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很多朋友都懷念曾經「車馬很慢,書信很遠」的慢節奏生活,學習、生活、上下班都好似白雲一般悠閒。父母經常對孩子說「你慢一點,急什麼」、「不要太過急躁,做事要仔細」,孩子也在用行動詮釋著「慢工出細活」,做事「慢、準、穩」。
但不知何時起,家長的「人設」變成了「你能不能快一點!你是烏龜啊」、「快點去寫作業」。但孩子依然是固定不變的「角色」,做事拖拉磨嘰,和烏龜賽跑都會失敗。
很多家長每天起床原本應該有個輕鬆愉悅的心情,但看到孩子的「慢動作播放」,無名之火瞬間燃起,對孩子怒吼:「和你說幾遍了!快一點!媽媽和你都要遲到了!」但孩子依然表現得很「佛系」,穿衣服、洗漱、吃早飯都不緊不慢,好似「體弱多病」的老年人。
父母的「急切火焰」被孩子的拖拉「澆滅」,最終的結果就是:孩子遲到被罰站,家長遲到被扣工資。回到家中父母對孩子施展「獅吼功」,卻不想孩子「道行更高」。
小孩子不需要面對各種生活的壓力,做事應該像上了發條的玩具一般「動力十足」,為什麼總是拖延懶散呢?主要有這兩個原因:
一、孩子做事拖拉的原因
1、孩子在「慢性逃避」
讓孩子起床洗漱吃飯、按時寫作業,或是請求孩子幫忙做家務,孩子雖然沒有表現出抗拒,但內心卻在掙扎著說「不要去做,慢一點」。孩子不願意面對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但又沒有辦法逃避,內心會變得焦慮不安,只能通過拖延的方法逃避。
即便孩子做事拖拉是「掩耳盜鈴」,但他們的內心卻獲得了極大的安慰,焦慮感消失不見,頻繁如此孩子便會拖延「成癮」。
2、孩子做無聲的反抗
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個人幾乎每天在你耳邊重複著「快一點」,你的情緒又會如何呢?縱然脾氣再好,也會覺得煩躁,甚至用拳頭讓對方「閉嘴」。小孩子的心境也是如此,他們做事有自己的規律和節奏。如果父母多次催促,孩子做事的節奏被打亂,便會產生抗拒情緒和叛逆心理。
他們不敢和父母頂嘴爭吵,也沒有辦法避開父母的「緊箍咒」,只能用「戰術拖延」和父母做無聲的反抗。如果父母經常因此吼叫甚至打罵孩子,孩子做事會更加拖延,「任你訓斥打罵,我自巍然不動」。
孩子做事拖延,打罵訓斥只會起到相反的效果,如何讓孩子做事「快如風」呢?家長不妨將這3個詞語付諸行動,讓孩子改掉懶散的習慣。
二、改變孩子拖延的3個「詞語方法」
1、時間
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不清楚10分鐘、半小時有多麼「短暫」或是「漫長」,學習和做事自然也就沒有時間規劃,在時間的世界裡「迷失自我」。家長要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讓孩子對「每一分鐘」都有清楚的掌握,孩子做事才會「甩掉腿上的泥潭」。
可以教孩子制定時間作息表,將每天需要做的事項寫在對應的時間內,讓孩子可以直觀地感受每天的「任務」。如果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任務,家長也可以適當地給予「任務回饋」。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實驗:比如一分鐘可以寫多少字;15分鐘可以背多少單詞等等,孩子通過這些實踐,將時間「捕捉」在心中。
2、規定
這一點有點像我們平時打遊戲,如果沒有時間的限制,我們很難集中注意力,高效地完成遊戲任務。對待孩子拖延也可以用這一招,給孩子規定適當的時間,一方面可以給孩子做事的動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孩子清楚自己做這件事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可以告訴孩子「作業要在45分鐘內出色完成,到時候會有獎勵」、「五分鐘內要穿好衣服,放學讓你玩30分鐘手機」。這些時間規定可以提高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孩子有了時間限制和獎勵,做事也就不願意像拖拉機那樣緩慢。
3、「模仿」
有些時候,孩子做事拖拉懶散,都是父母「教得好」。假如父母在家中都是「隨緣佛系」派,孩子也會模仿學習父母的行事習慣。在孩子看來,父母做事磨蹭,肯定不是壞事,是很正常的一種行為習慣。孩子沒有勤快如風的氛圍,又怎麼會「帶頭改變」呢?
家長要給孩子做優秀的「模仿對象」,平時在家做事要乾脆利索,不要拖泥帶水,家務活、工作等事項,都要暗示孩子「快看爸爸媽媽做事多麼勤快,家庭詞典沒有拖延兩個字」。孩子看到父母改變「人設」,也會逐漸加入到勤快的隊伍之中。
結語:日益緊缺的社會和教育資源,會讓父母產生各種交流,都希望孩子可以提前踏上學習、做事的「首班車」。打罵和催促只會讓孩子「下車」,先了解孩子的拖延心理,引導孩子戒掉拖延懶散的習慣,讓孩子的心中隨時都有「助燃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