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像烏龜,打罵只會反效果,用3個詞語改變孩子

2020-12-23 家有三寶育兒經

導語:很多朋友都懷念曾經「車馬很慢,書信很遠」的慢節奏生活,學習、生活、上下班都好似白雲一般悠閒。父母經常對孩子說「你慢一點,急什麼」、「不要太過急躁,做事要仔細」,孩子也在用行動詮釋著「慢工出細活」,做事「慢、準、穩」。

但不知何時起,家長的「人設」變成了「你能不能快一點!你是烏龜啊」、「快點去寫作業」。但孩子依然是固定不變的「角色」,做事拖拉磨嘰,和烏龜賽跑都會失敗。

很多家長每天起床原本應該有個輕鬆愉悅的心情,但看到孩子的「慢動作播放」,無名之火瞬間燃起,對孩子怒吼:「和你說幾遍了!快一點!媽媽和你都要遲到了!」但孩子依然表現得很「佛系」,穿衣服、洗漱、吃早飯都不緊不慢,好似「體弱多病」的老年人。

父母的「急切火焰」被孩子的拖拉「澆滅」,最終的結果就是:孩子遲到被罰站,家長遲到被扣工資。回到家中父母對孩子施展「獅吼功」,卻不想孩子「道行更高」。

小孩子不需要面對各種生活的壓力,做事應該像上了發條的玩具一般「動力十足」,為什麼總是拖延懶散呢?主要有這兩個原因:

一、孩子做事拖拉的原因

1、孩子在「慢性逃避」

讓孩子起床洗漱吃飯、按時寫作業,或是請求孩子幫忙做家務,孩子雖然沒有表現出抗拒,但內心卻在掙扎著說「不要去做,慢一點」。孩子不願意面對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但又沒有辦法逃避,內心會變得焦慮不安,只能通過拖延的方法逃避。

即便孩子做事拖拉是「掩耳盜鈴」,但他們的內心卻獲得了極大的安慰,焦慮感消失不見,頻繁如此孩子便會拖延「成癮」。

2、孩子做無聲的反抗

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個人幾乎每天在你耳邊重複著「快一點」,你的情緒又會如何呢?縱然脾氣再好,也會覺得煩躁,甚至用拳頭讓對方「閉嘴」。小孩子的心境也是如此,他們做事有自己的規律和節奏。如果父母多次催促,孩子做事的節奏被打亂,便會產生抗拒情緒和叛逆心理。

他們不敢和父母頂嘴爭吵,也沒有辦法避開父母的「緊箍咒」,只能用「戰術拖延」和父母做無聲的反抗。如果父母經常因此吼叫甚至打罵孩子,孩子做事會更加拖延,「任你訓斥打罵,我自巍然不動」。

孩子做事拖延,打罵訓斥只會起到相反的效果,如何讓孩子做事「快如風」呢?家長不妨將這3個詞語付諸行動,讓孩子改掉懶散的習慣。

二、改變孩子拖延的3個「詞語方法」

1、時間

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不清楚10分鐘、半小時有多麼「短暫」或是「漫長」,學習和做事自然也就沒有時間規劃,在時間的世界裡「迷失自我」。家長要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讓孩子對「每一分鐘」都有清楚的掌握,孩子做事才會「甩掉腿上的泥潭」。

可以教孩子制定時間作息表,將每天需要做的事項寫在對應的時間內,讓孩子可以直觀地感受每天的「任務」。如果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任務,家長也可以適當地給予「任務回饋」。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實驗:比如一分鐘可以寫多少字;15分鐘可以背多少單詞等等,孩子通過這些實踐,將時間「捕捉」在心中。

2、規定

這一點有點像我們平時打遊戲,如果沒有時間的限制,我們很難集中注意力,高效地完成遊戲任務。對待孩子拖延也可以用這一招,給孩子規定適當的時間,一方面可以給孩子做事的動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孩子清楚自己做這件事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可以告訴孩子「作業要在45分鐘內出色完成,到時候會有獎勵」、「五分鐘內要穿好衣服,放學讓你玩30分鐘手機」。這些時間規定可以提高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孩子有了時間限制和獎勵,做事也就不願意像拖拉機那樣緩慢。

3、「模仿」

有些時候,孩子做事拖拉懶散,都是父母「教得好」。假如父母在家中都是「隨緣佛系」派,孩子也會模仿學習父母的行事習慣。在孩子看來,父母做事磨蹭,肯定不是壞事,是很正常的一種行為習慣。孩子沒有勤快如風的氛圍,又怎麼會「帶頭改變」呢?

家長要給孩子做優秀的「模仿對象」,平時在家做事要乾脆利索,不要拖泥帶水,家務活、工作等事項,都要暗示孩子「快看爸爸媽媽做事多麼勤快,家庭詞典沒有拖延兩個字」。孩子看到父母改變「人設」,也會逐漸加入到勤快的隊伍之中。

結語:日益緊缺的社會和教育資源,會讓父母產生各種交流,都希望孩子可以提前踏上學習、做事的「首班車」。打罵和催促只會讓孩子「下車」,先了解孩子的拖延心理,引導孩子戒掉拖延懶散的習慣,讓孩子的心中隨時都有「助燃劑」。

相關焦點

  • 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教育專家:打罵只會讓孩子更小心地犯錯
    可是他才是一個兩歲的孩子啊,這個階段的孩子對外部世界很好奇,他們想去探索想去嘗試,所以經常會做一些在家長看來是「錯的事」,可是在孩子僅有的概念中,他們沒有對錯之分,他們只是想親自嘗試一下而已,而孩子的經驗也就是在這樣一次次試錯中積累出來的,父母對孩子的打罵只會讓孩子失去探索世界的興趣和能力。
  • 孩子不聽話時,教育孩子不用打罵,教你5個小妙招
    家長教育孩子打罵是不對,反而是很容易造成反效果,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吸收教育知識社會在變化,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在變化,那麼教養方式自然也要不斷進步。身為家長,就要責無旁貸地主動吸收教育新知。在傳統的親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權威來教育孩子,而打罵處罰更是權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幫助家長跳出自己的成長經驗,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
  • 孩子養的烏龜死了,父親隨口一句話,將孩子的心傷透
    那麼,家長到底要怎麼做孩子才會聽話,在《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一書中就家長在溝通中易犯的問題給出了建議:1. 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有一個孩子養的小烏龜死了,他傷心跟爸爸說:今天早上小烏龜還是好好的呢。
  • 孩子不聽話還愛調皮?家長用好「暗示效應」,比打罵效果好太多
    看孩子沒有反應無動於衷,朋友就直接上手準備打孩子,還是我在一邊攔了下來,看到朋友這樣教育孩子,我也知道孩子頑皮的原因了。孩子們不聽話其實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問題,朋友這樣打罵孩子會導致孩子性格內向產生逆反心理,最後行為更加叛逆,所以我們利用心理暗示去教育孩子會比打罵孩子更有效果。
  • 孩子總是發脾氣、沒耐心?試試這4個方法,比打罵孩子要有用
    冷處理:用這種處理方式的家長會無視孩子的「無理取鬧」,就是不給孩子買,孩子哭也不管,哭夠了也就好了。在這類家長看,孩子之所以整天發脾氣,那就是「慣」出來的,耍無賴發脾氣不管他就行了。雖然什麼都不管,可能會制止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 李玫瑾教授:孩子頂嘴時,父母要會說這3句話,勝過打罵懲罰
    李玫瑾教授:孩子頂嘴時,父母要會說這3句話,勝過打罵懲罰要說孩子長大以後家長最煩心的事情,頂嘴一定是其中之一。很多家長都會抱怨,說自己的孩子在家頂嘴特別厲害,有的時候甚至還會懟得自己無言以對,這讓家長們非常苦惱。
  • 孩子不願意讀書?李玫瑾:帶他去這3個地方轉轉,比打罵更有用
    而面對玩心重的孩子,呵斥打罵只會增加牴觸情緒,家長應該通過客觀理性的方法幫助孩子改變對學習的態度。面對玩心重、不愛學習的孩子,呵斥只會適得其反,家長可以這樣做1,陪伴孩子一起學習。3,設置學習目標。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設置學習的目標,讓目標激勵孩子努力投入學習之中。目標的設置不要過高,否則太難完成,會讓孩子喪失信心。設置一些容易完成的小目標,讓孩子稍稍努力就能達到,可以幫助孩子獲得成就感,樹立學習自信。
  • 無能的父母用打罵孩子,來宣洩自己的情緒,最後受傷的只有孩子
    優秀的孩子都是培養出來的,而不是打罵出來的。鑫鑫想解釋,但是還是屈服於媽媽的怒火之下,沉默了……儘管已經對媽媽的暴躁習以為常,但是那顆幼小的心靈時常還是會被嚇得一顫。每天在家的鑫鑫學會了小心翼翼看媽媽眼色,如履薄冰的生活。即便是現在已經三十而立的鑫鑫,有了自己的家庭,回想起以前的生活也還是會感到後怕和恐懼。
  • 培養孩子抗挫力,就要打罵教育?被打出來的孩子有什麼下場?
    經常打罵孩子的家長會因為無法控制情緒,而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當孩子長大後會繼承來自父母的暴力傾向。這樣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學會如何控制情緒,解決問題時很容易鑽牛角尖。3、嚴重叛逆育兒心理學家表示,孩子面對父母的打罵無法還擊時,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 「跟孩子講道理不聽,偏要打一頓才聽話!」這樣的孩子怎麼管教?
    在這之後,每當孩子做錯事情,就會遭到爸爸的言語攻擊或棍棒打擊。後來,孩子越來越不愛說話,與無法與小夥伴在幼兒園相處,慢慢發展成自閉症。這時,爸爸才意識到打罵教育是錯誤的,他痛下定決心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以此改變孩子。
  • 打罵是最無能的教育,孩子犯錯,聰明家長用6句話搞定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犯些錯誤,而很多父母不管事情的緣由,就對孩子打罵一頓,教育一番。然而父母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而且往往事情還得不到解決。那麼孩子犯錯,父母到底該如何處理呢?不要批評,只要六句話就搞定。
  • 父母的管教不當,會改變孩子的命運
    我們先來看一個小故事,有一名學生,期中考試只考了20分。老師覺得特別奇怪,平時這個學生成績都是挺的呀。於是,老師就進行了一次家訪。到了該學生家,一進門就看到這個孩子正在客廳裡被罰站。老師走過去,輕輕地摸了摸她的頭,和藹的跟他說:「你非常聰明老師很欣賞你。」
  • 孩子總是粗心大意,家長不用著急,改變孩子的對策在這裡
    文/小焦媽媽對於很多家長來說,面對孩子做事情馬馬虎虎,作業寫得亂七八糟,做事情粗心大意,總是丟三落四,都會感到很無奈。孩子這麼「馬大哈」,家長也擔心這會影響孩子的將來,孩子粗心大意,家長的做法很重要。案例分析央央今年6歲了,雖然是個女孩子,平時卻是一個「馬大哈」。上學不是忘記帶筆就是忘記帶書本,有時候也會經常忘記戴紅領巾。作業也寫得很潦草,甚至把拼音「b」與「d」搞混,有些數學題算了一半,就寫其他的題目。她常被老師罰抄作業,也經常被同學嘲笑。
  • 孩子晚上到點不睡覺,打一頓就好了?「無能」的父母才只會打罵!
    而這個時候大人如果還用打罵孩子,只會讓他更加緊張,就更睡不著了。2、身體不適其實孩子睡不著,也很有可能是身體上出現了不適,才讓他不願意去睡覺。這樣很容易會導致小毛病發作成大毛病,等家長發現不對勁的時候,小朋友可能已經遭受了很大的痛苦。3、沉迷於電子產品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大多都是家長沒有管控好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讓他上了癮,才逐漸養成了不規律的作息。
  • 「打罵」教育孩子,是家長最無能的教育方式,孩子犯錯後應這樣做
    曾經的鄰居李阿姨就是個信奉打罵教育的母親,李阿姨對她的女兒小美非打即罵。曾經我只記得在家中就能聽到小美哭泣的聲音和李阿姨罵人的聲音,但是李阿姨並不覺得自己這樣做對孩子來說是不好的,反而李阿姨覺得打罵教育才能幫助孩子成才。的確在我沒搬家之前,小美的成績在學校是頂尖的,因為她不敢讓成績滑下來。
  • 孩子不聽話家長只會打罵?李玫瑾:教你說這3句話讓孩子不再頂嘴
    現在的孩子都是以小霸王稱號的,動不動就是跟父母來一場硬仗,只要父母不順自己的心意,就會跟父母據理力爭,喜歡頂撞父母真是很多孩子的常態。如果是在外人在場的情況下,孩子對自己父母的態度是這樣的話,會讓父母下不了臺,也會讓父母很惱火。
  • 正面管教的3個實用技巧,孩子犯錯後,這樣做比打罵有用
    當孩子犯了錯,很多父母都會覺得頭痛不已,在屢教不改後,通常都是用暴力解決問題。但經常打罵孩子,即便糾正了孩子的錯誤,也會使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越走越遠。由此可見,父母選擇什麼樣的教育方式,給孩子傳輸什麼樣的觀念,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那麼當孩子犯錯時,我們應該怎麼處理呢,有幾個小技巧可以分享給大家。1.
  • 李玫瑾:中國家長的「吼叫打罵」,遠不如這四個字管用,差距甚遠
    顯然,打罵孩子給孩子所造成的心理壓力、情感失控和身體傷害方面遠遠超出了其短暫的約束效果。 一、心理上 打孩子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無法磨滅的印象。也會給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學習中留下暴力陰影,甚至以後還會出現暴力傾向和行為。
  • 孩子做事總是3分鐘熱度?家長可巧用4個方法,培養孩子專注力
    還讓孩子形成做事拖拉,做事馬虎的不良習慣。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方式方法尤為重要,孩子專注力不夠往往會有不好的影響:1,做事效率低下:因為孩子的專注力不夠,做事自然而然就會延長時間,效率也會低下。還可能會因為分心,出現馬虎粗心的情況,會極大地影響孩子的生活或者學習。時間久了,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會下降,從而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打擊孩子做事的積極性。2,做事3分鐘熱度:孩子專注力不夠,很容易讓孩子在面對稍微困難的問題時就選擇妥協放棄,在遇到挫折時,會本能的逃避,不敢擔當,沒有責任心。
  • 「我做事像個女孩怎麼了」,懂得自我認同的孩子有多美
    不過有的時候我們也能聽到一些人抨擊他人的審美觀,說某某男明星長得雖然好看,但是卻像女孩一樣,言語之中充滿了惋惜。難道像女孩就是過錯嗎?像女孩一樣就是個貶義詞嗎?其實我們身邊很多女孩都活得非常獨立勇敢,他們早已不是軟弱柔弱的代名詞,他們會儘自己的努力做好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努力的在賽場上奔跑,狠狠的和欺負自己的人打,生氣的時候,也會肆意的釋放自己的情緒,用盡全力扔東西發洩。他們絕不是像有些人想的那樣扭捏做作,更不會刻意地裝柔弱,故作矯情狀。正如公益片《像女孩一樣》中那些女孩子說的那樣:我做事像女孩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