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企(高新技術企業)競逐,其勢已成。截至2018年5月,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已達3.3萬家,數量持續保持全國第一。依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粵港澳三地科技研發、轉化能力突出,具備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良好基礎。
那麼,「小而美」的高企如何上規模?少數派的新興產業高企如何做大做強?城市之間的新興產業如何形成互動和協同?本報全媒體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分赴多地展開走訪。
風向:衡量地區科創活力重要指標
在科技創新領域,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是衡量一個地區科創活力的重要指標。作為首批國家級高新區,廣州高新區自從1991年誕生以來,致力於打造出高新技術企業「創新雨林」。
2018年,廣州高新區、廣州開發區、黃埔區高新技術企業超過兩千家。
2019年,廣州高新區、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將全年培育高新技術企業200家,使之成為提升區域競爭力的強力引擎。
2018年廣州高企的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廣州市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為1.1萬家。按照國家八大技術領域分布來看,廣州電子信息技術領域高企佔41%,高技術服務領域高企、先進位造與自動化技術領域高企則分別佔18%和17%。此外,新材料技術領域高企佔9%,生物與新醫藥技術領域高企佔8%。資源與環境技術領域高企、新能源與節能技術領域高企分別佔3.7%和3%,航空航天技術領域高企則僅佔0.3%。
在粵港澳大灣區西翼的製造業大市佛山,依照目前掌握的2017年佛山高企所屬技術領域分類統計,佔據主導的分別是佛山的先進位造與自動化、新材料、電子信息等三大技術領域。這三大技術領域的高企分別佔到佛山高企總量的36.2%、22.6%和18.0%。
而在大灣區東翼,依據《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期評估報告》來看,深圳新興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從2015年的40%上升到2017的40.9%。
2010年至2017年,深圳市新興產業(舊口徑)增加值年均增速約為16.9%左右,新興產業已成為深圳經濟發展重要支柱。
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龍頭企業迅速崛起,一批高成長性的創新型中小企業不斷湧現,5G技術、超材料、基因測序、3D顯示、柔性顯示、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等領域創新能力處於世界前沿,逐步實現從跟隨模仿式創新向源頭創新、引領式創新躍升。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2015年5524家增加到2017年11230家,兩年實現翻番。
前沿:「慢行業」十年熬出「爆品」
與傳統的認知不同,高新技術企業不一定是大型企業。根據廣州高新區、廣州開發區、黃埔區的統計數據,八成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是民營及中小企業。隨著「雙創」領域急速發展,新業態和新產業不斷催生,體量小的企業,未來可能是徹底顛覆行業的風向標。因此,善於發掘「小而美」科技企業,成為培育高新技術企業集群的第一步。
在無人駕駛的發展勢頭下,高精地圖成為了創業者爭奪的一個新風口,精準的地圖對無人車定位、導航、控制以及安全至關重要。矽谷高精地圖創業公司DeepMap剛剛在廣州高新區內創辦了企業作為全球運營總部。DeepMap大中華區總經理劉澍泉說,由於行業處於起步階段,需要給予發展的空間。一方面,他感受到政府辦事高效,從與區政府籤約到公司開張不過三個月;另一方面,政府也給予了成長和容錯的空間,「開放的環境和更多的扶持,能讓我們成長得更好。」
從初創企業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需要爬坡過坎。這不僅對企業技術、資金以及發展模式等都提出更大的考驗,而且檢驗著政府的扶持政策是否起到實效,在企業遇到難題時及時關懷,為中小企業成長提供優質「土壤」。
2004年,周振在廣州高新區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專業質譜公司禾信儀器。質譜儀器研發周期漫長,是無法「揠苗助長」的「慢行業」。2009年最困難的時候,政府部門適時通過風投款項,幫助企業渡過經營難關。禾信儀器整整花了十年才「磨出」一款產品,如今它已是國內唯一年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複合增長率保持35%以上的質譜儀器製造企業,躋身全球行業前15位。
廣州高新區、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建成華南地區最大科技孵化器、加速器集群,總孵化面積近600萬平方米,規模佔據廣州半壁江山。
隨著該區孵化集群的名氣日漸打響,全球優質資源進一步匯聚。2018年,孵化誕生出PayPal、Dropbox、Logitech等產業巨頭的全球著名創新加速器PNP落戶該區,敞開了對未來的無限暢想。廣州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PNP廣州國際創新中心可以利用全球化全產業鏈的資源優勢,進一步推動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科技和人才融合,促進經濟和產業發展。
尖端:抓住AI「算法落地黃金期」
高新技術企業成為尖端科技實現產業化的重要載體。201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電子工程系後赴英國留學的牛昕宇,和自己的博士生導師陸永青(Wayne Luk)院士、兩位創業夥伴蔡權雄、肖夢秋一起成立了深圳鯤雲科技,致力打造擁有自主產權的「鯤雲AI應用開發平臺」,讓晶片實現人工智慧化。
早在攻讀博士期間,牛昕宇的研究課題就是「高性能計算定製化架構」。他曾給JP摩根等金融企業做了很多當時還叫「機器學習」的人工智慧工作。那時,他就敏銳察覺到了「市場的需求」。「我希望看到它在產業裡有實際應用,這對工程人員來說是最有成就感的事。」牛昕宇認為,鯤雲科技之所以選擇落地深圳,「最主要還是因為珠三角地區電子信息製造產業較完備的產業鏈和靈敏便捷的銷售渠道。在深圳,產業集群多,離我們的終端客戶比較近,合作夥伴多。」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有知名高校資源,鯤雲科技的多位創始人就來自香港高校。藉助粵港澳大灣區的充沛產業資源,牛昕宇相信,未來AI晶片的發展將帶來人工智慧場景的大變革。
而成長的核心和基礎是技術。「現在有了新一代的機遇——移動網際網路到物聯網升級的關鍵時期,正是人工智慧算法落地的黃金期。」牛昕宇認為,人工智慧算法落地又要依託於一顆非常高能效的晶片,剛好鯤雲科技的核心技術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算法落地需要支付價格、功耗、延時等成本,這些都將隨著人工智慧晶片技術發展大規模降低。未來,AI晶片將解決「算法落地最後一公裡」的問題,落地成本的降低又將推動更多用戶和場景應用人工智慧,最終讓「人工智慧技術變為人人可用的商品」,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牛昕宇進一步表示,建立AI晶片領域的行業生態,是人工智慧領域「最大的機會」和「最大的挑戰」。同時,不僅要有晶片,還需要基於晶片非常廣泛的應用,兩者結合才能形成一個好的「生態閉環」。
牛昕宇也是深圳市鯤雲人工智慧應用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他透露,目前該研究院正致力打造人工智慧產業化技術平臺,並與人工智慧應用層的開放平臺形成協同,提供基礎計算資源,加速培育國內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人工智慧生態系統」,以實現人工智慧研究的前沿突破及應用落地。
腹地:製造大市孕育網際網路「種子」
製造業與智慧城市的縱深發展,在大灣區腹地也種下了網際網路企業的「種子」。服務型高企正在成為都市中心的「新寵」。2015年,順應「網際網路+」的潮流,廣東鴨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東鴨梨科技」)應運而生。「創立之初,我們是為了降低中小微企業信息化成本。」在佛山的廣東省網際網路+小鎮,廣東鴨梨科技董事長吳金軍告訴記者,當時企業所發起的中國中小微企業普及網際網路+工程,讓中小微企業在廣東鴨梨科技的平臺上「一站式」搞定企業網站、APP、微站和H5,迅速發展了60多家代理商。
「我們的定位是為企業提高全生命周期服務的雲平臺。」吳金軍轉而表示,而在當下,隨著新零售需求的發展,傳統電商如何與線下零售展開聯動營銷,是眾多中小微企業面臨的課題。網際網路的線上獲取客戶成本在增高,需要在線下獲取客戶。2018年,為了給線下零售精準獲取客戶「賦能」,廣東鴨梨科技孵化出仙果科技。
這家由網際網路巨頭、零售巨頭的專家與IT高管為核心組建的高科技企業,成功將人工智慧、計算視覺等前沿技術成果與門店的運營管理策略相結合。零售門店藉助人臉識別就可以為客戶「畫像」、互動,並給予線下場景採集、分析客戶數據的能力。幾乎與此同時,廣東鴨梨科技孵化出廣東甜橙傳媒,旨在以影視內容創作為核心,為不同人群打造垂直領域的短視頻IP。
同樣在佛山,廣東奧博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東奧博)脫胎於幫助地方政府實現信息化建設等業務領域,卻逐漸意識到,如果企業的業務僅僅局限於行政審批、政府採購等軟體開發和服務,會錯失行業快速發展的機遇。在網際網路巨頭林立的環境中,廣東奧博憑藉在電子政務細分領域的積累,從2010年之後開始有意識地涉足生態環境和城市安全領域,並向全國市場進軍。
尤其在2012年至2015年之間,廣東奧博在南京成功開發和落地智慧氣象項目。該智慧氣象平臺能夠通過與當地氣象、農業部門的合作,為用戶提供精準的訂製服務。
廣佛:扮演孵化新興產業「推手」
粵港澳大灣區極點城市間的合作,如廣佛同城化,在促使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向腹地擴散,扮演著孵化新興產業「推手」的角色。
記者走訪發現,在資源與環境、生物醫藥、先進位造等技術領域,不少佛山高企都有廣州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基因」或人才團隊的「種子」。
2007年2月,葉德智等近十位來自廣州的創始團隊,在佛山創立了佛山市柏克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這便是現在航天柏克(廣東)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航天柏克」)的前身。作為佛山電子電力產業的領軍企業,航天柏克是國內少數能同時研發製造大功率UPS電源及EPS電源的生產廠商。「佛山電源產業配套完整,靠近廣州中心城區。這是我們這批廣州來的創業者最初選擇佛山的原因。」在華南電源創新科技園,航天柏克副總經理何萬裡告訴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經歷前三年迅速發展,柏克新能銷售額與產值「雙過億」。此後,柏克新能的上規模發展,帶動了上遊產業配套,產業配套不再是制約企業發展的核心因素。
「華南電源創新科技園的籌建,為曾經想外遷的企業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何萬裡表示,紮根佛山中心城區的關鍵原因是企業對用地的需求不大,佛山的服務型政府最終促使企業一心留在了這裡。到了2013年,該企業從單一的不間斷電源業務,形成了網絡能源、新能源、應急供電系統、行業專用電源、電能質量管理等五大業務板塊,並逐步進入產品創新的「結果期」。僅在2018年一年之中,航天柏克就有6款新產品問世。
何萬裡表示:「企業定位於高技術領域,佔據了國內高鐵應急電源市場超半數的份額。再比如航天柏克為港珠澳大橋打造的應急供電和電力保障系統,在海上能夠防鹽霧、防潮,助力大橋百年設計壽命的要求。」廣佛同城,為航天柏克引進技術和人才提供了土壤。該企業與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的合作,先後有3至7人的博士團隊到此工作,成功攻克儲能系統項目難題。
灣區廣角
警惕科技孵化器同質化
彭星國,廣東省創業投資聯盟主席、廣東省科技孵化器協會創業投資專業委員會主任
廣東總體新興產業規模小,新興產業高企的比例也相應比較小。「十二五」以來,各個城市都在培育高企認證的「苗子企業」,但並沒有定義在哪個產業領域要重點發展什麼樣的高企。高企要繼續做強做大,需要依靠減稅降費,促進企業從事更多的高科技產品研發與製造,吸引更多高企落戶粵港澳大灣區。其中,要鼓勵擁有自有智慧財產權的民族高科技企業的發展。
城市的中心城區發展高企,要做強總部經濟,但不要擔心製造工廠性的企業外遷。國際上的案例證明,製造工廠外遷,主要解決的是企業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的問題,但企業的研發、銷售和總部管理還是會保留在中心城區。如何才能留住總部?大城市中心城區在大灣區分工上可以在做強現代服務業,包括研發、測試、鑑定、物流和金融等服務聚焦。城市要尊重根據自身科研、技術優勢建立起來的產業分工,不應倚重補貼吸引高企入駐。也就是說,城市要加強自身核心優勢的建設和發展,要有胸懷。
現在科技孵化器同質化發展太嚴重,大多在做「二房東」。我建議多做專業化的孵化器,與當地的產業集群和未來發展的潛力結合起來,成批量成規模地針對某一個產業領域來孵化科技企業。已經形成產業集群的地方,可以圍繞原有產業基礎,吸引更多與該產業相關的科技創新的企業來入孵,完善產業鏈體系並形成優勢產業。同時,應當引導、倡導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間做好產業分工,但首先還是要在交通和人才流動上做好互聯互通。
培育壯大高企集群
李志堅,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理事長
培育壯大高新技術企業集群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有效措施。建議實施中小創新企業成長行動計劃,篩選200家以上高精尖技術領域的中小企業,作為重點聯繫服務對象,全方位予以精準扶持。
高科技、高成長、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兩高四新」企業代表著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建議實施「兩高四新」企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落實國家支持科技型企業的扶持政策,確保全市優質資源向優質企業集中,推動一批規上企業升級為高新技術企業。另外,可以實施科技企業孵化育成行動計劃,大力支持發展「企業內生孵化、外延孵化」,推動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向專業化、資本化、國際化發展,孵化培育一批高成長企業。
高新技術企業普遍面臨著融資難問題,應該重視補足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短板。首先要加大金融資本引導力度。遴選科技成果產業化基金託管單位,發揮政府投資引導基金作用,鼓勵市政府引導基金、國有企業、金融機構等主體進入創投行業,吸引各類風投創投機構集聚,逐步擴大科技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規模。
其次,要充分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利用境內外主要證券交易所、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上海科創板、廣東股權交易中心等多層次資本市場平臺募集發展資金、拓寬融資渠道,推動本市優質的科技創新企業加快改制、掛牌、上市步伐。在鼓勵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方面,可推動銀行設立科技支行,鼓勵有條件的銀行與PE、VC等風投機構實現投貸聯動、智慧財產權質押貸款、信貸債權轉股權等多形式創新服務。
(責任編輯:DF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