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
八音,原指古代吹打樂器的統稱,所謂"八音",依樂器製作材料的不同,將樂器分為金(如鍾)、石(如磐)、竹(如管)、匏(如笙)、土(如壎)、革(如鼓)、絲(如琴)、木(如祝)等八類,俗稱"八音"。廣東八音是廣泛流行於我國南方的最古老樂種之一,屬民間音樂。八音至少早在宋代就出現。因使用8類樂器而得名,即:弦(二胡)、琴(月琴、揚琴、三弦)、笛(嗩吶)、管(長、短喉管)、簫(橫簫、直簫、洞簫)、鑼、鼓、鈸等。八音在平臺鎮也曾是家喻戶曉的特色傳統文化藝術節目。
近年,平臺鎮黨委、政府著力發掘平臺鎮的民間文化藝術精髓,打造民間文化藝術暨麒麟白馬歡樂節和同慶中國農民豐收節歡樂活動等兩個特色節慶活動,鼓勵和支持民間文化藝術發展,將文化元素融入節慶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優秀傳統文化表現出來,增進本土人民的文化認同感、榮譽感、自信力和社會凝聚力。並通過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促進鄉村振興。
經過平臺鎮文化站和民間藝術愛好者們的整理、提煉,八音演奏在平臺鎮首屆民間文化藝術暨麒麟白馬歡樂節登臺演出,煥發出新的活力。
麒麟白馬舞
麒麟白馬舞,相傳始於清嘉慶年間,距今約200餘年歷史。最先由廣西藝人傳入廣東,流傳於鬱南縣平臺、古同、賜步、康順等村。建國以來,該舞蹈先後十多次參加縣、市民間藝術匯演或調演,均受當地群眾好評。
2006年,十分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首任鬱南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葉梓均,安排部分在職人員組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小組」,著力打造禾樓舞、連灘山歌舞、麒麟白馬舞等傳統民間舞蹈,其中由黃志藝、梁月英重新搜集、整理、排練的「麒麟白馬舞」,參加廣東省民間傳統文化匯演暨南江文化藝術節榮獲銀獎。
麒麟白馬舞步法基本沿用「十字」步。開場時先由掌頭牌之人領頭,次到掌宮燈、掌鼓燈、掌魚燈、挽花籃,列成兩隊,以「雙龍出水」之陣勢分站兩旁。騎白馬的「狀元」(掌羅傘者隨後)和騎麒麟的「狀元妻」(掌御扇者隨後)分別從東西方向以流水碎步走「∞」字形2次,會合走向中央,邊行「十」字步,整個表演過程配以吹奏樂。
一、麒麟白馬舞人物、服飾:1、掌頭牌(男1人)穿旗牌服;2、掌宮燈(女2人)穿宮女服;3、掌鼓燈(女2人)穿宮女服;4、挽花籃(女2人)穿宮女服;5、舞鯉魚 (男2人)穿手下服;6、坐麒麟(女1人)戴鳳冠、穿女蟒袍;7、掌御扇(女1人)穿宮女服;8、騎白馬(男1人)戴烏紗、穿元領;9、掌羅傘(男1人)穿手下服。
二、鼓樂手:大笛手2人,鼓手1人,打鈸1人,打鑼1人都穿黃綢「唐裝衣褲」。
三、道具:1、宮燈2支;2、鼓燈2支;3、花籃2隻;4、御扇1把;5、羅傘1頂;6、頭牌1個;7、鯉魚2尾;8、麒麟1匹;9、白馬1匹。
四、歌詞:麒麟白馬到你家,五穀豐登有揸拿,左邊繡只金獅子,右邊繡只玉麒麟。麒麟白馬舞彩霞,天增歲月人增壽,吉星到我家日子好,廣進財源幸福來。
早期的傳承關係已無從查考,代表性傳承人盧彩伢、黃志藝也是在探訪民間老藝人時學藝並重新搜集整理。在該項目的發源地,已很少人活動,因原服裝、道具已殘舊,年青人無興趣學。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越來越重視,縣文化部門也不斷投入人力、物力,平臺鎮人民政府更是安排人員重新搜集、整理、排練,重新購置服裝、道具,使該項目能在當地生根發芽。
2006年11月,麒麟白馬舞被列入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8年,麒麟白馬舞在平臺鎮首屆民間文化藝術暨麒麟白馬歡樂節登臺亮相,深受群眾讚賞和各界好評,並在2018年鬱南無核黃皮文化旅遊節暨鄉村振興系列活動文藝晚會上登臺獻藝。
禾穀舞
盤古開闢天地就有位五穀神師掌管天上的五穀作物,五穀是指稻穀、麥子、高粱、玉米、鴨爪慄,有位看水大哥專門負責看管水利,保證稻穀的生長,就有五穀養萬民的說法。相傳有隻老鼠從王母娘娘偷偷帶穀子回民間種養,但種養期間,老鼠亦經常偷食民間的作物,被憤怒的村民打死,老鼠心生不憤,認為「我曾通過艱辛到天上王母娘娘處偷谷種到民間,你們才得以有糧食耕種,現在只是偷食小許,卻被人打死」,於是怨氣十足,死不眼閉。為了調停民間同老鼠的紛爭,於是五穀神師就派禾穀娘管理人間的五穀作物的生長,每天日間到處巡查作物生長,夜間施肥除草,使五穀作物茁壯成長。於是民間盛傳歌頌禾穀娘的歌謠:稻穀一出糧米香,麥子一出發包,高粱一出釀千杯,玉米一出福壽長,鴨爪慄一出米粒少,爽口美味。人民為了感謝禾穀娘的辛勤,於每年的農曆4月26日和農曆8月26日都會帶上豐收的禾穀去拜祭禾穀娘,用禾穀舞感謝禾穀娘在給農民們帶來豐收和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禾穀舞是鬱南縣平臺鎮的一種傳統民俗文藝娛樂節目,該舞是平臺人民慶祝豐收、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一種舞蹈。禾穀舞的發展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在地方傳統文化中具有較高的研究與審美價值。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以及黨中央批准、國務院批覆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背景下,保護、傳承、發展平臺鎮禾穀舞,必將進一步繁榮當地文化,有力促進旅遊發展,同時調動起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升農民群眾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匯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磅礴力量。
近年,平臺鎮黨委、政府著力發掘平臺鎮的民間文化藝術精髓,鼓勵和支持民間文化藝術發展,堅定文化自信,繁榮民間文化,並通過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經過平臺鎮文化站和民間藝術愛好者們的整理、提煉,瀕臨失傳的禾穀舞再次重返舞臺。
2018年9月23日上午,以「平臺盛宴·樂鬧豐收」為主題的平臺鎮同慶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歡樂活動隆重開幕,禾穀舞隊以絢麗的姿態、生動鮮活的形象酣暢傾情地展現了平臺民間傳統文化的歷史風採和藝術魅力。
白鶴歌舞
平臺鎮大地村藝術團組建於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即1954年至959年間〕由一位在新塘小學教書岑光紅老師組織新塘村業餘愛好者學戲,宣傳有關「大躍進及當時農村運動」的劇目,並組集了以蘇金良、萬逢祥、蘇金生、蘇炳槐、蘇炳修、蘇炳泉、蘇均棠、樂以深、蘇子煥、樂庚榮、蘇子林、樂顯升、蘇植泉、樂以然、樂景榮、蘇火生等及〔八音隊〕成員一起聯合學戲。並且由榃豆村萬逢祥、蘇金良兩位為隊長,協同(鬱南縣文化館)陳良佳館長親臨指導,將榃豆村遺留落來的《白鶴》歌舞劇目本重排演岀。
傳說中的《白鶴》在民間又稱之為《仙鶴》,對於民間傳說的麒麟、龍神、神鳳、仙鶴、龜神、獅子、馬鹿在古代稱(靈獸),為吉祥之物,並能作招財進寶、添丁發財、見到此物有逢兇化吉之傳,有化煞之用,在民間流傳很受歡迎。
《白鶴》的唱調與演藝是以〔彩茶歌〕和〔麒麟歌〕及對白的演技形式表演,歌頌祖國富強、人民安康、同慶老百姓豐收成果的好年景,從而希望家家戶戶都能添丁發財、富貴榮華,年年過上好日子。
大約在1954年間,鬱南縣文化館舉辦民間文化藝術大匯演。陳良佳館長組織《白鶴》戲劇隊到都城〔新廣場公演。得到觀眾好平,並獲得了獎勵。
改革開放後的一段時間〔即1981年至1983年間〕,由萬逢祥組織了榃豆村以萬樹金、萬灼強、梁錦新、龍桂文、粱木新、羅豪賢、梁錦木、萬金華等人繼續舞演《白鶴》的獨特民歌風情到各村巡演。
2017年間大地村委新塘村《麒麟白馬〔新溪同慶樂隊》成立,得到了縣文廣局、平臺鎮府有關領導的關心和大力支持下,重上舞臺。
現在,平臺鎮決定讓重新打造的《白鶴》歌舞在今年2月17日上午10時與平臺鎮文化廣場舉辦的第二屆平臺鎮民間文化藝術暨麒麟白馬歡樂節登臺演出,讓更多人感受其獨特的民歌風情和歷史韻味。
麒麟歌
平臺麒麟歌盛行鬱南縣平臺鎮已有一百多年歷史,逐漸成為勞動人民自娛自樂的民間藝術。但現在隨著流行音樂的興起,平臺麒麟歌將處於瀕危邊緣。
《麒麟歌》屬七字句,只重韻不重平仄,具有濃厚的地方語言特色,樂曲基本固定,腔調純樸、柔和抒情。在民間中運用本曲調配以麒麟、白馬、浪傘、掌扇、彩燈等道具和樂器作戲曲演唱,很受群眾歡迎。
《勸夫抗美要同心》
美帝橫行開戰端,夫妻同心抗霸權,
首要朝中團結起,組織同心抗美團。
抗美夫持心要堅,作戰並肩同向前,
莫畏美強心就散,必先團結個心先。
早期的傳承關係已無從查考,代表性傳承人梁杏川是隨父輩學藝,現有興趣學此藝者不多。
近年,平臺鎮黨委、政府著力發掘平臺鎮的民間文化藝術精髓,鼓勵和支持民間文化藝術發展,堅定文化自信,繁榮民間文化,並通過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促進鄉村振興。
經過平臺鎮文化站和民間藝術愛好者們的整理、提煉,並多次排演,瀕臨失傳的麒麟歌再次重返舞臺。
麒麟戲曲
麒麟戲曲,相傳於清道光年間,流傳於鬱南縣平臺、古同、賜步、康順等村。
麒麟戲曲,最早由一人身背紙糊麒麟,手撐黃羅傘,多人敲打鑼鼓到各家各戶祝賀喜慶,即興編詞,邊說邊唱。它的主調是麒麟歌,歌詞屬七字句,一、二、四句押韻。樂曲基本固定,腔調抒情悠揚。
麒麟戲曲有生、旦、淨、醜、末五種角色。但通常因劇而異。臉譜、服裝、頭盔均與傳統的粵劇相仿。民國時期該戲曲只有鑼鼓,沒有樂器。建國後,五十年代中期始加入二胡、素琴、南胡等樂器伴奏;角色方面改變過去男扮女裝的傳統,按戲曲需要配置男女角色。
古代傳說中「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麒麟是毛蟲之首。其狀如鹿,獨角,全身生鱗甲,尾象牛,形態威美,有象徵吉祥、驅惡逐邪之意。故每年春節期間,當地民間藝人都習慣組織戲曲隊到群眾中去賀年,時間一般從年初二開始至正月底止。
流傳的主要曲目有:仙姬送子、平貴到窯、石崇出村、蕭永倫、寵車賣燈、先生睇相、乞兒中狀元、阿蘭賣豬、倫文敘賣菜等;建國後,還增加了夜送寒衣、風雨途中、送夫參軍、計劃生育等曲目。
早期的傳承關係已無從查考,麒麟戲曲也將斷根。代表性傳承人岑木國都是隨父輩學藝,現已無人有興趣學。由於傳承人年紀老化,會唱的人很少,加上現代多元文化的衝擊,該項目已處於瀕危狀態。
近年,平臺鎮黨委、政府著力發掘平臺鎮的民間文化藝術精髓,鼓勵和支持民間文化藝術發展,堅定文化自信,繁榮民間文化,並通過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促進鄉村振興。
經過平臺鎮文化站和民間藝術愛好者們的整理、提煉,並多次排演,瀕臨失傳的麒麟戲曲再次重返舞臺。
麒麟戲曲將於今年2月17日上午10時在平臺鎮文化廣場舉辦的第二屆平臺鎮民間文化藝術暨麒麟白馬歡樂節為大家奉上一場精彩的特色傳統文化藝術展演,屆時將有《十八相送》《車龍賣燈》《朱洪武睇牛》等幾個劇目。
醒獅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表演時,鑼鼓擂響,舞獅人先打一陣南拳,這稱為"開樁",然後由兩人扮演一頭獅子耍舞,另一人頭戴笑面"大頭佛",手執大葵扇引獅登場。
舞獅人動作多以南拳馬步為主,獅子動作有"睜眼"、"洗須"、"舔身"、"抖毛"等。
主要套路有"採青"、"高臺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等。
其中"採青"是醒獅的精髓,有起、承、轉、合等過程,具戲劇性和故事性。"採青"歷經變化,派生出多種套路,廣泛流傳。
20世紀80年代以來,幾乎鄉鄉都有自己的醒獅隊,一年四季,開張慶典鑼鼓聲不斷,逢年過節,獅隊便上街採青、巡演。各鎮、鄉村群眾性的獅藝普及也盛況空前。廣東醒獅已成為全國知名的為廣東特有的民間舞品牌。醒獅活動也廣泛流傳於海外華人社區,成為海外同胞認祖歸宗的文化橋梁,其文化價值和意義十分深遠。
舞獅源自漢代,在唐代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廣東醒獅是從北方的黃獅子(北獅)脫胎而來的,大體上是在五代十國之後,從中原流傳到嶺南地區民間的。
南獅流行於南方,北獅則盛行於北方各地。南獅表演有採青過程;北獅的"引獅員"不僅是表演者也是指揮者,但沒有採青程序。南獅"獅頭"與"獅被"緊密相連,而北獅是分開的,表演時捆綁在一起。南獅頭上扎有一隻角,威猛粗獷,講究神似,鼓樂激昂,令人警醒,故稱為醒獅。
中國的舞獅分"北獅"(北方獅)、"南獅"(南方獅),"北獅"重形,"南獅"神似。這為多數專家、學者、舞蹈家、武術家和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同。
據廣東南海縣編寫的《南海醒獅》一書中記述:"毋庸置疑,中國的醒獅('南獅,)是從北方的黃獅子脫胎而來的。'南獅'究竟始於有時,查遍史料,迄未見記載,其確切的年代,已不可考。然而,大體可以肯定,是在五代十國之後,從中原流傳至嶺南地區民間的。"筆者認為這一提法有其道理: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嶺南天地仍是處於落後的原始部落社會。秦始皇統一中國給嶺南地區帶來了農耕、紡織等技術,帶來了中原文化。其後在隋朝開皇十年,設置南海縣,其管轄範圍包括今天的廣州市部分地方、佛山市區及三水、順德等地。
歷史上,中原地區多戰亂,中原地區人民曾有三次大遷徙,嶺南是其主要落腳地之一。中原人民的南遷,其必然帶來中原的文化,帶來了人民群眾喜愛的舞獅,這是順理成章的。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醒獅"一章中稱:"據傳,佛山是醒獅的發源地。"(注:佛山原屬南海縣管轄)這點我們可以從當時南海縣的物質基礎及製作獅子的工藝得到答案。南海縣自古以來是富庶的魚米之鄉,土地肥沃,盛產蠶桑魚蔗;綴絲織造、陶瓷器皿、五金竹木製作、紙紮工藝等十分興旺,宋朝時南海縣的石灣以其陶瓷工藝飲譽大江南北,素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稱。在明、清時期,南海縣佛山鎮與湖北漢口鎮、江西景德鎮、河南朱仙鎮同時號稱"中國四大名鎮"。《佛山忠義鄉志》中載:"五鬥司光緒三十三年呈報工商部實業品匯冊載,'獅頭行'製品精良,省垣及外洋均來定購,多在石路鋪。"這很清楚地說明了當時南海縣的獅子製作工藝為各地之冠。
醒獅的製作:以竹蔑、紙為主要材料,先用竹蔑紮成獅頭形狀,糊上紙樸,眼、耳、嘴等處,是可以活動醒獅的,均粘上豬繽、馬撰或植物織物,晾乾後,塗上各種顏色,再上光油定形。醒獅在造型上最大的特點是頭上多一角,據傳是為了避開專供皇帝欣賞的黃獅子舞的各種禁忌,令官府抓不住把柄而創造出來的。醒獅頭最重的6.5公斤,最輕的3.5公斤。醒獅被(亦稱獅尾),傳統的長度是4米,為了舞動靈活,現今改為2.6-3米。
醒獅的種類:"獅有多種,一種是金獅,又叫太獅,用於迎賓或隆重的交往禮儀,一般不易出動。一旦出動,其他獅子要向他三跪九叩。金獅相遇,則要互相點睛……然後金獅互相跪拜,以獅口交換請貼才又開始舞獅。金獅之外,有黑獅、紅獅和彩獅。據說分別代表張飛、關公和劉備,反映不同的性格,如黑獅威武兇猛,紅獅凝重,彩獅溫和。"另外,因造型不同,各地民間對醒獅都有不同叫法:如南海的大頭獅,鶴山縣的鴨嘴獅,清遠、英德的雞公獅,雷州半島的鸚雄獅等等。
醒獅的音樂:"鼓"是醒獅舞的主要樂器,加上鑼、錢,形成鑼鼓喧天、排山倒海之勢。鼓聲的強弱、快慢、急速與柔和,是根據醒獅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動作而設置的。擊鼓的技法、姿態,手勢的花樣十分講究。鼓譜有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三種。"光看中國據醒獅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動作而設置的。"光看中國醒獅舞的鼓樂隊表演,已是一種很高的藝術享受。"這是南海醒獅於1990年7月在馬來西亞參加國際醒獅舞比賽時媒體的評價。
醒獅舞的動作與套路:據老藝人講,舞獅的步法完全採用南拳武功之四平馬、子午馬、麒麟步、跳步、座盤步(即老樹盤根)、翻身、翻滾等。這些動作硬橋硬馬,剛勁有力,步法穩固,落地生根,凡學舞醒獅者,必須先學南拳,以打基礎。
舞醒獅的表演程序是:出洞、下山、過橋、飲水、採青、醉睡、醉醒、上山、玩球、大頭佛戲獅……
採青是高潮。採青分"採高青"和"採地青"。"採地青"又分水青、蟹青、橋底青、拆字青等。套路豐富,多姿多彩,技巧高,難度大。此外,還有"獅子花燈"、"獅子吐球"、"大頭佛引獅"和近代發展起來的競技性極強的"高樁獅"、"梅花樁獅"和"獅子走鋼絲"等絕活。
藝術風格
舞獅子的種類繁多,歸納起來,就有""南派"和"北派"之分,它們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民間較流行醒獅的說:"北獅"源自北魏。舞獅流行於"胡人",以木雕成而動,做祭治儀式,北魏年代,魏武王稱之為"北魏瑞獅",除作為宮中娛樂之處,亦為胡人一解思鄉之情。至南宋稱之為"北獅"。
"南獅",流行於中國南方廣東一帶。說是有一頭怪獸,到處吃鄉農的收成,但不傷人畜,常發出"年年"之聲,人們便稱為"年獸",年獸眼大口闊,頭有觸角,性格善良。鄉農視之為聖獸,不敢捕殺,後村民以爆竹之嘈雜聲嚇走了"年獸",民間復加平靜。村民互相向親友祝賀,並定這天為"新年",象徵新的開始。從此,每逢新年,民間以竹仿製"年獸",燒爆竹,派紅封。
然而上面這個故事僅僅是北方年獸的故事翻版,故事當中也有許多矛盾之處,也不符合嶺南一帶的故事風格。另一個從老一輩傳下來故事倒比較符合醒獅的傳說。相傳遠古(也有說是清乾隆年間)南海一帶發生了瘟疫,死人無數。瘟疫發生不就久之後,就有一隻神獸出現,人們稱之為"年獸"。年獸所過的地方,瘟疫很快就消失了。由於年獸給人們帶來很大的好處,因此老百姓變製作"年獸",配合鼓樂,在各家門口前舞蹈,以鎮妖驅邪。由於年獸喜歡吃青菜,所以家家戶戶都在門前放一盤青菜,吸引年獸到來,以備年獸採食。由於年獸像傳說中的獅子模樣,所以稱為為"瑞獅"。由於在粵語當中"瑞"跟"睡"是諧音,叫睡獅不吉利,按照廣東人避諱習慣,將睡改為醒,因此就叫了"醒獅"。
其次,南派獅頭與北派獅頭在造型上有嚴格區別,北派以寫實為基礎。南派則以神似為主導,實際上可以說南獅根本不是獅子,而是年獸,因為南獅的獅子頭上是有角的,而獅子是沒有角的。
南派舞獅頭以廣東醒獅最有代表性。獅子流傳到各地後亦因應當地的習俗,在握法、舞法、外型方面有所不同(尤其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但萬變不離其宗,獅頭外貌是以色彩來表現其性格,如紅獅關公臉,黑白臉、青鼻鐵角蓄牙刷須的張飛形象則表現在豪放粗獷的氣勢。
廣東傳統的舞獅講究技巧和武術功底,一般由二人或三人組成。其中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另一個舞大頭佛,手執大葵扇作引導,後面則有鑼鼓隊配合,獅子的動作隨著鼓點的快、慢、輕重節奏舞出千姿態百態。
舞獅常用的基本動作有舐毛、搔瘙、探路、戲水、彩青等20多種,在感情上則以喜、怒、哀、樂、貪、疑、忌、慮、飽、餓、睡、醒為主,步形、步法有四平馬、子午馬、開合馬、騎龍步等20多種。技藝高超的師傅既能舞出獅子的各種心態,又能把一套的故事情節從高難的舞獅技巧中表現出來。只有這樣,才真正達到南派舞獅的上乘功夫。獅子在表演時與之配合的擊打樂有鼓、鑼、鈸。擊鼓手是舞獅子的核心和靈魂。
時代在不斷地發展,當今獅藝,不論是演技或獅頭和器材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在國際上,器材的長、短、高、低都有有一定的規限,比賽時間規定在10至15分鐘之內,運動人員限定在6至8個,從而使傳統獅藝從普及中走向競技化、規範化和科學化。
平臺鎮本土的醒獅表演隊也將於今年2月17日上午10時在平臺鎮文化廣場舉辦的第二屆平臺鎮民間文化藝術暨麒麟白馬歡樂節再次為大家奉上一場精彩的特色傳統文化藝術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