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功法練不到,打太極勢必軟綿綿

2021-12-29 世界太極拳網

人們一直認為打太極拳是慢悠悠的、軟綿綿的,因此比喻做事為打太極拳。許多人沉浸在「用意不用力「的要領裡,認為打太極拳只用意不用力,練起拳來也慢悠悠、軟綿綿的。打太極拳為什麼要慢?有人說是「物極必反」,意思是說慢到極點就是快,實際上,你不動,就不會產生效果。打太極拳真的不用力嗎?其實是指不用拙力,意與力是相互作用的,反過來,沒能力,意也就沒有作用。太極拳高手陳發科先生曾說過,「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拙力,但不說用意不用勁,太極拳可稱為「朋勁拳」。這裡所說的朋勁,就是太極拳的核心功法——肢體放長,沒有肢體放長,打起太極拳來就會軟綿綿的,缺乏內勁。

陳發科拳勢

第一,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所謂頂虛領,是把頭、頸向上虛虛領起。氣沉丹田,則是意想氣沉入丹田,即小腹放鬆成圓形。從人體解剖上講,頭上頂脊柱上拔,丹田下沉,尾骨下附,使脊柱產生上下的爭力,從而帶動脊部上下筋肉拉伸。長期鍛鍊,筋肉才會被拉長,增加肌肉力量,俗話說「筋長力大」,「力發於脊」亦在於此。在練拳時,不僅意識上有頭尾朝相反方向拉開之意,實際上,頭微微用力上頂,尾骨微用力下墜,也是肢體放長的要點之一。

第二,含胸拔背,沉肩墜肘。

含胸要求胸部既不凸出,也不凹進,使胸成為脊背拔長的支柱,並依靠支柱加以放長。沉肩的作用是將臂部下塌,使臂生根,同時墜肘,使肘與肩部之間達到放長,當手臂進行纏絲運動也是以墜肘為中心的,同時墜肘和腕又可以使肘與腕之間放長,因此沉肩墜肘和挫腕是整個手臂的放長,,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其實質為背部筋肉相互拉伸,使背部如同弓背,背部筋肉左右拉伸;墜肘,使手部肉與肩部筋肉因拉伸而連結成一體,太極中的背如弓亦在於此。這樣背脊動,手就會被帶動,所以說纏絲是脊帶手而動的。練拳時,右肘應微用力下沉且有橫撐之力,雙肩下沉且相互內抱,這樣才能與頭尾相爭構成十字勁,即上下左右的勁力相爭,這才是太極拳因放長而產生的彈性棚勁。

第三,松腰圓檔,開胯屈膝。

這是指腿部的放長。腿因站立,放長比較難,開胯屈膝就可以在這一特定的姿勢下圓檔,用螺旋式的運動來變換虛實。這主要表現在膝的旋轉上,當腿向外旋轉時,使外側處於放長而側則為收縮,這種腿的旋轉配合著手、臂、身成為全身的旋。從人體解剖上講,因開胯、屈膝,腿上的筋肉被拉長,胯部的筋肉也被拉長,日久,這兩部位的筋肉被放長,力量增大,同時因為胯、腿筋肉被拉緊,使其與背部筋肉相連接,成為全身的整體運動,脊柱動,腿也跟著動,這就是常說的「上動下自相隨」。實際練太極拳時,雙胯須用力左右相爭,前後相爭,以使腿部筋肉放長。練拳時,把以上三種要領合一,就是太極拳的肢體放長。因為身體的筋肉被拉長,如同皮筋被拉長,對方碰上拉緊的皮筋,就會產生反彈力,這就是太極拳的朋勁。為保持這種朋勁,練拳時就不能快,因為一快,就不能保持筋肉的拉伸,朋勁則散架。只有慢慢地動,才能保持朋勁不散,習慣了後,才可以漸漸地快,這就是「以慢制動」的根本所在。而不是慢去打人,那樣只能成為挨打的靶子!

陳發科拳勢

有了朋勁,就可以練出其它的捋、擠、按、靠、採等勁。例如,在拳動之下,掌心由外向內纏絲,為捋勁;雙手同時將棚勁交叉向外棚出,為擠勁。掌心向下圈沾著一點而不離開的下朋勁,為按勁。實質發勁是在頭尾相爭,沉肩墜肘,由脊柱引導下,通過手的傳遞,有身體去撞人,勁由脊發出。從人體解剖上,發勁實質是脊柱頭尾相爭被拉長,手、胯、等均被拉長,如同一張拉開的弓,發勁時,將脊柱突然放鬆,手、胯 、腿也放鬆,如同弓箭射出,將手射在對方身上,這就是發勁,也稱射法。所以有推手或散手時,必須保持這種朋勁,這樣練太極拳會很累,也就是過去太極拳宗師說的打十幾遍拳就苦不堪言的道理。而現在練太極拳打十幾遍,體力消耗也不大,以這樣的練法去搏擊,也許是太極拳難以實戰的原因之一吧。

有人說,太極拳講究放鬆,為什麼要拉緊筋肉去練拳「所謂放鬆,實質是放長身體達到的鬆開,由鬆開的放長而使身體產生彈性,彈性加強,即成為朋勁,這種彈簧力就是太極中的剛勁,剛柔相濟的關鍵是肢體放長後,動作的落點用剛勁,其過程中則用柔勁,可見這种放松是在放長下的放鬆。如果關節肌肉繃緊,則無法放長,這就是緊中有松,松中有緊的「棉裡藏針「。只有多花時間練肢體放長,才能練出真功,而天天去盤鬆散的架子則無濟於事。

【免責聲明:圖文來自網絡,旨在宣傳太極文化。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太極功法之脊柱運動
    太極脊椎的湧動,脊椎在人體中佔有非常重要的部分,它起到了支撐身體和傳遞力量的作用,無論是從養生健身和技擊以及正常的生理活動,它都擔負著一個重要的角色,人跟其他動物的區別就是語言和人的直立行走,由於直立行走改變了脊椎把手解放出來,在武術當中,脊椎通常叫做大龍,把這條龍盤活了,盤開了,
  • 太極內功「三步功法」
    太極內功「三步功法」 俗語常言:「太極十年不出門」,只要思想入道,通過「以身變手」、「以氣變手」、「以意變手」三步練功法,進入「拳道」的階梯,可在三五年內步入太極殿堂。道家在煉丹過程中有「百日築基,三年而成丹」的說法。太極拳在修煉過程中的「以身變手」也是築基功。
  • 太極拳訓練重要功法:「順勁」、「摸勁」
    太極拳裡的順勁是拳術中的一種功法。利用順勁的功法來捋順身體的各部,這種功法練出的功力,有其特殊的含義及內容,不同於一般生活或工作的習慣用力方式方法。一般稱自身的先天之力為「本力」,而通過拳術功法訓練得出的力則稱為「功力」或「內勁」。這種功力是增加太極拳術的技術含量各項素質所特有的力,通過自身的順勁習練,在運動中就能訓練出身體的鬆柔、圓活、順整。
  • 密傳練身功法
    再練為立轉,還是太極開立樁,只能單側練習,練習時以股骨頭為軸點,襠胯做上下前後的轉圈。練習時立足要穩,不準抬腳尖和腳跟。還要以意領轉,手、足、身渾為一體,勿令僵硬,要圓活。 太極拳不僅要練架子,精熟套路和各種招式,並且要掌握勁路以及各種變招;在練拳架之餘還要單練手功法、腿功法等。
  • 龍身蛇行太極•五行功法
    、柔軟架及勁架三種不同的演練方式,有傳統套路、競賽套路、簡化套路等不同的拳式套路,在演練過程中還可以進行單練、對練、組合練及集體演練等多種形式。拳的核心在於:「意練心智、拳淬體魄。」其突出特點為: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急來急應、慢起慢隨;神以形生、精以氣凝。極柔軟、極堅剛,柔至極為剛,既有良好的強身健體功能,同時又具有極強的藝術觀賞性及超強的技擊性。
  • 八式是真正的太極入門功法|八式訓練營營員體會
    @一棵樹 康偉陶陶感恩康老師,楊老師及所有在後面默默付出的老師們,感覺這45天時間過得太快了,對我這個小白來說收穫太大無以言表,不僅養成了練功的好習慣,還學到了這麼多太極心法功能,也開始更多的關注自己的身體了,感覺自己跳舞跟以前不一樣了,所有的動作都是
  • 練太極把圈畫,僅此而已!
    天道內勁太極拳原創(收藏版)健康從天道內勁太極拳十大免費功法教學開始:太極就是一個圓圈,太極拳也就是由無數的圓圈連貫而成的一種拳法。無論一舉手一投足皆不能離開這個圓圈,離了這個圓圈便違背了太極的原理。四肢百骸不動則已,動則皆不能離圓圈。
  • 健身氣功——太極養生杖功法特點
    健身氣功太極養生杖取意「太極」陰陽和合、天人合一、內外和諧等傳統文化理念,借鑑《導引圖》中持杖圖像和「以丈(杖)通陰陽」表現功法特徵,繼承了傳統持杖功法的精要,整套功法動作柔和緩慢,舒展連綿,動靜相間,意境優美,意氣相隨,好學易練,易於推廣普及。
  • 混元太極傳人馮彥博:初練混元太極,如何才能不走彎路?
    初期練習混元太極拳如何才能避免走彎路?這是很多拳友關心的問題,為了解答大家的疑惑,前段時間,馮彥博老師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一場直播。初期練習混元太極,如何才能不走彎路在練習混元太極中,有拳友提問「在有限的時間裡,每天必須要練什麼呢?」由於我們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快,平時工作比較忙,練習時間少。因此建議大家,用時間碎片化的方式進行練習。
  • 如何練出太極勁兒
    太極功夫練到產生了內氣,體內氣血就非常暢通了,中醫常講,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這個時候,人體是非常舒服的,百病不侵。02如何練出太極勁兒前面說了,其根在腳。首先就要先往腳上練,先站無極樁。按照薛老師的要求,第一步先練出松沉到腳的感覺。想達到如此要求,就要從身體的慢勻柔松練起,先把身體散亂的氣機調勻稱,讓清氣上升,濁氣下沉。無極樁可以配合太極周身行氣法一起來練,更佳。
  • 練道家的這個導引術,注意這些要點,可以讓功法一日千裡
    在練這個導引術時,注意以下要點,可以讓自己的功法日益精進,甚至可以一日千裡。第一 練功中的呼吸 如果初學,對動功來說不用特別注意,只要掌握鼻吸鼻呼和舌頂上顎這兩個基本原則就行了,至於腹式呼吸或者逆腹式呼吸等方法只要堅持鍛鍊逐漸自己體會慢慢就會水到渠成。
  • 融入太極拳纏絲功法,一套《功力太極棒》,增長內功不用愁
    功法獨特,增長內功不用愁!太極棒外表平淡,其實鋒芒內藏,功法獨特,能助人修心養性,也能助習練者增長內功。它的修練要內勁走螺旋,外勁運纏絲。這套「功力太極棒」融入陳氏太極拳纏絲功法,功法獨特,助你快速增長內功!2. 創編人張東武老師入室弟子親授,絕對正宗!
  • 對古傳太極功法公益傳播活動的認識和感想
    少林,形意,八卦掌,楊式,陳式太極,立樁木蘭系列,都略知一二。今年69歲啦,就是練功玩玩,沒啥功夫。現在又向老師學習,圖開心。」群裡像姣龍學長這樣的老年人不少,年齡較大的學長76歲了,還在認真學習,讓我不禁肅然起敬。最先值班的是王淑琴老師,她介紹了自己的經歷:「我分享一下我練周身行氣法,站無極樁,練十三式以後的變化。
  • 太極內功的修練及其方法
    那就是說,練太極拳之前應練練無極樁功。動為太極,靜為無極。太極應從無極開始,練太極一輩子不練無極功,一輩子得不到內氣,更出不來內勁,更談不到內功。古人云:「拳無功,一場空。」,有了一定基礎再學練太極拳架。
  • 太極實戰之謎:一種練法與打法分離的高妙拳法!
    也就是如何把練法變化成「打法」,只有當徒弟的「練法」已經具有一定的基礎之後,師傅幾句話「一點」就通了。如果缺了這「一點」,一輩子也就是一套糊塗拳。如太極一脈,學了太極的練法,未必懂得太極的打法。現在練太極的人很多,大多數「傳統套路」其實都是有來源的,都有一定的道理,的確是老祖宗的傳承。但是後人在練的時候,如果不懂實戰打法,這些練法就起不到真正的實戰技擊作用,就變成體操了。
  • 練太極如何才能真正松下來?
    六是從推手中練「吃虧」入手,借對方之力來鍛鍊放鬆。推手,主要練借力的技巧.而借力,必舍已從人,順遂對方來力。推手時,往往是越怕輸的人,精神越緊張,也最容易犯僵硬,丟頂,拱架之病。所以,我們主張開始練習推手時,要從練「吃虧」入手。
  • 太極拳內功心法
    這種可剛可柔的太極內勁,練時運勁柔和,而發落到點則剛強。練太極拳要求剛柔相濟,而太極內勁則是剛的一面,太極拳內勁質量是剛,不是僵硬、蠻、呆的拙力。正如《拳經》曰:「看似至柔,其實至剛,看似至剛,其實至柔。」此「剛」是隨機隨勢迅速地將隱蓄於體內的全身之力聚於一點,在剎那間迅如奔雷地爆發出來,這種力不是發後斷勁的,而是變柔和之力繼續運動。
  • 太極步法不好練?那就試試本文的方法
    首先,太極步法要從腳下練。然而,如果腰胯放鬆不下來,虛領頂勁做不到,是沒辦法做到邁步如貓行的。如果勉強邁大步的話,勢必會出現身法的不合理。步法有成時會是什麼狀態呢?然後將右腳「蕩」出去,注意體會這個「蕩」字。在右腳蕩出落地之時,要有一種向下紮根的感覺。如此,左右腳反覆練習。
  • 活動 | 萬老師的消食功法大揭秘 · 我的太極故事徵集大賽
    提到非視覺太極,你或許會銘記在疫情肆虐的一年裡,太極抗疫護體的經歷;或許會想起曾經流下的汗水,打溼了衣衫;或許對老師的公益課念念不忘,又或許在心裡珍藏著練成高手的一個小小夢想……無論你關於「太極故事」的記憶是什麼?都歡迎你用文字、照片、短視頻記錄下來並發給我們。我們以豐厚的獎品,誠心邀請所有學員參與大獎賽活動,一起定格美好,攜手溫暖跨年!
  • 這樣練太極,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
    有的人則是沒有內功,自己沒有體會,卻編出許多練法,有的多達數十種,真是誤己誤人。我總結出來的太極拳內功修煉方法只有三個步驟。按照這個方法訓練,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這三個步驟是:第一步是「以身變手」,要求練習太極拳時「忘掉手,意想腰上手」;第二步是「以氣變手」,要求練太極拳時「忘掉手,丹田氣運手」;第三步是「以意變手」,要求練習太極拳時「忘掉手,意念指胯肘,勁源自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