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前,有很多員工開啟了在家辦公的模式。可是效率比在公司差了很多,這不小李就遇上事了。
小李老家在山東,工作單位在北京,因為疫情,北上的火車汽車都停了,老闆也很出乎意料的順應了政策規定,把復工日期推到了20號。不過還是要正常在家辦公,按時在釘釘打卡,同時還規定,微信視頻和電話超過2次不接,按曠工計算;釘釘忘打卡,按遲到1次計算。每天在群裡發送當日工作日報。
小李和老婆,兩個孩子,四個人在家。小李工作的時候,就由老婆看著兩個娃,可是老婆也有工作也做,可把小李愁壞了。爺爺奶奶在村裡,封路了,也沒辦法來幫忙照顧。
這不,小李剛做好的方案,還沒保存,就被熊孩子像拍鋼琴一樣的拍鍵盤,給刪掉了,交給老闆肯定得挨罵。小李硬著頭皮請示老闆,晚交一會,並說明了情況。
誰知老闆怒吼,「你當我三歲小孩呢?交作業的時候,作業忘家裡了?還上學路上掉水溝裡了?我真特麼白養你們了。」
小李聽老闆這麼說,也很生氣,硬壓下火,掛了電話。
那老闆和員工的關係,是包養和被包養的關係嗎?老闆這詞用得確實不恰當。
011.老闆和員工的關係,其實不是對立的
早些年,有個問題很流行,是資本家養活了工人,還是工人養活了資本家?
這個爭議一直存在,有的老闆覺得他養著工人,沒有他,工人就要餓死了。有些工人覺得,沒有工人幹活,老闆空有軀殼,根本掙不到錢。
如果說,老闆養活了工人,那是不是農民伯伯養活了大傢伙呢?這種觀點就會讓老闆和工人對立起來的。
而且要說「養」,父母可以說養育孩子,老公養老婆,這種關係才可以用這個字。
我認識一個90後的老闆,可能是因為年輕,對員工的管理,並不能認真思考。有一次開會,直接說,「我可以拿錢換一批人,會比你們做得好。」引得眾人非議。那年農民工的工資都比大學生高。這個老闆還對外說,我花3000塊就可以讓一個大學生跟我幹。那個月底,原本20人的團隊,走了12個人。剩下的都是寶媽,追求安穩的。結果,老闆還來個一句,走了一批能幹活的,留下幾個混日子的。最後的最後,只剩下老闆娘了。
022.老闆和員工的關係,是平等的
老闆拿錢只是僱傭了員工的勞動力和時間,而員工也只是利用這個時間和平臺創造出價值來實現自身的價值。
在某種程度上,員工也是在為自己打工,員工所邁出的每一步,都是自己建立的一個鋪墊。
所以,不存在養一說。就像我們出門買東西,買的是等價的物品,而工資換來的是員工創造的價值。
但凡不平等的僱傭關係,發展到最後,都會是老闆玩火自焚。
033.高情商的老闆,懂得留住員工
其實招聘一個員工的成本還不是最高的,當你培養了一個可以信任的員工,卻沒有留住他,當他跳槽去其他公司的時候,才是成本最高的時候。
招聘成本,培訓成本,還有他走之後,新人上任的一個循環的成本。
能認識到這一點的老闆,不會看不起員工,職場上的人都懂,雙贏關係,你只會畫大餅,是留不住人才的。
早些年北京房價剛開始漲的時候,我聽說一個企業的老闆這樣留住好員工。
年底的時候,把年終獎,換成房子的首付。每個月還貸款的員工,就沒有精力去多想其他的事情,專心賺錢做事。
對於老闆,優秀的人才留住了,對於員工,解決了住房問題,肯定會更努力地創造價值。
這樣的雙贏關係,才會讓老闆和員工都向前發展。
如果你碰到了一個老闆,對自己的員工,說了「我養了你們。」請及時止損,在這樣的格局的公司裡,不會有任何發展前途,會讓自己的價值觀顛覆,會讓自己的身份掉價。
最後,言時送大家一句話,看待一個人的品質,不要看他的最高處,要看他的下限。下限才是決定這個人最根本最重要的一點。
歡迎關注@言時姑娘,關注個人成長,分享人生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