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10月11日,哈囉出行上線了打車入口,正式推出網約車業務,目前業務覆蓋上海、成都、南京三地,該業務和高德等平臺有合作。同時,預計之後將覆蓋全國範圍內80多個城市。
來源 /36氪
哈囉做網約車,並不讓人驚訝。早在今年4月,哈囉出行就開始申請了「哈囉」系列商標名,包括哈囉出行、哈囉助力車、哈囉汽車、哈囉生活、哈囉共享單車等,商標類別則包含「旅遊、物流服務」,「保險、金融、不動產」。從那一天起,哈囉出行要切入網約車市場的野心,就已經昭然若揭。
到了今年9月,哈羅單車正式宣布升級為哈囉出行,還宣布了將接入首汽約車、嘀嗒等網約車出行平臺的入口,而後兩者都有網約計程車的業務,流量一旦打通,哈囉自己在網約車領域的布局便水到渠成。
這也難怪,哈羅單車自己日子並不好過,單車業務始終無法盈利,最終還是選擇了輸血續命,走上了吃滴滴份額,以此來漲估值的道路。
它也是繼美團、高德之後,又一個開通網約車業務的出行企業。至此,哈囉出行已經把自己的競爭對手,從ofo和摩拜,變成了滴滴。
哈囉出行選擇了一個相對有利於他們的時機,聯合了首汽約車和嘀嗒出行之後,剩下的兩個網約車領域的最大競爭對手——美團在打車領域已經偃旗息鼓,而滴滴因為順風車事件正在全面整改階段,雖然快車、計程車和專車等業務還在正常展開,但是要「all in安全」的滴滴,明顯短時間之內也無暇在競爭市場上投入太多的精力。
網約車領域本就是一個供不應求的市場,運力遠遠跟不上需求,所以只要有合規的司機和車輛,殺進這個領域就不會愁單量。更何況,滴滴頻繁出事,美團又停止發力,所以市場天然地會更歡迎新的入局者。
哈囉出行首戰選擇上海、南京和成都三個城市,也頗有深意。前兩者曾經是美團和滴滴激烈對抗的主戰場,又是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民眾對網約車的需求和接受度更高,用戶經歷過兩家公司的補貼大戰後,又在期待新的平臺入場。而且滴滴和美團鏖戰的過程中,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也因為補貼大戰而引發過政府的「警告」,「所以在這兩個地方都有點元氣大傷,短時間之內很難再有大的動作」,一名網約車從業人士稱,「而成都政府對於網約車又一直處於比較開放的姿態,平臺和監管部門的溝通成本相對比較小」。
另一方面,哈囉出行此時做網約車業務,顯然也得到了阿里的支持。阿里巴巴對於出行業務一直有野心也有需求,不但投資了滴滴,而且阿里還曾想通過收購易到用車切入這塊市場,不過最終因為估值和資產問題放棄了這個打算。
雖然阿里是滴滴的主要股東,但是滴滴還屬於騰訊,更何況,騰訊還有美團和摩拜,所以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阿里在扶持哈羅單車方面也算是不遺餘力。根據公告顯示,螞蟻金服通過其全資控股子公司上海雲鑫持有低碳科技(永安行與哈羅單車合併後的主體)36.733%股權,為哈囉出行第一大股東。除了資金支持,雙方還在業務上協同發展,比如使用阿里雲伺服器,以及和阿里合作推出芝麻信用免押金。
如果說阿里起初重資投資哈羅單車,最主要的目的還在於看重後者的數據,尤其是和銀行卡綁定的部分,但是當支付寶的體量已經足夠大的時候,阿里的目光也許又要回歸到哈羅單車(哈囉出行)最基礎也是最根本的部分了。
雖然各部委對滴滴的整改意見還沒有最終下達,但是可以預見的是,越來越嚴苛的管理制度在不斷抬高網約車領域的準入門檻。
哈囉出行從計程車服務切入,首先是因為現階段網約車牌照問題難以解決。雖然美團和滴滴曾經都有過先開城再申請牌照的先例,不過從嚴格的政府管控層面來說,這並非長久之計,加上現在輿論的導向,哈囉出行此刻想必也不願意承擔這樣的風險。
而計程車是現成的合規車,從這部分入手,就弱化了牌照所帶來的掣肘。
事實上,多名業內人士透露,有關監管部門一直希望網約車平臺能夠多和計程車等合規車服務提供平臺合作,規範整個出行市場。
滴滴和美團並非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計程車是滴滴起家的業務基礎,但是滴滴並沒有找到單純依靠計程車的盈利場景,而一直在為IPO拼力的美團也顯然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重新進行業務調整。不過,從今年年初開始,首汽約車和嘀嗒拼車反而先後上線計程車業務,給乘客多了一種選擇之外,也開始嘗試轉型。
哈囉出行從計程車業務切入,顯然試圖在穩妥中實現自己的野心。
作為新入場的玩家,哈囉出行首先引發的輿論方向是,會不會有新一輪的補貼。
其實,從價格比較穩定的計程車服務切入,這就意味著補貼的空間並不大。而且,有了美團和滴滴在上海補貼大戰後雙雙被政府部門約談的「教訓」在前,想必哈囉出行很難通過大規模的優惠和補貼去撬動市場。
那麼,它會成為滴滴的有力阻擊麼?
從平臺的角度來說,雖然哈囉出行已經開始從單車、分時租賃、網約車等各個維度分食滴滴的流量了,不過短時間之內可能依舊沒有辦法撼動滴滴的行業地位。
哈囉出行選擇這個時候入場,顯然是想抓住滴滴為危機公關的漏洞,實現彎道超車。不過到底能不能實現,還要看阿里的意志。雖然阿里在滴滴的佔股比例不如騰訊,但是卻依舊是滴滴的重要股東之一,起碼現在,阿里應該未必願意看到兩家公司「窩裡鬥」,自相殘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