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巴西,說起裡約,你會想到什麼呢?
目前我們印象最深的,恐怕是巴西成為全球確診新冠肺炎人數第二多的國家。
若放在過去,人們印象中的巴西,肯定是巨星閃耀的足球王國,有一年一度的狂歡節盛會,也有電影《上帝之城》中的貧民窟與黑幫槍戰。
這個遙遠的南美國家,幅員遼闊又讓人印象縹緲。我們這樣看巴西,那巴西人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國度的呢?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本書,來自美聯社記者朱莉安娜·芭芭莎(Juliana Barbassa)所寫的《在上帝之城與魔鬼共舞:危機中的裡約熱內盧》,它就為我們提供了答案。
|《在上帝之城與魔鬼共舞》
作者:朱莉安娜·芭芭莎
譯者:吳緯疆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年
芭芭莎出生於巴西,自三歲起就隨家人在世界各地遷徙。2010年,她作為美聯社駐裡約的特派記者回到自己的故鄉,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寫成報導,集合而成這本廣博而迷人的紀實文學。
採訪期間,她與「任何願意與她交談的人」對話,有計程車司機、高校研究人員、警察、政客、黑幫成員、環保人士……發現了裡約這座美麗熱情的城市背後的社會暗瘡。
報導中涉及了眾多社會議題,包括頻繁給城市帶來動亂的暴力黑幫「紅色指令」;腐敗落後的官僚體系,「總是將最簡單的業務困在驚人的繁文縟節中」;錯綜複雜的稅務制度,稅負堪稱全球前幾;汙染嚴重,城市環境臭氣燻天;迷人開放的狂歡節與伴之共生的性產業;舉辦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同志集體婚禮與並之存在的恐同焦慮……都市亂象重疊,巴西一次一次陷入危機。
致使巴西成為這樣一個混亂國度的原因由來已久,芭芭莎在書中認為這是因為巴西人缺少共同的歷史記憶,她說:
「其他國家承受過血腥的獨立戰爭、內戰、革命——這些都是能夠改變國家性格的那種重大歷史關頭。巴西卻很少經歷嚴重的決裂。它未經戰爭就獲得獨立,沒有動亂便終結奴隸制度,也沒有出現暴動。」
除此以外,支撐巴西國內財富和權力階級的社會架構長期沒有受到挑戰,階層的固化使得巴西成為全世界最不平等的國家之一。
在暴力與毒品、貧窮與高壓的循環往復中,這個國家在21世紀似乎迎來了「脫身」的機會。
2009年10月,國際奧委會宣布裡約熱內盧為2016年奧運會的舉辦城市。
巴西人興奮相擁、哭泣親吻,當時的總統盧拉領唱裡約的非正式市歌「美妙之城……」,表達對這座「恩典滿盈之城、巴西之心」的熱愛,全國上下處於極致的狂喜中。裡約奧運會為巴西搭起舞臺,點亮聚光燈,全世界的目光注視著這裡。
贏得奧運會的舉辦權,也似乎為巴西的國家轉型迎來轉機。正如芭芭莎在書中說:
「許多世代以來,可能是史上第一次,巴西擁有了變革所需的經費和政治決心。」
人們為奧運會所帶來的各種可能性充滿希望,希望它能迫使巴西大刀闊斧地改革,走出種種危機。
但是,這又是何其艱難啊。那些長期被忽視的公共運輸與基礎設施、無法與黑幫抗衡的警備資源、通貨膨脹帶來的經濟衰退、大量的貧民窟強行拆除行動……這些桎梏都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
2015年《在上帝之城與魔鬼共舞》首次出版時,巴西世界盃剛剛結束。由於頂尖球員內馬爾受傷無法上場,巴西隊在半決賽中以7:1中慘敗德國隊,這場失敗更是加深了巴西人對未來的迷茫。
世界盃就像是次年奧運會的一次前哨戰,是需要竭盡全力去做的一次彩排,甚至造就史上最昂貴的一場世界盃。可等到比賽結束,氣氛變了。
人們感到眩暈、彷徨、失望,這場比賽打破了「巴西是足球的精神家園」的幻想,打破了「巴西國家足球隊是足球最強化身」的神話。巴西人輸掉了世界盃,輸掉了藉此轉好的幻覺,重新回到糟糕的生活中。危機沒有結束,巴西國內足球聯盟的貪汙、管理不當、球技低劣等問題又暴露了出來。
7:1的比賽結果迫使人們看清事實,繼續往前走。
芭芭莎在書的最後寫道:
「但是沒有關係。巴西人最強的就是恢復力,他們能夠努力拯救自己。他們目前就在這麼做——每天、慢慢地拯救自己。」
距離《在上帝之城與魔鬼共舞》首次出版已經5年時間,巴西人能否憑藉強大的恢復力拯救自己,度過種種危機呢?
從這本書對巴西人精神的書寫我們可以看到,「上帝之城」不僅是上帝在看顧,巴西人自己同樣在傾力找尋未來的方向。■
參考資料
[美] 朱莉安娜·芭芭莎.在上帝之城與魔鬼共舞. 吳緯疆(譯). 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