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年前,中國家喻戶曉的3大「天才神童」如今都怎麼樣了?

2020-12-14 澎湃新聞

原創 小林君 精英說

42年前的1978年3月9日,全國各地21名少年經過千挑萬選,組成了首個「少年班」,被送入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國科技大學學習。

這21位被選中的少年中,最大的16歲,最小的只有11歲,他們被稱作新中國歷史上,「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

在這些孩子裡,有三人進入學校不久,已然成為家喻戶曉的三大「天才神童」,他們分別是寧鉑、謝彥波和幹政。

然而,被裹挾在時代洪流中的個體,在群體的聲浪前,毫無招架之力。幾十年後,寧鉑出家為僧,謝彥波和普林斯頓導師鬧翻,幹政患上精神疾病,一個時代自此落下帷幕。

42年的風雲變幻中,少年班不乏人才輩出的學生,超過70%的校友活躍在全球經濟、IT、金融和製造領域。直到現在,整個社會對少年班的討論仍未中斷,但每每提起這三位「神童」的命運軌跡,都格外引人深思…

前排左一為寧鉑

圖片來源:科學網

「那是寧鉑和謝彥波的時代」

1978年,全中國電視、報紙和雜誌鋪天蓋地的報導,都聚焦於一位名叫「寧鉑」的少年。

這年年初,13歲的江西「神童」寧鉑與方毅副總理下了兩盤圍棋,並獲全勝的傳奇故事,成為了當年最吸引讀者的新聞之一。

寧鉑與副總理下棋

1976年恢復高考前,美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給中科院寫信,要求快速恢復發展科技和教育,他的這一提議獲得了當時兼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國務院副總理方毅的贊同。

整個國家對科學的熱忱,使得全社會對寧鉑的各種讚美也達到了最高峰,所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無不熟記著寧鉑這個名字和他的事跡。

在國家副總理方毅的批示下,當時的中科院下屬單位中國科技大學,開始著手籌備少年班的建設。

「少年班」的出現,見證著百廢待興後,人們對知識與人才的重視,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焦慮。

少年班同學

在媒體熱烈的報導中,寧鉑在中科大校園葡萄架下讀書的照片被廣泛刊載,甚至連學校的葡萄架都成為新生和外來客必來瞻仰的地方。

翻閱當時的紀錄片資料,還能看到寧鉑率少年班同學仰望夜空、為同伴們指點星象的鏡頭,這一畫面也一度留在了很多人的記憶中。

然而對寧鉑來說,伴隨著天賦而來的,還有來自國人的希望和時代的使命。他身上的這份「天賦」不僅屬於寧鉑自己,還屬於家庭、家族、學校與社會。

面對來自教育界、媒體、社會的簇擁,寧鉑被推到了一個他的年齡無法承受的高度。

這一切,讓寧鉑喘不過氣來,其後從1978年入校到2004年元旦後離開科大,他在這25年間不斷想要離開,卻始終沒有成功。

寧鉑照片 圖片來源於網絡

25年的漫長逃離

多年後,在接受一次媒體採訪時,寧鉑曾說自己是時代需要的產物。如果青春可以重來,他決不會再讀少年班。

雖然在輿論中無比風光,但入學後的寧鉑過得並不愉快。當時,他被安排攻讀中國科學界最熱門的領域——理論物理,但這並不是寧鉑的興趣所在。他對班主任汪惠迪說:「科大的系沒有我喜歡的。」

汪惠迪打了一份報告,請求按照寧鉑自己的興趣,轉到南京大學學習天文。「但是科大不願意放走這個名人。」

寧鉑與同學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校期間寧鉑一直想逃離但又無計可施,不得不服從人們安排好的所有事情。在對天文學的求學之路阻斷之後,他很少做物理學科的研究,而是轉向了對「星象學」的研究,把大量時間用於圍棋、哲學和宗教。

寧鉑私下裡回憶說,自己當時的痛苦還來自於輿論的過分渲染。

「在很多場合,人們要求我七步成詩。」他說,「那時我只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孩,長期接受的教育又是順從、克己復禮,因此痛苦充溢著我的內心。那些年我就是在壓抑自己的個性中度過的。『神童』剝奪了我許多應該享有的生活和娛樂的權利。」

本科畢業後,19歲的寧鉑拒絕了研究生考試並留校任教,成為全國最年輕的講師。不過,這已經是他能創造的最後一個記錄了。沉浸於練氣功、吃素的寧鉑,已經與他人常見的生活軌道漸行漸遠。

圖片來源於網絡

1998年,寧鉑受邀參加央視的《實話實說》欄目,在當年的一則報導中寫道:「節目錄製期間,寧鉑頻繁搶過話筒發言,語速很快,情緒激烈,猛烈抨擊『神童教育」。

坐在臺下的很多年輕人早已不認識他,他們對眼前這位嘉賓的舉止感到怪異,並發出陣陣鬨笑。

神童的肺腑之言無人聆聽,屬於他的時代也正煙消雲散。4年後,38歲的寧鉑於五臺山出家為僧。

情商,無法擺脫的宿命

和寧鉑一樣,許多天賦異稟的「神童」贏在了起跑線上,卻無法「笑到最後」。

10歲考上大學的遼寧神童張炘煬,在碩士論文答辯前賭氣,如果父母不給他在北京買房,就不參加答辯不考博士。

13歲考上大學的魏永康,在碩博連讀期間,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識結構不適應等原因被學校退學。

14歲考入大學時的王思涵,畢業考試時僅有一門英語及格,也遭遇了被退學的處罰。

張炘煬和父母

圖片來源:天涯

事實證明,在學習能力之外,這些過度被「追捧」的少年大學生在人格和身心健康方面存在著一定問題。素質問題的欠缺,在後續的成長中持續影響到了他們的學業和事業發展,也正是這樣的原因,讓一些曾經設置少年班的大學,在後來取消了這項措施。

對於這些天才少年來說,褪去「神童」的標籤,「缺失的情商」成為了他們無法擺脫的宿命。

「人際關係這一課,心理健康這一課,整個班級的孩子都落下了」,回憶起少年班的學生,當年的班主任汪惠迪說道,「他們在上學時沒能養成好的心態,沒有平常心。這種缺陷不是一時的,而是終生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美國兒童心理和行為矯治專家們的一系列研究證實,神童的超常智力,有時甚至成為他們社交生活中意想不到的一大障礙。儘管這些孩子的智商很高,但「情商」卻未必一定高(在許多情況下甚至還可能低於一般同齡孩子),心理上也遠未發展到成熟階段。

由於這些孩子展現出的強烈求知慾、廣泛的興趣以及與眾不同的處事方式讓他們更容易遭到身邊人的曲解,反而讓他們會成為同齡人中不受歡迎的「另類」。

在現實社會中,他們終將面對一個由個人魅力和性格決定成敗的世界。當分數和年齡變得不再重要,「情商」則與成功密切相關,這些變化都讓他們措手不及。

赴普林斯頓求學的謝彥波和幹政,遇到的也正是同樣的問題。

考入美國普林斯頓,卻鎩羽而歸

1982年,還只有15歲的謝彥波提前一年大學畢業,在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跟隨於淥院士讀碩士,18歲又跟隨中科院副院長周光召院士讀博士,並被人們看好,有希望在20歲前獲得博士學位。

只是,這段最為春風得意的時光,卻成為他人生轉折的開始。

「他沒能處理好和導師的關係,博士拿不下來。」汪惠迪說,「於是轉而去美國讀博士。」

早期少年班師生

圖片來源:中科大少年班網站

然而在美國,同樣的事情仍在發生。在普林斯頓的中國同學圈子裡,謝彥波與導師不睦,已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師從諾貝爾物理學家獲得者菲利普·安德森教授的他,卻在畢業論文的研究方向上選擇了與導師對立的學派,這讓安德森十分為難。不久,謝彥波被告知,由於學派問題,學校拒絕同意他以這篇論文在安德森門下拿到學位。

然而,執拗的謝彥波堅決不相信導師會拋棄他,表示要堅定追逐、死不回頭,即使安德森給出建議,讓他轉到另一位導師名下答辯,他也沒有改變想法。

這一槓就是9年,直到轟動一時的北大留學生盧剛殺死美國教授事件發生。

由盧剛事件改編的電影《暗物質》

圖片來源:豆瓣

當人們意識到應該避免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時,謝彥波開始被懷疑為潛在的危險。中國科技大學一位副校長決定讓謝彥波回國,留學生涯也就此結束。

幹政的軌跡與謝彥波有著驚人的巧合,兩人都在完成國內學業後前往普林斯頓攻讀理論物理,也都因與導師關係緊張,鎩羽而歸。

當多年的努力最後化為了泡影,回國後的幹政拒絕了校方繼續讀博的請求。在此之後,幹政的精神疾病不斷復發,並長期找不到工作,甚至還有消息傳出——「幹政被自己禁錮在與母親共同居住的家裡」。

「腳踏實地,讓人成長得更接地氣」

40年來,「少年班」的軌跡如一面鏡子,見證著中國教育的摸索發展。人們由此以這樣「戲劇」的方式注意到,中國社會正從重視少數精英的成長,轉而投入到關注每位學生高品質成長的過程。

與此同時,中國對「神童」們的操作方式,美國也曾實踐過。

20世紀二十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特曼L.M.Terman進行了一項大規模的研究實驗,他通過智力測試將智商大於等於140分的孩子劃分為天才,並以此為標準篩選出了一千二百名「天才兒童」。

L.M.Terman

圖片來源:Google

隨後,美國政府負責為這群孩子提供最前瞻的教育資源、最優質的師資,並對他們精心培養,人們期待著從這1200位孩子中,產生牛頓、愛因斯坦、霍金一般的偉大科學家。

五六十年後的今天,人們依舊可以追蹤到的其中800多名「神童」的現狀。經調查發現,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也並沒有成為科學家,而那些被世俗定義為「成功」的人,反而都是具有堅強的意志品質和良好人格特徵的人。

英國教授瓊·弗裡曼從1974年起跟蹤210名極具天賦兒童的成長,她發現其中只有6人(3%)獲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隨著時代的發展,美國原本的「天才教育」理念也在不斷更迭,某種程度上來說,「天才養成計劃」讓天才成為了受害者,當人們過於強調神童的特殊性,這種天賦也給他們帶來了不幸。假若忽略了孩子綜合素質和社會能力的培養,必然會使神童教育走向彎路。

數十年後的今天,《人物》雜誌採訪到當年被稱為「奧數神童」的付雲皓,並以一篇《奧數天才之隕落之後》的報導,將人們的視線重新聚焦到了同樣年少成名的他身上。

面對輿論的喧囂,此時的付雲皓以一篇長文回復。

《人物》報導和付雲皓的反駁

事實上,在經歷過人生的起起落落後,曾經的奧數神童付雲皓已經安定於教師這一職業,戰鬥在基礎教育的第一線。

在信中,付雲皓寫到:「也許的曾經「好運氣」讓我漂在空中,後來的「壞運氣」也讓我飛流直下,然而現在的我就是穩穩地在平地耕耘的我。」

給文章點個「在看」吧,相信此刻對付雲皓來說是幸福的,因為他已然懂得:「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進步,能讓人成長得更接地氣些」。

作者: 小林君,精英說作者,用心碼字。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

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參考文獻:

中國新聞網:《中科大少年班40年 學者:我們也該反思「神童崇拜了」》

南方人物周刊:《寧鉑:遠去的少年天才》

《少年班同學與當年班主任汪惠迪老師》

《不同角度:關於曾經少年班天才謝彥波教授的採訪》

《中國「第一神童」還俗:學佛6年只為一個答案》

http://news.sinovision.net/society/201803/00433148.htm

http://news.sina.com.cn/c/2005-07-21/11027284613.shtml

http://news.sina.com.cn/c/2005-07-21/11027284631.shtml

http://news.sina.com.cn/c/2005-07-21/11027284633.shtml

張炘煬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C%A0%E7%82%98%E7%82%80

電影《暗物質》: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864199/

《《人物》報導:奧數天才墮落之後》

《奧數天才付雲皓自白書:我沒有墜落我正在腳踏實地處》

原標題:《42年前,中國家喻戶曉的3大「天才神童」如今都怎麼樣了?》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寧鉑、謝彥波、幹政,40年前3大「神童」如今都怎麼樣了?
    40年前的1978年3月9日,全國各地21名少年經過千挑萬選,組成了首個「少年班」,被送入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國科技大學學習。這21位被選中的少年中,最大的16歲,最小的只有11歲,他們被稱作新中國歷史上,「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
  • 18年前,那個被米盧稱讚「中國足球神童」的周了了,如今怎樣了
    在18年前,一位名叫「周了了」的足球神童,同樣備受人們的關注。周了了的父親就是一位足球愛好者,從小就教他踢球,2歲時就開始在球場上和比他大好幾歲的孩子們踢球了,在3歲的時候就能夠在20分鐘內顛球2000下,這操作很多職業足球隊員都自愧不如。
  • 37年前被譽為「繪畫神童」,一幅畫賣5萬,現狀如何?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身上開始背負了「神童」、「天才」這樣的標籤,成為了家長炫富的資本。父母都嘗試著將自己的孩子打造成「天才」「神童」。一個小孩子應該是不知道自己是「天才」「神童」會怎麼樣的,只是他的父母會整天昂頭挺胸地向周圍人炫耀:看我家的孩子是神童,天才,孩子應該是沒有感到多麼開心的。所以現在出現了一種新的教育方式——神童教育,也確實出現了一批批天才神童,像是物理神童、化學天才、藝術神童、文學天才等等。
  • 17年前,曾被米盧贊為中國「足球神童」的少年,如今怎樣了?
    ——高爾基孩子的成長猶如一顆未知的種子,在沒有長成之前你都不知道最終會成為什麼樣子,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對孩子未來的期待,畢竟還有大把的時間與精力去引導去期盼,都說少年強則國強,對於自身薄弱的環節上就更加的注重孩子的培養,17年前就有一位被米盧稱之為中國「足球神童」,這位承載了人們滿滿期待的少年如今發展的怎樣了呢?
  • 被「毀掉」的中國三大天才神童:智商超群,為何難逃悲劇?
    雖然他的成績未必是最出眾的,但在公眾眼中,他就是名副其實的神童。1978年,全國的報紙、電視和雜誌都在鋪天蓋地報導寧鉑的傳奇故事。 報紙上有一段關於寧鉑的描述:2歲半熟背30多首毛著詩詞,3歲能數100個數,4歲能識400多個漢字,5歲上學,6歲自學《中醫學概論》,8歲能下圍棋,熟讀《水滸傳》。
  • 10歲考進南科大的神童,如今怎麼樣了呢?
    10歲考進南科大的神童,如今怎麼樣了呢?每個父母都希望的孩子能夠脫穎而出,成績優異,而且乖巧懂事。很多父母都想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就催生了各種各樣的培訓機構,也造就了許多所謂的「神童」。曾今00後神童,2天半上完小學,10歲高考進南科大,而現在怎麼樣了呢?這個小神童的名字叫蘇劉溢,他的求學經歷堪稱「傳奇」,用三年時間完成了別人十二年的課程。蘇劉溢從小天資過人,七歲就上小學五年級,在學校上了兩天的課後,因為手受傷就回家休息了。他傷好後,父母認為蘇劉溢已經完全掌握了小學課程,然後直接就讓他升入初中了。
  • 遊戲反應了現實,四年前的神童妖人,如今都已經沉淪
    每個人都喜歡一個有著天賦的神童,在遊戲中也不例外。儘管遊戲中對於那些天才少年的潛力設置的非常好,但是在現實之中,他們卻經常受到嚴重的傷害或個人態度問題而未能將所有的潛力展現出了。每一代FIFA遊戲的發布,都會對現實中的球員的潛力值進行一番評估,那麼各位還記得4年前那些神童們嗎。哈奇姆.馬斯圖爾。
  • 新中國時期出現了一個天才神童,沒想到最後拋妻棄子出家為僧
    原標題:新中國時期出現了一個天才神童,沒想到最後拋妻棄子出家為僧 不知為何,如今每當提到神童,人們總會對其持謹慎的態度,也許曾經有太多的神童最後並沒有達到人們對他的期望,造成人們對神童的感覺並不好。1978年,全中國的報紙、雜誌、電視聚焦一位名叫寧鉑的少年天才。 能不能不再提寧鉑?在談論少年班或神童這類題目時?不可能。這個少年的出場及其中年時的謝幕都飽含戲劇性,符合中國人的集體心理,符合他們對神化和傳奇的永不饜足的需求。
  • 天才頻出的中科大少年班,開設42年後,人才分布美國比中國多10%
    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1978年3月中國科大正式成立了少年班,並於同月8號,舉行了第一期少年班的開學典禮。四十二年前的三月,經過全國範圍的選拔推薦,有21名天才人才被選入中科大,成為首屆中科大少年班的學員。
  • 40年前中國兩大天才現狀:一個出家當了和尚,一個被當成精神病
    40年前,也就是1979年,那一年,中國出了兩大神童。「那是寧鉑和謝彥波的時代」。每次說起這個話題,中科大校友、盛元國際投資公司董事長張樹新無不還是忍不住發出嘆息。被選中的兩個天才孩子「當時整個中國的報紙、雜誌、電視都在報導寧鉑和謝彥波」。時間回到1978年,那時的高考剛恢復,人們重新認識到了知識分子的重要性,而且迫切的希望能看到國家人才、尤其是天才、神童的出現。
  • 神童蘇劉溢:3天讀完小學、10歲考上大學,現如今他成就如何?
    ——《傷仲永》《傷仲永》是身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寫的一篇文章,文章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少年天才,然而這麼一個神童,卻因為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泯然眾人。今天的主人公也是一個神童,在10年前,這位神童僅僅用3天的時間便讀完了小學,在10歲的時候便考上了大學。如今,10年過去了,哪位神童如今怎樣了呢?
  • 中國天才神童,12歲考入985重點大學,現在怎麼樣了?
    「天才就是勞動,人的天賦就像火花,它可以熄滅,也可以燃燒起來。而逼它燃燒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勞動再勞動」——高爾基人們總嚮往著自己能擁有一副超於常人的天賦,但如果每一個人都是天才,那麼世界上就沒有天才。
  • 40年前,那個PK副總理的第一神童,現在怎麼樣了?
    42年前,一位少年和副總理下棋的照片,曾經轟動全國。照片中少年沉著應對,連下兩城,一炮而紅。他就是當年被譽為中國「第一神童」的寧鉑。從小人書到詩詞,從古代經典到醫學,從天文到化學,甚至畜牧業的技術刊物,但凡能接觸到的書籍,寧鉑都一股腦地裝進了自己的小腦袋裡。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全國各地各行各業都在大力發掘人才。12歲那年,寧鉑經由父親的一位好友,江西冶金學院教師倪琳的引薦,被層層上報到中央。不久後,中國科技大學收到了倪琳寫的信,上面附有領導的批示:接著,中科大派出兩位教師來到寧鉑就讀的贛州八中考察,當時寧鉑已經跳級在讀高二了。
  • 網球天才在比賽途中叛國,被美國拋棄想回國撈金,如今怎麼樣了?
    網球天才在比賽途中叛國,被美國拋棄想回國撈金,如今怎麼樣了?曾經我國網壇有一個天才少女,她叫胡娜,她出生在一個體育世家,父親母親都是體育健將,所以她也從小接觸網球,由於有很強的運動基因,在她從小接觸網球後,就一直保持著優異的成績,在她很小的時候就憑藉著出色的成績進入了省隊,由於她出色的天賦再加上訓練刻苦,在進入省隊後,很快就在少年賽的賽場上奪得優異成績,她在15歲的時候就獲得了全國冠軍,那個時候的網壇她就是天之驕子,所有的教練都對她寄予厚望
  • 神童難以成材?看看華裔神童陶哲軒是如何被父母養成數學天才?
    由此可見,神童即使擁有天賦,沒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是很難成材。「望子成龍,望女成凰」是父母的願望,作為父母雖然明白「子不教父之過」的道理,但是在如何培養和教育孩子的道路上,父母往往犯難,不知如何是好。所以本文帶大家一起看看神童陶哲軒是如何被父母養成數學天才的?希望能夠給到大家一些幫助。
  • 37年前被稱為「繪畫神童」,一幅畫賣5萬,現狀如何?
    家長們的神童夢小孩的童年應該是活潑快樂,無拘無束的,他們應當對許多事都充滿好奇,並且不斷探索與發現,這是一種成長的歷程。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都開始追捧一種「神童」。「天才教育」的方式因此,在三四十年前就出現了一種特別的教育方法,這就是所謂的「神童」教育。這種教育更像是一種程序,通過機械化的教學,強迫小孩子去無情感的學習一些技能或者是知識,最後培養出一個對於某方面鍾精通的孩子。
  • 當年十歲參加高考 566分被南科大學錄取的泰安小神童現如今怎麼樣
    從古代到現代,我國的少年小神童不在少數,比如,王勃5歲就寫出思路精密的《滕王閣序》,9歲著作《漢書注指瑕》,東方朔2歲即可精通《魏史》。駱賓王6歲撰寫《詠鵝》,老子10歲預測楚國戰勝宋國過於樹大招風且寫出《道德經》,李白5歲誦六甲,10歲觀百家,蔡文姬6歲《胡笳十八拍》等。
  • 10年前,那個3天讀完小學,10歲上大學的神童蘇劉溢,現怎樣了?
    在很多「神童」的身上,其實人們都會有揠苗助長的憂慮,誠然小神童們有高於同齡人太多的聰明才智,但他們是否真正適合跳級的超齡教育,始終是天才兒童教育中的重要議題。 10歲的神童考上了大學,這在當時成為了一個爆炸性新聞,人們都在為天才的誕生歡呼雀躍,卻沒有人考慮到蘇劉溢能否適應本屬於成年人的大學生活。
  • 10年前,那個3天讀完小學,10歲上大學的神童蘇劉溢,如今怎樣了
    神童在我國一直是一個比較具有爭議性的話題,他們因和年齡極不匹配的智慧年少成名,成了周圍父母眼裡的焦點。不過,傲人的智慧卻也是一把雙刃劍,其會將神童的人生壓縮,讓他們錯過普通孩子的正常童年。而在心智不成熟的情況下,提前接觸社會法則的他們,要面臨的風險也比普通孩子要大得多。
  • 曾被譽為中國第一美女,為兒子息影,如今兒子成神童
    眾所周知,中國的古裝劇中的女主角都有傾國傾城的容貌,如果要求當今娛樂界的女明星扮演古代的美女,大家肯定脫口而出的是楊貴妃和武則天。一個是中國四大美女中的一位,另一位是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這兩個角色也被很多有名氣的明星所扮演,特別是楊貴妃,尹濤,範冰冰和周瓊都曾演過,這個角色不得不說很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