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5 農曆八月十六,宋桂張公廟民間歡樂節歡迎你!
來宋桂 大家一起巡遊
來宋桂 大康餈自己做
來宋桂 看看清華大學
宋桂張公廟
位於宋桂、鳳塘、車崗三村交界之虎山嘴處,始建於明萬曆六年(1578年)。為表彰明朝廣東總兵張元勳平定三羅(今羅定縣、鬱南縣、雲城區、雲安縣)的功勳,萬曆六年(1578年)於此立菩薩建「元勳公祠」。初建只是一個神棚,一丈見方,瓦蓋頂,內列元勳諸將神位。清乾隆年間葉繼熊官至浙江義烏知縣及金華通判,遂回鄉擴大規模,佔地面積約2畝,頭座為一棟二間,中間為神廳,列元勳、張小姐及諸將校神像供人奉祀。入門右邊為廚房、左邊較寬敞(約為右邊2倍),是廟祝的住宅、洽談處及貯藏室。左邊成「耳」字形又一棟三間,供奉祀者休憩等用。「耳」房以外為空地,栽有花草樹木。設有長方形大花壇,周圍雕欄玉砌,全是一色雲石,並一條石砌級路直通八角亭,亭下為大路。「文化大革命」時期,該廟被拆除,只餘殘牆。1999年由香港同胞集資重修,牌坊由臺灣三羅同鄉總會理事葉美英捐資重建,廟宇逐步修復原貌。佔地面積919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49平方米。廟正殿疊木樑磚瓦結構,旁邊有觀音殿以及丹房、禪房等建築,廟外設廣場、戲臺,並建牌坊一個。
千古英風留寶帳;
三羅俎豆拜將軍。
四面有山皆寶嶂;
一溪綠水盡恩波。
玉階有塵風自掃;
君門無鎖月長明。
雨後有人耕綠野;
月明無犬吠花村。
大力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加快建設美麗幸福新農村。
歷史由來:
三羅宋桂張公廟距宋桂圩鎮1.5公裡,位於宋桂、車崗、鳳塘三村交匯處的虎山腰。建於明萬曆五年,該廟為紀念開闢三羅(羅定州、東安、西寧兩縣為一單元)有功的敕封護國庇民英勇都督大將軍張元勳而立。張元勳曾在戚繼光麾下,徵剿浙、閩、粵沿海的倭寇立下大功。生前為國為民,死後尊為神。數百年來香火鼎盛。該廟正殿疊梁磚瓦結構,傍邊觀音殿,以及丹房、禪房等明代古建築。廟前設有廣場和戲臺等。
該廟在乾隆年間,葉氏六世祖葉繼熊回鄉擴建修繕張公廟,並規定今後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誕期,十六日為慶典。因此,每逢每年八月十五、六日,海內外各界人士,以及三羅群眾紛紛前來參加各項活動,熱鬧非凡。每十年即逢甲歲九月十三日組織大巡遊至廿四日,途經受瑤賊危害最嚴重的地方:宋桂、連灘、東壩、河口、白石等地,場面非常壯觀。
1999年海外知名人士、民國期間國大代表葉穎基長女葉美英女士捐資獻物再次重修,回鄉獨資建造張公廟牌坊,為該廟再添美境。
據清代《舊西寧縣誌》記載:「張公廟祀明總兵官張元勳……明萬曆六年(1578年)建……神極顯應,香火最盛」。
有400多年歷史,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是民間群眾性活動和民間文化活動,在南江地區有廣泛的影響。
民間傳說:
張公廟的神奇傳說,在民間形成了一種信仰文化,一直延續至今。如廟內的東西不準亂摸。廟前原有大片田野,人們插秧和收割時只能面向廟堂以示恭敬,如把屁股向著廟宇就被視為褻瀆神靈。新娘途過廟前要下轎步行,官員騎馬經過要下馬,人過廟前要洗手。來鬱南做生意(經商)和演戲,必先到張公廟拜祭以求庇佑順利。民間聚唱山歌,開場時必先唱《張元勳讚歌》和《十哨歌》,以示對張公的敬仰。
巡遊儀式:
舉行「支馬糧」儀式。「支馬糧」意即支付兵馬糧草給張公的兵馬使用。糧草用白米代替,由1名女巫或道士帶領聘請來的歌手,邊歌舞邊向廟內東南西北四方撒施白米和酒水,「支馬糧」儀式約經半個小時結束。
張公巡遊主要在農曆八月初六至九月進行。民間向有「十年一大巡,五年一小巡」之習俗。出巡前一個月先知會巡遊所經村寨、社壇修整好道路,設置好迎神地點,搭建好落座棚。出巡時先舉行祭旗儀式,由一名道士或僧人宰公雞血祭。巡遊隊伍多達二三百人,用官轎抬著張公塑像出巡,隊伍按古時服飾打扮,文官、武官、士兵齊全,文武官員騎馬,佩劍掌印,兵士則高舉大旗、三角旗、月牙旗、青龍旗等各種顏色旗幟和各種兵器,如行軍出徵狀。先行者叫旗令官,敲著大銅鑼,沿途高呼「張公大人到」!這叫頭報,接著是二報,三報,呼喚各家各戶準備迎接。
基本次序是:
(1)開路先鋒大將和十數名武士;
(2)當地鄉坤、父老、首事、僧道;
(3)數十名威武的儀仗隊;
(4)八音鑼鼓;
(5)張公塑像官轎;
(6)羅傘隊;
(7)張小組塑像花轎;
(8)宮傘隊;
(9)五色旗隊
(10)武士隊;
(11)數人合抬的大香爐,供沿途群眾上香之用:
(12)數十名古代人物或古典故事的扮相隊伍;
(13)十餘人抬著數張供桌貢品的隊伍;
(14)醒獅隊。每到一個村寨和社壇,早有鄉民在事先搭好的神棚恭候迎接落座,上香許願。巡遊時間長者達一月之久,短則十天半月,由於是步行,每天僅走數公裡。據民間以為,張公巡遊可以保佑當地平安吉祥,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傍晚時分,燦爛的陽光均勻地灑在廟宇的每一個角落。我擁著香火拾級而上,十分仰慕萬分虔誠地隨人流魚貫而入,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頓時湧上心頭。
飲食小吃:
(1)印餈,廟會期間人們都喜吃印餈,外地香客喜歡買些回去品嘗。印餈是用糯米粉、芝麻、白糖、花生等材料蒸製而成,香甜可口,多在廟前大路兩旁擺賣。
(2)大糠餈,是當地的一道風味小吃,材料主要是糯米粉,花生、芝麻、白糖,口感甜軟,香滑可口,民間認為吃大糠餈可以闢邪,多在廟前大路兩旁設攤擺賣,很受遊客喜愛。
燒炮:
在廟前空地搭建一座十多米高的方形棚架,在棚架頂裝上大紅鞭炮,下午廟會結束時燃放,寓意生活紅火,歲歲平安。
捐香油款:
主要是民間個人捐款,是廟內的一項重要經濟來源。各地信眾通過捐款,表達他們對張公的崇拜和信仰,希望誠心種福,福有所歸。
雲浮金點子傳媒誠意為您提供雲浮吃喝玩樂、房產、求職招聘、石材資訊等DM報紙的線上線下廣告發布,另外還印刷設計名片、單張、畫冊、便籤、聯單等。地址:雲浮市雲城區世紀大道中鳳岐三巷27號三樓
聯繫方式:13927100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