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在山東|十天四次,巴金品茶趵突泉

2020-12-23 齊魯壹點

文|高軍

巴金在10天的時間裡,曾與趵突泉有過四次密集的晤面。

老舍和濟南趵突泉的關係,很多人能津津樂道,有人甚至能背誦他寫的散文《趵突泉》。

而巴金與泉城濟南的交集很多人就不知道了。

筆者關注巴金與山東的關係多年,通過查閱資料、走訪等,近期終於勾勒出一個輪廓。

本文談談巴金與趵突泉的這段淵源。

巴金因擔任北方老根據地訪問團副團長,在1951年初秋來到濟南。

這次在濟南的停留時間分為三段,分別是7月26日至29日,8月2日、20日至24日,前後一共10天。

巴金從上海乘火車在7月26日中午近12點到達濟南。

作為副團長,他和程照軒團長以及其他幾位副團長先到省政府進行工作對接,還去設在珍珠泉的省政府第一招待所看望了與他們一起到來的上海松江文工團團員。

當天下午吃過晚飯,他就急切地和黃裳、方令孺、靳以專門到趵突泉品茶。

傍晚的趵突泉,三股泉水跳躍奔突著翻湧向上。

在夕陽的映照下,讓巴金更體會到酈道元《水經注》中說的「泉源上奮,水湧若輪,突出雪濤數尺,聲如隱雷」的景象。

天徹底黑下去,燈光漸次亮起來,趵突泉又顯出另一種容姿。

他們興奮地指點著,議論著,直到9點半才回住處。

29日上午,又去看一下文工團排戲,隨後巴金他們去了青島。

松江文工團在青島演出了第一場,主要表演的是賈克(原名曾志開)編的話劇《好軍屬》,還有二胡獨奏等節目。

青島的行程結束後,8月2日,「晨六點前到濟南」(《巴金日記》)。

8月2日這天晚上8點,巴金再一次到趵突泉喝茶。由於工作安排緊張有序,巴金他們行色有些匆忙。

這天上午訪問團全體成員在大明湖圖書館內烈士塔前獻花,拍電影。

因為需要一次次重拍,巴金覺得攝影的人有點缺乏經驗,讓一個莊嚴儀式變成了表演一般。

因為第二天又要啟程去沂蒙山區沂水專署下屬的沂南縣開展工作,所以下午他們又召開沂水分團會議,進行工作部署。

晚飯後,為了放鬆一下,巴金先去洗了個澡,然後就又來到趵突泉。

泡上一壺茶,在趵突泉畔,巴金輕鬆地啜飲著,品味著。

8月20日夜裡,巴金他們從沂蒙老區回到泉城。

21日晚上7點後,巴金又和黃裳來到趵突泉品茶。

作為記者,黃裳在沂蒙山區看到有的農村婦女幹部被進城後的丈夫拋棄後,帶著孩子生活很艱難。

這次在趵突泉邊,黃裳一邊喝茶一邊表達著對此的憤憤不平。

鑑於訪問團領導層對這個問題有過要求,那就是不議論,不隨便表態。

作為副團長,巴金不好說什麼,端著茶杯邀請黃裳喝茶:

「曾鞏在《齊州二堂記》中說,『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說明趵突泉的名字是當地居民命名的。酈道元《水經注》說觱湧三窟』,很形象啊。」

8月24日上午,山東之行的總結大會在省政府召開,北方老根據地訪問團全體成員參加,訪問團團長、時任華東軍政委員會農林水利部副部長的程照軒發表總結講話。

訪問團下午6點後就要離開山東,所以儘管散會的時候已10點多,但作為接待方還是安排了遊覽。

省政府副秘書長謝輝陪同巴金他們去醴泉、趵突泉、金線泉、黑虎泉、古物陳列館,又從大明湖坐船到鐵公祠,最後從這裡上車回到省政府。

他們這天的午餐,是到午後兩點才吃上的。

這次遊覽,是巴金此行中第四次到達趵突泉。

前三次都是晚上,這次他看到的是趵突泉白天的風光。

這裡的觀瀾亭、亭碑、廣會橋、濼源堂、來鶴橋、白雪樓等一個個景點,都給他留下了美好記憶。

巴金與趵突泉結緣雅事,為濟南留下一份美好的文化記憶,豐富了趵突泉的文化底蘊。

相關焦點

  • 巴金在山東|六天五夜,巴金在沂水看了四場電影參加多次重要會議
    只見湯水中漂著亮亮的油花,一股濃鬱的香氣向四下飄散著。雖然叫打滷面,但這又是具有沂蒙當地特色的一種麵食。夥房的師傅用擀麵杖手工精心擀制,麵條下熟盛到碗裡後又澆上一層「滷子」。四場電影沂蒙山區過去十分封閉,是一個「四塞之崮,舟車不通,土貨不出,外貨不入」的地方。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交通依然十分不便,文化生活還很貧乏。作為沂水專區、沂水地委所在地,當地人也很少能看到電影。
  • 巴金譯作合集出版,精選了巴金一生的翻譯作品
    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巴金研究會會長陳思和曾和巴金的兒子李小棠做過同班同學。他問李小棠,你爸爸到底懂多少種語言,李小棠回答,十五六種語言。「其實對於巴金先生來說,從事翻譯的世界可能比寫作要早。他是一個偉大的作家,同時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翻譯家。
  • 拳王阿里與巴金森病
    四月是巴金森病認識月, 四月十一日是世界巴金森病日, 僅以此文獻給巴金森病患者及家屬。
  • 一頁珍貴的巴金譯稿
    通過與文學館收藏的巴金手稿筆跡比對,筆者確定這是巴金先生的手跡。最初,筆者以為此稿是巴金先生將妻子蕭珊譯稿抄錄下來後所做的部分修改。但通過與1959年6月人文社出版的蕭珊《草原上的李耳王》同文比較,筆者發現兩者之間還是存有明顯差異。
  • 巴金筆下的抗美援朝故事
    1952年3月,寫過《激流》三部曲的著名作家巴金,帶領一個創作組到朝鮮戰場採訪。3月22日,巴金和17位文藝工作者一起,與彭德懷見面。基於會見內容的豐富和主人公的感染力,巴金用了3個多小時,一氣呵成此文。  文章寫成的第二天,巴金又參加了志願軍司令部歡迎「細菌戰調查團」的大會。
  • 泉州黎明職業大學欲成立「巴金與泉州」陳列室
    黎明職業大學舉辦了巴金文化與東亞文化之都研討會、巴金文學專題講座、「巴金與泉州」圖片展、巴金電影展映、緬懷巴金書法筆會、巴金作品讀書月、巴金文化採風、巴金特藏室開放周等活動,同時還將幾年來全國專家學者有關巴金研究學術論文彙編成紀念專輯。  過去,文學大師巴金先生對泉州,特別是黎明高中有著特殊的感情。
  • 盧劍波信仰安那其主義 是巴金眼中的"中國甘地"
    他和巴金因共同的理想而相知相識,並在後來的鬥爭中相互鼓勵支持,巴金曾稱他是「中國的甘地」。他曾經在華西協合高級中學教國文和外國史長達十多年,以後又被聘為四川大學歷史系的教授。1991年12月8日,盧劍波不幸病逝,享年87歲。  安那其主義的信仰者  盧劍波1904年7月出生在四川合江,原名叫盧廷傑。
  • 語聞成都|名人信札記② 巴金與大哥 倖存的四封信(中)
    因為堂伯李道江是這裡的大股東,李堯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成都商業場電燈公司當高級職員,月薪二十四元。但一年以後父親突然去世,這一房的重擔陡然壓在他的肩上,上面有一位繼母,下面還有幾個弟弟妹妹。因為父親的離去,大家庭進行了第一次分家,李堯枚這一房除了父親購置的四十畝田外,還從祖父那裡分到了兩百畝田。
  • 普利斯科娃牽手巴金,新賽季瞄準大滿貫冠軍
    於是,在冬訓期間,普利斯科娃主動尋求改變,宣布與教練達尼·瓦爾維杜終止合作,從而選擇了巴金但是,關於巴金這位教練,想必大家非常熟悉。他曾和小威一起共事多年,作為陪練的他曾輔助美國人一共斬獲12座大滿貫冠軍。
  • 普利斯科娃與巴金展開合作,新賽季能否取得突破?
    普利斯科娃與巴金展開合作,新賽季能否取得突破?巴金曾擔任小威的陪練達8年之久。此外,巴金還做過沃茲尼亞奇、斯蒂文斯以及阿扎倫卡的陪練兼諮詢顧問。2017年,巴金開始擔任大坂直美的教練,並幫助大坂直美贏得兩座大滿貫冠軍並登頂世界第一。
  • 「溫暖的友情——巴金與友朋往來手札展」在嘉興開展
    人民網嘉興10月18日電 今年10月17日是巴金逝世15周年的日子。當天上午,「溫暖的友情——巴金與友朋往來手札展」在嘉興市圖書館開展。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現代中文學刊》主編、巴金研究會副會長陳子善,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梁飛,復旦大學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張新穎,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巴金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周立民,以及各主辦單位負責人、長三角文化界人士、文學愛好者、巴金粉絲等參加了開展儀式。「溫暖的友情——巴金與友朋往來手札展」在嘉興開展。
  • 巴金巡展來到大連 手札展現一代人溫暖友情
    「據考證,巴金沒有來過大連,但是今天他來了,是以這樣一個展覽的方式來到了大連。」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說。今年是巴金誕辰115周年,正在進行的「溫暖的友情——巴金與友朋往來手札展」全國巡展前天展到大連,於大連市文博藝術館啟幕,展覽通過巴金與五十多位朋友之間的通信,展現了一代人之間「溫暖的友情」。第十三屆巴金國際學術研討會也在昨天舉行,來自各地的學者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圖說:眾多學者參觀展覽 官方圖巴金先生一生重視友情、愛護朋友,也得到朋友們的愛戴。
  • 紀念巴金逝世15周年,「溫暖的友情」手札展嘉興開幕
    1923年,巴金19歲。這一年的6月3日,他第一次回到了祖籍地嘉興,從此,這個現代文學史上星光熠熠的名字,在這片土壤上紮下根基。 今年是巴金先生逝世15周年,為了紀念他和友人走過的歲月,巴金故居與中國現代文學館啟動「溫暖的友情——巴金與友朋往來手札展」全國巡展。
  • 巴金為何為魯迅抬棺?精神上的敬仰,我們真的看不懂!
    四天後,是魯迅先生出殯的日子。這天,文學界的許多文人墨客都前來弔唁,對於當時的中國文學界來說,來者已經過半了。甚至為魯迅先生抬棺,這些人包括巴金在內共有十六位。我們都知道,作為當代文豪,巴金並不比魯迅遜色,可以說是與魯迅齊名,然而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 「憩園」中的萬千風景近:20年巴金作品的海外傳播與研究
    日文譯本的巴金經典作品近年也相繼重版,都收入到具有廣泛影響的巖波文庫。《寒夜》(立間祥譯介)最初收入集英社1978年出版的《世界文學全集》中,2016年,巖波書店又將其收入「巖波文庫」重印;《家》(上下兩冊,飯塚朗譯)巖波文庫版1956年問世後,到2019年2月,已重印8次……一個作家的生命力存在於他的作品中,存在於讀者的閱讀中,譯本的不斷重印恰恰說明了巴金作品在世界讀者中持久的生命力。
  • 「憩園」中的萬千風景 近20年巴金作品的海外傳播與研究
    日文譯本的巴金經典作品近年也相繼重版,都收入到具有廣泛影響的巖波文庫。《寒夜》(立間祥譯介)最初收入集英社1978年出版的《世界文學全集》中,2016年,巖波書店又將其收入「巖波文庫」重印;《家》(上下兩冊,飯塚朗譯)巖波文庫版1956年問世後,到2019年2月,已重印8次……一個作家的生命力存在於他的作品中,存在於讀者的閱讀中,譯本的不斷重印恰恰說明了巴金作品在世界讀者中持久的生命力。
  • 巴金與妻子:一生愛一人足矣,守著骨灰度餘生,永不說再見
    人民作家巴金1904年,巴金出生於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年少的巴金受新思想的影響,內心極度渴望自由,因此在他16歲的時候就進入成都外國語學校學習,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擺脫家庭的控制。鳥兒在籠子裡想飛,巴金的刻苦學習終於等來了回報。
  • 巴金與蕭珊 | 他留給她最後的深情,就是守著她的骨灰度過餘生
    於是,她像一隻迷途中的羔羊一樣,鼓起勇氣給巴金寫信。由於有著13歲的差距,每次給蕭珊回信,巴金總是稱她為「我的小友」。在巴金的眼裡,蕭珊還是個不諳世事的孩子,這個小女生不過是千萬個給他寫信的讀者中的一員。此時的巴金不知道,雖然他將蕭珊定義為普通的讀者,但蕭珊的眼裡卻只有巴金。她在給巴金的信中,不僅傾訴苦惱,也暢談文學與人生,並好奇地問這問那。
  • 巴金與蕭珊: 他留給她最後的深情,就是守著她的骨灰度過餘生
    容若為他的盧氏,巴金為他的蕭珊。巴金與蕭珊 01 1923年5月,19歲的巴金離開四川老家,乘船順江而下,到達上海。4年後,他又去往法國。他的第一部小說《滅亡》就是在巴黎寫成的。1936年,巴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寫成了長篇小說《家》。
  • 巴金老人築起的「家」與「魂」同在
    只可惜,2005年10月,巴金老人駕鶴西遊,無比依戀的「家」瞬間坍塌……老人給我的《家》,曾使我無比感動和幸福——感動因生於當世,幸福因擁有美滿的家!那時不勝黯然。幸好尚存一絲安慰,是心中的「家」不倒,似「魂」還在!初讀《家》時,青春年少,本以為老人既為名家,其著作自然難讀難懂,卻因為對老人的仰慕,堅持選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