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遠農民用麥杆作畫堪稱一絕

2021-02-15 華夏文明導報白銀周刊

在農村隨處可見的小小麥杆,經他的雙手躍然入畫,卻成為一幅幅高雅的藝術品。靖遠縣劉川鎮金川村的農民楊燿奎用麥杆作畫,闖出了屬於自己的藝術人生。

麥稈畫是一門十分稀罕的技藝,被文化部譽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因其製作精細而繁瑣,過程漫長而艱辛,這一技藝幾近失傳。楊燿奎,一位來自靖遠農村的普通農民,如今重拾這一技藝,成了劉川鎮遠近聞名的麥杆畫製作大師。

10月15日,記者慕名來到了靖遠縣劉川鎮,見到了麥杆畫的製作人楊耀奎。這個皮膚黝黑、不修邊幅的農民正在和工人一起裝裱自己的作品,小心翼翼生怕不小心折壞了或者是弄髒了。

從今年9月份開始,楊燿奎和同學馬小雲合作為鄉親們培訓麥稈畫製作技藝,將這一傳統手工藝發揚光大。

推開一方培訓學校教室的大門,首先躍入眼帘的是掛在牆上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麥杆畫。記者看到,楊耀奎的作品內容囊括天地山川、百鳥蟲魚、人物風景、花卉動物等,取材廣泛,做工精湛,妙不可言。雖然只是一件簡單的教室,但因為有麥杆畫的裝飾,處處透露著藝術氣息。

這一幅是「紅軍長徵圖」,這一幅蘇軾的「赤壁懷古 」這幅是「富貴祥和牡丹圖」這幅叫「紅樓賦詩會」……面對自己的作品,楊燿奎如數家珍,向記者介紹了麥杆畫的製作技藝。

「完成一幅麥杆畫至少需要二十多道工序,首先是要選擇麥稈,製作麥杆畫所需要的麥稈只能取麥稈的第一節和第二節,這個工作要在秋收的時候完成。然後選擇出來的麥稈要經過漂、刮、碾、燙、燻等多道工序,才能保證製作出來的麥杆畫畫面精美、色澤光鮮,保存時間長。麥稈處理完成後,要在紙上創作出需要製作的圖案,然後將燙平的麥稈粘到紙上,再經過剪、刻利用烙鐵上色,一幅作品才能完成。」

據了解,麥稈畫屬於民間手工藝術,起源於隋朝,源於中原地區,是一種利用天然麥稈的自然光澤和材質,表現形態的藝術形式,曾是風靡一時的宮廷藝術品。後失傳。直至秦懷王墓發掘時才出土面世,雖經兩千多年腐蝕,但仍造型逼真,色澤鮮明,不失其古樸典雅的本色,令人嘆為觀止。後經有關專家精心研究,這一古老工藝終於重現人間。

令人想不到的是,今年41歲的劉川鎮金川村村民楊燿奎卻在多年前在外鄉打工時就掌握了這門手藝。

楊燿奎出生於劉川鎮金川村的一戶普通農家。他自幼喜歡畫畫,上小學時,常常寫完作業就將本子翻過來畫畫。由於家境困難再加上學習成績本就不好,16歲的楊燿奎決定放棄學業外出打工。

從未出過門的楊燿奎登上了前往山東的列車,在山東楊燿奎沒有文化,也沒有技術,他只能幹一些重體力活。

有一次和幾個工友外出逛街,在一家賣草鞋、草帽等編織物品的小店裡,楊燿奎第一次見到了麥杆畫。

只見那畫面栩栩如生,精美絕侖。凡人物,無不毫髮畢現生動傳神,凡仿古名畫,無不惟妙惟肖幾可亂真,凡花鳥魚蟲,無不栩栩如生各有靈性。愛好畫畫的楊燿奎將店裡的幾幅畫細細看了一遍,這一細看才發現,原來這些畫並非手繪。詢問了店家他才知道,這是麥杆畫,是以麥杆為原料加工而成的。

看著栩栩如生的畫面,看著鳥獸身上絲絲如真的毛髮,楊燿奎簡直不能想像,這就是農村隨手扔隨處可見的麥杆,它們竟然能被製作成這麼精美圖畫。當即,楊燿奎就決定拜店家為師,學習這門技藝。但是由於身上沒錢,交不夠學費,楊燿奎拜師未果。

後來的三年裡,楊燿奎對麥杆畫念念不忘,總想再去看一看麥杆畫,總想自己也能親手製作出一幅惟妙惟肖的麥杆畫。

1993年,帶著辛苦積攢的2600元錢,楊燿奎再一次來到了他當初看到麥杆畫的小店,跟著店主老太太學習麥杆畫。憑藉著他對麥稈畫的由衷熱愛和不懈努力,楊燿奎終於學成出師。但是由於當時沒有市場,也找不到銷路,楊燿奎將這門手藝暫時擱置到一邊,繼續打工維持生計。

15年裡,楊耀奎無奈地輾轉在新疆、四川、山東等全國多地,下苦力、賣糖畫、做盆景、制陶瓷,打工賺錢。

2003年,楊耀奎結束了15年的輾轉生涯後回到了白銀。然而,在劉川的一家石料廠打工,由於鋼釺意外爆炸導致失去了右手,右腿嚴重受傷。因為這次意外,楊耀奎成了終身二級傷殘。

沒有了右手,楊耀奎的生活出現了很大的不便,但是這並未消磨楊燿奎對美、對藝術的追求,有時間他還是練習畫畫,也製作一些樹枝畫拿出去銷售。

一次偶然的機會,楊燿奎在電視上看到麥杆畫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元首,這激發了他對人生出路的思考:為什麼不發揮自己的天賦,去實現多年前的藝術之夢呢?

於是懷揣著對麥稈畫美好的藝術夢,楊燿奎開始買工具、找原料,痴迷於麥杆畫的製作。他的痴迷,讓家人很不理解,快80歲的老父親說他每天盡做些沒用的事情,也不爭辯,只是繼續擺弄著手中的刻刀和麥稈。

為了一幅麥杆畫,他熬紅了雙眼,因為只有一隻手操作,他有時也會燙傷自己,終於,他創作出了讓自己滿意的作品。

通過手機網絡,楊燿奎將自己的麥杆畫作品銷售了出去,看到自己的作品得到了別人的認可,楊燿奎高興了一陣子。從今年夏天開始他製作的麥稈畫已達到了上千幅。

看到有那麼多人喜愛麥杆畫,楊燿奎決定將這項手藝傳播出去,也讓更多的人了解麥稈畫。從今年9月20日開始,在一方職業技術培訓學校楊耀奎成功舉辦了四期麥稈畫製作培訓班。

談及未來,楊燿奎說,他想讓有興趣的能掌握麥稈畫的技藝,讓金川麥稈畫成為一個品牌,走得越來越遠。

相關焦點

  • 靖遠名人蘇振甲,糜灘鄉人
    蘇振甲 (1900—1970),字鼎三,靖遠糜灘鄉人。先生幼年就讀於接引寺私塾,1915年入靖遠縣立高等小學校(今靖遠師範附屬小學)。一年後,被派遣回甘肅開展農民運動,但由於國共合作的時局突變,蘭州開始清黨,迫其回靖,在家鄉,他積極籌劃,辦起民眾學校蘇灘小學。 1928年受約出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政治部政治員和省黨部宣傳部部長兼報社社長,多在黨務訓練班執教。
  • 雪地作畫 農民成網紅
    雪地作畫 農民成網紅 2020-12-23 10: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農民小夥用燒火棍在牆上作畫
    農民小夥用燒火棍在牆上作畫 2020-05-29 09:31:28  來源:北京時間      28日,安徽宣城,80後農民超哥因用燒火棍畫畫走紅,快速舞動的火棍加上火光
  • 靖遠放歌,人文薈萃!
    啊,靖遠,鬥轉星移,滄海桑田,啊,靖遠,歷經百難,雄風不減!1949年9月5日,靖遠解放,人民翻身,黃河發出歡笑,烏蘭山驟然年輕。靖遠兒女心潮澎湃,載歌載舞,立地頂天,昂首挺胸,從此大獲新生。今天,靖遠人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他們用勤勞的雙手,智慧的心靈,同謀科學發展,共建美好家園,沐浴瑞氣祥光,齊心奔向小康。靖遠,兩河舞動三分地,江山如畫,靖遠,四山撐起一重天,歲月如歌。靖遠好,好在天時地利人勤勞,靖遠美,只因為有了黃河水。水是寶貴的自然資源,水是一切生命賴以生存的源泉。
  • 甘肅特產——靖遠籽瓜
    籽瓜的種類也有多種,比較常見或種植比較廣泛的有蘭州籽瓜,俗稱"打瓜",因拳打而食和含籽量多而得名;以及永州南部的道州籽瓜,俗稱"洗籽瓜",還有白銀靖遠的籽瓜,俗稱靖遠黑瓜子,是甘肅著名的特產,以其片大、皮薄、板平、肉厚、烏黑髮亮、味香、品質優異等特點而著稱。
  • 甘肅靖遠,25歲的農民,一鐵鍬下去,挖出國寶級文物
    東羅馬銀盤1988年5月初,25歲的靖遠縣北灘鄉北山村農民許立會一鐵鍬下去,沒想到竟然挖出了個國寶。人們在整修他們房屋。忽然,工作的人群發出了一聲驚叫「這是什麼?」。原來清理地基的人們,挖出了一件金屬器物。於是,一個曾經行走過千年絲綢古道的文物走了出來,它就是今天被稱為國寶級文物的東羅馬銀盤。如今這個銀盤珍藏在甘肅省博物館內。
  • 白銀靖遠:繪美山水畫 建好幸福河
    黃河生態環境的優劣對于靖遠經濟社會發展來說至關重要。&nbsp&nbsp&nbsp&nbsp「建設主體要與環保設施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和同時投入運營,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白銀市生態環境局靖遠分局的工作人員介紹到。&nbsp&nbsp&nbsp&nbsp宜封則封、宜改則改,守護黃河容不得半點懈怠。
  • 農民雪地作畫短視頻平臺上展示家鄉冰雪美景
    而這 一幅幅畫,卻是由穆稜農民吳同軍用顏料噴灑出來的。他的雪地畫別具一格,賞心悅目,不僅令鄉親們交口稱讚,還在短視頻平臺上火了,許多南方網友通過他的雪 地畫感受到了北國冰雪的獨特魅力,並有了到此旅遊的計劃。在北方,雪是風景,也是資源,北方人也圍繞冰雪大做文章。今年50歲的吳同軍玩雪的方式很特別,他不是用筆在紙上作畫,而是自製作畫工具,在雪地上作畫。
  • 常生榮:靖遠地域羊肉著名之我見
    靖遠羊羔肉非常著名。還是歷代向皇家宮廷進貢的貢品。外地遊客到靖遠來旅遊,都要品嘗靖遠的羊肉或者羊羔肉。靖遠人在外打拼,回到家鄉首先是要吃到羊肉。現在電商很方便,也把這裡的羊羔肉賣到全國各地。現在不少地方,包括大城市都開有靖遠的羊肉店。靖遠的羊肉很著名,為什麼著名,眾說不一。過去由於我們家也養羊,對羊的牧養知識,只是感性觀察,略知一二。
  • 甘肅靖遠有個劈佛寺
    河水奔騰咆哮,橫衝直撞,形成了一個個令人望而生畏的大峽谷或壯美的大河灘,給我們展現了黃河峽谷五彩斑斕和神秘莫測,沿途各大小支河匯入黃河,在黃河靖遠段,有好幾處大灘,但依舊是兩岸石山林立,從各自溝壑中有通入黃河的大小旱沙河。
  • 【靖遠歷史】80多年前靖遠大蘆子竟然有座伐木造船廠!
    永不褪色的八角帽——追憶紅軍在靖遠強渡黃河的歷史(一)大蘆子伐木造船
  • 油菜田邊的一種野菜,俗稱「野臘菜」,醃酸菜堪稱一絕
    #野生植物知識#導讀:油菜田邊的一種野菜,俗稱「野臘菜」,醃酸菜堪稱一絕農民的油菜田邊最容易發現野臘菜,如果不仔細看的話,很容易將它誤認為油菜,而且它開花的時候也和油菜花十分相似,實際上它是野生野長的草,還具有很強的侵略性,農民見到它最好是把它挖掉。野臘菜學名野芥菜,也是十字花科的植物,有些省份也叫它野蓋菜、黃蓋菜,因為它長勢兇猛,植株長得又十分高大,將農民種植的農作物都蓋住了。
  • 口述歷史:甘肅白銀靖遠知名校長、書法家關振邦的故事
    在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有一個非常出名的書法家,當然我說的不是範振緒,而是曾經擔任靖遠師範學校校長的關振邦先生。關先生的墨寶,一直是靖遠縣機關單位、平民百姓家庭懸掛的重要作品,一方面關先生作品受人歡迎,另外一方面關先生為人隨和,但求寫字,只要方便,無不慨允。那麼我們一起走進關先生的故事吧,去了解一下這位先生的故事。
  • 西路軍精神永續——天津援甘靖遠記
    在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城偏西、黃河大橋上遊,有一處瀕臨大河、被茂密的梨樹掩映的村莊,它以「虎豹口」的地名被裝訂進中國革命的紅色史冊:1936年10月24日,中國工農紅軍一部從這裡強渡黃河,在景泰縣的趙家水組建西路軍,從而開始了中國革命史上最為悲壯的徵程。
  • 藝術家用鵝卵石作畫惟妙惟肖 人物肖像堪比真人照片
    英國藝術家Justin Bateman在滯留泰國期間,用鵝卵石作畫,供當地民眾欣賞。本來Justin Bateman計劃在清邁待一周時間,但由於疫情影響,他滯留這裡已經將近10個月時間了。他用鵝卵石繪製出英國女王、西班牙畫家畢卡索、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和當地一個農民的肖像。
  • 大學生用種子作畫刷屏
    「種子作畫,我還是第一次見!」近日,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舉辦的一場種藝畫展,吸引了不少人關注。精巧的田舍、勞作的農民、規整的麥地……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像在一張白紙上,形態不一、顏色各異的種子,能組合成一幅幅生動的畫卷。 圖為展覽現場。
  • 靖遠民國九年大地震100周年祭(一)
    (當時靖遠轄),及寧夏海原通會堡、鹼偎川方圓地帶。為靖遠各鄉鎮之首。靖遠人口損失3.09萬人。佔本縣總人口的50%左右。推測,靖遠全縣餓死人口不下3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一半兒吧。民國十七年(1928)靖遠城鄉人口的確切數字是6.1萬人(見《民國靖遠縣情錄》第四集,第162頁)。
  • 焊筆作畫!鹹陽72歲農民繪出鹹陽版《清明上河圖》!
    72歲的鹹陽農民畫家王雲以火為墨,用焊筆勾勒著他記憶中的老鹹陽,在他筆下的老鹹陽既有山水之美,又有民俗之趣,保留著那份難得的鄉愁。
  • 靖遠味道:特色小吃一窩絲
    靖遠一窩絲因其特色鮮明,做工講究,成為了當地一道特有的純手工製作的麵食小吃。 遠走他鄉的人,總會在某個時刻想念家鄉的美食,即使是同樣的一種東西,也會有屬於家鄉特有的美食味道。靖遠特色小吃「一窩絲」便成為了獨有的家鄉小吃印記。
  • 靖遠縣人口徙遷歷史和靖遠古今風俗習慣!
    魏氏:靖遠魏益其氣先三原人,父從徵滿四陣亡,益以功授靖遠衛百戶,子榮升副千戶,子堂,堂子繼宗,繼宗子印,印子承勳相繼襲。        展氏:靖遠展譽美,清朝邑訓導。        房氏:靖遠房懷明,懷明本衛指揮,弟愷官鄧州同知,房鎬子恢,孫鳳時皆能世其家學。房世純,清武生,涼州遊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