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傳統武術「大師」被業餘選手3秒KO的視頻火遍網絡,再度掀起「傳統武術能否實戰」的疑問,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想首先說明一點:
一批格鬥門外漢能如此這般地火起來,本就是媒體在「爆款新聞」面前失德的表現,對明知是假的對象不加引號、不加注釋,任由無辨別能力的看官混淆,這種作為離去偽存真很遠,離譁眾取寵很近,沒比空談「接化發」和「點到為止」的「大師」們高出多少。
假大師寫真
一
中國的傳統武術起源於冷兵器時代的戰場,後因朝廷禁武,才「脫槍為拳」流入民間,結合戰場實際去解釋原理,方能化腐朽為神奇。
先不說搏殺,且看《長安十二時辰》對唐代僱傭軍選拔條件的一段描述,就足以抵消那些質疑古代軍營兵技的歷史虛無主義式抬槓:
「募兵考核嚴苛,須著全副三甲、頂盔,操十二石之弩,挎箭五十枚,荷戈、帶劍、裹三日之糧,奔跑一百裡,半日內跑完,方可入伍。」
一個穿甲冑、持重械的軍人,體能保持決定生還概率,傳統武術的非負重型訓練看似無用,實際有助於強肺、調整重心、減輕發力負擔,呼吸若不暢,就是死路一條。
正如十一人制足球考驗視野,五人制足球注重微操,不同的武術派別來自於不同的戰場實踐。世界上的武術風格主要分三種——戰陣風格的大槍大劍流、搏擊風格的徒手格鬥流、混戰風格的爪刀短棍流。中國的傳統武術屬於第一種。
戚家軍的「鴛鴦陣」
跆拳道沒有「起腿三分險」的禁忌,在於古代高麗罕見戚繼光《紀效新書》那種「一齊擁進,轉手皆難,焉能容得左右動跳」的群戰,整體協同才讓位於個體發揮。
所以,中國古代廝殺不是蜂擁而上,而是列陣作戰,陣腳大亂必被屠殺。人若摔倒,被踩死的可能性大於被捅穿。傳統武術「樁功」的意義就在這裡,下盤若不穩,也是死路一條。
傳統武術講究螺旋勁,如形意拳的「鑽拳」、詠春拳的「寸拳」,因為雙方兵器一旦抵住,不存在拳擊裡擺動的餘地,只能就地變力。「晃身抖肘」亦是器械之理,會抖槍桿,才能扎穿敵人鎧甲,力道若不變,還是死路一條。
傳統武術強調整勁重擊與卡位控制,精髓體現在與器械的結合,如今愈發風靡的戰場復原運動——「全甲格鬥」,恰好成為前者洗刷汙名的練兵場。
全甲格鬥了解一下
在幾年前一場俄羅斯隊與澳大利亞隊的比賽中,大多數人是190cm/100kg的澳大利亞隊在身高體重上足以碾壓大多數人是170cm/75kg的俄羅斯隊,但最終的結果,卻是身型高大的前者被後者幹倒。
這個在現代搏擊中幾乎不可能出現的場面引起了在場中國選手的興趣,當他們詢問一位走位風騷、出手兇猛的的俄羅斯選手時,卻得到了這樣的回答:
「就是你們中國的傳統武術。」
二
那麼,這樣的武術是怎麼失傳的呢?
電影《一代宗師》的醫學顧問王滿成說過一段話:
「在中國現在看到的真實的武術技能越走越遠,特別是現在的競技武術,它從另外一種美學上讓人去看武術,它展現的是武術的另外一面,武術真實的一面沒有了,就會讓人們產生無限質疑。」
功夫IP
如果以「大眾化」來定義失傳與否,那麼我想說的是,傳統武術一直未能大眾化,時代的今天,它更多是由顯學再次轉入隱學。可如果把眼光放到全球,你會發現中國的傳統武術早已「牆內開花牆外香」。至於它在國內「失傳」的原因,則暫歸以下幾點:
外界原因:
a 時代因素(冷兵器榮光已逝)
b 土壤因素(武術在國內是否被允許展現它最本質的一面)
自身原因:
c 傳承因素(收徒狹窄、價格昂貴、意識保守)
d 傳播因素(既不學術又不公共,既脫離知識分子,又脫離人民群眾)
其中,a是最不重要的,因為如果把鍋全甩給時代,就無法解釋日、韓、泰、巴的武術就搞得很好;至於b,看看《江湖兒女》裡的大哥後來只能混去看門,就能理解「土壤」是在講啥;這裡主要來拆解一下c和d。
先看c項。過去學武是又貴(門檻高)又難(門縫窄),所謂窮文富武,像詠春這樣的「閉門拳」只有土豪才學得起。
傳統武術在海外聲勢隆盛
《一代宗師》裡的葉氏是當地望族,文鹹西街南北行生意留下的祖產,夠「佛山王思聰」前半生只練武不工作,如果不是因為戰爭,葉問能一生衣食無憂。《師父》裡的陳識亦如此,兵變遭災之前,他家「號稱九十九樓」,一人扛起一片租房市場。而今天,在美國學詠春「八斬刀」,一刀也要一萬美金。
再看d項。國博館講解員河森堡曾做過一個「宗師沒文化,功夫傳得差」的對比。
中國跤來自清廷內衛部隊——善撲營,辛亥革命讓撲戶下崗後,這些人就發現,自己可以把最兇狠的刺客摔到親媽都不認識,卻由於不識字,連一條嘚瑟的狀態都編不出來。而同樣以「把人撂倒為己任」的柔道,其創始人嘉納治五郎是東京大學畢業的教育家,明白「頂級流量、出圈效應、廣告勝於療效」的重要性,於是就有了柔道的今天。
國術遭遇的窘境,作家刀爾登談《考工記》時也講過:
「古代對技術沒有設立專門的學科,也沒有專門的知識系統,讀者不會、會者不讀。技術發展固然自有其進程,只是無法鑽入讀書人的法眼,成了地下的暗河。」
中國跤
既有能力著述,又通傳武之事的人,歷來是少之又少的。大多數的譏諷者,往往既無著述能力,又對武術傳承不明所以,只是想當然地結論先行。對武術進行潑汙和矮化——無科學訓練、無有效技術、上不了擂臺、打贏靠傳說——雖可滿足普羅大眾談奇說怪的吃瓜剛需,卻有違於一類基本事實與道德。
本文由作者魯舒天創作,在今日頭條獨家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