名字挺長,實際可以理解為他本人根據太極拳拳法改編、自創的一套拳法,然後自立門派,自封為掌門人。最近馬保國在各大社交媒體上可謂是紅遍了大江南北,尤其是一些短視頻平臺,很多博主熱衷於調侃、惡搞其形象和言論,一時間使他成了流量大叔。人民日報曾評論馬保國的行為是譁眾取寵、招搖撞騙,是對中華傳統武術的傷害,勸他點到為止,耗子尾汁。難道網友們真不知道馬保國是在招搖撞騙?
  • 奧運會武術冠軍趙慶建: 傳承武術精神,弘揚中華文化
    中國僑網7月24日電 據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文化中國基金微信公眾號報導,「武術文化是我們中華文化寶庫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不但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有非常深的文化底蘊。
  • 中華傳統武術進校園
    ,尤其是以「中華傳統武術進校園」活動作為重點,辦得有聲有色。中國傳統武術在長期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強調「未曾習武先學德」「學拳應以德為先」「文以評心,武以觀德」等理念,所以推動武術進校園,尤其要在武德上講清楚,讓學生明白為什麼要學習傳統武術。另一方面,是要培養學生自強不息的品格。學習傳統武術,不是一件輕鬆簡單的事,能堅持學習下來,需要始終堅定信念、不斷克服困難。而這過程,正是錘鍊自強不息品格的絕佳時機。
  • 中國武術遭到質疑,陳師行「躺槍」,中國武術是真的不行了嗎?
    馬保國對戰外國拳手,馬保國在30秒的時間被K打倒3次看過這場比賽的人來說,中國武術確實有些「雞肋」。可如果徹徹底底否定中國武術的價值,顯然是不正確的。李小龍用實力證明了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通過電影的方式傳播中國功夫,中國文化。中國武術遭到質疑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就兩點一、影視劇的熱播,仙俠劇中的飛簷走壁,讓人充滿了幻想,有一顆可以仗劍走天涯的俠客心。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江湖夢。
  • 韓國拔河申遺成功:中國武術竟不行!原因何在
    通常情況下,幾百人參加比賽的主幹繩直徑約為50到60釐米,長約300到400米,每隔1到2米栓一根分支繩,多的情況下會有100多根分支繩。韓國市民參與拔河韓國拔河的歷史已經有450多年之久,位於首爾以南120公裡處的唐津郡機池市的拔河比賽被視為韓國歷史最悠久的拔河比賽。
  • 對中華武術的一些淺見
    對中華武術的一些淺見 清風明月 轉載▼ 分類:原創自著 究竟什麼才是中華武術呢?這個看似極其簡單的問題其實一直困擾著廣大武術練習者和愛好者,外行人更是眾說紛紜。
  • 中國人摔跤大賽全軍覆沒,中華傳統武術真的不行了麼?
    中國傳統武術流失的嚴重這是公認的事實了。難道中華武術真的要完了麼?在這樣下去,下一代人,基本上就完全不在認可中華武術了。誰在反思?誰能改變?都說江山代有人才出,這一 次,難道就沒有人能夠再站起來了麼?不要說擂臺賽傳統武術不行,不要再說,插眼,踢檔,等等的藉口了,正視問題的嚴重性。
  • 馬保國『小人在殿堂』,你可以當小丑,請不要以中華武術為舞臺
    賽前呢,馬大師在微博上打著為傳統功夫正名的名義轉發著自己在國內第一場比賽的比賽連結,當然呢收費5元就算小編不懂武術散打,但從網上流傳的30秒被ko視頻來看,馬保國真的沒有一點還手能力,那小碎步跺的實在是惹人笑,至於太極拳呢,不談打別人,格擋也沒擋住過。總而言之,全程毫無看點,完全被吊打,倒是像那些滿口大師自稱的騙子。再看看賽後大師給出的理由,完全沒有從自身找原因,反而開始找理由推究。裝起自己的大師風範,仿佛自己根本應該會輸一樣。哎,可憐。
  • 弘揚中華武術文化|| 格爾木市青少年武術大賽落幕
    圖為比賽現場。 8月22日至23日,2020年「夢幻鹽湖杯」青少年武術套路、搏擊邀請賽在我市舉行。據悉,比賽採用中國武術協會修訂的《2012年武術套路競賽規則》及《搏擊競賽規則》,比賽項目包含武術套路(單項)、搏擊、集體項目三大類,參賽選手年齡在8至16歲之間。在為期兩天的比賽中,選手們各個揮拳踢腿、張弛有度,搏擊擂臺上,參賽選手們以抱拳禮出場,「實戰」對練中或攻勢兇猛、或防守穩健。
  • 拓寬校園武術比賽路子
    拓寬校園武術比賽路子總局武管中心段位辦主任康戈武談中學生段位賽  對於今年首次創辦的中國中學生武術錦標賽暨全國武術段位制比賽,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段位制辦公室主任、總局武術研究院秘書長康戈武認為,對於我國校園武術發展來說,這是一個開創性的裡程碑。
  • 中華武術《綿張拳》,弘揚中華武術,傳承武術精神!
    中華武術《綿張拳》,弘揚中華武術,傳承武術精神!中華武術在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深受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影響,逐步形成了「精忠報國」「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尊老愛幼」等諸多世人所崇尚的傳統美德和思想觀念,形成了佔據主導地位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一思想觀念是蘊藏在武術文化深層的武術精神。
  • 真正的中華武術,殺傷力極其恐怖
    這一戰,又引發了諸多人士對中華武術的質疑,很多人甚至認為中華武術壓根就是小說裡虛構的,現實中根本不存在。但實際上,中華武術不僅存在,而且殺傷力極其恐怖。 武術的本質武術既然可以被稱之為術,那就一定是有竅門有奧秘的。
  • 京兆堂之2018榆林市首屆武術大賽暨中小學生武術比賽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關於「武術進校園」精神要求,促進青少年武術發展,進一步為榆林市承辦2022年省十七運會儲備武術後備人才,提高競賽組織能力。
  • 傳統武術到底行不行?
    ,後因朝廷禁武,才「脫槍為拳」流入民間,結合戰場實際去解釋原理,方能化腐朽為神奇。世界上的武術風格主要分三種——戰陣風格的大槍大劍流、搏擊風格的徒手格鬥流、混戰風格的爪刀短棍流。中國的傳統武術屬於第一種。
  • 走進省體:武術短兵傳承中華武術魅力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18日訊 (稿源 山東電視體育頻道)武術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山東省體育中心體育館,有這麼一項優秀傳統武術項目——武術短兵,得到了眾多青少年的喜愛。
  • 霍元甲後人評馬保國被KO: 傳統武術不代表整個中國武術
    在5月17日的一場搏擊比賽中,「渾元形意太極大師」馬保國被50歲業餘搏擊愛好者王慶民30秒內擊倒3次,最後一次直接倒地休克,一時間引起譁然。此後的馬保國立刻成為網絡紅人,各大媒體爭相報導,同時也將「太極拳」和「中華傳統武術」再一次推上風口浪尖,「花架子中看不中用」、「不是武術是舞術」、「武術界的騙子」之類的評價充斥整個網絡。
  • 中華武術的「搏擊市場」有多大?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門派林立,古時習武者多為保家衛國或押鏢護院,有時門派之間也進行技藝交流,但是像現代西方那樣的拳擊市場並沒有發展起來。民間習武者,多為強身健體,現在我國也有太極拳、形意拳、中華武術大賽等比賽,但多為武術套路表演,其搏擊功能並沒有發揮出來。
  • 中華武術,走入阿師
    中華武術,歷史悠久,廣傳四方,是世界認識中國的一個標識。
  • 弘揚中華武術魂 實現中華復興夢|欽州武術即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市文化廣電體育旅遊局、市武術協會、市文武學校、廣西宏武體育有限公司等武術界的領導和專家應邀出席開幕式。9時40分,儀式在莊嚴的國歌聲中開始,全場肅立。欽州市武術協會主席程小虎作了講話。他說,今天是我們欽州武術人的盛會,也是欽州市武術發展的新起點,北部灣武術精英大賽和欽州市武術協會成立儀式同時舉行,可謂是雙喜臨門,是我們欽州武術人的驕傲與自豪。
  • 傳統武術到底行不行?看看武術家「醉鬼張三」
    更有甚者,這陣子又出來個馬大師更厲害,「連五鞭」抖的像尿到了高壓線,和人比賽運用「接、化、發」上去就接人家三臉!某格鬥賽事郭大佬嚴正聲明:馬老師絕對不是騙子,他是傻子!好了不說這些了,言歸正傳,聊聊武術家「醉鬼張三」的逸事吧。提及&34;,張寶瑞的長篇小說《醉鬼張三》就是以張三爺為原型的,後又拍了個電影《醉鬼張三》。筆者生於80年代,那時候《少林寺》火遍大江南北,民間習武熱情高漲,《醉鬼張三》這個電影也是看了又看,手裡還有本《醉鬼張三》連環畫小人書。筆者也與爸爸一起打過石子沙袋,跟過走鄉武師練過大洪拳、梅花拳,誰還沒有個武俠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