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劍波信仰安那其主義 是巴金眼中的"中國甘地"

2021-01-19 中國新聞網

  盧劍波(1904-1991)

  著名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四川合江人(祖籍湖北孝感)。原名盧廷傑,筆名劍波、左馨、田申雨、幼葭、黑囚、inferlo、江一、Gitav。1928年上海國民大學畢業,在上海、四川教中學。曾編《時與潮》、《民鋒》等刊。1944年入四川大學任教,後為歷史系教授,並任四川省歷史學會理事、省語言學會理事、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理事等職。早年著有《世界女革命家》、《社會價值的變革》、《為世界語主義的世界語》及《伊索智慧》等。

  盧劍波是著名歷史學家、語言學家。他才華超人,學識淵博,中西貫通,精通英語、德語、法語、俄語、拉丁語、古希臘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及世界語。盧劍波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識及尋求改革社會、振興中華的熱情。他和巴金因共同的理想而相知相識,並在後來的鬥爭中相互鼓勵支持,巴金曾稱他是「中國的甘地」。他曾經在華西協合高級中學教國文和外國史長達十多年,以後又被聘為四川大學歷史系的教授。1991年12月8日,盧劍波不幸病逝,享年87歲。

  安那其主義的信仰者

  盧劍波1904年7月出生在四川合江,原名叫盧廷傑。他的祖父是一位手工藝匠人,父是清末廩生,也就是通常人們說的秀才。盧劍波在合江中學讀書時,受新文化運動和「五四」 運動的影響,從《新青年》、《新潮》等書裡接受不少的新思潮,例如「安那其主義(無政府主義)」和「世界語」。隨後他在學校裡組織學生聯合會,印傳單,開講演會,主張取消「二十一條」,反對北洋軍閥;主張思想自由、男女平等,男女同校,反對各種宗教迷信。他用筆名 「劍波」給重慶聯中學生組織的渝江評論社刊物《渝江評論》寫稿。

  後來,合江中學來了一位叫李宗泌的青年教師,在他的影響下,盧劍波知道了蘇聯的十月革命,希望到蘇聯去學習。1921年,他拿了家裡的3個大洋,帶著李老師的信到重慶找到了重慶聯合縣立中學監學、適社(一個無政府主義組織)負責人陳小我(又名陳慕勤),卻被告知已經不能去蘇聯了。陳小我安排他住在重慶聯中,參加川東學生聯合會組織的反對日本侵佔山東的遊行、抵制日貨、罷課示威和燒毀日貨的活動。

  那個時期,遠在成都的巴金從《半月》上看到了介紹重慶適社的文章,知道了該社的宗旨是「剷除統治權力」、「建設互助——博愛——平等——自由底世界」……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讀完了文章,「那意見和那組織正是我朝夕所夢想的。」處在徘徊、迷茫中的巴金看到了希望,他想加入適社,於是給《半月》編輯寫信請求他們做介紹人,就這樣巴金也認識了適社的負責人陳小我。陳小我把盧劍波介紹給與他同歲的巴金通信認識,巴金認為盧劍波「鋒芒畢露」、「年少氣盛」、「有極強的精神力量」,是一個「為理想獻身的革命家」。

  1922年,盧劍波轉學到瀘縣川南師範,在那裡他積極宣傳無政府主義。同年5月間,盧劍波和同學準備辦一個刊物,利用川南道軍警學校運動會的機會擴大宣傳。不幸此情洩露,盧劍波被抓捕,以蓄謀煽動軍警叛變罪名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就在赴刑場的路上,傳令兵趕來叫停了槍決命令。原來川南道尹王纘緒請示了他的上司楊森,楊森認為盧劍波年紀輕輕的,有膽量,改判為禁閉教育,叫司法官對他說:「你小小年紀,竟有這樣膽識,如果『改邪歸正』,將來定會為國家建功立業。」不久由教育廳廳長、川南日報社社長盧作孚作擔保才把他保釋出來,但要他3日之內離開瀘縣回合江去。

  戰鬥在上海

  盧劍波回家不久後,懷揣著尋求社會改革的理想,決定出川求學。他去南京考入了江蘇省第一中學,並和同學胡邁創辦了《民鋒》雜誌,該雜誌主要介紹世界無政府主義名著,抨擊軍閥政府。而此時巴金也離開成都到上海求學,看到了該雜誌。兩位通信神交已久的四川同齡人在南京第一次見面了,他們一見如故,從此一直以兄弟相稱。

  高中畢業後,盧劍波準備考北京大學,但有人告密說他參加了反對曹錕賄賂競選總統活動而無法到北平去投考,《民鋒》雜誌也被迫停辦,盧劍波只好進了上海國民大學政治經濟學系學習。當年5月,上海發生了「五卅慘案」,他和衛惠林等人編《正義報》,參加上海工團聯合會的宣傳活動。巴金8月從北京考北大回上海後,和盧劍波等16人創辦了《民眾》半月刊,提倡「民眾自己的利益,需民眾自己去謀」,「要把為資產階級獨佔的學術取回後交與民眾全體」。

  在讀大學期間盧劍波恢復《民鋒》雜誌,撰寫文章公開批判國民黨的所作所為,第二年該雜誌就被查禁了。

  1928年,盧劍波以一篇《馬克思資本集中說》的論文從上海國民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經朋友介紹在上海私立正始中學教外國史。這期間他繼續主編《民鋒》雜誌,為《新女性》、《群眾半月刊》雜誌撰稿並翻譯出版外國書刊。但他在《民鋒》雜誌上發表「我們認定,階級鬥爭為工人和農人解放運動的基礎」等等言論,卻導致該雜誌再次被當局查禁。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吳稚暉等人,說他是「布爾什維克化」,淞滬警備司令錢大鈞想通過法租界抓捕他,幸好得法國友人的通風報信,他才躲過一劫。不久上海光華書局出版了他寫的雜文集《有刺的薔薇》,對社會的醜惡、黑暗和國人的劣根性、裝腔作勢的虛偽性等等都給予無情的揭露。

  盧劍波精通多種語言,通過參考從國外友人那裡得到的書刊,他翻譯發表並出版了不少介紹進步思想和宣傳科學、民主的書籍。《失敗了的俄國革命》、《世界產業工人簡史》、《自由的女性》、《生與生之表現》、《婦女解放與性愛》、《世界女革命家》、《社會價值的變革》等都是那個時期盧劍波的傑作。

相關焦點

  • 印度的奇葩思想,甘地的非暴力合作,中國放棄抵抗日本會成奴隸!
    並且在中國被日本侵略的時候,還給中國出計謀,讓中國不要抵抗,有四億人口的中國還感化不了已經開化的日本侵略者麼?一、甘地甘地是普通家庭出身,他對西方的一些思維十分推崇,之後還學習了法律當了律師,但自身十分的慫,不敢出庭為自己的當事人做辯解,不久後就失業了。
  • 英迪拉是甘地的私生女?尼赫魯家族和甘地家族,到底啥關係?
    英迪拉是甘地的私生女?尼赫魯家族和甘地家族,到底啥關係?印度,高度重視血統和傳承的國家,你難以想像,幾乎所有的印度政治家,都要到歷史上找一找,給自己找一個高貴的英勇的先烈,當成自己的政治上的父親,甚至,當成本黨派的神!
  • 甘地選擇絕食,英國就同意印度的獨立?還有一些其他原因
    ——甘地前言印度能夠從英國的殖民下獨立出來,一定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甘地。甘地出生在一個信奉印度教的家庭,他的父母都是虔誠的印度教徒,而甘地出生的時候印度一直處於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聖雄甘地甘地經常運用絕食的方式來對抗英國政府,最終印度脫離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成為了獨立的國家,也有很多傳言說是因為甘地一絕食,英國就同意了印度的獨立,真實的情況又是怎樣呢?
  • 為印度獨立而鬥爭的偉大貢獻者——甘地
    甘地從小雖不是學校裡最聰明的,但卻是最誠實善良的孩子,別人考試作弊考了滿分,他確是誠實的考了80分,甘地看到路上的窮人總會去施捨救助,甘地受家庭的影響,同樣也是一個虔誠的印度教教徒。不殺生,吃素食,仁心仁義。小時候的甘地就在這種條框中成長,規規矩矩的乖孩子,13歲的甘地聽父親的話與同齡的女孩成婚。
  • 甘地倡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怎麼回事?
    那麼,印度教徒為何刺殺甘地?要知道甘地也是一名虔誠的印度教徒呀!印度是一個宗教色彩很濃的國家。當時全國有99.57%的人有明確的宗教信仰,其中印度教徒83%,佔絕對優勢。穆斯林不到12%。另外,還包括錫克教、基督教、佛教、耆那教等一些小的宗教派別。
  • 巴金譯作合集出版,精選了巴金一生的翻譯作品
    巴金懂十幾種語言,這在中國當代作家裡,是非常少的。」 5 月 18 日,陳思和在《巴金譯文集》新書分享會上談道。在巴金誕辰 115 周年之際,由巴金故居策劃、浙江文藝出版社與草鷺文化合作推出的《巴金譯文集》出版。十冊譯文精選巴金一生中的翻譯作品,其中包括屠格涅夫的《木木》《普寧與巴布林》《散文詩》,高爾基的《草原故事》《文學寫照》,迦爾洵的《紅花集》,赫爾岑的《家庭的戲劇》等。
  • 為何當年甘地一絕食,號稱「日不落」的英國就同意印度獨立了?
    雖說印度是一個遭遇過數次文化衝突、融合的國家,宗教信仰的種類複雜繁多,但這些宗教都是殊途同歸,指引人向善的。因此,甘地在本國的宗教文化影響下,比起以槍炮論實力,更傾心於和平一點的解決方法。然而面對著被殖民多年的事實,甘地也清楚和利慾薰心的殖民者坐下來好好說話是不切實際的行為。
  • 一頁珍貴的巴金譯稿
    珍貴的手稿 前不久,在中國現代文學館手稿庫中,筆者偶然發現一頁翻譯在「開明B20X20」稿紙上的《草原上的李爾王 因為只有這一頁譯稿,對於巴金與《李爾王》,筆者始終查不到有關資料,無從知曉巴金先生是在什麼時候開始翻譯《李爾王》?他停止該文的翻譯是出於什麼原因?關於這些問題,現有的出版資料很難給予答案。 巴金翻譯屠氏小說作品最早要追溯於1942年,那一年,巴金在桂林定居後開始著手翻譯屠格涅夫《父與子》與《處女地》。
  • 紀念巴金逝世15周年,「溫暖的友情」手札展嘉興開幕
    1923年,巴金19歲。這一年的6月3日,他第一次回到了祖籍地嘉興,從此,這個現代文學史上星光熠熠的名字,在這片土壤上紮下根基。 今年是巴金先生逝世15周年,為了紀念他和友人走過的歲月,巴金故居與中國現代文學館啟動「溫暖的友情——巴金與友朋往來手札展」全國巡展。
  • 巴金在山東|十天四次,巴金品茶趵突泉
    文|高軍巴金在10天的時間裡,曾與趵突泉有過四次密集的晤面。老舍和濟南趵突泉的關係,很多人能津津樂道,有人甚至能背誦他寫的散文《趵突泉》。而巴金與泉城濟南的交集很多人就不知道了。筆者關注巴金與山東的關係多年,通過查閱資料、走訪等,近期終於勾勒出一個輪廓。本文談談巴金與趵突泉的這段淵源。巴金因擔任北方老根據地訪問團副團長,在1951年初秋來到濟南。
  • 當全世界都在反法西斯時,「聖雄」甘地建議中國放棄抗日,憑什麼
    「不管怎麼說,中國不是在實行非暴力。它能英勇對日抗戰,說明中國從來沒有非暴力意願。說它只是自衛,從非暴力原則來說,這不是理由。從非暴力主義者的立場來看,我必須說,以一個擁有四億人口的中國,來對付一個開化了的日本,還是不得不以日本人的同樣手段來抵抗日本侵略,我以為這是不適當的。
  • 印度從一個黑暗時代墮入另一個黑暗時期,甘地真稱得上「聖雄」?
    說起甘地,我們都不陌生,他出現在中學歷史課本中,印度人也信奉他為「神」一般的人物。所以他被稱為「聖雄甘地」。但是我們現在看看印度的情況,甘地對印度來說真的給印度帶來了光明嗎?現今來看,倒像是從一個黑暗時代進入了另一個黑暗時期。
  • 巴金筆下的抗美援朝故事
    我們在三月二十二日上午會見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彭德懷司令員。   外面開始在飄雪,洞子裡非常暖和。祖國的孩子們是知道的,祖國的母親們是知道的,全中國的人民都是知道的。祖國的孩子們的夢中的微笑,母親們臉上的滿足的表情,全國人民的幸福的笑容,就是對中國人民志願軍和他們的指揮員彭德懷將軍感激的表示。   1952年3月,寫過《激流》三部曲的著名作家巴金,帶領一個創作組到朝鮮戰場採訪。3月22日,巴金和17位文藝工作者一起,與彭德懷見面。
  • 被揭「黑歷史」,甘地雕像也危險了?
    去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學生就曾發起過類似的請願,要求移除曼徹斯特市的一處甘地雕像,理由也是甘地是「種族主義者」,但那次請願最終被拒絕了。▲截圖來自英國BBC的報導讀到這裡,大家肯定會覺得十分奇怪,因為在我們中國的一些教科書裡,甘地也是以一個非常正面的形象出現的,他不僅是印度民族獨立的領導者,還領導了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
  • 巴金不僅會十五種語言 還翻譯不少外國文學...
    1922年,18歲的巴金根據英譯本翻譯了俄國作家迦爾洵的小說《信號》,由此開始了延續60年的翻譯工作。「他翻譯的作品,大多數跟他的理想接近,他願意通過翻譯作品把他的理想、信仰告訴大家。」巴金的藏書之豐富之驚人,在中國現代作家當中,能夠跟他相比的大概只有魯迅。豐富的外文藏書使巴金的視野開闊,整個世界文學的發展歷史就在他的藏書室裡。所以他不僅自己喜歡,也下決心要把這些書翻譯出來。「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在巴金書的影響下,包括他的創作、翻譯影響下長大的,這讓我重溫了當年的若干情景。」
  • 爭議與爭議之外:「偉大的靈魂」與「真」的甘地
    安德魯·羅伯茨在其兩千多字的書評中並未對該書進行認真評價,而是大量引用書中有關甘地自我矛盾或行為怪異的事例,強調甘地的乖僻性格和政治缺陷。安德魯·羅伯茨在書評中給甘地扣了三頂大帽子:一、甘地是一位有性怪癖的人;二、甘地是一位政治上不合格的人;三、甘地是一位偏執狂。在這三頂大帽子中,不少西方作家和學者已經在他們的著述中屢屢提及後兩頂,可謂老生常談,不足為奇。
  • 甘地: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這說明甘地的家庭經濟條件非常優越, 同時是見過世面的年青人。但他回到印度後卻對西方文化腐朽進行徹底的批判。在這一點上與釋迦牟尼很類似。2.關於甘地這個姓的問題:英迪拉•甘地和拉吉夫•甘地他們是尼赫魯的後人與聖雄甘地沒有血緣關係。
  • 甘地為何被印度人民尊稱「聖雄」
    聖雄是印度人民對甘地的尊稱,在印度,甘地也不僅被稱為聖雄,也被稱為國父。甘地長期以來為印度民族獨立而奮鬥,曾經三次被捕入獄,在反英的不合作運動中身體力行。為了反對英國食鹽專賣權,甘地和群眾一起製作食鹽,甘地提倡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團結,實行社會改良。
  • 泉州黎明職業大學欲成立「巴金與泉州」陳列室
    閩南網12月16日訊 昨天,紀念巴金先生誕辰109周年暨泉州市第二屆巴金文化節系列活動開幕式在黎明職業大學舉行。借著泉州獲評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的契機,黎大還在積極籌劃成立「巴金與泉州」陳列室。
  • 印度的精神領袖甘地,為何終日不穿衣服只著白布
    在這些靈魂人物中,有一個人以一身白布,手搖紡車的形象入駐中國的歷史教科書中。他就是印度最偉大的領袖,有著印度「聖雄」之稱的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這位瘦骨嶙峋思想者,終日只著一身白布,象徵受苦、純潔、抵制英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